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防撞缓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88936发布日期:2021-01-30 04:08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一种道路防撞缓冲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涉及市政道路建设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道路防撞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市政道路是指通达城市的各地区,供城市内交通运输及行人使用,便于居民生活、工作及文化娱乐活动,并与市外道路连接负担着对外交通的道路。
[0003]
公告号 cn208055932u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市政用马路车辆方向指示防撞桶,包括第一防撞桶和第二防撞桶,所述第一防撞桶和第二防撞桶结构相同,所述第一防撞桶和第二防撞桶通过横栏相连接,所述第一防撞桶的底端设置有底座,所述第一防撞桶的中部设置有红模块和绿模块,所述红模块和绿模块相互叠加,所述红模块的内部为开空结构,所述红模块的正面及背面开有通风口,所述绿模块的正面及背面设置有指示箭头,该种实用新型设计合理,通过该装置用红模块和绿模块相间搭配而成,使得该防撞桶是根据路灯所显示的颜色进行设计的,方便针对有些带有眼部疾病的行驶者对该防撞桶上面的路标信息进行观察。
[0004]
但是以上专利公开存在以下缺陷:尤其在高速路上,遇到前方道路进行维护,车辆的刹车不能直接猛踩,又或者是遇到刹车失灵的状况下,车速较快,但是直接猛的冲撞以上专利公开的防撞桶,不仅防撞桶可能会被撞爆,车头也极易被撞烂,防撞桶,防撞缓冲效果不好,车损比较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道路防撞缓冲装置,具有的车损程度小、缓冲性能强的效果。
[0006]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7]
一种道路防撞缓冲装置,包括固定在高速维修路段一端凹槽内的底座,所述底座的一端上表面上固定有u型板,所述u型板的两端开口均朝向底座的另一端,所述底座呈中空设置,所述u型板的两端内壁之间设置有撞板,所述撞板位于底座上方,所述u型板与撞板之间设置有用于缓冲事故车辆撞击力的第一缓冲件,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上开设有与其内腔连通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一端位于u型板的内腔内,另一端位于u型板外,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有用于延缓事故车辆与撞板撞击时间的第二缓冲件,所述u型板的内壁上固定有若干个第一气囊,所述底座的两侧内壁上均设置有用于给第一气囊充气的蓄气件。
[000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车辆的刹车失灵时,在第二缓冲件的作用下,延缓了故车辆与撞板撞击时间,同时消耗了车辆的冲撞动量,当事故车辆撞击到撞板时,通过第一缓冲件,减缓了事故车辆的冲击力度,同时在撞击撞板的过程中,使得蓄气件给第一气囊的进行充气,直至事故车辆位于u型板的两侧内壁之间,被两侧的第一气囊包裹起来,对车体形成阻碍,减缓了车速,同时减小了车辆与u型板内壁之间的摩擦,减小了车损。
[0009]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缓冲件包括固定在撞板远离u型板一侧的聚
氨酯垫、设置在u型板内腔内的第一板、固定在第一板朝向撞板一侧的第一管、滑动在第一管内壁上的第一杆、滑动在第一管内壁内的第一活塞、设置在u型板两端内壁之间的第二板、固定在第二板朝向第一板一侧的第二气囊,所述第一杆一端固定在撞板远离聚氨酯垫的一侧,所述第一杆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活塞上,所述第一管远离撞板一端通过气管与第二气囊连通,所述第二气囊位于第一板与第二板之间。
