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冲击式电动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8690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多功能冲击式电动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低速或高速旋转时分别具有特定用途的电动工具。
背景技术
公知用于钻、锁等工作的电动工具,其结构是将马达的动力经由齿轮系
统传递到输出轴,藉以达到减速或增速的变速功能;此外,为了让螺丝锁得 更紧,或是将锁紧的螺丝能顺利地卸下,有些钻、锁用的电动工具还具备冲 击功能,藉以在锁紧螺丝的瞬间将螺丝锁得更紧,或在卸下螺丝的瞬间让螺 丝松弛以便于卸下。
图4为公知的冲击式电动工具的平面剖视图,所述冲击式电动工具包括 有 一马达l、 一第一行星齿轮组2、 一第二行星齿轮组3、 一离合盘31、 一 连接棒R、 一中间轴5、 一锤击座8与一输出轴6;其中,结合于马达l的驱 动齿轴11与第一行星齿轮组2的各行星齿轮23啮合,这些第一行星齿轮23 以第一轴柱251枢设于第一行星盘25,第一行星盘25则以复数第二轴柱252 连接于离合盘31,该离合盘31的外径设有用来嵌合于推钮(图中未显示) 的沟槽312,以便于在移动推钮时带动离合盘31移动。离合盘31设有两段 太阳齿轮Gl与G2,其中一段太阳齿轮Gl啮合于第二行星齿轮组3的各个 第二行星齿轮34;所述第二行星齿轮34枢设于第二行星盘35,第二行星盘 35设有可和另一段太阳齿轮G2啮合的齿槽352;设置太阳齿轮Gl与G2的 轮轴端部连结所述中间轴5,该中间轴5—端设有多角孔5A,中间轴5与太
阳齿轮轴的中心孔共同穿设一连接棒R,连接棒R的一端则设置一多角块R1; 所述锤击座8串设于中间轴5,并可被中间轴5带动旋转,该锤击座8的端 面设有锤击块81;所述输出轴6 —端设有可和前述多角块Rl配合的多角孔 66,且该输出轴6设有可和该锤击块81接触的突块62。
所述离合盘31轴向移动至第一位置时(如图4所示),太阳齿轮Gl与
第二行星齿轮34啮合,且位于多角孔5A内的多角块Rl —端进入输出轴6 的多角孔66卡合;因此,马达1的动力经由驱动齿轴11带动第一行星齿轮 组2旋转,再由第二轴柱252带动离合盘31与太阳齿轮G1旋转,太阳齿轮 Gl再带动第二行星组轮组3旋转,第二行星盘35则带动中间轴5与输出轴 6,以进行低速旋转。
所述离合盘31轴向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如图5所示),太阳齿轮Gl则 脱离第二行星齿轮34,而太阳齿轮G2则啮合于第二行星盘35的齿槽352, 且多角块R1移出输出轴6的多角孔66;因此,马达l的动力经由驱动齿轴 11带动第一行星齿轮组2旋转,再由第二轴柱252带动离合盘31与太阳齿 轮G2旋转,太阳齿轮G2再带动第二行星盘35旋转,第二行星盘35则带动 中间轴5与锤击座8高速旋转,锤击座8上的锤击块81再冲击输出轴6上的 突块62,以产生同时旋转及锤击的效果。
前述公知的冲击式电动工具由于是藉由两段太阳齿轮Gl与G2分别啮合 第二行星齿轮与第二行星盘的齿槽,但因为第二行星齿轮与第二行星盘的旋 转方向相反,因而在变换低速或高速时,太阳齿轮G1、 G2分别与第二行星 齿轮或齿槽啮合时较容易产生干涉;此外,公知的冲击式电动工具的传动组 件较多,致使动力的损失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多功能冲击式电动工具,能 解决冲击式电动工具变换低速与高速时,造成齿轮干涉的问题,以及公知的 冲击式电动工具,其传动组件较多而损耗较多动力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冲击式电动工具,包括有 一马达、 一第一行 星齿轮组、 一具有太阳齿轮的离合盘、 一第二行星齿轮组、 一传动轴、 一中 间轴、 一锤击座与一输出轴;所述离合盘轴向移动至第一位置时,使得传动 轴连结于第二行星齿轮组,且传动轴与输出轴卡合,此时马达将动力经由第 一行星齿轮组、第二行星齿轮组、传动轴及输出轴输出,所述多功能冲击式 