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餐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19853阅读:996来源:国知局
送餐机器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器人,特别涉及一种送餐机器人,属于机器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它既可以接受人类指挥,又可以运行预先编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据以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它的任务是协助或取代人类工作的工作,例如生产业、建筑业,或是危险的工作。机器人是高级整合控制论、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和仿生学的产物。目前在工业、医学、农业甚至军事等领域中均等有重要用途。

但在餐饮方面,餐厅基本上都是招收服务员进行服务,这种服务方式逐渐会被科技代替,一是因为服务人员太多会增加餐厅的投资,减小了利润,二是机器人提高了送餐服务的效率,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更为消费者在享用菜肴的同时增添了一份惬意的享受和消遣娱乐的方式。因此需要设计一种送餐机器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送餐机器人,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种送餐机器人,包括机器人本体,所述机器人本体的头部眼睛和嘴巴均设有LED灯珠,所述机器人本体头部内置有语音对话装置,所述机器人本体双手活动连接托盘且所述托盘设有自动感应器,所述机器人本体胸部设有光电传感器、感应器、超声波传感器、无线装置、电源分配控制器和系统控制器,所述机器人本体底部设有底盘,所述底盘内设有驱动装置。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LED灯珠为高亮度彩色LED灯珠。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语音对话装置包括非特定人声语音识别模块和两个高音质喇叭。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光电传感器为能够识别按铺设导航磁条行走的光电传感器ST188,所述感应器为能够识别RFID卡从而进行餐桌座位定位的RFID感应器,所述超声波传感器成阵列状,所述机器人本体上有三个,所述托盘周围有三个,系统控制器为32位ARM微控制器STM32F103。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两个永磁直流电机、两个驱动轮和四个万向轮。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用机器人代替人工,送餐服务的效率,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更为消费者在享用菜肴的同时增添了一份惬意的享受和消遣娱乐的方式。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 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送餐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送餐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送餐机器人的底盘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送餐机器人的底盘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机器人本体;2、托盘;3、底盘;4、永磁直流电机;5、驱动轮;6、万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如图1-4所示,本发明一种送餐机器人,包括机器人本体1,所述机器人本体1头部眼睛和嘴巴均设有LED灯珠,所述机器人本体1头部内置有语音对话装置,所述机器人本体1双手活动连接托盘2且所述托盘2设有自动感应器,所述机器人本体1胸部设有光电传感器、感应器、超声波传感器、无线装置、电源分配控制器和系统控制器,所述机器人本体1底部设有底盘3,所述底盘3内设有驱 动装置。所述LED灯珠为高亮度彩色LED灯珠。所述语音对话装置包括非特定人声语音识别模块和两个高音质喇叭。所述光电传感器为能够识别按铺设导航磁条行走的光电传感器ST188,所述感应器为能够识别RFID卡从而进行餐桌座位定位的RFID感应器,所述超声波传感器成阵列状,所述机器人本体1上有三个,所述托盘2周围有三个,系统控制器为32位ARM微控制器STM32F103。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两个永磁直流电机4、两个驱动轮5和四个万向轮6。

工作过程,在送餐时,运行过程中由碰到客人时,她会主动停下给客人让路。并通过光电传感器ST188识别地面上的黑色线进行路径,通过RFID感应器识别RFID卡从而进行餐桌座位定位,当她走到指定餐桌后会停下,旋转一定角度面向客人并语音提示菜已送达,当她感应到客人把菜取走时会在3秒后转身离开,送餐完成。机器人自带避障装置,在送餐过程中,探测到前方有障碍物,机器人自动停止运行,并语音提醒前方人员让开。当前方障碍物消失以后,机器人继续送菜。语音提示内容:可由用户自行录制方言或特色语言,方便添加更改。

本发明用机器人代替人工,送餐服务的效率,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更为消费者在享用菜肴的同时增添了一份惬意的享受和消遣娱乐的方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 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