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7456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与电动工具有关,更详而言之,是指一种作业人员操作方便,拿取容易的电动工具。
背景技术
参阅图8,为一种目前普遍所见的电动工具70,其结构主要包含有一壳体71,该壳体71具有一容置部711以及一握部712;一驱动装置(图中未示)设于该壳体71的容置部711中;一工具夹持装置72设于该壳体71的容置部711前端,且该工具夹持装置72一端外露出该壳体71,用以夹持一切削刀具,另一端伸入该壳体71并与该驱动装置连结,该工具夹持装置72是为受该驱动装置驱转的;以及一电池组件73结合于该壳体71的握部712底端,该电池组件73并与该驱动装置电性连结,以提供动力源,使该驱动装置可带动该工具夹持装置72旋转。
然而,目前电动工具的重量约有60%来自其电池组件,同时,电动工具使用时的续航力并与其电池组件的电池电力储量相关,当电池储电量愈大时,其体积及重量相对呈正比增加,所以,续航力愈持久的电动工具,也将因为其电池组件重量以及体积的增加,而更不易拿持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工具,其工具本体重量轻化,所以,作业人员可长时间握持操作,并使得操作上显得更为灵活。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动工具,包含有一工具本体,其具有一壳体,该壳体具有一握部,该握部底端具有一第一下接部以及一第一下导接端子;一连结装置,其具有一第一构件,该第一构件顶端具有一第一上接部及一第一上导接端子,以用该第一上接部接设该工具本体的第一下接部,使得该第一上导接端子与该第一下导接端子电性连结;一第二构件,该第二构件底端具有一第二下接部以及一第二下导接端子;以及一电线,其两端电性连结在该第一上导接端子与该第二下导接端子上;以及一电池组件,其具有一电池壳体,该电池壳体顶端具有一第二上接部以及一第二上导接端子,以用该第二上接部接设该连结装置的第二下接部,使得该第二上导接端子与该第二下导接端子电性连结。
通过此,利用将电池组件分离的方式,减轻工具本体的重量,故,作业人员可长时间握持操作,且操作上将显得更为灵活。
为更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兹配合图式,举一较佳实施例说明如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工具本体的第一下接部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示意工具本体通过由连结装置与电池组件结合;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第一下接部与第一上接部组合后的局部剖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第二构件底部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第二下接部与第二上接部组合后的局部剖视图;图7是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图8是一种现有技术的电动工具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参阅图1及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电动工具,其包含有一工具本体A、一连结装置B及一电池组件C,其中该工具本体A具有一壳体2、一驱动装置(图中未示)以及一工具夹持装置4。该壳体2具有一容置部6,一呈预定角度接设该壳体2底端的握部8,一连结该握部8底端的第一下接部10以及一设于该第一下接部10上的第一下导接端子11;而该驱动装置及该工具夹持装置4是设于该壳体2的容置部6中,且该工具夹持装置4前端露出该壳体2,用以夹持钻头等切削工件,其后端则接设该驱动装置,而成为受该驱动装置所驱转;由于该驱动装置及该工具夹持装置4与现有技术相仿,且并非本实用新型特征所在,故,其实际结构在此容不赘述。
本实用新型特征在于该第一下接部10底面设有一容置室110,该容置室110后端具有一端部开口120,其内二侧则设有一组肋状轨道130,该组轨道130呈平行,且身部并由接近该端部开口120处反向朝该容置室110前端延伸,另外,该二轨道130中分别形成一结合槽131,各该结合槽131一端的槽口并透过该端部开口120外露;再,该第一下接部10并具有二挡块140分别位在一该轨道130下方,该二挡块140是相对,且在相对端上并各自具有一向后向外延伸的第一导引面141。又,该第一下导接端子11设于该容置室110中,其并与该驱动装置电性连结。