电动工具进行低速传动,并可调整输出扭力,其适合于做为电钻使用;所述 离合盘轴向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传动轴同时与第二行星齿轮组及输出轴 分离,此时马达将动力经由第一行星齿轮组、第二行星齿轮组、传动轴、中 间轴、锤击座及输出轴输出,所述多功能冲击式电动工具同时进行高速旋转 与锤击,其适合于做为冲击式螺丝起子使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冲击式电动工具,是在一马达设置驱动齿轴;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包含有一第一行星盘,以及枢设于该第一行星盘的复数 第一行星齿轮,这些第一行星齿轮啮合于所述驱动齿轴;在一离合盘设有太 阳齿轮,且该离合盘连接于该第一行星盘;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包含有一设 有齿槽的第二行星盘,以及枢设于该第二行星盘的复数第二行星齿轮,这些 第二行星齿轮啮合于所述太阳齿轮;所述传动轴的第一端为圆轴,相对的另 一端为多角轴,该圆轴与多角轴之间设有小齿轮,所述圆柱穿设于该太阳齿 轮;所述中间轴具有一轴向的多角孔,所述传动轴的多角轴穿过该多角孔; 所述锤击座串设于中间轴,并可被该中间轴带动旋转,该锤击座的端面设有 锤击块;所述输出轴一端设有可和前述多角轴配合的多角孔,且该输出轴设 有可和该锤击块接触的突块。
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离合器处于不同的位置,以实现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电 动工具的电钻或冲击式螺丝起子的功能,由于仅在离合盘上设置一个太阳齿 轮,不会出现如前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两个太阳齿轮分别与第二行星齿轮或 齿槽啮合时容易出现干涉的问题,而且,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更简单化,使输 出动力的损失更小。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变速机构应用于电动工具时的主要组件组合关系 立体分解图1A为所述图1中局部组件的放大图1B为所述图1中另一局部组件的放大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结构,且变速机构位于低速档位时所述实施例 的平面剖视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变速机构位于高速档位时所述实施例的平面剖视
图4为公知的变速机构位于低速档位时所述实施例的平面剖视图; 图5为公知的变速机构位于高速档位时所述实施例的平面剖视图。
图中
l一马达 ll一驱动齿轴 2—第一行星齿轮组 20—壳体 201—槽口 21—第一内齿环 211—内齿 212—凸块
22—轴承 23—第一行星齿轮 24—隔板 241—洞孔 25—第一行星盘 251—第一轴柱 252—第二轴柱
3—第二行星齿轮 31—离合盘 311—太阳齿轮 312—沟槽 313—通孔 32—隔板 33—第二内齿环 331—内齿
34—第二行星齿轮 35—第二行星盘 351—轴柱 352—齿槽 4一传动轴 41一圆轴 42—小齿轮 43—多角轴 5—中间轴 51—多角孔 52—V形珠沟 53—滚珠 6—输出轴 61—轴体 62—突块 63—洞孔 64—钢珠 65—工具插孔 66—多角孔 7—扭力调整装置 71—筒体 711—外螺纹 712—缺口
72—离合器 721—凸柱 73—第一弹簧 74—移动环
75—轴承 76—垫片 77A—第一隔环
78—第二弹簧 79—推钮 8—锤击座
82—钢珠 83—垫片 9一套筒 A—外壳
741—导引块
77B—第二隔环
81—锤击块
B—旋转座 C一输出头 D—壳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冲击式电动工具做更详细的说 明,以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说明书内容能够据以实施。
