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行人与非机动车辆分流的天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09705发布日期:2020-12-08 13:44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行人与非机动车辆分流的天桥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天桥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行人与非机动车辆分流的天桥。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迅速的膨胀与发展,城市交通空间拥堵,特别是人与机动车辆的冲突越来越凸显,因此天桥应运而生。现行的天桥一般建造在车辆密集、路孔复杂的地段,或者十字交叉口上面,天桥一般允许行人通过,将行人与机动车辆分离,避免机动车辆与人流之间的冲突问题,但是现有的天桥经常会出现一些非机动车辆通过天桥的事情,会造成非机动车辆与人流的冲突问题,不仅容易造成对行人的伤害,也会使本来畅通的天桥变得非常拥堵,已经难以适应安全过桥的需求。

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7435875u,授权公告日为2018年6月1日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人行天桥,该人行天桥包括桥身本体、设置在桥身两侧的楼梯、护栏和设置于桥身本体下方、用于支撑桥身本体的支撑柱,桥身本体包括第一桥面和设置于第一桥面上的第二桥面,楼梯包括与第一桥面的两侧连接的两个第一楼梯和与第二桥面的两侧连接的两个第二楼梯,所述第一桥面和第二桥面之间设置有用于挡雨的遮挡组件。该实用新型第二桥面的设计在雨天或晴天的情况下,为在第一桥面上行走的人群遮雨、遮阳;第一桥面和第二桥面的设计,在人流量较大的情况下,实现对人群的分流,减少行人在天桥的拥堵。但是该天桥不能使非机动车辆快捷地通过,也无法满足疏导十字路口等复杂交通位置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行人与非机动车辆分流的天桥,能很好的实现行人与非机动车辆分流。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行人与非机动车辆分流的天桥,包括:第一桥面和第二桥面;

第一桥面包括四条第一主道,四条第一主道依次首尾连接,呈正方形布置;第二桥面包括四条第二主道,四条第二主道依次首尾连接,呈正方形布置;第一桥面位于第二桥面的正下方,第一主道与第二主道一一上下对应;

第一桥面的四个角隅处与第二桥面的四个角隅处之间分别通过一中部支柱连接;第一桥面的四个角隅处底部分别支撑有一桥墩;

第一桥面角隅处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人行楼梯,第二桥面角隅处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小型车道,人行楼梯的底部对接人行道,小型车道的底部对接非机动车专用道。

优选的,第一桥面的四个角隅处的内侧分别设置一直角三角形混凝土板,第二桥面的四个角隅处的内侧分别设置一直角三角形混凝土板。

优选的,人行楼梯中部设置有休息平台,小型车道中部设置有休息平台。

进一步的,所述人行楼梯的休息平台下方设置有一根支撑柱,所述小型车道的休息平台下方设置有一根支撑柱。

优选的,第一桥面的每个角隅背后设置有升降电梯。

优选的,第一桥面的临空侧、第二桥面的临空侧、人行楼梯的临空侧及小型车道的临空侧均设置有护栏。

进一步的,第一桥面的护栏外侧与第二桥面的护栏外侧设置有红绿灯指示牌或广告牌。

优选的,中部支柱和桥墩均为圆柱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桥面与第二桥面分别采用平面正方形布置,能够将四个本不相连的位置连通起来,形成箱通的桥面,能够有效地解决人群拥堵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第一桥面的四个角隅两侧分别设置一个人行楼梯,第二桥面角隅处两侧分别设置一个小型车道,人行楼梯的底部对接人行道,小型车道的底部对接非机动车专用道,从而第一桥面专供行人使用,而第二桥面专供非机动车使用,避免非机动车辆与人群穿梭在同一桥面而意外对行人造成的伤害。同时所述天桥的桥墩竖直设置在场地的四个角隅处,天桥平面的中部位置不设置桥墩,不仅为天桥上部结构提供支撑作用,而且天桥下路面宽敞,便于公路上的机动车辆行驶。

进一步的,第一桥面的四个角隅处的内侧分别增加一块三角形混凝土板,第二桥面的四个角隅处的内侧分别增加一块三角形混凝土板,这种设置能提高第一桥面角隅处的交通能力和第二桥面角隅处的交通能力。

进一步的,人行楼梯和小型车道的休息平台下方均设置有一根支撑柱,为人行楼梯和小型车道提供足够的承载能力。

进一步的,现有的天桥设计理念很多缺乏人文关怀,没有照顾到老、少、病、残等弱势群体,如很多天桥没有设置升降电梯等,这些弊端最终影响天桥的发展进程。本实用新型天桥设置了升降电梯,为弱势群体通过行人与非机动车辆分流的天桥提供便利。