[001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车辆的刹车失灵时,需要通过撞击迫使车辆停止下来,事故车辆在惯性的作用下,使得车头撞击到聚氨酯垫,聚氨酯垫属于橡胶材质,具有缓冲的效果,事故车辆撞击着撞板朝向靠近第一板的方向移动,从而第一杆推动第一活塞朝向靠近第二板的方向移动,从而将第一管内腔内的气体打入第二气囊内,第二气囊将第一板朝向远离第一板的方向推动,从而消耗事故车辆的撞击能量,使得事故车辆难以继续向前推,从而减缓事故车辆撞击力度。
[0011]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板的两侧均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一端固定在u型板的内壁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一板的侧壁上,所述第一弹簧呈倾斜设置,所述第一弹簧的拉伸方向与第一板的移动方向呈锐角设置。
[001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弹簧拉动着第一板,使得事故车辆在将撞板朝向第一板的方向移动过程中,使得第一弹簧被拉伸,从而第一弹簧的回复力,有将第一板朝向车辆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拉动的趋势,第一弹簧被拉伸的过程中,消耗了车辆的冲击能量,更近一步使得事故车辆难以继续向前推,从而减缓事故车辆撞击力度。
[0013]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缓冲件包括转动在底座内壁底面上的第一辊、转动底座内壁底面上的第二辊、绕卷在第一辊与第二辊之间的输送带、若干个固定在输送带外壁上的凸条,所述第一辊和第二辊分别位于安装孔的两端,所述第一辊位于u型板外,所述第二辊位于u型板的两端内壁之间,所述凸条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一辊的轴向,所述凸条固定在输送带的外壁上。
[001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车辆冲向撞板,初始状态下,事故车辆的车轮未接触输送带,当疾驰的事故车辆车轮接触到输送带时,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在车轮与输送带在接触点的位置,输送带移动的方向与车轮在接触点转动的切向方向是相同的,车辆相对于撞板,输送带动,延长了事故车辆与撞板之间撞击时间,同时将车辆的动量消耗掉转换成输送带的动量,使得事故车辆难以猛的撞击到撞板上,减小了车损。
[0015]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蓄气件包括固定在底座内侧壁上的第二管、固定在第二管远离第二辊一端内壁上的环形板、固定在环形板内壁上的出气单向阀、滑动在第二管远离环形板一端内腔内的第二活塞、穿设在第二活塞上的进气单向阀,所述出气单向阀通过嵌设在u型板内壁上的软气管与第一气囊连通,所述第二活塞远离环形板的一侧设置有用于第二活塞在第二管的内腔内做活塞运动的驱动件。
[001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辊转动,通过驱动件,使得第二活塞在第二管的内腔内做活塞运动,外界的气体经过底座的缝隙,进入第二管的内腔内,然后被第二活塞压入第一气囊内,从而事故车辆被夹持在两侧第一气囊之间,减小了车体与u型板内壁之间的摩擦,减小了车损。
[0017]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件包括同轴固定在第二辊转轴上的圆板、固定在第二活塞靠近圆板一侧的第二杆、转动连接在圆板偏心位置的第三杆,所述第三杆远
离圆板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二杆的一侧。
[001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向第一气囊内充气时,第二辊转动使得圆板一起转动,从而圆板使得,第三杆与第二杆和第二活塞之间形成曲柄连杆机构,从而将圆板的转动,转化成第二杆拉动着第二活塞在第二管的内腔内沿着第二管的轴向做往复运动,进入第二管的内腔内的气体,被第二活塞压入第一气囊内,从而事故车辆被夹持在两侧第一气囊之间,减小了车体与u型板内壁之间的摩擦,减小了车损。
[0019]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辊与第二辊之间设置有若干个支撑辊,所述支撑辊的一端设置有用于调节输送带张紧程度的调节件,所述调节件包括滑动在底座靠近支撑辊一侧内壁上的滑块、设置在支撑辊转轴靠近滑块一端呈竖直设置的螺纹杆、固定在螺纹杆伸出底座外壁上表面上的把手,所述支撑辊转动连接在两个滑块之间,所述滑块的滑移方向与竖直方向呈平行设置,所述滑块与螺纹杆螺纹连接,所述螺纹杆转动连接在底座上。