再参照图3,该连结装置B包含有一第一构件12、一第二构件14以及一电线16,其中该第一构件12是具有一下壳盖22、二锁掣件24以及二弹簧26。该下壳盖22具有一顶面210,一第一上接部220形成于该顶面210上,实质上,该第一上接部220是由二结合轨221所构成,且该二结合轨221为与该组轨道130组设,分别具有一基部222由该下壳盖22顶面210向上延伸,以及一结合部223由该基部222顶端水平朝外延伸,且该二基部222底端相对处并分别设有一凹穴224,又,该下壳盖22二侧部相对位置分别具有一容室240,该二容室240内端面对称位置处并各自形成一开口241,该开口241是与对应侧的凹穴224相连,另外,各该容室240外底缘及其侧缘共同向中心突伸形成一凸缘242。而该二锁掣件24是可活动地结合于该下壳盖22的二容室240中,且各该锁掣件24具有一按压部250位于所容设该容室240其凸缘242及其开口241间,一连结杆260一端连结该按压部250内面,该连结杆260自由端是穿入所在该容室240的开口241中,以及一卡抵部270概呈垂直地连结于该连结杆260末端,该卡抵部270是呈凸块状,而具有一第二导引面271与该下壳盖22其中一凹穴224相对,该第二导引面271并呈由该下壳盖22前端向后向外倾斜状。该二弹簧26分别装设于该下壳盖22其中一容室240中,而以一端抵顶所在该容室240内壁面,另一端顶推所对应该锁掣件24的按压部250内面,通过此,使该二锁掣件24外移,并定位在其按压部250与所在该容室240的凸缘242抵触的位置上,而其第二导引面271因此凸伸出对应的该凹穴224外。另外,该第一构件12更具有一第一上导接端子28设于该下壳盖22的顶面210上。
配合图4,装设时,该第一构件12即可由该第一下接部10的端部开口120处将该二结合部223滑设入该二结合槽131中,使得该下壳盖22与该工具本体A的壳体2结为一体,且该二锁掣件24的卡抵部270在经过该工具本体A的二挡块140时,该二第一导引面141即会因为与该二第二导引面271抵触,而造成该二锁掣件24相对位移,以便使该第一构件12可以继续伸入该第一下接部10的容置室110内;并在该二卡抵部270经过该二挡块140后,该二弹簧26的弹性回释力立即驱使该二锁掣件24复位,使得该二卡抵部270与该二挡块140呈卡合状态,该第一下导接端子11与该第一上导接端子28电性接触。换言之,当该二锁掣件24的按压部250受力时,即会压缩该二弹簧26,使得该二卡抵部270脱离该二挡块140,该第一构件12将可通过机抽离该工具本体A。
随后,再参阅图5,该第二构件14顶端是具有一扣接部32,该扣接部32是以具有弹性的金属勾片或者皮带所形成,以利作业人员将该第二构件14携设于腰间上。而该第二构件14底端则具有一第二下接部34,该第二下接部34是具有一设于该第二构件14底面的容置室310,在该容置室310后端并具有一端部开口320,而在该容置室310内部二侧则设有一组肋状轨道330,各该轨道330并分别具有一结合槽331,其次,于该二轨道330下方并设有二挡块340,各该挡块340并具有一第一导引面341,另外,该第二构件14并具有一第二下导接端子36设于该容置室310中。由于该第二下接部34的结构同于该第一下接部10的结构,故,在此即不再详细叙述。而该电线16则以其两端分别接设于该第一构件12的第一上导接端子28与该第二构件14的第二下导接端子36上,遂使该第一上导接端子28及该第二下导接端子36电性连结。
另外,该电池组件C是有一电池壳体42、二锁掣件44、二弹簧46以及多数固定设置于该第一构件12内部且相互串连的电池48。其中,该电池壳体42的结构与该第一构件12的底壳座相似,而在其一顶面410形成有一第二上接部420,该第二上接部420并由一组结合轨421所构成,该二结合轨421分别具有一基部422以及一结合部423,且在各该基部422底端并分别具有一凹穴424,此外,该电池组件C更是包含有一第二上导接端子50设于该顶面410上,其并与该等电池48电性连结;再者,该电池壳体42二侧部分别具有一容室430,各该容室430内端面并具有一开口431与对应侧该凹穴424相连,外端局部边缘则突设有一凸缘432。该二锁掣件44亦与该第一构件12的二锁掣件44雷同,是分别设于该电池壳体42其中一容室430内,且分别具有一按压部440、一连结杆450以及一卡抵部460,该卡抵部460并具有一第二接触面461。而该二弹簧46则分别设于该电池壳体42的二容室430中,且一端抵顶所在该容室430内端面,另一端顶推所对应该锁掣件44的按压部440内面。
参阅图6,该电池壳体42可由该第二构件14的第二下接部34的端部开口321处将该二结合部423滑设入该二结合槽331中,使得该电池壳体42与该第二构件14结为一体,同时,该第二下导接端子36与该第二上导接端子50电性接触。由于该第一下接部10与该第一上接部220及该第二下接部34与该第二上接部420的结构及其作动方式相同,于此不再赘述,且当该电池组件C的二锁掣件24受力时,该电池壳体42自然可抽离该第二构件14。
参阅图7,通过此,作业人员可先将该电池组件的第二上接部与该第二构件的第二下接部组合,并以该第二构件的扣接部将该电池组件携于腰间适当处,如皮带或者裤头上,接续,再将该第一构件的第一上接部与该工具本体的第一下接部组合,如此一来,与现有技术电动工具相较下,本实用新型能有效地减轻使用者手腕约60%的负荷,故,作业人员作业时,该电池组件可伴随其位移,使得作业人员在操作时更显得轻松与灵活,所以,有利工作进度的加速。
