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可变潮汐车道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92561阅读:656来源:国知局
全自动可变潮汐车道杆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全自动可变潮汐车道杆,涉及潮汐车道控制设备技术领域,它包括至少两组升降车道杆装置、车辆密度检测模块和自动控制模块,所述潮汐车道的各个车道上分别设有用于安装车道杆装置的多个基坑(1),所述升降车道杆装置布置在潮汐车道上的基坑(1)内,升降车道杆装置包括升降杆组件和电动升降杆(2),所述电动升降杆(2)安装在底座固定安装在基坑(1)的底部,所述升降杆组件包括车道杆(3)和凸台(4),所述车道杆(3)的底部安装在电动升降杆(2)的升降端顶面上;本实用新型可以更高效、智能、安全、准确地解决交通流的潮汐现象导致的双向交通流不对称问题,节省道路用地红线面积,充分利用和挖掘既有的城市道路资源。
【专利说明】
全自动可变潮汐车道杆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潮汐车道控制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全自动可变潮汐车道杆。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各地区结构功能趋向单一、私人汽车保有率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了以CBD为中心的放射性路网结构以及卫星城镇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路段出现潮汐性交通堵塞,单纯的依靠扩建道路并不能“高性价比”的解决此类问题,故潮汐车道应运而生。
[0003]但国内现有的潮汐车道系统并不完善,绝大多数为使用标志标线来指示车道流向,并无其他保障设施,道路交通安全难以保障。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全自动可变潮汐车道杆。
[0005]本实用新型包括至少两组升降车道杆装置、车辆密度检测模块和自动控制模块,所述潮汐车道的各个车道上分别设有用于安装车道杆装置的多个基坑,所述升降车道杆装置布置在潮汐车道上的基坑内,升降车道杆装置包括升降杆组件和电动升降杆,所述电动升降杆安装在底座固定安装在基坑的底部,所述升降杆组件包括车道杆和凸台,所述车道杆的底部安装在电动升降杆的升降端顶面上,所述凸台安装在车道杆的顶部,且当车道杆缩回基坑时,凸台顶面与车道面平齐,所述车辆密度检测模块由设置在潮汐车道的各个车道上的多组地磁传感器、模拟量输入模块和第一微型芯片组成,所述多组地磁传感器分别通过模拟量输入模块与第一微型芯片通信相连,所述自动控制模块包括第二微型芯片、信号输出模块和开关量输出模块,所述第二微型芯片与第一微型芯片通信相连,并通过信号输出模块控制设置在潮汐车道的各个车道上的交通信号灯的开启、关闭和显示内容,第二微型芯片通过开关量输出模块分别控制至少两组升降车道杆装置的电动升降杆的升降。
[0006]当升降车道杆装置的车道杆完全升起时,凸台的顶面距离车道面的距离为80-120cm。
[0007]所述两组升降车道杆装置、车辆密度检测模块和自动控制模块的各电器件通过地下电缆从国家电网取电。
[0008]所述车道杆和凸台分别采用铝合金材质制作,且表面采用静电喷塑处理。
[0009]本实用新型优点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潮汐车道杆,可以更高效、智能、安全、准确地解决交通流的潮汐现象导致的双向交通流不对称问题,节省道路用地红线面积,充分利用和挖掘既有的城市道路资源,具有很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升降车道杆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1]图2是本实用新型布局不意图。
[0012]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气原理图。