[002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辊使得事故车辆在输送带上时,事故车辆难以将输送带压断,支撑辊提供了支撑力,从而增大了输送带的承载力,同时也使得输送带更加便于在车轮摩擦力的作用下转动,当输送带比较松弛时,通过转动把手,使得螺纹杆与把手一起转动,从而滑块沿着竖直方向向上滑移,支撑辊同时向上移动,从而将输送带张紧。
[0021]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板远离第一板一侧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一端固定在第二板远离第一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弹簧另一端固定在u型板远离撞板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二板沿着底座的长度方向滑动在底座上,所述u型板的两端设置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转动连接在底座的上表面,所述导向柱上同轴固定有导向橡胶辊。
[002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弹簧使得事故车辆更加难以将第二板朝向事故车辆移动的方向推动,进一步减缓了事故车辆的冲击力度,导向橡胶辊使得车辆难以撞到其他位置,两侧的导向橡胶辊同时也可以对车辆的冲撞能量进行消耗,导向橡胶辊使得车辆可以更好的冲向撞板。
[0023]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通过设置第一气囊,事故车辆位于u型板的两侧内壁之间,被两侧的第一气囊包裹起来,对车体形成阻碍,减缓了车速,同时减小了车辆与u型板内壁之间的摩擦,减小了车损;
[0024]
通过设置第一弹簧、第二弹簧和第二气囊,第二气囊将第一板朝向远离第一板的方向推动,事故车辆在将撞板朝向第一板的方向移动过程中,使得第一弹簧被拉伸,从而第一弹簧的回复力,有将第一板朝向车辆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拉动的趋势,第一弹簧被拉伸的过程中,消耗了车辆的冲击能量,更近一步使得事故车辆难以继续向前推,从而减缓事故车辆撞击力度;
[0025]
通过设置输送带、第一辊和第二辊,输送带动,延长了事故车辆与撞板之间撞击时间,同时将车辆的动量消耗掉转换成输送带的动量,使得事故车辆难以猛的撞击到撞板上,减小了车损;
[0026]
通过设置支撑辊,事故车辆难以将输送带压断,支撑辊提供了支撑力,从而增大了输送带的承载力,通过设置螺纹杆和滑块,当输送带比较松弛时,通过转动把手,使得螺纹杆与把手一起转动,从而滑块沿着竖直方向向上滑移,支撑辊同时向上移动,从而将输送带张紧。
[0027]
通过设置导向橡胶辊,使得车辆难以撞到其他位置,两侧的导向橡胶辊同时也可以对车辆的冲撞能量进行消耗,导向橡胶辊使得车辆可以更好的冲向撞板。
附图说明
[0028]
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9]
图2是本实施例第一缓冲件的爆炸图;
[0030]
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31]
图4是本实施例底座内腔内的整体结构爆炸图;
[0032]
图5是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0033]
图6是图4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0034]
