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化生根复壮的扩容式道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716594发布日期:2022-10-04 22:02阅读:57来源:国知局
一种绿化生根复壮的扩容式道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绿化生根复壮的扩容式道路结构。


背景技术:

2.城市街道是指城市覆盖层内相邻建筑物围合而成的街道空间,是社会生活的主要场所。街道不仅是车辆的交通空间,而且也是人们日常穿行、接触以及交流活动空间。中国许多城市的道路设计往往仅考虑提升机动车交通通行能力,忽略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环境。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更新,居民步行骑行对道路林荫化的需求愈发迫切。
3.然而,通过实际路段调查、树池开挖发现,大部分绿化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乔灌木长势不佳,立地条件不足,为此,如何基于现状仅有的绿化带宽度条件,保证道路结构强度稳定前提下,改善绿化带内行道树立地生长环境的情况,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绿化生根复壮的扩容式道路结构,用于解决目前城市道路骑行道林荫覆盖率不佳的问题。
5.本技术实施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绿化生根复壮的扩容式道路结构,其包括:垫层及设置于所述垫层上的车行道板块、非机动车板块及绿化带结构,所述绿化带结构设置于所述车行道板块及非机动车板块之间;
6.所述绿化带包括:靠枕石、复合层状填土及砥卵石层;
7.所述靠枕石立于所述垫层上,所述靠枕石第一侧抵靠于所述车行道板块或所述非机动车板块的侧面,所述靠枕石中下部向第一侧延伸嵌入所述车行道板块或所述非机动车板块中,所述靠枕石第二侧与间隔设置的所述非机动车板块或车行道板块之间形成上窄下宽的容纳空间;
8.所述复合层状填土填充于所述容纳空间中;
9.所述砥卵石层嵌入所述垫层中,且位于所述复合层状填土的底部。
10.相较于现有技术,以上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1.靠枕石设置于道路板块与绿化带结构之间,既垂直向提高了道路板块的边缘抗压强度,又水平向以挡土墙形式为道路板块增加了抗倾覆、抗推移能力,利用靠枕石阻止该侧板块中的水泥对绿化带结构的侵占,施工期建筑垃圾碎砼的填埋破坏绿化带;在绿化带基地利用砥卵石层改变以往二灰碎石层,改善了绿化带底部碱含量等高盐成分的抑制生长条件,对绿化带苗木的复壮具有积极作用;同时砥卵石层为林荫树乔灌木等生根提供软土空隙,根系向下延伸,与卵石有效抓握盘绕,提高树池的立地咬合力。
12.进一步地,所述靠枕石为镜像对称设置的两块,分别嵌入所述车行道板块及所述非机动车板块中的所述靠枕石的第二侧相对设置,两所述靠枕石之间形成顶部类拱形结构的容纳空间。
13.形成拱形结构,是为了让靠枕石受力更合理,对整个路面板块间的接触力以水平挤压约束为主,增强路面使用寿命,拱形接触面,能保证靠枕石与土体接触面处受到的土压强均匀分布,保证其整体承压性能。
14.进一步地,还包括路缘石,所述路缘石设置于所述靠枕石第一侧顶部开设的台阶上。
15.进一步地,所述靠枕石的第二侧面上形成有毛糙层。
16.增强靠枕石的承压能力,减弱接触面内的毛细管渗水性,避免绿化带树池的变形破坏,与复合层土体顶面形成拱形的线性土压力持力面。
17.进一步地,所述复合层状填土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格栅植草层、土壤层、第一陶粒复合层及第二陶粒埋管复合层。
18.形成由上至下,上密下疏的填土结构,提高树池的立地咬合力,配合靠枕石形成的上窄下宽的容纳空间能够减少含水量的蒸发。
19.进一步地,所述靠枕石包括:竖直段及设置于所述竖直段顶部的所述悬挑部,所述悬挑部与竖直段之间通过延伸部衔接。
20.进一步地,所述延伸部表面为内凹弧形面或平面。
21.进一步地,所述车行道板块及所述非机动车板块均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水泥稳定土基层及沥青混料层,所述沥青混料层与所述靠枕石的上表面大致等高设置。
22.进一步地,所述绿化带结构沿道路行车方向通铺布置或间隔布置。
23.进一步地,所述悬挑部的宽度不超过所述沥青混料层的厚度。
24.进一步地,所述绿化带结构的高度大于所述车行道板块及非机动车板块的厚度。
25.另一方面,本发明还公开一种道路结构的施工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26.挖开路基,测量放样后确定绿化带结构的位置;
27.在路基上铺设垫层及砥卵石层;
28.定位布置靠枕石并固定,浇筑水泥稳定土基层;