特别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下接部与该第一上接部及该第二下接部与该第二上接部的结构相同,目的是在承袭目前市面上流通贩售的电动工具结构,以便使厂商生产时不需要重新设计该电动工具的壳体及该电池组件的电池壳体结构,进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效应,所以,在此并不限定该第一下接部与该第一上接部及该第二下接部与该第二上接部的组合形式,举凡以同样手段达到相同目的的类同结构,均理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等效实施。
权利要求1.一种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工具本体,其具有一壳体,该壳体具有一握部,该握部底端具有一第一下接部以及一第一下导接端子;一连结装置,其具有一第一构件,该第一构件顶端具有一第一上接部及一第一上导接端子,以用该第一上接部接设该工具本体的第一下接部,使得该第一上导接端子与该第一下导接端子电性连结;一第二构件,该第二构件底端具有一第二下接部以及一第二下导接端子;以及一电线,其两端电性连结在该第一上导接端子与该第二下导接端子上;以及一电池组件,其具有一电池壳体,该电池壳体顶端具有一第二上接部以及一第二上导接端子,以用该第二上接部接设该连结装置的第二下接部,使得该第二上导接端子与该第二下导接端子电性连结。
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该连结装置的第二构件顶面更具有一扣接部。
3.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该工具本体的第一下连结部与该连结装置其第二构件的第二下连结部结构相同;该电池组件其电池壳体的第一上连结部与该连结装置其第一构件的第二上连结部结构相同。
4.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该工具主体的第一下接部底面具有一组轨道,各该轨道中并具有一结合槽;该连结装置的第一构件包含有一下壳盖,该下壳盖具有一顶面,该第一上接部是形成于该顶面上,且该第一上接部是由二结合轨所构成,该二结合轨分别具有一基部由该下壳盖顶面向上延伸,以及一结合部由该基部顶端水平朝外延伸,该二结合轨的二结合部是可滑设入该组轨道上的结合槽中;而该第一上导接端子则是设于该下壳盖的顶面上。
5.依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该工具本体的第一下接部更包含有二挡块分别位在该二轨道下方;该第一构件的轨道基部底端各具有一凹穴,而该下壳盖二侧部分别具有一容室,该二容室外端局部边缘并突伸出一凸缘;该第一构件更包含有二锁掣件以及二弹簧,该二锁掣件是可活动地设于该下壳盖的二容室中,且该二锁掣件分别具有一按压部位于所在该容室其凸缘及其内端间,一连结杆由该按压部内面延伸入该下壳盖的凹穴内,以及一卡抵部连结该连结杆末端;该二弹簧分别设于该下壳盖其中一容室以及所对应该锁掣件的按压部间,以顶推该锁掣件外移,使得该按压部与所在该容室的凸缘抵触,该卡抵部与对应侧的挡块卡合,且当该二锁掣件的按压部受力时,该二卡抵部即会与该二挡块脱离。
6.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该连结装置的第二下接部底面具有一组轨道,各该轨道中并具有一结合槽;该电池组件包含有一电池壳体,该电池壳体具有一顶面,该第二上接部是形成于该顶面上,且该第二上接部是由二结合轨所构成,该二结合轨分别具有一基部由该顶面向上延伸,以及一结合部由该基部顶端水平朝外延伸,该二结合轨的二结合部是可滑设入该组轨道上的结合槽中;而该第二上导接端子则是设于该电池壳体的顶面上。
7.依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该连结装置的第二下接部更包含有二挡块分别位在该二轨道下方;该电池壳体的轨道基部底端各具有一凹穴,而该电池壳体二侧部分别具有一容室,该二容室外端局部边缘并突伸出一凸缘;该第二构件更包含有二锁掣件以及二弹簧,该二锁掣件是可活动地设于该容室中,且该二锁掣件分别具有一按压部位于所在该容室其凸缘及其内端间,一连结杆由该按压部内面延伸入该第二下接部的凹穴内,以及一卡抵部连结该连结杆末端;该二弹簧分别设于该电池壳体其中一容室以及所对应该锁掣件的按压部间,以顶推该锁掣件外移,使得该按压部与所在该容室的凸缘抵触,该卡抵部与对应侧的挡块卡合,且当该二锁掣件的按压部受力时,该二卡抵部即会与该二挡块脱离。
专利摘要一种电动工具,包含有一工具本体,其具有一壳体,壳体具有一握部,握部底端具有一第一下接部以及一第一下导接端子;一连结装置,其具有一第一构件,第一构件顶端具有一第一上接部用以接设第一下接部,以及一第一上导接端子用与第一下导接端子电性连结;一第二构件底端具有一第二下接部以及一第二下导接端子,且第一上导接端子并以一电线与第二下导接端子电性连结;以及一电池组件,其具有一电池壳体,电池壳体顶端具有一第二上接部用以接设连结装置的第二下接部,以及一第二上导接端子用与第二下导接端子电性连结。
文档编号B25F5/00GK2796963SQ20052001773
公开日2006年7月19日 申请日期2005年5月13日 优先权日2005年5月13日
发明者吴建俊 申请人:车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