附图标记:1、底座; 2、u型板;3、撞板;4、第一缓冲件;5、安装孔;6、第二缓冲件;7、第一气囊;8、蓄气件;9、聚氨酯垫;10、第一板;11、第一管;12、第一杆;13、第一活塞;14、第二板;15、第二气囊;16、第一弹簧;17、第一辊;18、第二辊;19、输送带;20、凸条;21、第二管;22、环形板;23、出气单向阀;24、第二活塞;25、进气单向阀;26、驱动件;27、圆板;28、第二杆;29、第三杆;30、支撑辊;31、调节件;32、滑块;33、螺纹杆;34、把手;35、第二弹簧;36、导向柱;37、导向橡胶辊。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6]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道路防撞缓冲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固定在高速维修路段地面的凹槽内,使得底座1的上表面与路面位于一个平面内,底座1的一端上表面上固定有u型板 2,u型板 2的两端开口方向与底座1的长度方向呈平行设置,u型板 2的两端设置有导向柱36,导向柱36转动连接在底座1的上表面上,导向柱36上同轴固定有导向橡胶辊37,导向橡胶辊37的材质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
[0037]
如图2和图3所示,u型板 2的两端内壁之间设置有撞板3,撞板3位于底座1的上方,u型板 2与撞板3之间设置有用于缓冲事故车辆撞击力度的第一缓冲件4,第一缓冲件4包括聚氨酯垫9、第一板10、第一管11、第一杆12、第一活塞13、第二板14和第二气囊15,聚氨酯垫9固定在撞板3远离u型板 2的一侧,第一板10位于撞板3靠近u型板 2的一侧,第一板10位于u型板 2的内腔内,第一板10的两侧均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弹簧16,第一弹簧16一端固定在u型板 2的内壁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一板10的侧壁上,第一弹簧16呈倾斜设置,第一弹簧16与底座1的长度方向呈锐角设置,第一管11一端固定在第一板10朝向撞板3的一侧,第一管11的轴向与底座1的长度方向呈平行设置,第一活塞13滑动在第一管11远离第一板10一端内壁上,第一杆12一端固定在撞板3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一活塞13上,第二板14设置在第一板10远离撞板3的一侧,第二板14位于u型板 2的两端内壁之间,第二气囊15固定在第二板14朝向第一板10的一侧,第一管11远离撞板3的一端通过软气管连接在第二气囊15的进气口上,事故车辆撞击撞板3,推动撞板3,使得第一杆12推动第一活塞13朝向靠近第二板14的方向移动,从而将第一管11内腔内的气体打入第二气囊15内,从而减缓事故车辆撞击力度。
[0038]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板14沿着底座1的长度方向滑动连接在底座1的上表面上,第二板14远离第一板10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弹簧35,第二弹簧35一端固定在第二板14
远离第一板10的一侧,第二弹簧35的另一端固定在u型板 2的内壁上。
[0039]
如图2和图4所示,底座1呈中空设置,底座1的上表面上开设有安装孔5,安装孔5与底座1的内腔连通,安装孔5为一个矩形孔,安装孔5的长度方向与底座1的长度方向呈平行设置,安装孔5的四分之三长度位于u型板 2的内腔内,安装孔5的剩余四分之一长度位于u型板 2外。
[0040]
如图2和图4所示,安装孔5内进一步设置有用于减缓事故车辆冲击力度的第二缓冲件6,第二缓冲件6包括第一辊17、第二辊18、输送带19、和凸条20,第一辊17转动在底座1的内壁下表面上,第二辊18转动连接在底座1的内壁下表面上,第一辊17和第二辊18分别位于安装孔5的两端,第一辊17位于u型板 2的外侧,第二辊18位于u型板 2的两端内壁之间,输送带19为履带式的传送带,输送带19绕卷在第一辊17与第二辊18上,凸条20固定在输送带19的外表面上,当事故车辆位于输送带19的上表面上时,车辆的车轮在转动,凸条20增大了输送带19与车轮之间的摩擦力度,从而使得车轮驱动输送带19动,输送带19动,延长了事故车辆与撞板3之间撞击时间,从而减缓了事故车辆的撞击力度,使得事故车辆难以猛的撞击到撞板3上。
[0041]
如图3和图5所示,u型板 2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一气囊7,底座1的两侧内壁上均设置有用于给u型板 2(如图2所示)两端内壁上的第一气囊7充气的蓄气件8,蓄气件8包括第二管21、环形板22、出气单向阀23、第二活塞24和进气单向阀25,第二管21固定在底座1的内侧壁上,第二管21的两端均与底座1的内腔连通,环形板22固定在第二管21远离第二辊18的一端内壁上,出气单向阀23固定在环形板22的内壁上,出气单向阀23的出气孔朝向远离第二管21的一侧,出气单向阀23的出气口通过嵌设在u型板 2内壁上的软气管与若干个第一气囊7的进气口连通,第二活塞24滑动在第二管21的内腔内,进气单向阀25穿设在第二活塞24偏心的位置,进气单向阀25贯穿整个第二活塞24,进气单向阀25的进气口位于第二活塞24远离环形板22一侧,进气单向阀25的出气口位于第二活塞24与环形板22之间。