29.拆除靠枕石固定,并在绿化带结构中填入复合层状填土及绿化;
30.固定布置好路缘石,并在水泥稳定土基层上摊铺沥青混料层。
附图说明
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2.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33.图2位本发明具体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
35.1、车行道板块;2、非机动车板块;3、绿化带结构;
36.4、靠枕石;
37.41、竖直段;42、悬挑部;43、延伸部;
38.5、复合层状填土;6、砥卵石层;
39.7、容纳空间;
40.8、路缘石;9、台阶;
41.10、毛糙层;
42.11、二灰碎石土基层;12、水泥稳定土基层;13、沥青混料层。
具体实施方式
43.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44.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4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7.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8.实施例1
49.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绿化生根复壮的扩容式道路结构,其包括:垫层及设置于所述垫层上的车行道板块1、非机动车板块2及绿化带结构3,所述绿化带结构3设置于所述车行道板块1及非机动车板块2之间。
50.其中,绿化带结构3包括:靠枕石4、复合层状填土5及砥卵石层6;所述靠枕石4立于所述垫层上,所述靠枕石4第一侧抵靠于所述车行道板块1或所述非机动车板块2的侧面,在道路等级较高时,靠枕石4可单侧布置,具体为,将靠枕石4布置于靠近非机动车板块2一侧,与车行道板块1相对设置,或将靠枕石4布置于靠近车行道板块1一侧,与非机动车板块2相对设置,优先地,单侧设置的靠枕石4第一侧抵靠设置于非机动车板块2一侧,与靠枕石4相对的另一侧为路基位置,放坡形成梯形面;
51.所述靠枕石4中下部向第一侧延伸嵌入所述车行道板块1或所述非机动车板块2中,所述靠枕石4第二侧与间隔设置的所述非机动车板块2或车行道板块1之间形成上窄下宽的容纳空间7。
52.靠枕石4设置于道路板块与绿化带结构3之间,既垂直向提高了道路板块的边缘抗压强度,又水平向以挡土墙形式为道路板块增加了抗倾覆、抗推移能力,利用靠枕石4阻止该侧板块的水泥对绿化带结构3的侵占,施工期建筑垃圾碎砼的填埋破坏绿化带;靠枕石4
上端形成的悬挑部42将容纳空间7形成上窄下宽的树根扩容结构,能够减少含水量的开口蒸发面积。
53.所述复合层状填土5填充于所述容纳空间7中;所述砥卵石层6嵌入所述垫层中,且位于所述复合层状填土5的底部。
54.绿化带结构3底部通过砥石、卵石散落布置,与土粒压实构成悬浮密实型结构,构成砥卵石层6,砥卵石层6为林荫树乔灌木等生根提供软土空隙,根系向下延伸,与卵石有效抓握盘绕,提高树池的立地咬合力。
55.在绿化带结构3基地利用砥卵石层6嵌入以往的垫层中,以往垫层通常利用二灰碎石层实现,改善了绿化带结构3底部碱含量等高盐成分的抑制生长条件,对绿化带苗木的复壮具有积极作用。
56.砥卵石层6的宽度设置为小于容纳空间7底部的宽度,确保靠枕石4底部立于二灰碎石层之上,保证靠枕石4的设置稳定。
57.且砥卵石层6中,包括卵石及砥石,卵石配比为每平方米30-35kg,砥石配比为每平方米15-20kg,混合之后布置,使得处于填土结构位置的底基层的承载能力和树根的卧土能力更加稳定。
58.具体地,二灰碎石土基层11形成的垫层与所述砥卵石层6上表面等高设置,砥卵石层6嵌入垫层中,所述砥卵石层6布置于道路底基层中,位于容纳空间7中复合层状填土5的下方,砥卵石层6布置直至二灰碎石土层顶部位置,砥卵石层6的下表面可利用加铺一层垫层予以提供更高的稳定性,减少地下水的渗入,或不加铺垫层,直接接触土壤,具体根据施工环境和施工要求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地下水资源丰富,则可采取加铺垫层,反之则可不加铺,利于根系发达的乔灌木生长立地抓稳。
59.所述车行道板块1及所述非机动车板块2结构相同,均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水泥稳定土基层12及沥青混料层13,靠枕石4的中下部与第一侧的水泥稳定土基层12相对。
60.还包括路缘石8,所述路缘石8设置于所述靠枕石4第一侧顶部开设的台阶9上,靠枕石4第一侧为远离所述容纳空间7的一侧,路缘石8顶部高出于两侧道路,沥青混料层13与所述靠枕石4的上表面大致等高设置。
61.具体地,水泥稳定土基层12顶部低于或等于或略高于所述靠枕石4台阶9面,沥青混料层13覆盖于水泥稳定土基层12表面,且沥青混料层13边缘同时覆盖于靠枕石4台阶9与水泥稳定土基层12结合处,位于靠枕石4台阶9中的路缘石8两侧分别由顶面大致等高的靠枕石4与沥青混料层13夹持,路缘石8设置稳定。
