轨道吊装结构及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10599发布日期:2021-04-16 13:40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轨道吊装结构及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申请涉及轨道车辆制造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轨道吊装结构及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


背景技术:

2.轨道交通系统是指车辆需要在特定轨道上行驶的一类运输系统。常见的轨道交通系统有铁路系统、地铁系统、轻轨系统、有轨电车系统和磁悬浮轨道系统等。以上不同种类的轨道交通系统中,轨道均设置在地面上,而伴随着地面交通拥堵的不断加重,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应运而生。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将轨道和轨道车辆悬挂在地面以上的高空空间中,从而充分利用了地面之上的空间,有利于缓解地面的交通压力。
3.在相关技术的方案中,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仍然采用与传统地面轨道交通系统相似的轨道布置方案;即采用复线式方案,按大体相同的路径设置两条并列的轨道线路,两条轨道线路可分别供运行方向相反的两列车辆同时运行,从而实现不同站点之间的往复。
4.但是,采用相关技术中的方案,若要实现不同站点之间的往复必须同时建设两条轨道线路,从而大大提高了建设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5.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轨道吊装结构及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主要用于解决相关技术中实现不同站点之间的往复时轨道线路的建设成本较高的问题。
6.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轨道吊装结构,包括:
7.轨道,所述轨道包括多段正常轨道和多段分离轨道,所述分离轨道的两端与所述正常轨道相连接;
8.所述正常轨道的内部形成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用于容纳第一车厢的第一走行装置,所述正常轨道包括用于承载所述第一走行装置的第一面,所述第一面上沿所述轨道的延伸方向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走行装置穿过所述第一开口后连接所述第一车厢;所述正常轨道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所述第二面背离所述第一空腔的一侧用于承载第二车厢的第二走行装置;
9.所述分离轨道包括相互间隔的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所述第一轨道靠近所述第一面设置,所述第二轨道靠近所述第二面设置;所述第一轨道内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一走行装置的第二空腔,所述第一轨道包括用于承载所述第一走行装置的第一承载面,所述第一承载面上沿所述轨道的延伸方向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走行装置穿过所述第二开口后连接所述第一车厢;所述第二轨道包括用于承载所述第二走行装置的第二承载面,所述第二承载面位于所述第二轨道远离所述第一轨道的一侧;
10.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立柱和悬臂,所述立柱沿竖向设置在地面上,所述悬臂的一端连接所述立柱背离所述地面的一端,所述悬臂的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之间且与所述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固定连接。
11.如上所述的轨道吊装结构,可选地,所述第一轨道包括相互连接的两段第一子轨道,所述第二轨道包括相互连接的两段第二子轨道;
12.所述第一子轨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子轨道的第一端均与所述正常轨道相连接,所述第一子轨道与所述第二子轨道之间的间隙在背离所述第一子轨道的第一端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13.两段所述第一子轨道的第二端互相连接,两段所述第二子轨道的第二端互相连接,所述悬臂与所述第一子轨道的第二端和第二子轨道的第二端相连接。
14.如上所述的轨道吊装结构,可选地,所述第一子轨道的第一端的竖截面面积与所述第二子轨道的第一端的竖截面面积之和等于所述正常轨道的竖截面面积。
15.如上所述的轨道吊装结构,可选地,所述悬臂朝向所述第二子轨道的一端设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用于填充所述悬臂与所述第二子轨道之间的间隙。
16.如上所述的轨道吊装结构,可选地,所述悬臂上设有两个所述支撑座,两个所述支撑座分别位于所述悬臂在所述轨道延伸方向的两侧,两个所述支撑座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子轨道的第二端相连接。
17.如上所述的轨道吊装结构,可选地,两段所述第一子轨道的第二端之间通过第一补焊件相连接,所述第一补焊件同时套设在两段所述第一子轨道的外侧且遮挡住两段所述第一子轨道之间的接缝,所述第一补焊件还包括用于显露所述第二开口的豁口。
18.如上所述的轨道吊装结构,可选地,两段所述第二子轨道的第二端之间通过第二补焊件相连接,所述第二补焊件同时套设在两段所述第二子轨道的外侧且遮挡住两段所述第二子轨道之间的接缝。
