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夹持的开口扳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7513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单向夹持的开口扳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扳手的领域,尤指一种单向夹持的开口扳手。
背景技术
早期的开口扳手具有一握柄,握柄一端分叉为两颚夹,两颚夹之间相隔既定距离形成一开口,对一紧固件(如螺栓或螺帽)执行旋松或锁紧作业。使用期间,两颚夹套住紧固件一组对边旋转某角度后,离开紧固件反向回转,再套于紧固件另一组对边,周而复始的动作,徒增松紧作业的不便。近期的开口扳手,譬如美国第3,695,125号、第3,709,073号及第4,158,975号等
专利案,在颚夹加装一活动块,对紧固件致生单向夹持的功能,令开口扳手驱动紧固件单向转动,反向回转不作功。这些开口扳手在构造上的共同问题是活动块介于两紧固于颚夹的板材之间,不仅削弱颚夹结构强度,而且制作流程相当繁琐。还有一些活动块,如美国第201010826号专利案披露D形块(SwingMember),其厚度与颚夹(Jaw)相等,由一沿半径方向突出凸面(Convex ArcuateSurface)的薄型凸缘(First Peripheral Protrusion),插入一凹陷于颚夹内面的弧槽(First Slot)里面,复以一迫紧于颚夹的销(Retaining Pin),通过一贯穿于凸缘的弧形孔(Arcuate HollowGroove),限制D形块不得离开颚夹。如此,直接提升颚夹结构强度,却也增加内面陷入弧槽的制作困难度。尤其是,在'826号专利案强调D形块有一规划凸面弧度的圆心,自圆心到一位于D形块与对面的颚夹之间的底面形成高度落差H,与一介于D形块与对面的颚夹之间的工作区宽度S,应满足29%S〈H〈58%S关系式,企图锁住高度落差的范围。但是,圆心位置难以判断,导致高度落差范围含糊不清。甚至于,D形块顺着弧槽滑行运动,未因落差范围而得到任何帮助,因为D形块运动幅度,是以弧形孔的封闭端对销的阻滞作用所决定。再加上,弧槽内部添加一弹簧(Returning Device),虽然推动D形块归位,却会阻碍D形块运动,而且制作成本上升,不利于市场竞争。因此,如何提供优异的单向夹持的开口扳手,就成为本实用新型亟待解决的课题。发明内容有鉴于此,本设计人深入探讨先前技术问题,凭借多年从事相关产业的研发与制造经验,积极寻求解决之道,终于成功地开发出一种单向夹持的开口扳手,以改善现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之一在于采用外部组合构造,解决现有D形块置入颚夹内部的不便性,降低开口扳手制作困难度。本实用新型次要目的之一在于限制D形块在颚夹位移范围,删除不必要的零件(如弹簧),减少制作成本的支出,相对提升市场竞争力。缘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单向夹持的开口扳手,包括一握柄,该握柄端部分叉为一第一颚夹与一第二颚夹,两颚夹之间形成一开口,并在第一颚夹安装一可活动的D形块。其中,该第一颚夹内面包括一第一平面与一第一曲面,在第一曲面突出一支持部,支持部周边包括一第一阻挡面和一第二阻挡面。D形块包括一平坦部与一限制部,限制部竖立于平坦部背面,每一限制部周边成形一凹凸配合于第一曲面的凸面,该限制部与支持部相连,允许D形块相对支持部往复摆动,第一阻挡面与第二阻挡面限制摆动的幅度。所述的单向夹持的开口扳手,其中,该第一阻挡面和第二阻挡面之间邻接一第二曲面,第二曲面与一隆起于平坦部背面的第二凸面维持契合关系。所述的单向夹持的开口扳手,其中,该第一阻挡面和第二阻挡面之间夹有一角度,夹角范围为120° 150°。所述的单向夹持的开口扳手,其中,该限制部通过一联结机构与支持部连接。所述的单向夹持的开口扳手,其中,该联结机构包括一销与一贯穿于支持部的弧形孔,该销通过弧形孔而能够在孔内位移,以露出弧形孔的端部紧固于限制部。当平坦部背面受阻于第一阻挡面时,平坦部正面与第一平面维持交错状态,利于扳手回转不作功。当平坦部背面受阻于第二阻挡面时,平坦部正面与第一平面维持平行状态,有助于单向夹持的松紧作业进行。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一种单向夹持的开口扳手包括一握柄,该握柄端部分叉为一第一颚夹与一第二颚夹,两颚夹之间形成一开口,并在第一颚夹安装一能够活动的D形块;其中,该第一颚夹内面包括一第一平面与一第一曲面,在第一曲面突出一支持部,支持部周边包括一第一阻挡面和一第二阻挡面;该D形块是在两限制部之间衔接一支柱,每一限制部周边成形一凹凸配合第一曲面的凸面,该支柱两旁配合限制部形成缺口,支柱正面连同两限制部形成一 H形平面;该限制部与该支持部通过一联接机构连接,D形块相对支持部能够往复摆动,第一阻挡面与第二阻挡面限制摆动的幅度。所述的单向夹持的开口扳手,其中,该第一阻挡面和第二阻挡面之间邻接一第二曲面,契合一成形于该支柱背面的第二凸面。所述的单向夹持的开口扳手,其中,该联结机构包括一销与一贯穿于支持部的弧形孔,该销通过弧形孔而能够在孔内位移,以露出弧形孔的端部紧固于限制部。这样的构造,不仅组装轻便,有效地解决现有D形块置入颚夹内部的不便性,还能降低开口扳手制作困难度。同时,制作成本因为没有弹簧而减少,相对提升市场竞争力。以下,基于附图详述相关实施例的构造及特征,相信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当可由之得一深入而具体的了解。

