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合装置以及具有该离合装置的电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74163发布日期:2019-08-07 01:58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离合装置以及具有该离合装置的电锤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合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电锤的离合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旋转类工具在输出扭矩的同时往往还可以输出冲击,比如电锤其既可以输出往复的冲击也可以输出扭矩或者同时输出这两者。为了使用户能够根据需要切换所需的工作模式,在这些电动工具中往往设有较为复杂的传动机构以及相应供操作的离合器,现有的离合器的调整的方向与使其离合的方向相同,这无疑增大了工具尺寸,且较长的行程也不利于用户快速进行模式切换。



技术实现要素:

一种离合装置,包括:导向件、第一离合件、第二离合件、转动件和弹性元件;第一离合件能相对导向件滑动,第二离合件能相对导向件滑动,转动件能相对导向件以第一轴线为轴转动,弹性元件包含两个分别连接至第一离合件和第二离合件的第一连接腿和第二连接腿;其中,转动件形成有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用于与第一连接腿接触,第二支撑部用于与第二连接腿接触;第一支撑部设置于第一轴线的第一轴向位置,第二支撑部设置于第一轴线的第二轴向位置;在转动件以第一轴线为轴转动时,第一支撑部驱动第一连接腿使第一离合件相对导向件滑动,第二支撑部驱动第二连接腿使第二离合件相对导向件滑动。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部包括:平行于第一轴线的第一支撑面;第二支撑部包括:平行于第一轴线的第二支撑面。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面包括:第一远端接触点和第一近端接触点;在第一连接腿被第一远端接触点接触时,第一连接腿距离第一轴线最远;在第一连接腿被第一近端接触点接触时,第一连接腿距离第一轴线最近;第二支撑面包括:第二远端接触点和第二近端接触点;在第二连接腿被第二远端接触点接触时,第二连接腿距离第一轴线最远;在第二连接腿被第二近端接触点接触时,第二连接腿距离第一轴线最近;第一远端接触点和第一近端接触点的连线与第二远端接触点和第二近端接触点的连线相交。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面包括:大致呈圆柱体面的第一回转体面;第一近端接触点至少设置于第一回转体面;第二支撑面包括:大致呈圆柱体面的二回转体面;第二近端接触点至少设置于第二回转体面。

进一步地,转动件形成有:间隔部;间隔部设置于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腿和第二连接腿在转动件的两侧,且它们在第一轴线的轴向上的位置分别与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的位置对应。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腿包括:第一支撑段和第一连接段;第一支撑段大致沿直线方向延伸,第一连接段大致沿与第一支撑段垂直的方向延伸;第一连接段相对第一支撑段向第二连接腿的方向弯折。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腿包括:第二支撑段和第二连接段;第二支撑段大致沿直线方向延伸,第二连接段大致沿与第二支撑段垂直的方向延伸;第二连接段相对第二支撑段向第一连接腿的方向弯折。

或者,第一连接腿包括:第一支撑段和第一连接段;第一支撑段大致沿直线方向延伸,第一连接段大致沿与第一支撑段垂直的方向延伸;第二连接腿包括:第二支撑段和第二连接段;第二支撑段大致沿直线方向延伸,第二连接段大致沿与第二支撑段垂直的方向延伸;第一轴线垂直于第一支撑段和第一连接段;且第一轴线还垂直于第二支撑段和第二连接段。

一种电锤,包括:旋转组件、冲击组件、电机、中心轴、摆杆轴承、传动轮、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旋转组件用于使电锤输出旋转力,冲击组件用于使电锤输出冲击力,电机形成有电机轴,中心轴能被电机轴驱动绕中心轴线转动,摆杆轴承包括安装至中心轴的摆动盘和与冲击组件连接的摆动杆,传动轮与旋转组件构成同步转动,第一传动件能在与传动轮接触时驱动传动轮转动,第二传动件能在与摆杆轴承接触时驱动摆动盘转动;该电锤还包括以上所说的离合装置。

