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贝雷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203857发布日期:2021-05-28 11:09阅读:470来源:国知局
一种贝雷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贝雷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贝雷片。



背景技术:

贝雷片又称贝雷梁或桁架,其组装便捷,能够适应于不同的工作场地,广泛应用于公路、铁路、市政、建筑、水利等建设项目,贝雷片具有结构简单、运输方便、架设快捷、载重量大、互换性好、适应性强的特点。

现有的贝雷片在拼装时阴头和阳头的位置固定不动,导致拼装易收到限制只能做水平直线的连接,且现有的贝雷片的内部支撑架通过焊接的方式将上弦杆和下弦杆连接在一起,当组成蓓蕾片的部件发生损坏时难以进行更换,常常将贝雷片整体报废处理,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做出相对一定角度的拼装且组成部件容易进行更换的一种贝雷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贝雷片,包括上弦杆、下弦杆和可拆卸连接在所述上弦杆和所述下弦杆之间的支撑架,所述上弦杆和所述下弦杆的左端分别设置有阳头,所述上弦杆和所述下弦杆的右端设置有能够与所述阳头可拆卸连接配合的阴头,各所述阳头分别角度可调的安装在所述上弦杆或所述下弦杆上。

进一步的,各所述阳头水平角度可调的安装在所述上弦杆或所述下弦杆上。

进一步的,所述上弦杆和所述下弦杆的左端分别设置有竖直的销轴,所述阳头以所述销轴为轴相对于所述上弦杆或所述下弦杆水平角度可调。

进一步的,所述阳头的与所述上弦杆或所述下弦杆连接的一端的顶面设置有呈圆形或正多边形分布的多个第一贯穿孔,所述上弦杆或所述下弦杆的左端相应所述阳头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多个与各所述贯穿孔相配合的第一连接孔,所述阳头通过安装在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一贯穿孔内的螺丝锁定在所述上弦杆或所述下弦杆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孔的插入端设置有沉头孔,所述沉头孔的深度不低于相应螺丝的头部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阳头与所述阴头连接的一端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贯穿孔,所述阴头上相应所述阳头的位置处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贯穿孔相配合的第二连接孔。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竖杆和分别设置在所述上弦杆和所述下弦杆左右两端的第二竖杆,所述第一竖杆和所述第二竖杆分别可拆卸的与所述上弦杆和所述下弦杆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还包括多个可拆卸的与所述上弦杆和所述第二竖杆连接的第一连接杆、多个可拆卸的与所述下弦杆和所述第二竖杆连接的第二连接杆、多个可拆卸的与所述上弦杆和所述第一竖杆连接的第三连接杆、多个可拆卸的与所述下弦杆和所述第一竖杆连接的第四连接杆。

进一步的,各所述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三连接杆和所述第四连接杆规格相等且可互相替换。

进一步的,所述上弦杆和所述下弦杆的上下面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三连接孔,所述上弦杆或所述下弦杆上的多个第三连接孔位置一一对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本实用新型通过阳头角度可调的安装在上弦杆和下弦杆上使贝雷片能够做一定角度的拼装,适应性更强,通过,支撑架可拆卸连接在上弦杆和下弦杆之间,在贝雷片的部分部件发生损坏时可以及时对损坏部件进行更换,提高了贝雷片的使用寿命,节省了材料成本。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贝雷片的主视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贝雷片的俯视图;

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上弦杆,11-第一连接孔,111-沉头孔,12-第三连接孔,2-下弦杆,3-阳头,31-第一贯穿孔,32-第二贯穿孔,4-阴头,41-第二连接孔,5-销轴,6-第一竖杆,61-第三连接杆,62-第四连接杆,7-第二竖杆,71-第一连接杆,72-第二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多个”指两个以上。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见图1至图4。

本实用新型一种贝雷片,包括上弦杆1、下弦杆2和可拆卸连接在所述上弦杆1和所述下弦杆2之间的支撑架,所述上弦杆1和所述下弦杆2的左端分别设置有阳头3,所述上弦杆1和所述下弦杆2的右端设置有能够与所述阳头3可拆卸连接配合的阴头4,各所述阳头3分别角度可调的安装在所述上弦杆1或所述下弦杆2上。

