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角冲击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2712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便携式角冲击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携式冲击工具,尤其是一种便携式角冲击工具。
背景技术
随着冲击工具,例如冲击螺丝批、冲击扳手、冲击钻等,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便携 性和动力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整机尺寸是评价便携性是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冲击 螺丝批为例,目前市面上普通冲击螺丝批的电机输出轴和主轴基本上布置在一条直线上, 使得冲击螺丝批的机身较长,尤其是在空间相对狭小的区域内使用时不便于使用者操作, 甚至无法操作。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市场上现有两种角冲击螺丝批,将传动机构做成相互垂 直的两个部分以缩短机身长度。第一种角冲击螺丝批,如图1所示,工作头122较小,角冲 击螺丝批的电机输出轴和工作输出轴垂直的设计,减少了空间,但是这种角冲击螺丝批的 冲击结构位于机身下部靠近电机的位置,其冲击能量通过下一级传动装置传递给工作输出 轴的过程中存在大量能量损耗。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更紧凑,冲击传 动效率更高的角冲击工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角冲击工具,包括壳体、置于壳体内 部的电机和传动机构、传动机构包括沿纵长轴X延伸的传动杆、沿垂直于X轴的Y轴延伸的 主轴,其特征在于开关组件靠近主轴并设置于机身上部的机身整体长度的2/3位置以内。前述的便携式角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开关组件设置于机身上部的壳体长度的 1/2位置以内。前述的便携式角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开关组件设置于机身上部、主轴中心线Y 轴至壳体底部的长度的1/2以内的位置。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开关组件靠近主轴并设置于机身上部的机身整体长度的2/3位置 以内使开关组件在握持轴向上的直径更小,更节约机身内空间。同时开关组件的排布令开 关主体更靠近工作头,从而使主要的握持位位于机身的上1/2,更靠近工作头,使使用者在 操作时更有控制感,也令机器在工作时更为平稳。

图1为现有的角冲击螺丝批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首选实施方式的便携式角冲击工具的爆炸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便携式角冲击工具的整机部分剖视图;图4为图3所示的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0014]
图5为本实用新型便携式角冲击工具的冲击组件以及输出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所示的传动机构绕电机输出轴沿顺时针旋转90°时的示意图; 图7为图3所示的传动机构绕电机输出轴沿逆时针旋转90°时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便携式角冲击工具的壳体部分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便携式角冲击工具的开关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便携式角冲击工具的开关组件爆炸图。 图中各标记名称为
1-电机
2_传动杆
3_输出轴
4_主轴
5-电池
&电池包壳体 7-开細牛 8-小齿轮
9"第一側牛 1第二側牛
U-弹簧 16-钢珠 20'-衬块 25-连接支架
12-衬套13-冲击块 14-锤砧 IF电机输出轴
17+C β板18-挡圈垫片油封 第一轴承
21-第^1第三轴承 23-开口 24-电量指示灯 26-电机轴承 27-电机齿轮31-第一齿轮箱壳
32-第二齿轮箱壳33-齿轮箱支座 71-调速器72-0N/0FF开关
73-空心圆柱 74-开M体 75-拨槽4676-调速拨钮 91-齿轮盘
77-开关弹簧 100-壳体101-第一壳体主体 101'-第二壳体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