该离合装置的体积较小,采用的零件少,而且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电锤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电锤的内部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部分结构的截面图;

图4是图2中的离合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图4中的转动件的立体图;

图6是图4中的弹性元件的立体图;

图7是图2中的第一离合件、第二离合件、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具体的介绍。

图1所示的电锤100包括壳体11、开关12、电池包13、电机14、传动机构15、夹头16和副把手17。

其中,壳体11形成了电锤100的外壳,其用于容纳电锤100内部的各部件。壳体11包括:把手部111、第一容纳部112和第二容纳部113。其中,把手部111和第一容纳部112设置于第二容纳部113的同侧,且把手部111与第一容纳部112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具体而言,把手部111用于供用户握持,其还设置于第二容纳部113的一端处。第一容纳部112内部用于容纳电路板,第一容纳部112设置于第二容纳部113的大致中间部位处,第一容纳部112远离第二容纳部113的一端还设有用于结合电池包13的结合部(图未标)。第二容纳部113用于容纳电机14和传动机构15等。

开关12可以安装于把手部111上,并靠近第二容纳部113,这样,用户在握持把手部111时,能够相对方便的触发开关12,该开关12可以为启动电机14的主开关。

电池包13用于为电锤100提供能量来源,电池包13能够可拆卸的结合至第一容纳部112。

电机14设置于第二容纳部113内,电机14用于将电池包13提供的电能转换成动力输出至传动机构15。传动机构15设置于电机14和夹头16之间,用于将电机14输出的动力传递至钻头、凿头等附件。

夹头16用于将钻头、凿头等附件可拆卸的安装于电锤100上。

副把手17用于供用户在一手握持把手部111时的另一只握持,这样,两只手大致分别握持住整个电锤100的前后两个位置,使得电锤100的重心大致位于两手之间,提高握持的稳定性。

如图2和图3所示,电锤100还包括:离合装置18;电机14包括:电机轴141;传动机构15包括:中心轴19、摆杆轴承21、传动轮22、第一传动件23、第二传动件24、旋转组件25和冲击组件26。其中,离合装置18用于实现对传动机构15的传动模式的切换,旋转组件25用于使得电锤100输出旋转力,冲击组件26用于使得电锤100输出冲击力。

电机轴141能以电机轴线为轴转动,电机轴141形成或者固定连接有输出齿轮141a。输出齿轮141a用于将电机14的动力输出至中心轴19。

中心轴19大致沿平行于电机轴线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中心轴19靠近电机轴141的一端还形成有或者固定连接有输入齿轮191。输入齿轮191能与电机轴141的输出齿轮141a啮合,这样,当电机14启动后,电机轴141以其电机轴线为轴转动,此时输出齿轮141a与输入齿轮191啮合,从而驱动中心轴19以中心轴线为轴转动。

摆杆轴承21包括:摆动盘211和摆动杆212。其中,摆动盘211安装至中心轴19上,并能相对中心轴19转动,摆动杆212与冲击组件26连接。在摆杆轴承21的摆动盘211转动时,摆动杆212带动冲击组件26往复运动,从而将动力输出至钻头、凿头等附件,驱动钻头、凿头等附件对工件进行冲击,实现电锤100的凿的功能。

传动轮22与旋转组件25构成同步转动,其中,同步转动指的是,在传动轮22和旋转组件25中的一个转动时,另一个也随之转动,且传动轮22和旋转组件25中的一个的转动被限制时,另一个的转动也随之被限制。该同步转动的概念也适用于本案中其它构成同步转动的零部件,不再赘述。

第一传动件23形成有第一传动部(图未标),第二传动件24形成有第二传动部(图未标),第一传动部在与传动轮22接触时能驱动传动轮22转动,第二传动部在与摆杆轴承21接触时能驱动摆动盘211转动。第一传动件23和第二传动件24均与中心轴19构成同步转动。