19.如上所述的轨道吊装结构,可选地,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子轨道和第二子轨道的筋板,所述筋板连接位于所述悬臂同一侧的所述第一子轨道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子轨道的第二端。
20.如上所述的轨道吊装结构,可选地,所述第一子轨道和第二子轨道位于所述轨道延伸方向的两侧均通过所述筋板相连接。
21.如上所述的轨道吊装结构,可选地,所述筋板包括互相垂直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子轨道和第二子轨道通过紧固件相连接。
22.如上所述的轨道吊装结构,可选地,所述紧固件包括螺栓、垫片和螺母,所述第一子轨道和第二子轨道上均设有通孔,所述螺栓穿过所述通孔后与所述螺母固定连接,所述垫片位于所述螺母与所述第一子轨道或第二子轨道之间。
23.如上所述的轨道吊装结构,可选地,相邻的两段所述分离轨道之间设有两段或两段以上的所述正常轨道。
24.如上所述的轨道吊装结构,可选地,多段所述正常轨道和多段所述分离轨道交错间隔设置。
25.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包括第一轨道车辆、第二轨道车辆和如上任一所述的轨道吊装结构;
26.所述第一轨道车辆包括多个首尾相连的第一车厢,所述第一车厢通过第一走行装置在所述第一空腔或第二空腔内行走;
27.所述第二轨道车辆包括多个首尾相连的第二车厢,所述第二车厢通过第二走行装置在所述第二面或第二承载面上行走。
28.如上所述的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可选地,所述第二车厢朝向所述轨道的一侧还设有防晃装置,所述防晃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防晃臂,所述防晃臂远离所述第二车厢的一端设有防晃轮,两个所述防晃轮分别位于两个所述防晃臂相对的侧面上,两个所述防晃轮分别抵接在所述轨道的两个侧面上。
29.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轨道吊装结构及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轨道吊装结构包括轨道和支撑装置,轨道包括多段正常轨道和多段分离轨道,分离轨道的两端与正常轨道相连接;正常轨道的内部形成有第一空腔,第一空腔用于容纳第一车厢的第一走行装置,正常轨道包括用于承载第一走行装置的第一面,第一面上沿轨道的延伸方向设有第一开口,第一走行装置穿过第一开口后连接第一车厢;正常轨道还包括与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第二面背离第一空腔的一侧用于承载第二车厢的第二走行装置;分离轨道包括相互间隔的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第一轨道靠近第一面设置,第二轨道靠近第二面设置;第一轨道内形成有用于容纳第一走行装置的第二空腔,第一轨道包括用于承载第一走行装置的第一承载面,第一承载面上沿轨道的延伸方向设有第二开口,第一走行装置穿过第二开口后连接第一车厢;第二轨道包括用于承载第二走行装置的第二承载面,第二承载面位于第二轨道远离第一轨道的一侧;支撑装置包括立柱和悬臂,立柱沿竖向设置在地面上,悬臂的一端连接立柱背离地面的一端,悬臂的另一端伸入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之间且与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固定连接。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可在正常轨道下方行驶的第一车厢及在正常轨道上方行驶的第二车厢,使得同一段轨道可同时供往返列车行驶;在通过悬臂时,设置了专门的分离轨道,使得第一车厢在第一轨道内行驶,第二车厢在第二轨道上行驶,通过悬臂后分离轨道再与正常轨道对接。通过上述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只需建造一条轨道即可实现列车在不同站点之间的往复,大大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30.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1.图1中示出的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轨道吊装结构的结构简图;
32.图2中示出的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正视图;
33.图3中示出的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正常轨道的结构简图;
34.图4中示出的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子轨道和第二子轨道的结构简图;
35.图5中示出的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补焊件的结构简图;
36.图6中示出的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补焊件的结构简图;
37.图7中示出的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筋板的结构简图;
38.图8中示出的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的正视图;
39.图9中示出的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的侧视图;
40.图10中示出的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中车厢在正常轨道上行驶时的截面图;
41.图11中示出的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中第一车厢在第一
轨道上行驶时的截面图;
42.图12中示出的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中第二车厢在第二轨道上行驶时的截面图。
43.附图标记:
44.10