,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如图2-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首选实施方式的便携式角冲击工具,包括壳体 100、电池5、固定置于壳体100内上部空间的传动机构、以及固定置于壳体100内中部空间 的电机1。本实用新型的开关组件靠近主轴并设置于机身整体长度的2/3位置以内。优先的 开关组件设置于壳体100长度的1/2以内,或设置于主轴4的中心线Y轴至壳体100底部 的长度的1/2以内。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整机全长为26. 2cm则开关组件的位置为距主轴 中心以下的15. 3cm以内,即机身整体长度的2/3以内。更优先的,开关组件的位置为距主 轴中心以下的10. 9cm以内,即机身整体长度的1/2以内。该角冲击工具的壳体100包含壳体主体100'和电池包壳体6。壳体主体100' 为两瓣式设计,包含两个可以对合的第一壳体主体101和第二壳体主体101',第一壳体主 体101和第二壳体主体101'对合后,其内表面形成可容纳内部构件的空间。电池5的一 部分设在电池包壳体6中,构成电池包。电池包可拆卸连接于壳体主体100',当二者连接 时,电池5露出电池包壳体6的部分位于壳体主体100'中,即电池5位于壳体100内的下 部空间,电机1位于传动机构和电池之间,且电池包壳体6和壳体主体100'相接处的外表 面平滑过渡,保证壳体100外形的一致性和整体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很容易理解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壳体还可以有其他构 造和结构,电池5也可以做成固定在壳体内部的内置式。传动机构包括沿纵长轴X延伸的传动杆2、沿垂直于X轴的Y轴延伸的主轴4、冲 击组件、以及输出轴3。传动杆2的顶端设有第一传动件9,底端设有小齿轮8。电机1具有 电机输出轴15,电机输出轴15上有电机齿轮15'和小齿轮8啮合,所述电机齿轮15'及电
4机轴承26位于电机输出轴15上,电机1底部设置有连接支架25。电机齿轮15'可以直接 形成于电机输出轴15上,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齿轮安装在电机输出轴15上。传动杆2通 过第二轴承21、第三轴承22及垫片与小齿轮8结合。主轴4的一端设置有第二传动件10, 另一端设置有冲击块13,冲击回复装置被设置在冲击块13和第二传动件10之间,第二传 动件10的一侧设有第一轴承20。冲击块13和主轴4之间通过钢珠16和槽结合的冲击连 接装置连接。首选地,该冲击回复装置是一个压缩弹簧11套装在主轴4上,在其他实施方 式中,冲击回复装置还可以是其他合适类型的弹簧、磁性装置等,其安装位置也不限于套装 在主轴上。第一传动件9和第二传动件10首选都是斜齿轮。第二传动件10的齿数比第一 传动件9的齿数多,第二传动件10的直径比第一传动件9的直径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 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也可以是蜗轮蜗杆、或者锥齿轮与锥齿轮的传动组合。冲击块13 和主轴4具有共同的中心轴线Y。冲击块13的远离弹簧11的那一侧设有锤砧14,锤砧14 和输出轴3相连,输出轴3的输出端设有衬套12。冲击组件包含冲击回复装置、冲击块13、锤砧14。首选地,冲击组件和主轴4共中 心轴线Y。传动杆2上的第一传动件9与主轴4上的第二传动件10在远离冲击块13的一 侧啮合,有效利用了角冲击工具在冲击块13该侧的空间,使结构更紧凑,减小了机器尺寸。 传动杆2将电机1输出的旋转运动,经传动杆2顶端的第一传动件9传递给主轴4上的第 二传动件10,使旋转运动方向由绕传动杆2所在的X轴方向旋转,转换为绕沿主轴4所在的 Y轴方向旋转,主轴4和冲击块13之间的冲击连接装置使主轴4驱动冲击块在绕Y轴旋转 的同时产生沿Y轴的轴向冲击,并最终将旋转冲击提供至输出轴3。通过这种设置,冲击组 件的冲击能量直接传递到输出轴3上,使角冲击工具的冲击扭力更大、工作效率更高。锤砧14沿Y轴向上通过衬块20'、挡圈18卡在输出轴3上实现和输出轴3的连 接,。衬块20'为中间具有通孔的金属件,用于支撑锤砧14。衬块首选除了通孔外,其他部 分为实心。与通常用于旋转支撑的轴承相比,金属衬块更耐冲击。衬套12设置在输出轴3 的末端,可用于容纳及可拆卸地固定与该角冲击冲击适配的各种工作元件首选地,该角冲 击工具是角冲击螺丝批,工作元件首选为螺丝批头,衬套12为适合夹持螺丝批头的结构。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衬套还可以做成适合夹持冲击扳手、冲击钻的工作元件结构。作为本实用新型角冲击工具的进一步改进的一个实施方式,传动机构可以绕电机 输出轴15的中心轴线Z旋转,并可选择地停留并固定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 上。如图6、7所示,其中与前面附图中相同的数字编号表示与前面实施方式中相同的构件。 传动杆2的X轴平行于电机输出轴15的Z轴。该第二位置和第一位置之间、第一位置和第 三位置之间在绕着Z轴旋转的方向上各间隔90度。图5中显示的传动机构位于第一位置 上,图6显示的是传动机构从图5中第一位置绕着Z轴逆时针旋转90度到达第二位置,图7 显示的是传动机构从图5中第一位置绕着Z轴顺时针旋转90度到达第三位置。为了便于 传动机构相对于电机输出轴在第一、第二、第三位置间转动,壳体的主体100'在上下方向 上分成2截,二者交接处设有旋转连接部分和固定装置以实现壳体主体100'的上下两截 间的相对转动和相对固定。传动机构通过齿轮箱体固定在壳体主体100'的上半截内,电机 1固定在壳体主体100'的下半截内。正常使用时,传动机构相对于电机输出轴处于第一位 置,有需要时,使用者可以通过相对旋转壳体主体100'的上下两截实现传动机构相对于电 机输出轴的相对转动。固定装置可以实现壳体主体100'的上下两截至少在第一、第二、第三位置上的相对固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传动机构相对于 电机输出轴也可以只有第一和第二位置、或者第一和第三位置。