因此,在中心轴19以中心轴线转动时,如果第一传动件23的第一传动部与传动轮22接触且第二传动件24的第二传动部与摆杆轴承21脱离,那么此时旋转组件25能驱动钻头、凿头等附件转动;而如果第一传动件23的第一传动部与传动轮22脱离且第二传动件24的第二传动部与摆杆轴承21接触,那么此时冲击组件26驱动钻头、凿头等附件往复运动;而如果第一传动件23的第一传动部与传动轮22接触且第二传动件24的第二传动部与摆杆轴承21接触,那么此时旋转组件25驱动钻头、凿头等附件旋转同时冲击组件26驱动钻头、凿头等附件往复运动。

以下具体介绍离合装置18的结构以及其如何使得第一传动件23和第二传动件24的位置发生变换:

如图4所示,离合装置18包括:导向件27、第一离合件28、第二离合件29、转动件31和弹性元件32。

导向件27为一个导向杆,导向杆大致沿平行于电机轴线的方向延伸。导向杆在壳体11内相对壳体11的位置固定。第一离合件28能相对导向件27滑动,第二离合件29也能相对导向件27滑动。转动件31能以垂直于电机轴线的第一轴线A为轴转动,转动件31上形成有第一支撑部311和第二支撑部312。弹性元件32包括第一连接腿321、第二连接腿322和连接第一连接腿321和第二连接腿322的弹性连接部323。第一连接腿321与第一支撑部311接触,第二连接腿322与第二支撑部312接触,且第一连接腿321和第二连接腿322分别自第一轴线A的两侧分别与第一支撑部311和第二支撑部312接触。

更具体的,如图4和5所示,对于转动件31而言,在第一轴线A方向上,第一支撑部311和第二支撑部312分别设置于转动件31的不同轴向位置。在第一支撑部311和第二支撑部312之间还可以设有间隔部313,该间隔部313可以为一个凸出于第一支撑部311或者第二支撑部312的凸筋。

第一支撑部311用于与第一连接腿321接触,第一支撑部311设置于第一轴向位置。第一支撑部311还包括第一支撑面311a,该第一支撑面311a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轴线A。第一支撑面311a还大致部分围绕第一轴线A,第一支撑面311a还在其不同的周向位置上形成有第一远端接触点311b和第一近端接触点311c。其中,第一远端接触点311b相对第一近端接触点311c距离第一轴线A的距离较远,这样当第一连接腿321与第一远端接触点311b接触时,第一连接腿321距离第一轴线A最远,而当第一连接腿321与第一近端接触点311c接触时,第一连接腿321距离第一轴线A的距离最近。

第二支撑部312用于与第二连接腿322接触,第二支撑部312设置于第二轴向位置。第二支撑部312还包括第二支撑面312a,该第二支撑面312a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轴线A。第二支撑面312a还大致部分围绕第一轴线A,第二支撑面312a还在其不同的周向位置上形成有第二远端接触点312b和第二近端接触点312c。其中,第二远端接触点312b相对第二近端接触点312c距离第一轴线A的距离较远,这样当第二连接腿322与第二远端接触点312b接触时,第二连接腿322距离第一轴线A最远,而当第二连接腿322与第二近端接触点312c接触时,第二连接腿322距离第一轴线A最近。

而且,第一连接腿321和第二连接腿322分别设置在转动件31的两侧,且在第一轴线A的方向上,第一连接321腿和第二连接腿322分别与第一支撑面311a和第二支撑面312a的位置对应。