图I是本实用新型开口扳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图ID形块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3、图4是扳手单向夹持的连续动作图;[0029]图5 图7是扳手空转不作功的连续动作图;图8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开口扳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组合与平面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板手;11-握柄;12-头端;13-尾端;14_开口 ;20_第一颚夹;21_第一平面;22_第一弯弧面;23_第二弯弧面;24_转角;25_第一凹部;26_第一曲面;30_第二颚夹;31_第二平面;32_第二凹部;33_衔接面;40_支持部;41_第一阻挡面;42-第二阻挡面;43_第二曲面;50_联结机构;51_销;52_弧形孔;60_D形块;61_平坦部;62_第三平面;63_第二凸面;64_第一限制部;65_第二限制部;66_第一凸面;67_孔;70-紧固件;80-D形块;81_第一限制部;82_第二限制部;83_支柱;84_第三平面;85_第二凸面;86_第一凸面;87_孔;Θ -夹角(Θ I)。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阐明开口扳手的具体实施例。图中的扳手10分解为一长形握柄11与一 D形块60。·该握柄11具有头端12及尾端13,在头端12分叉为一第一颚夹20与一第二颚夹30,在彼此相隔的两颚夹20、30之间形成一开口 14。该第一颚夹20内面有一第一平面21,第一平面21紧邻颚夹20尖端处,往握柄11方向衔接一第一弯弧面22。该第一颚夹20内面还有一第二弯弧面23,第二弯弧面23位于第一颚夹20根部,经过一弧形转角24连接一第一凹部25两端之一。第一凹部25陷入头端12的中间部位。该第二颚夹30内面有一第二平面31,第二平面31平行于第一平面21且邻接一第二凹部32。第二凹部32成形于颚夹30根部,通过一隆起于头端12的衔接面33而与前述第一凹部25另一端相连。另外,第一弯弧面22与第二弯弧面23之间衔接一第一曲面26,第一曲面26朝向第二颚夹30突出一支持部40。该支持部40厚度比第一颚夹20还薄,二者之间依图式纵向形成高度落差。该支持部40周边依角度成形一第一阻挡面41和一第二阻挡面42,两阻挡面41、42之间邻接一第二曲面43。配合图2来看D形块60,将一平坦部61矩形的正面视为一第三平面62,平坦部61背面则竖立一对限制部。这对限制部区分第一限制部64及第二限制部65,彼此相隔地连接于平坦部61对应的长边,两限制部64、65根部与一隆起于平坦部61背面的第二凸面63相连。每一限制部64、65周边形成一第一凸面66,并在邻近第一凸面66处贯穿一孔67。经过上述说明,相信对扳手10各个元件应有初步地了解。接下来,按照图3详述联结关系两限制部64、65间距大于支持部40厚度,得以跨越支持部40而保持相互并排关系。两限制部64、65表面齐平于第一颚夹20,通过一联结机构50将套在支持部40的D形块60连接于第一颚夹20。此刻,第一凸面66凹凸配合第一曲面26,同时第二凸面63亦与第二曲面43维持契合关系,允许D形块60相对支持部40来回摆动。在本实施例中,该联结机构50是指一销51与一贯穿于支持部40的弧形孔52。该销51长度大于弧形孔52深度,其中间部位置入弧形孔52内,露出弧形孔52外的端部迫紧于对应的限制部64、65的孔67壁面,防止D形块60脱离支持部40。该弧形孔52介于第一曲面26和第二曲面43之间,其孔径大于销51的直径,得以壁面引导销51顺着弧度在两封闭端之间进行扇形运动。 该D形块60相对支持部40摆动,以平坦部61背面抵制第一阻挡面41与第二阻挡面42,限制D形块60摆幅范围。两阻挡面41、42之间形成一夹角Θ,角度范围介于120° 150°之间。由于第三平面62为180°,故D形块60在30° 60°之间来回摆动。使用时,扳手10以两颚夹20、30之间开口 14通过一紧固件70外部,令D形块60的第三平面62平行接触紧固件70周围的BC边,配合第二颚夹30的第二平面31平行接触对面的EF边,共同夹持紧固件70周围。图4中,紧固件70以D角触及第一凹部25,而平坦部61介于第二阻挡面42与BC边之间,对超过第二凸面63的C角施予扭矩,不会引起D形块60逆转。同时,第二颚夹30以第二平面31对F角同向扭转,执行松紧作业。 图5显示握柄11依箭头逆向旋转时,第一颚夹20的第一弯弧面22不干涉B角,提供扳手10绕着紧固件70回转所需的空间,令第二颚夹30的第二平面31接触E角。D形块60顺着紧固件70的BC边灵活摆动而局部越过B角,让第一凹部25远离D角。由于平坦部61背面受阻于第一阻挡面41,故第三平面62与第一平面21维持交错状态,利于扳手10回转不作功。图6显示握柄11依箭头方向持续回转。第三平面62中央抵制紧固件70的C角,使D形块60相对支持部40微幅摆动。此刻,第二颚夹30以第二平面31平行接触紧固件70的EF边。