[0013]图中:1、基坑;2、电动升降杆;3、车道杆;4、凸台;5、地磁传感器;6、模拟量输入模块;7、第一微型芯片;8、第二微型芯片;9、信号输出模块;10、交通信号灯;11、开关量输出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0015]如图1、2、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至少两组升降车道杆装置、车辆密度检测模块和自动控制模块,所述潮汐车道的各个车道上分别设有用于安装车道杆装置的多个基坑1,所述升降车道杆装置布置在潮汐车道上的基坑I内,升降车道杆装置包括升降杆组件和电动升降杆2,所述电动升降杆2安装在底座固定安装在基坑I的底部,所述升降杆组件包括车道杆3和凸台4,所述车道杆3的底部安装在电动升降杆2的升降端顶面上,所述凸台4安装在车道杆3的顶部,且当车道杆3缩回基坑I时,凸台4顶面与车道面平齐,所述车辆密度检测模块由设置在潮汐车道的各个车道上的多组地磁传感器5、模拟量输入模块6和第一微型芯片7组成,所述多组地磁传感器5分别通过模拟量输入模块6与第一微型芯片7通信相连,所述自动控制模块包括第二微型芯片8、信号输出模块9和开关量输出模块11,所述第二微型芯片8与第一微型芯片7通信相连,并通过信号输出模块9控制设置在潮汐车道的各个车道上的交通信号灯10的开启、关闭和显示内容,第二微型芯片8通过开关量输出模块11分别控制至少两组升降车道杆装置的电动升降杆2的升降。
[0016]当升降车道杆装置的车道杆3完全升起时,凸台4的顶面距离车道面的距离为80-120cm。
[0017]所述两组升降车道杆装置、车辆密度检测模块和自动控制模块的各电器件通过地下电缆从国家电网取电。
[0018]所述车道杆3和凸台4分别采用铝合金材质制作,且表面采用静电喷塑处理。
[0019]工作方式及原理:
[0020]本系统依据当地道路条件,在满足且适合设置潮汐车道的路段进行车道杆安装:首先将潮汐车道杆修建在中央车道两侧,利用车辆检测技术通过多组地磁传感器检测双向车流,再通过第一微型芯片预测交通量,将判断结果输入到第二微型芯片来进行车道杆升降和交通信号灯的控制,当车道杆升起时形成物理隔离设施,以及控制交通信号灯上信号灯的变化,以完成车道变换,即自动识别,自动调整。
[0021]平时车道正常运营时,应为一侧车道杆升起且另一侧车道杆降下的状态。可变车道的组织管理分为两部分:
[0022]清场:当系统判定应进行车道变换时,潮汐车道起终点指示屏均变为红叉状态,以表示当前此车道禁止入内,同时车道杆上LED灯组闪烁黄灯,提示车辆尽快驶离此道路。随后,降至车道面一侧的车道杆由现潮汐车道车辆行驶方向由起点向终点依次升起而非同时升起,以便给予驾驶员充足的反应时间且断绝了后来车辆驶入潮汐车道的可能。完成两侧车道杆均升起后,等待2-5分钟,保证清空车道内所有车辆。
[0023]入场:对侧车道(流量较大方向)车道栏可同时缓慢降下,相应方向指示屏变为绿箭头,提示车辆可以驶入此道路,以完成车道变换。
【主权项】
1.全自动可变潮汐车道杆,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至少两组升降车道杆装置、车辆密度检测模块和自动控制模块,所述潮汐车道的各个车道上分别设有用于安装车道杆装置的多个基坑(I ),所述升降车道杆装置布置在潮汐车道上的基坑(I)内,升降车道杆装置包括升降杆组件和电动升降杆(2),所述电动升降杆(2)安装在底座固定安装在基坑(I)的底部,所述升降杆组件包括车道杆(3)和凸台(4),所述车道杆(3)的底部安装在电动升降杆(2)的升降端顶面上,所述凸台(4)安装在车道杆(3)的顶部,且当车道杆(3)缩回基坑(I)时,凸台(4)顶面与车道面平齐,所述车辆密度检测模块由设置在潮汐车道的各个车道上的多组地磁传感器(5)、模拟量输入模块(6)和第一微型芯片(7)组成,所述多组地磁传感器(5)分别通过模拟量输入模块(6)与第一微型芯片(7)通信相连,所述自动控制模块包括第二微型芯片(8)、信号输出模块(9)和开关量输出模块(11),所述第二微型芯片(8)与第一微型芯片(7)通信相连,并通过信号输出模块(9)控制设置在潮汐车道的各个车道上的交通信号灯(10)的开启、关闭和显示内容,第二微型芯片(8)通过开关量输出模块(11)分别控制至少两组升降车道杆装置的电动升降杆(2)的升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可变潮汐车道杆,其特征在于当升降车道杆装置的车道杆(3)完全升起时,凸台(4)的顶面距离车道面的距离为80-120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可变潮汐车道杆,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组升降车道杆装置、车辆密度检测模块和自动控制模块的各电器件通过地下电缆从国家电网取电。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可变潮汐车道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道杆(3)和凸台(4)分别采用铝合金材质制作,且表面采用静电喷塑处理。
【文档编号】E01F13/04GK205474966SQ201620273540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3月31日
【发明人】付宇, 孙曼琦, 彭博, 陈丹蕾, 朱银方, 裴柳
【申请人】付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