轨道;
45.100

正常轨道;101

第一面;102

第二面;
46.200

分离轨道;210

第一轨道;211

第一承载面;212

第一子轨道;213

第一补焊件;220

第二轨道;221

第二承载面;222

第二子轨道;223

第二补焊件;230

筋板;231

第一连接板;232

第二连接板;
47.20

第一车厢;21

第一走行装置;
48.30

第二车厢;31

第二走行装置;32

防晃装置;321

防晃臂;322

防晃轮;
49.40

支撑装置;41

立柱;42

悬臂;421

支撑座。
具体实施方式
50.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51.实施例一
52.图1中示出的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轨道吊装结构的结构简图;图2中示出的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正视图;图3中示出的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正常轨道的结构简图;图4中示出的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子轨道和第二子轨道的结构简图;请参照图1

图4。
5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轨道吊装结构,包括:
54.轨道10,轨道10用于为车辆提供行走路径。轨道10包括多段正常轨道100和多段分离轨道200,分离轨道200的两端与正常轨道100相连接。轨道10通过支撑装置40被支撑在地面上方,支撑装置40包括立柱41和悬臂42,立柱41沿竖向设置在地面上,悬臂42的一端连接立柱41背离地面的一端,悬臂42的另一端伸入分离轨道200内以实施对轨道10的支撑。
55.本实施例中正常轨道100和分离轨道200的设置方式可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设置,例如,可以在相邻的两段分离轨道200之间设有两段或两段以上的正常轨道100;或者,多段正常轨道100和多段分离轨道200可以交错间隔设置,本实施例对于上述轨道的设置方式不再具体限定。
56.具体的,正常轨道100的内部形成有第一空腔,第一空腔用于容纳第一车厢20的第一走行装置21,也即第一车厢20可通过第一走行装置21在第一空腔内的移动实现沿正常轨道100的行走。
57.可选地,正常轨道100包括用于承载第一走行装置21的第一面101,第一面101上沿轨道10的延伸方向设有第一开口,第一走行装置21穿过第一开口后连接第一车厢20;第一走行装置21的两个车轮可分别抵接在位于第一开口两侧的第一面101上,并沿第一面101移动,以使得第一走行装置21的力的分布更加均匀,提高行走的稳定性。
58.正常轨道100还包括与第一面101相对的第二面102,第二面102背离第一空腔的一侧用于承载第二车厢30的第二走行装置31,第二车厢30可通过第二走行装置31在第二面102上移动。
59.本实施例中,第一面101和第二面102为正常轨道100上相对的两个面,在实际使用时,第一面101位于正常轨道100朝向地面的一侧,第二面102位于正常轨道100背离地面的一侧。
60.为了解决车厢通过悬臂时的问题,本实施例设置了分离轨道200,分离轨道200包括相互间隔的第一轨道210和第二轨道220,第一轨道210靠近第一面101设置,第二轨道220靠近第二面102设置,悬臂42远离立柱41的一端伸入第一轨道210和第二轨道220之间且与第一轨道210和第二轨道220固定连接。第一轨道210内形成有用于容纳第一走行装置21的第二空腔,第一轨道210包括用于承载第一走行装置21的第一承载面211,第一承载面211上沿轨道10的延伸方向设有第二开口,第一走行装置21穿过第二开口后连接第一车厢20;第二轨道220包括用于承载第二走行装置31的第二承载面221,第二承载面221位于第二轨道220远离第一轨道210的一侧。通过上述设置,将轨道分为设置在悬臂42下方的第一轨道210以及设置在悬臂42上方的第二轨道220,在靠近悬臂42的位置时,第一车厢20可沿第一轨道210移动,第二车厢30可沿第二轨道220移动,从而解决了车厢通过悬臂时的难题。
61.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可在正常轨道100下方行驶的第一车厢20及在正常轨道100上方行驶的第二车厢30,使得同一段轨道可同时供往返列车行驶;在通过悬臂42时,设置了专门的分离轨道200,使得第一车厢20在第一轨道210内行驶,第二车厢30在第二轨道220上行驶,通过悬臂42后分离轨道200再与正常轨道100对接。通过上述设置,本实施例只需建造一条轨道即可实现列车在不同站点之间的往复,大大降低了成本。
62.本实施例相当于对相关技术中的轨道进行了线路的加密,可以不进行复线建设在同一个站台实现乘客的双向乘车需求,降低了旅客反向乘车的换乘时间。
63.使用本实施例的轨道吊装结构,相当于省去了一套支撑装置40的建设成本,减少了线路设计的内容,能够更好的实现模块化生产和安装。
64.本实施例的轨道吊装结构非常适合环形线路的推广,降低了对转向和道岔线路的需求,在市场推广方面更具有优势。
65.本实施例的轨道吊装结构在吊装和调整过程中简化了安装,工序焊接难度较小,且结构牢固,后续维护成本较低。
66.进一步地,请继续参照图1和图2,上述第一轨道210包括相互连接的两段第一子轨道212,第二轨道220包括相互连接的两段第二子轨道222。
67.第一子轨道212的第一端与第二子轨道222的第一端均与正常轨道100相连接,第一子轨道212与第二子轨道222之间的间隙在背离第一子轨道212的第一端的方向上逐渐增大,以便于悬臂42的通过。两段第一子轨道212的第二端互相连接,共同组成第一轨道210;两段第二子轨道222的第二端互相连接,共同组成第二轨道220;悬臂42与第一子轨道212的第二端和第二子轨道222的第二端相连接。
68.可选地,第一子轨道212的第一端的竖截面面积与第二子轨道222的第一端的竖截面面积之和等于正常轨道100的竖截面面积,从而使得正常轨道100和分离轨道200的连接点无缝隙,过渡平滑。
69.进一步地,悬臂42朝向第二子轨道222的一端设有支撑座421,支撑座421用于填充悬臂42与第二子轨道222之间的间隙,以便于悬臂42与第二子轨道222的连接。
70.可选地,悬臂42上设有两个支撑座421,两个支撑座421分别位于悬臂42在轨道10延伸方向的两侧,两个支撑座421分别与两个第二子轨道222的第二端相连接。
71.图5中示出的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补焊件的结构简图;请继续参照图1、图2和图5。本实施例中,两段第一子轨道212的第二端之间通过第一补焊件213相连接,第一补焊件213同时套设在两段第一子轨道212的外侧且遮挡住两段第一子轨道212之间的接缝,第一补焊件213还包括用于显露第二开口的豁口,以保证第一车厢20能够正常通过。
72.图6中示出的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补焊件的结构简图;请继续参照图1、图2和图6。本实施例中,两段第二子轨道222的第二端之间通过第二补焊件223相连接,第二补焊件223同时套设在两段第二子轨道222的外侧且遮挡住两段第二子轨道222之间的接缝。
73.图7中示出的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筋板的结构简图;请继续参照图1、图2和图7。进一步地,为提高分离轨道200的稳定性,本实施例还包括用于连接第一子轨道212和第二子轨道222的筋板230,筋板230连接位于悬臂42同一侧的第一子轨道212的第二端和第二子轨道222的第二端。
74.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子轨道212和第二子轨道222位于轨道10延伸方向的两侧均通过筋板230相连接,从而提高分离轨道200的稳定性。
75.具体的,筋板230包括互相垂直的第一连接板231和第二连接板232,第一连接板231的一端与第二连接板232的一端相连接,第一连接板231连接第一子轨道212和第二子轨道222的同一侧面,第二连接板232连接第一子轨道212上的第一承载面211,第一连接板231与第一子轨道212和第二子轨道222通过紧固件相连接。
76.上述紧固件可包括螺栓、垫片和螺母等,第一子轨道212和第二子轨道222上均设有通孔,螺栓穿过通孔后与螺母固定连接,垫片位于螺母与第一子轨道212或第二子轨道222之间。
77.实施例二
78.图8中示出的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的正视图;图9中示出的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的侧视图;图10中示出的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中车厢在正常轨道上行驶时的截面图;图11中示出的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中第一车厢在第一轨道上行驶时的截面图;图12中示出的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中第二车厢在第二轨道上行驶时的截面图;请参照图8