如图7所示,紧固件70的B角偏离第三平面62中央则会推动D形块60摆动,直到平坦部61背面再度受阻于第二阻挡面42为止,使第三平面62平行第一平面21而接触BC边,方便使用者选择执行单向夹持的松紧作业,或是持续回转某一角度。根据上述构造,本实用新型可衍生其他实施例。如图8 图10所示,对支持部40介于第一、第二阻挡面41、42的夹角作更动,相对改变D形块80的机能形状。图中的D形块80,在第一、第二限制部81、82之间衔接一支柱83。该支柱83正面连同两限制部81、82根部平面形成H形第三平面84,支柱83背面则是圆的第二凸面85,仍旧契合于支持部40的第一曲面43。由于支柱83两旁配合限制部81、82形成缺口,虽未受阻于第一、第二阻挡面41、42,却在弧形孔52封闭端壁面对销51的扇形运动范围致生限制作用,拘束D形块80相对支持部40来回摆动的幅度。至于D形块80其余机能形状,如第一凸面86凹凸配合第一颚夹20第一曲面26,及两限制部81、82以孔87壁面迫紧于销51端部,皆未作更改。上述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创作,非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熟习此技艺者从上述实施例衍生的各种变化、修改与应用均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单向夹持的开口扳手,包括一握柄,该握柄端部分叉为一第一颚夹与一第二颚夹,两颚夹之间形成一开口,并在第一颚夹安装一能够活动的D形块; 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颚夹内面包括一第一平面与一第一曲面,在第一曲面突出一支持部,支持部周边包括一第一阻挡面和一第二阻挡面; 该D形块包括一平坦部与两限制部,限制部竖立于平坦部背面,每一限制部周边成形一凹凸配合第一曲面的凸面,该两限制部与支持部相连,D形块相对支持部能够往复摆动,第一阻挡面与第二阻挡面限制摆动的幅度。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单向夹持的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阻挡面和第二阻挡面之间邻接一第二曲面,第二曲面与一隆起于平坦部背面的第二凸面维持契合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单向夹持的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阻挡面和第二阻挡面之间夹有一角度,夹角范围为120° 15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向夹持的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该限制部通过一联结机构与支持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单向夹持的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该联结机构包括一销与一贯穿于支持部的弧形孔,该销通过弧形孔而能够在孔内位移,以露出弧形孔的端部紧固于限制部。
6.—种单向夹持的开口扳手,包括一握柄,该握柄端部分叉为一第一颚夹与一第二颚夹,两颚夹之间形成一开口,并在第一颚夹安装一能够活动的D形块; 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颚夹内面包括一第一平面与一第一曲面,在第一曲面突出一支持部,支持部周边包括一第一阻挡面和一第二阻挡面; 该D形块是在两限制部之间衔接一支柱,每一限制部周边成形一凹凸配合第一曲面的凸面,该支柱两旁配合限制部形成缺口,支柱正面连同两限制部形成一 H形平面;该限制部与该支持部通过一联接机构连接,D形块相对支持部能够往复摆动,第一阻挡面与第二阻挡面限制摆动的幅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单向夹持的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阻挡面和第二阻挡面之间邻接一第二曲面,契合一成形于该支柱背面的第二凸面。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单向夹持的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该联结机构包括一销与一贯穿于支持部的弧形孔,该销通过弧形孔而能够在孔内位移,以露出弧形孔的端部紧固于限制部。
专利摘要一种扳手,包括一握柄与一D形块。握柄端部分叉两颚夹,其中的一颚夹突出一支持部,支持部周边包括一第一阻挡面和一第二阻挡面。D形块在一平坦部背面竖立两限制部,限制部与支持部相连,允许D形块相对支持部往复摆动。当平坦部背面受阻于第一阻挡面时,平坦部正面与第一平面维持交错状态,利于扳手回转不作功。当平坦部背面受阻于第二阻挡面时,平坦部正面平行于第一平面,有助于单向夹持的松紧作业进行。
文档编号B25B13/08GK202716190SQ201220247958
公开日2013年2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29日
发明者许嘉澄 申请人:许嘉澄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