[0042]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二活塞24远离环形板22的一侧设置有用于第二活塞24在第二管21的内腔内做活塞运动的驱动件26,驱动件26包括圆板27、第二杆28和第三杆29,圆板27同轴固定在第二辊18的转轴上,第二杆28一端位于第二管21的内腔内且固定在第二活塞24远离环形板22一侧,第二杆28另一端伸出第二管21外,第三杆29一端转动连接在圆板27的偏心位置,第三杆29另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二杆28伸出第二管21外的一端外壁上,初始状态下,事故车辆的车轮未接触输送带19,当疾驰的事故车辆车轮接触到输送带19时,在摩擦力的作用下车轮与输送带19在接触点的位置,输送带19移动的方向与车轮在接触点转动的切向是相同的,从而使得第二辊18与第一辊17转动,在惯性的作用下,车辆的速度较快,输送带19的速度不能直接突变,使得车辆继续向前移动,当事故车辆撞击到撞板3上时,并且推动着撞板3朝向靠近第二板14的方向移动时,第二辊18转动使得圆板27一起转动,从而在第二杆28与第三杆29的作用下使得第二活塞24在第二管21的内腔内做活塞运动,外界的气体经过底座1的缝隙,进入第二管21的内腔内,然后被第二活塞24压入第一气囊7(如图3所示)内,从而事故车辆被夹持在两侧第一气囊77(如图3所示)之间,减小了车体与u型板 27(如图2所示)内壁之间的摩擦,减小了车损。
[0043]
如图4和图6所示,第一辊17与第二辊18之间设置有若干个支撑辊30,支撑辊30使得事故车辆在输送带19上时,事故车辆难以将输送带19压断,支撑辊30提供了支撑力,从而
增大了输送带19的承载力,同时也使得输送带19更加便于在车轮摩擦力的作用下转动,支撑辊30的一端设置有用于调节输送带19张紧程度的调节件31,调节件31包括滑块32、螺纹杆33和把手34,滑块32竖直滑移在底座1朝向支撑辊30转轴的内壁上,螺纹杆33转动连接在底座1上,螺纹杆33呈竖直设置,螺纹杆33上端伸出底座1的外壁上表面上,把手34固定在螺纹杆33的上端面上,当输送带19比较松弛时,通过转动把手34,使得螺纹杆33与把手34一起转动,从而滑块32沿着竖直方向向上滑移,支撑辊30同时向上移动,从而将输送带19张紧。
[0044]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当行驶在高速路上的车辆遇到维修路段时,车辆车速较快,不能猛踩刹车,也不直接猛打方向,车辆眼看就要窜入施工区内时,此时只能通过撞击迫使车辆停止下来,导向橡胶辊37使得车辆难以撞到其他位置,两侧的导向橡胶辊37同时也可以对车辆的冲撞能量进行消耗,导向橡胶辊37使得车辆可以更好的冲向撞板3,当车辆冲向撞板3的过程中,车辆的前轮首先接触输送带19,在凸条20的作用下,车轮使得输送带19进行转动,输送带19动,延长了事故车辆与撞板3之间撞击时间,同时也消耗了事故车辆的动量。
[0045]
输送带19转动使得第二辊18和第一辊17同时进行转动,此时第二辊18与圆板27一起转动,使得第二活塞24在第二管21内做活塞运动,u型板 2两侧内壁上的第一气囊7开始充气,由于事故车辆车轮的转速相对于输送带19较快,输送带19的速度不能直接突变,输送带19需要一段加速时间,事故车辆在惯性的作用下,使得车头撞击到聚氨酯垫9,聚氨酯垫9属于橡胶材质,具有缓冲的效果,事故车辆撞击撞板3,推动撞板3,使得第一杆12推动第一活塞13朝向靠近第二板14的方向移动,从而将第一管11内腔内的气体打入第二气囊15内,第二气囊15将第一板10朝向远离第一板10的方向推动,同时在第一弹簧16和第二弹簧35的作用下,使得事故车辆难以继续向前推,从而减缓事故车辆撞击力度。
[0046]
当事故车辆推动着第一板10移动的过程中,车体向前移动,直至整个车体位于输送带19上时,输送带19的速度基本与车轮的转速相同,第二辊18转动使得圆板27一起转动,转动的速度也是越来越快,第一气囊7的充气速度也是越来越快,在第二杆28与第三杆29的作用下使得第二活塞24在第二管21的内腔内做活塞运动,外界的气体经过底座1的缝隙,进入第二管21的内腔内,然后被第二活塞24压入第一气囊7内,此时事故车辆位于u型板 2的两端内壁之间,被两侧的第一气囊7包裹起来,对车体形成阻碍,减缓了车速,同时减小了车体与u型板 2内壁之间的摩擦,减小了车损。
[0047]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