如图1、图1A、图1B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冲击式电 动工具包括有一马达l、 一第一行星齿轮组2、 一第二行星齿轮组3、 一传动 轴4、 一中间轴5、 一输出轴6、 一扭力调整机构7与一锤击座8。
其中,马达1设有驱动齿轴11。第一行星齿轮组2包含侧壁具有槽口 201 的壳体20,壳体20内组合一第一内齿环21,该第一内齿环21的内径设置复 数内齿211,外径则设置复数凸块212,第一内齿环21置入壳体20内时,该凸块212卡入槽口 201,以避免第一内齿环21和壳体20相对旋转。驱动齿 轴11与壳体20之间设置轴承22,并在驱动齿轴11串设一隔板24与一第一 行星盘25;该第一行星盘25具有位于相对两侧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其中第 一端设置复数第一轴柱251,第二端设置复数第二轴柱252;各第一轴柱251 分别枢设第一行星齿轮23且穿过隔板24的洞孔241,使这些第一行星齿轮 23啮合于驱动齿轴11与第一内齿环21的内齿211。
第二行星齿轮组3包括有一离合盘31、 一第二行星盘35、 一第二内齿环 33与复数第二行星齿轮34;其中,离合盘31设有一轴向延伸的太阳齿轮311, 以及复数个轴向贯通的通孔313,在离合盘31的外径设有沟槽312,该沟槽 312用于和推钮79嵌合。所述第二行星盘35中央设有一齿槽352,第二行星 盘35具有位于相对位置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该第一端设有复数轴柱351,每 一轴柱351均枢设一第二行星齿轮34;第二行星齿轮34组合于第二行星盘 35后再配合于第二内齿环33,使这些第二行星齿轮34啮合于太阳齿轮311 与第二内齿环33的内齿331;第一内齿环33与离合盘31之间则设置一隔板 32。设于离合盘31的通孔313则提供第一行星盘25上的第二轴柱252通过。
所述传动轴4是在其第一端设为圆轴41,相对的另一端为多角轴43,圆 轴41与多角轴43之间设有小齿轮42;该圆轴41穿过第二行星盘35且滑动 配合地穿入太阳齿轮311的中心孔后,小齿轮42啮合于第二行星盘35的齿 槽352。
所述中间轴5具有一轴向延伸的多角孔51,并在中间轴5的外径设置两 条V形珠沟52,每一V形珠沟52放入一滚珠53。
所述锤击座8为一圆筒体,其端面设有位于相对两侧的锤击块81;锤击 座8的中央设有轴向贯通的中心通孔,在中心通孔的第一端内置复数钢珠82 与一垫片83后,再将中间轴5从锤击座8的第一端穿过该中心通孔,并使置 于V形珠沟52的滚珠53接触于锤击座8的内径所设的凹缘;置入锤击座8 内的钢珠82与垫片83则受到扭力弹簧装置7作用。
如图1B所示,所述扭力调整装置7具有一筒体71,筒体71—端的外径 设有外螺纹711,以及环绕其外径的复数缺口 712,每一缺口712内放入一具 有凸柱721的离合器72,再于筒体71的该端依序组合第一弹簧73、移动环
74、第一隔环77A、轴承75、垫片76、第二隔环77B、第二弹簧78;筒体 71的相对另一端具有内空间以供容纳前述的第二行星齿轮组3。所述扭力调 整装置7组合于外壳A内后,使第二弹簧78作用于垫片83而间接施加压力 于钢珠82;组合于筒体71的离合器72透过贯通的缺口 712而可以与第二行 星齿轮3的第二内齿环33外径相互嵌合,离合器72的凸柱721则嵌合于推 钮79,因此,藉由推动推钮79得以控制离合器72是否和第二内齿环33连 结。
所述输出轴6的一端设有可和前述多角轴43配合的多角孔66,且在输 出轴6另一端设有可和该锤击块81接触的突块62。输出轴6的轴壁设有位 于相对位置的洞孔63,该洞孔63则放入钢珠64,再将一套筒9与一输出头 C套于输出轴6的外径,以及在套筒9外设置一旋转座C。传动轴4第二端 的多角轴43穿出中间轴5后再穿入传动轴6的多角孔66。外壳A则再依序 组合一壳环D与一旋转座B;旋转座B的内径设有与筒体71之外螺纹711 成螺旋对的内螺纹,因此,当转动该旋转座B时,得以驱动筒体71轴向移动, 从而控制第一弹簧73的压縮程度而能调整输出轴6的最终输出扭力。