连接支架25的设计,通过 连接支架25的凸台分别与电机下部和电池上部的凹槽配合,使得三者的连接更稳固,当角 冲击螺丝批在高速振荡工作时,电池输出的电能可以稳定地传输到电机中。参见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角冲击工具中,齿轮箱由三片齿轮箱壳组成,为 左右两片(第一齿轮箱壳31、第二齿轮箱壳32)以及底部一片(齿轮箱支座33)。底部的 齿轮箱支座33容纳电机输出轴、传动杆上的小齿轮8,。齿轮箱支座33与容纳传动杆、齿轮 盘、弹簧、冲击块、衬套及输出轴的第一齿轮箱壳31、第二齿轮箱壳32分开,便于制造成型。 同时齿轮箱材料优选的为金属,以便于散热和保持良好的装配精度。本实用新型的开关组件靠近主轴并设置于机身整体的上部1/2至2/3长度范围以 内。优先优选的,开关组件设置于壳体100的上部1/2长度以内,或设置于主轴4的中心线 Y轴至壳体100底面的长度的1/2以内。本实用新型的开关组件包括调速器71,开关主体74,0N/0FF开关72,空心圆柱 73。其中,调速器71和0N/0FF开关72与一 PCB板17电连接,并首选地直接设置在PCB板 上。首选地PCB板17上还设置有工具的其他控制电路。PCB板17为细长形,其两端通过 壳体内表面突出的筋固定在壳体内。在壳体内,PCB板17不需要专用于PCB板的罩壳,也 即PCB板17是直接设置在壳体100内。在本实施方式中,PCB板17为一片式结构,在其他 实施方式中,还可以设置成上下两截或三截式结构。开关主体上具有拨槽75,调速器的调速 拨钮76位于拨槽75中,按下或松开开关主体上部即可控制拨槽75带动调速拨钮76在调 速器71上滑动,以实现不同的电机输出速度。为便于看清拨槽75和调速拨扭76,图9显示 的是调速拨扭76未装在拨槽75中。开关主体74下端具有空心圆柱73,通过螺钉穿过空 心圆柱73使开关主体与壳体可转动连接,开关主体下半部分与0N/0FF开关配合,按下或者 松开开关主体下部即可控制0N/0FF开关的触发。一个开关弹簧77设置在开关主体74和 PCT板17之间,当操作者松开开关主体时使其复位。当操作者同时按下开关主体的上部和 下部,开关主体同时触发0N/0FF开关和调速器,角冲击螺丝批工作。当不慎触动开关主体 的下部或者上部时,则只按下0N/0FF开关,或者只按下调速拨钮,角冲击螺丝批均不工作, 以防止误操作带来的危险。开关组件将传统的开关盒结构内的电路结构排布至PCB板上,克服了传统开关盒 占用较大空间的缺点,更节约机身内空间,使开关组件所处位置的壳体在基本垂直于握持 轴向的径向上尺寸的更小。同时开关组件的排布可令开关主体更靠近工作头,从而使主要 的握持位位于机身的上1/2,更靠近工作头,使使用者在操作时更有控制感,也令机器在工 作时更为平稳。同时,虎口握持位设计为凹面造型,令握持更为舒适。在本实用新型中,角冲击螺丝批的电量显示灯24位于机身后侧靠下,使用时面对 操作者,且靠下的显示灯位置令使用者在握持于紧靠弧形的机身上部,或需要伸入狭窄工 作区域时握持于机身的下部时,均不会因握持而遮挡住电量显示灯。本实用新型的角冲击螺丝批的头部在左右壳体上均具有开口 23,露出机壳内部的 金属齿轮箱壳,使齿轮箱的散热更佳。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 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 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 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权利要求一种便携式角冲击工具,包括壳体(100)、置于壳体内部的电机(1)和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沿纵长轴X延伸的传动杆(2)、沿垂直于X轴的Y轴延伸的主轴(4),其特征在于开关组件靠近主轴(4)并设置于机身上部的机身整体长度的2/3位置以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角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组件(7)设置于 机身上部的壳体(100)长度的1/2位置以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角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组件(7)设置于 机身上部、主轴(4)中心线Y轴至壳体(100)底部的长度的1/2以内的位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携式角冲击工具,包括壳体、置于壳体内部的电机和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沿纵长轴X延伸的传动杆、沿垂直于X轴的Y轴延伸的主轴,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组件靠近主轴并设置于机身上部的机身整体长度的2/3位置以内。本实用新型中开关组件靠近主轴并设置于机身上部的机身整体长度的2/3位置以内使开关组件所处位置的壳体在基本垂直于握持轴向的径向上的尺寸更小,更节约机身内空间。
文档编号B25F5/02GK201669689SQ20102018642
公开日2010年12月15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11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11日
发明者宋伟, 王小勇, 赵祥 申请人: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