进一步的,第一桥面的临空侧、第二桥面的临空侧、人行楼梯的临空及小型车道的临空侧均设置有护栏,防止发生行人或非机动车辆跌落等事故。

附图说明

图1为所述行人与非机动车辆分流的天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所述行人与非机动车辆分流的天桥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所述行人与非机动车辆分流的天桥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一桥面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二桥面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桥面、2.第二桥面、3.桥墩、4.人行楼梯、5.升降电梯、6.小型车道、7.护栏、8.第一主道、9.第二主道、10.支撑柱、11.中部支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所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不是限定。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行人与非机动车辆分流的天桥,包括:第一桥面1、第二桥面2、桥墩3、人行楼梯4、升降电梯5、小型车道6、支撑柱10和中部支柱11。

全桥采用钢筋混凝土组合式结构,第一桥面1用于非机动车辆行驶使用,第二桥面2用于行人行走使用。

如图4所示,第一桥面1包括四条第一主道8,四条第一主道8依次首尾连接,呈正方形设置。如图5所示,第二桥面2包括四条第二主道9,四条第二主道9依次首尾连接,呈正方形设置。如图1所示,第一桥面1位于第二桥面2的正下方,第一主道8与第二主道9一一上下对应,外形对称美观,中部桥面上方无多余结构,视野开阔,有效地避免对周围景物的遮挡,与周围景物能够良好结合,同时将四个本不相连的位置连通起来,形成相通的桥面,能够有效地解决人群拥堵的问题。

国内天桥设计过于独立、单调,过分注重了天桥的结构安全性,而没有意识到天桥是城市空间资源的一部分,导致设计出的天桥欠缺与周围环境、城市文化相融合的思想,隔断城市的风貌,成为城市景观的伤疤。本实用新型桥面平面形状为正方形,外形对称美观,中部桥面上方无多余结构,视野开阔,有效地避免对周围景物的遮挡,与周围景物能够良好结合,为城市景观增加一定的风采。

第一主道8的净宽为6m,净长30m,厚度为0.5m;第二主道9净宽为6m,净长为30m,厚度为0.5m。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桥面1的临空侧和第二桥面2的临空侧均设置有高度为1.2m的护栏7。

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桥面1的四个角隅处与第二桥面2的四个角隅处之间分别通过一个圆柱形中部支柱11连接,第一桥面1的四个角隅处底部分别支撑有一个圆柱形桥墩3,天桥平面的中部位置不设置桥墩3,不仅为天桥上部结构提供支撑作用,而且桥面上方及下方无任何多余结构,很好地避免了对周围景物的遮挡,便于公路上的机动车辆行驶。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桥面1的四个角隅处的内侧分别增加一块三角形混凝土板,第二桥面2的四个角隅处的内侧分别增加一块三角形混凝土板,这种方法能提高第一桥面角隅处的交通能力和第二桥面角隅处的交通能力。第一桥面1的每个角隅处的外侧分别切除一块三角形混凝土板,在四个切除三角形混凝土板的位置处设置升降电梯5,为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通过行人与非机动车辆分流的天桥提供便利。升降电梯5与地面齐平,升降电梯5停在二层时,升降电梯5与第一桥面1齐平。

中部支柱11的直径和桥墩3的直径均为1.5m,中部支柱11的高度为2.5m,桥墩3的高度为5m。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桥面1角隅处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人行楼梯4,中部设置有休息平台,共八个人行楼梯4,便于疏散人流,避免楼梯上行人拥堵。人行楼梯4水平方向全长为10m,净宽为2m,人行楼梯4两侧设置有高度为1.2m的护栏7。第二桥面2角隅处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小型车道6,中部设置有休息平台,共八个小型车道6,便于非机动车辆通过,避免非机动车辆与人群穿梭在同一桥面而意外对行人造成的伤害。小型车道6水平方向全长为20m,净宽为2.5m,小型车道6两侧设置有高度为1.2m的护栏7。

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八个人行楼梯4的休息平台下方分别设置有一根支撑柱10,支撑柱10直径为0.6m,为人行楼梯4提供足够的承载能力;所述八个小型车道6的休息平台下方分别设置有一根支撑柱10,支撑柱10直径为0.6m,为小型车道6提供足够的承载能力。

所述小型车道6的底部对接非机动车专用道,便于非机动车辆快速上桥。

第一桥面1的护栏7外侧与第二桥面2的护栏7外侧可放置红绿灯指示牌和广告牌,既可以指导车辆交通,又可以为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

第二桥面2可以为第一桥面1上的行人提供遮阳、避雨。

第一桥面1的临空侧、第二桥面2的临空侧、人行楼梯4的临空侧及小型车道6的临空侧均设置有护栏7,防止发生行人或非机动车辆跌落等事故。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