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6367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冲击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向外壳的前方突出的锤砧产生旋转冲击力的冲击起子等冲击工具。
背景技术
在冲击起子等冲击工具中,公知有在外壳具备主轴、锤砧和冲击机构的冲击工具, 其中,上述主轴由马达驱动而旋转,上述锤砧在该主轴的前方以同轴的方式被枢轴支承于外壳,并且使安装有起子头的前端向外壳的前方突出,上述冲击机构将主轴的旋转作为旋转冲击力传递至锤砧(参照专利文献1)。该冲击机构构成为,该冲击机构具备以能够前后移动的方式外装于主轴的锤体, 使球跨越主轴和锤体的凸轮槽之间而嵌合,并且,利用前端插入于形成在锤体的后表面的环形槽的螺旋弹簧对锤体向锤体与锤砧卡合的前进位置施力。因此,当因螺钉紧固作业等而主轴旋转时,锤体也经由球一体旋转,从而使锤砧旋转,但是,当相对于锤砧的载荷大时, 球沿着凸轮槽向后方滚动,由此,锤体克服螺旋弹簧的施力而后退。进而,当锤体与锤砧之间的卡合被解除时,球再次通过螺旋弹簧的施力沿着凸轮槽向前方滚动,从而锤体一边旋转一边再次与锤砧卡合。锤体反复进行相对于该锤砧的卡合、脱离,从而产生间歇性的旋转冲击力。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3-231067号公报另一方面,在该冲击工具中,在主轴的后部形成有行星齿轮的行星轮架部,在该行星轮架部的前方设置有垫片,上述垫片承接对锤体施力的螺旋弹簧的后端。该垫片的中心侧比与螺旋弹簧的后端所抵接的外周向前方鼓出而与螺旋弹簧嵌合,以限制螺旋弹簧的内径的收缩。由于该鼓出部位于锤体的后方,因此在设计时,需要将锤体的行程范围设定为比垫片靠前,以免后退的锤体与鼓出部抵接,进而工具整体的轴向的长度变长。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冲击工具,能够确保锤体的后退量而不会与承接螺旋弹簧的后端的垫片发生干涉,并且能够缩短在轴向的长度从而达成小型化。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将垫片形成为环状,上述垫片的内径比环形槽的内径大,且在垫片的内周缘竖立设置有朝向前方的立起部,并且,在行星轮架部和垫片之间设置有定位机构,该定位机构将垫片定位在与主轴同轴的位置。技术方案2所述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的结构的基础上,定位机构由形成在行星轮架部的侧面的多个倒角部、分别凹陷设置在该倒角部的凹部、以及形成在垫片且卡止于凹部的卡止片构成。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能够确保锤体的后退量而不会与承接螺旋弹簧的后端的垫片发生干涉。因此,能够缩短轴向的长度,能够达成小型化。并且,由于有效利用螺旋弹簧的内侧的空间保证锤体的后退量,因此,即使设置定位机构,也不会在径向等变大, 不会成为小型化的障碍。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的效果的基础上,能够以不会发生位置偏移的方式可靠地对形成为环状的垫片进行定位。


图1是冲击起子的局部纵剖视图。图2是主轴和锤砧的立体图,㈧示出从左侧面侧观察的状态,⑶示出比㈧的状态稍稍向右旋转后的状态。图3是垫片的说明图,(A)示出立体图、(B)示出主视图,(C)示出右视图,(D)示出沿着A-A线的截面。图4是主轴的说明图,㈧示出立体图、⑶示出纵剖视图、(C)示出主视图、⑶ 示出后部的右视图。