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冲击式电动工具藉由推动推钮79 而使离合盘31轴向移动至第一位置时,太阳齿轮311与第二行星齿轮34啮 合,第二行星盘35的齿槽352与传动轴4的小齿轮42啮合,且传动轴4的 多角轴43移入输出轴6的多角孔66卡合;因此,马达l的动力经由驱动齿 轴11带动第一行星齿轮组2旋转,再由第二轴柱252带动离合盘31与太阳 齿轮311旋转,太阳齿轮311再带动第二行星齿轮34与第二行星盘35旋转, 第二行星盘35则带动传动轴4旋转,传动轴4则直接带动输出轴6以低速旋 转,因此,插入套筒9与输出轴6内的钻头或螺丝起子头等工具可以被低速 地驱动旋转,使其适合于做为电钻使用。
所述离合盘31受到推钮79推动而轴向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如图3所示), 太阳齿轮311仍然啮合于第二行星齿轮34,但传动轴34的小齿轮342脱离 第二行星盘35的齿槽352,且多角轴43移出输出轴6的多角孔66;因此, 马达1的动力经由驱动齿轴11带动第一行星齿轮组2旋转,再由第二轴柱 252带动离合盘31与太阳齿轮311旋转,太阳齿轮311则带动第二行星齿轮
34旋转,第二行星齿轮34再带动传动轴34旋转,传动轴34则透过多角轴 43带动中间轴5旋转,旋转的中间轴5因V形珠沟52带动滚珠53,进而牵 动锤击座8旋转,旋转的锤击座8再藉由其锤击块81撞击输出轴6的突块 62,以产生同时旋转及锤击的效果,使其适合于做为冲击式螺丝起子。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 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 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 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 的图例。
权利要求1.一种多功能冲击式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马达,设有驱动齿轴;一第一行星齿轮组,包含有一第一行星盘,以及枢设于该第一行星盘的复数第一行星齿轮,该些第一行星齿轮啮合于所述驱动齿轴;一第二行星齿轮组,包含有一设有齿槽的第二行星盘,枢设于该第二行星盘的复数第二行星齿轮,以及一设有太阳齿轮的离合盘,该些第二行星齿轮啮合于所述太阳齿轮,该离合盘连接于该第一行星盘;一传动轴,其第一端为圆轴,相对的另一端为多角轴,该圆轴与多角轴之间设有小齿轮,所述圆轴穿设于该太阳齿轮;一中间轴,具有一轴向延伸的多角孔,所述传动轴的多角轴穿过该多角孔;一锤击座,串设于所述中间轴,并可被该中间轴带动旋转,该锤击座的端面设有锤击块;一输出轴,其一端设有可和前述多角轴配合的多角孔,且该输出轴设有可和该锤击块接触的突块。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冲击式电动工具,包括有一马达、一第一行星齿轮组、一具有太阳齿轮的离合盘、一第二行星齿轮组、一传动轴、一中间轴、一锤击座与一输出轴;所述离合盘轴向移动至第一位置时,使得传动轴连结于第二行星齿轮组,且传动轴与输出轴卡合,此时马达将动力经由第一行星齿轮组、第二行星齿轮组、传动轴及输出轴输出,以进行低速旋转而可做为电钻使用;所述离合盘轴向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传动轴同时与第二行星齿轮组及输出轴分离,此时马达将动力经由第一行星齿轮组、第二行星齿轮组、传动轴、中间轴、锤击座及输出轴输出,以同时进行高速旋转及锤击,可做为冲击式螺丝起子使用。
文档编号B25B21/00GK201006603SQ20062016658
公开日2008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8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8日
发明者陈庭光 申请人:钟李杏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