本实用新型通过阳头角度可调的安装在上弦杆和下弦杆上使贝雷片能够做一定角度的拼装,适应性更强,通过,支撑架可拆卸连接在上弦杆和下弦杆之间,在贝雷片的部分部件发生损坏时可以及时对损坏部件进行更换,提高了贝雷片的使用寿命,节省了材料成本。

在一实施例中,各所述阳头3水平角度可调的安装在所述上弦杆1或所述下弦杆2上。这样设计,贝雷片可以在水平角度上做出一定角度的拼装,适应性更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弦杆1和所述下弦杆2的左端分别设置有竖直的销轴5,所述阳头3以所述销轴5为轴相对于所述上弦杆1或所述下弦杆2水平角度可调。这样设计,通过销轴可以简单方便的将各阳头连接在上弦杆和下弦杆上,设计简单。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阳头3的与所述上弦杆1或所述下弦杆2连接的一端的顶面设置有呈圆形或正多边形分布的多个第一贯穿孔31,所述上弦杆1或所述下弦杆2的左端相应所述阳头3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多个与各所述贯穿孔相配合的第一连接孔11,所述阳头3通过安装在所述第一连接孔11和所述第一贯穿孔31内的螺丝锁定在所述上弦杆1或所述下弦杆2上。这样设计,通过调整阳头的各贯穿孔与各第一连接孔的相对位置实现阳头相对所述上弦杆或所述下弦杆水平角度转动,多个连接螺丝通过多个第一贯穿孔将阳头和上弦杆或下弦杆连接在一起,提高了连接的强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孔11的插入端设置有沉头孔111,所述沉头孔111的深度不低于相应螺丝的头部的高度。这样设计,使螺丝的头部不凸出上弦杆的顶面或下弦杆的底面,便于在贝雷片叠加时能够连接的更紧凑,设计合理。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阳头3与所述阴头4连接的一端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贯穿孔32,所述阴头4上相应所述阳头3的位置处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贯穿孔32相配合的第二连接孔41。这样设计,可以在第二贯穿孔和第二连接孔之间插入连接螺丝,将阳头与阴头固定连接在一起。

优选的,所述第二贯穿孔32开设在所述阳头3的前侧面。这样设计,在连接时工人可以更方便的将阳头与阴头连接在一起,当有多层贝雷片叠加时,不会对上层贝雷片产生影响。

优选的,所述阳头3插设在所述阴头4中。这样设计,阳头与阴头的连接性更好且连接位置处不易被外部环境侵蚀。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竖杆6和分别设置在所述上弦杆1和所述下弦杆2左右两端的第二竖杆7,所述第一竖杆6和所述第二竖杆7分别可拆卸的与所述上弦杆1和所述下弦杆2连接。这样设计,在第一竖杆或第二竖杆发生损坏时可以及时更换,节省了更换时间,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

优选的,所述第一竖杆6和所述第二竖杆7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与所述上弦杆1和所述下弦杆2连接。这样设计,连接方式简单,可靠。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还包括多个可拆卸的与所述上弦杆1和所述第二竖杆7连接的第一连接杆71、多个可拆卸的与所述下弦杆2和所述第二竖杆7连接的第二连接杆72、多个可拆卸的与所述上弦杆1和所述第一竖杆6连接的第三连接杆61、多个可拆卸的与所述下弦杆2和所述第一竖杆6连接的第四连接杆62。这样设计,增强了贝雷片的支撑强度,且在部分部件产生损坏时只需将损坏处替换即可,极大的节省了材料的成本。

优选的,各所述第一连接杆71、所述第二连接杆72、所述第三连接杆61和所述第四连接杆62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与所述上弦杆1或所述下弦杆2以及所述第一连接杆71或第二连接杆72连接。这样设计,连接简单方便。

在一实施例中,各所述第一连接杆71、所述第二连接杆72、所述第三连接杆61和所述第四连接杆62规格相等且可互相替换。这样设计,大大节省了选材的工序时间,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弦杆1和所述下弦杆2的上下面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三连接孔12,所述上弦杆1或所述下弦杆2上的多个第三连接孔12位置一一对应。这样设计,当有多层贝雷片连接在一起时可通过将上层贝雷片下弦杆上的第三连接孔与下层上弦杆的第三连接孔一一对应,用连接螺丝将其固定在一起,设计简单,合理。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