标号说明1 冲击起子;2 主体外壳;4 马达;5 输出轴;6 锤体壳体;7 主轴;8 冲击机构;9 锤砧;13 行星轮架部;15 行星齿轮;17 锤体;18 环形槽;19 螺旋弹簧;20 球; 21,22 凸轮槽;30 垫片;31 外周部;32 立起部;33 卡止片;34 倒角部;35 凹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作为冲击工具的一例的冲击起子的局部剖视图,冲击起子1具备主体外壳 2,该主体外壳2通过组装左右的半剖外壳3、3而形成,且收纳马达4 ;以及截面呈吊钟形状的锤体壳体6,该锤体壳体6组装在上述主体外壳2的前方(图1的右侧),且收纳主轴7、 冲击机构8、锤砧9。在主体外壳2的锤体壳体6的下面,以朝向斜前方的姿态安装有用于照射锤砧9的前方的照明单元10。马达4的输出轴5与小齿轮12嵌装,该小齿轮12由组装于主体外壳2的齿轮箱 11枢轴支承,且突出至锤体壳体6内。在锤体壳体6内,如图2所示,主轴7在后部具有大径的行星轮架部13,在该行星轮架部13保持有在内齿轮14内公转的两个行星齿轮15、15, 并使各行星齿轮15与小齿轮12啮合。并且,主轴7的后端部由球轴承16以与输出轴5同轴的方式枢轴支承,该球轴承16由齿轮箱11支承。冲击机构8具备锤体17,该锤体17外装在主轴7的前端;以及螺旋弹簧19,该螺旋弹簧19的前端插装在形成于该锤体17的后表面的环形槽18中,锤体17经由跨越该锤体17和主轴7之间而嵌合的球20、20与主轴7连结。该连结通过球20跨越山形的凸轮槽21、21和V字状的凸轮槽22、22嵌合而进行,凸轮槽21、21从前端向后方凹陷设置在锤体17的内周面,且后端尖细,凸轮槽22、22以末端朝向前方的方式凹陷设置在主轴7的外周面。锤体17由螺旋弹簧19向球20位于山形的凸轮槽21的后端与V字状的凸轮槽22 的末端的位置亦即前进位置施力。锤砧9的中间部由被保持在锤体壳体6的前端的轴承23枢轴支承,并使突出设置与主轴7的前端的小径部25嵌合于形成在锤砧9的后表面轴心处的轴承孔对。并且,在锤体壳体6内,在锤砧9的后端呈放射状地延伸设置有一对凸缘沈、26,上述凸缘沈、沈与突出设置于锤体17的前表面的未图示的爪在旋转方向卡合。
4
此外,在锤砧9的从锤体壳体6突出的前端形成有未图示的起子头的插装孔27,并且设置有对插入于插装孔27的起子头进行防脱安装的夹紧机构,该夹紧机构具备球观和
套筒四等。进而,在主轴7的行星轮架部13的前表面设置有承接螺旋弹簧19的后端的垫片 30。如图3所示,该垫片30呈环状,且具备与螺旋弹簧19抵接的外周部31和在该外周部 31的内周缘朝向前方整周设置的立起部32,立起部32的内径形成为比锤体17的环形槽18 的内径大。并且,在垫片30的外周部31,在点对称的位置形成有一对卡止片33、33。该卡止片33从外周部31向后方弯折形成,在垫片30的半径方向具有弹性。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在主轴7的行星轮架部13的侧面中、在与卡止片33、33的对应部位形成有相互平行的倒角部34、34,在各倒角部34分别凹陷设置有凹部35,在将垫片30安装在行星轮架部13的前表面的状态下,卡止片33从前方插入并卡止于凹部35。通过该卡止片33相对于凹部35的卡止,垫片30以旋转被限制的状态被保持在行星轮架部13 的前表面、且是与主轴7同轴的位置。上述卡止片33、倒角部34、凹部35形成垫片30的定位机构。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冲击起子1中,当对设置在主体外壳2的未图示的开关扳机进行压入操作而使马达4进行驱动时,输出轴5的旋转经由行星齿轮15、15传递至主轴7, 使主轴7旋转。由于主轴7经由球20、20使锤体17旋转,使与锤体17卡合的锤砧9旋转, 因此能够利用安装在锤砧9的末端的起子头进行螺钉紧固作业等。当随着螺钉紧固作业的进行而相对于锤砧9的载荷增大时,会在与锤砧9卡合的锤体17的旋转与主轴7的旋转产生不一致,因此,通过球20、20沿着凸轮槽22、22滚动,锤体17 —边相对于主轴7相对旋转, 一边克服螺旋弹簧19的施力而后退。进而,当锤体17的爪从锤砧9的凸缘沈、沈脱落时,锤体17借助螺旋弹簧19的施力因球20、20向凸轮槽22、22的末端滚动而一边旋转一边前进。因此,爪再次与凸缘沈、 26卡合而产生旋转冲击力(冲击)。锤体17反复相对于该锤砧9卡合、脱离,从而进行进