62.同时,在靠枕石4第一侧的台阶9面更好的将靠枕石4第一侧嵌入两侧的非机动车板块2或车行道板块1之中,与两侧形成稳定结构,同时中下部外扩,使得绿化带结构3中形成下部外扩的扩容空间用于绿化树木的栽种。
63.进一步地,所述靠枕石4的第二侧面上形成有毛糙层10,所述靠枕石4的第二侧面为靠近所述容纳空间7的一侧面,该毛糙层10可通过预制靠枕石4时设置,或预制成型后在靠枕石4的侧面粉刷形成,毛糙层10至少覆盖于靠枕石4的竖直段41侧面及延伸部43表面,或覆盖于靠枕石4竖直段41侧面、延伸部43表面及悬挑部42的侧面。
64.毛糙层10增强靠枕石4的承压能力,减弱接触面内的毛细管渗水性,避免绿化带树池的变形破坏,与复合层土体顶面形成拱形的线性土压力持力面。
65.所述复合层状填土5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格栅植草层、土壤层、第一陶粒复合层及第二陶粒埋管复合层,形成由上至下,上密下疏的填土结构,提高树池的立地咬合力,配合靠枕石4形成的上窄下宽的容纳空间7能够减少含水量的蒸发。
66.格栅植草层、土壤层、第一陶粒复合层及第二陶粒埋管复合层的厚度逐渐增大,具体地,格栅植草层的厚度为4-6cm,土壤层的厚度为15-20cm,第一陶粒复合层的厚度为25-30cm,第二陶粒埋管复合层的厚度为30-40cm。
67.其中,第一陶粒复合层为细粒径陶粒复合土层,第二陶粒埋管复合层为埋设有pvc多孔暗管且掺和了粗粒径陶粒的复合土层,由此形成从上至下密度逐渐降低的卧土空间。
68.本实施例中,靠枕石4包括:竖直段41及设置于所述竖直段41顶部的所述悬挑部42,所述悬挑部42与竖直段41之间通过延伸部43衔接,通过悬挑部42在靠枕石4的中下部形成想第一侧外扩的结构。
69.其中,所述延伸部43表面为内凹弧形面或平面,延伸部43连接悬挑部42与竖直段41,增加有效抗剪宽度。
70.所述悬挑部42的宽度小于0.7倍的竖直段41的宽度,避免出现拉应力,避免发生断裂影响正常使用。
71.所述悬挑部42的宽度不超过所述沥青混料层13的厚度,所述绿化带结构3的高度大于所述车行道板块1及非机动车板块2的厚度。
72.实施例2
73.如图2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靠枕石4为镜像对称设置的两块,两靠枕石4结构相同,两靠枕石4的第一侧分别与非机动车板块2和车行道版本侧面抵接,分别嵌入所述车行道板块1及所述非机动车板块2中的所述靠枕石4的第二侧相对设置,两所述靠枕石4上的悬挑部42也相对设置,两所述靠枕石4之间形成顶部类拱形结构的容纳空间7,利用两靠枕石4阻止两侧板块的水泥对绿化带结构3的侵占,其他均与实施例1中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74.由于衔接悬挑部42和竖直段41的延伸部43的表面为平面或内凹弧形面,两相对设置的靠枕石4形成顶部类拱形结构,是为了让靠枕石4受力更合理,对整个路面板块间的接触力以水平挤压约束为主,增强路面使用寿命,拱形接触面,能保证靠枕石4与土体接触面处受到的土压强均匀分布,保证其整体承压性能。
75.实施例3
76.本实施例公开一种道路结构的施工方法,是为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的道路结构的具体施工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77.s100、挖开路基,测量放样后确定绿化带结构3的位置;
78.具体地,新建道路时,在道路路基开挖后,进行路基施工测量及放样,确定道路绿化带结构3的位置,对道路底基层进行路基土方填挖工作,去除透水性不良土质,确保路基设计高程范围土质相对稳定,承载力较佳的填料。
79.s200、在路基上铺设垫层及砥卵石层6;
80.具体地,对道路的车行道板块1、非机动车板块2位置的底基层土进行二灰碎石土搅拌、翻晒并压实,确定好土壤灰剂量与含水率满足要求;对绿化带结构3范围的底基层土进行添加砥石、卵石,进行先砥石后卵石的顺序分别压实处理,并间隔施工,干养护一周,以
得到较好的持力土层。
81.s300、定位布置靠枕石4并固定,浇筑水泥稳定土基层12;
82.具体地,定位好压实后的底基层标高后,将预制好的特制靠枕石4整齐定位堆至于绿化带结构3两侧,在两侧靠枕石4之间设置斜撑以固定好其整体位置与防倾覆;之后浇筑水泥稳定土基层12至指定标高,使得水泥稳定土基层12与靠枕石4第一侧结合良好。
83.s400、拆除靠枕石4固定,并在绿化带结构3中填入复合层状填土5及绿化;
84.具体地,间断拆除靠枕石4之间的斜撑并在绿化带结构3内分层填筑覆土与种植乔灌木,分别为:第二陶粒埋管复合层、第一陶粒复合层、土壤层、格栅植草层;每层覆土后均需适当压实与保证覆土厚度。最后对回填土体喷灌养护。
85.s500、固定布置好路缘石8,并在水泥稳定土基层12上摊铺沥青混料层13。
86.具体地,对绿化带结构3两侧的道路进行沥青混合料面层摊铺,摊铺前固定好路缘石8的位置,其与靠枕石4侧面适当预留0.5cm左右的空隙,以避免压筑面层时影响靠枕石4。
8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