图12。
79.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包括第一轨道车辆、第二轨道车辆和如上实施例一所述的轨道吊装结构。
80.如图8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轨道车辆包括多个首尾相连的第一车厢20,第一车厢20通过第一走行装置21在第一空腔或第二空腔内行走。第二轨道车辆包括多个首尾相连的第二车厢30,第二车厢30通过第二走行装置31在第二面102或第二承载面221上行走。
81.也即,本实施例中第一车厢20可通过第一走行装置21在正常轨道100的下方行走,
或者,第一车厢20可通过第一走行装置21在第一轨道210的下方行走。第二车厢30可通过第二走行装置31在正常轨道100的上方行走,或者,第二车厢30可通过第二走行装置31在第二轨道220的上方行走。
82.为提高第二车厢30行走时的稳定性,第二车厢30朝向轨道10的一侧还设有防晃装置32,防晃装置32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防晃臂321,防晃臂321远离第二车厢30的一端设有防晃轮322,两个防晃轮322分别位于两个防晃臂321相对的侧面上,两个防晃轮322分别抵接在轨道10的两个侧面上。第二车厢30通过防晃装置32夹持住轨道10的两侧,从而提高了行走的稳定性。
83.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在经过正常轨道100时,第一车厢20通过第一走行装置21吊装在正常轨道100的下方,并利用第一走行装置21沿第一面101行走;第二车厢30通过第二走行装置31沿第二面102行走,并利用防晃装置32夹持在正常轨道100的侧面上,以防止车厢晃动。
84.如图11和图12所示,本实施例在经过分离轨道200时,第一车厢20通过第一走行装置21吊装在第一轨道210的下方,并利用第一走行装置21沿第一承载面211行走;第二车厢30通过第二走行装置31沿第二承载面221行走,并利用防晃装置32夹持在第二轨道220的侧面上,以防止车厢晃动。
85.通过上述设置,本实施例实现了第一车厢20和第二车厢30在同一条轨道10上的行走,从而只需建造一条轨道10即可实现列车在不同站点之间的往复,大大降低了成本。
86.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8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88.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89.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90.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