一步紧固。并且,在此,由于锤体17的环形槽18的内侧位于垫片30的立起部32和主轴7之间,因此,在锤体17后退时不存在锤体17与垫片30干涉的顾虑。因此,能够将锤体17靠前方配置而无需考虑与垫片30之间的干涉。如此,根据上述方式的冲击起子1,将垫片30设置为环状,上述垫片30具有比环形槽18的内径大的内径,且在内周缘整周设置有朝向前方的立起部32,并且,在行星轮架部 13与垫片30之间设置有将垫片30定位在与主轴7同轴的位置的定位机构,因此能够在不与承接螺旋弹簧19的后端的垫片30发生干涉的前提下确保锤体17的后退量。因此,能够缩短轴向的长度,能够达成小型化。并且,由于有效利用螺旋弹簧19的内侧的空间确保锤体17的后退量,因此即使设置定位机构,也不会在径向等变大,不会成为小型化的障碍。特别地,在此,将定位机构形成为形成在行星轮架部13的侧面的一对倒角部34、 34 ;分别凹陷设置在该倒角部34的凹部35 ;以及卡止在形成于垫片30的凹部35的一对卡止片33、33,由此,能够以不会发生位置偏移的方式可靠地对环状的垫片30进行定位。例如,即使发生一方或者双方的卡止片33从凹部35脱离的情况,由于形成为卡止片33按压倒角部34的结构,因此,能够保持垫片30相对于主轴7的同轴位置,可靠性高。
另外,立起部不局限于整周设置在垫片的内周缘,沿周方向以规定间隔局部地竖立设置立起部的结构也没有问题。并且,定位机构也不局限于上述方式,也可以增加倒角部及卡止片的数量,或省略倒角部而只设置凹部。此外,也能够代替倒角部以及凹部而在行星轮架部的侧面以规定间隔突出设置一对突起或突条,并使卡止片卡止在该突起或突条之间。另外,例如,外壳不局限于由主体外壳和锤体壳体构成,也可以将主体外壳与锤体壳体形成为一体等、外壳或冲击机构的形态等可适当变更。当然,除了冲击起子之外,在角向冲击起子或冲击扳手等其他冲击工具中也可以采用本发明。
权利要求
1.一种冲击工具,在外壳内具备 马达;主轴,该主轴由该马达驱动而旋转;锤砧,该锤砧在该主轴的前方以同轴的方式被枢轴支承于上述外壳,并使安装有起子头的前端向上述外壳的前方突出;以及冲击机构,该冲击机构将上述主轴的旋转作为旋转冲击力传递至上述锤砧, 上述冲击工具的特征在于,上述冲击机构由锤体、球、螺旋弹簧形成,上述锤体外装于上述主轴且能够前后移动, 上述球跨越分别设置于上述主轴和锤体的凸轮槽之间而嵌合,上述螺旋弹簧的前端插入于形成在上述锤体的后表面的环形槽,且对上述锤体向前进位置施力,在上述主轴上的上述螺旋弹簧后方的位置设置有行星轮架部,该行星轮架部保持对上述马达的旋转进行减速的行星齿轮,将承接上述螺旋弹簧的后端的垫片配置在上述行星轮架部的前方,将上述垫片形成为环状,该垫片的内径比上述环形槽的内径大,且在该垫片的内周缘竖立设置有朝向前方的立起部,并且,在上述行星轮架部与垫片之间设置有定位机构,该定位机构将上述垫片定位在与上述主轴同轴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上述定位机构由形成在上述行星轮架部的侧面的多个倒角部、分别凹陷设置在该倒角部的凹部、以及形成在上述垫片且卡止于上述凹部的卡止片构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冲击工具。课题在于在不与承接螺旋弹簧的后端的垫片发生干涉的前提下确保锤体的后退量。在冲击起子(1)中,将对冲击机构(8)的锤体(17)向前进位置施力的垫片(30)形成为环状,上述垫片(30)的内径比形成在锤体(17)的后表面的环形槽(18)的内径大,且在垫片(30)的内周缘竖立设置有朝向前方的立起部(32),并且,在主轴(7)的行星轮架部(13)与垫片(30)之间设置有定位机构,该定位机构将垫片(30)定位在与主轴(7)同轴的位置。
文档编号B25B21/00GK102310380SQ20111017749
公开日2012年1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22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5日
发明者熊谷龙之助, 长坂英纪 申请人:株式会社牧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