另外,第一支撑面311a还包括第一回转体面(图未标),该第一回转体面大致呈圆柱体面,该圆柱体面可以为一个以第一轴线A为中心的圆柱体的表面的一部分。第二支撑面312a还包括第二回转体面(图未标),该第二回转体面大致呈圆柱体面,该圆柱体面也可以为一个以第一轴线A为中心的圆柱体的表面的一部分。这样,我们可以将第一近端接触点311c设置于第一回转体面,第二近端接触点312c设置于第二回转体面,从而当转动件31旋转时,如果第一连接腿321与第一回转体面接触,能够保持第一连接腿321与第一轴线A的距离不变;而如果第二连接腿322与第二回转体面接触,能够保持第二连接腿322与第一轴线A的距离不变。可以理解的,此时的第一近端接触点311c设置在第一回转体面上,那么第一回转体面上的任意一点均可以认为是第一近端接触点311c;第二近端接触点312c设置在第二回转体面上,那么第二回转体面上的任意一点均可以认为是第二近端接触点312c。同样的,第一远端接触点311b也可以设置于一个回转体面上,第二远端接触点312b也可以设置于一个回转体面上。

进一步地,一个第一近端接触点311c和一个第一远端接触点311b的连线与一个第二近端接触点312c和一个第二远端接触点312b的连线相交,这样在转动件31转动时,能在驱动第一连接腿321距离第一轴线A最近的时候,可以驱动第二连接腿322距离第一轴线A最远,也可以驱动第二连接腿322距离第一轴线A最近,或者驱动第二连接腿322与第一轴线A的距离处于最远和最近之间,从而实现不同的功能切换。

如图4和6所示,弹性元件32为一个扭簧,第一连接腿321和第二连接腿322分别形成于扭簧的两端处。

第一连接腿321包括第一支撑段321a、第一连接段321b和第一驱动段321c,第二连接腿322包括第二支撑段322a、第二连接段322b和第二驱动段322c。

第一支撑段321a沿一个直线方向延伸,第一支撑段321a的一端与弹性连接部323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段321b连接。第一连接段321b大致沿与第一支撑段321a垂直的方向延伸,且自第一支撑段321a上朝向第二连接腿322的方向弯折。第一连接段321b的一端连接第一支撑段321a、另一端连接第一驱动段321c。第一驱动段321c大致沿垂直于第一支撑段321a和第一连接段321b所形成的平面的方向延伸,第一驱动段321c的一端连接第一连接段321b、另一端连接第一离合件28。其中,第一支撑段321a和第一连接段321b所形成的平面还与第一轴线A垂直。

第二支撑段322a沿一个直线方向延伸,第二支撑段322a的一端与弹性连接部323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段322b连接。第二连接段322b大致沿与第二支撑段322a垂直的方向延伸,且自第二支撑段322a上朝向第一连接腿321的方向弯折伸。第二连接段322b的一端连接第二支撑段322a、另一端连接第二驱动段322c。第二驱动段322c大致沿垂直于第二支撑段322a和第二连接段322b所形成的平面的方向延伸,第二驱动段322c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段322b、另一端连接第二离合件29。其中,第二支撑段322a和第二连接段322b所形成的平面还与第一轴线A垂直。

如图2、3、4和7所示,第一离合件28形成有第一滑动部281和第一驱动部282,第一滑动部281上形成有第一通孔281a和第二通孔281b。第二离合件29形成有第二滑动部291和第二驱动部292,第二滑动部291上形成有第三通孔291a和第四通孔291b。导向杆穿过第一离合件28的第一通孔281a和第二离合件29的第三通孔291a,从而导向第一离合件28和第二离合件29沿平行于导向杆的方向移动。第一连接腿321的第一驱动段321c伸入至第一离合件28的第二通孔281b,第二连接腿322的第二驱动段322c伸入至第二离合件29的第四通孔291b,这样,第一连接腿321和第二连接腿322能够驱动第一离合件28和第二离合件29移动。第一驱动部282用于与第一传动件23配合,第二驱动部292用于与第二传动件24配合。

为了使得第一驱动部282能驱动第一传动件23沿中心轴线方向移动且第二驱动部292能驱动第二传动件24沿中心轴线方向移动,在第一传动件23上形成有第一环形槽231,第二传动件24形成有第二环形槽241,第一驱动部282嵌入至第一环形槽231,第二驱动部292嵌入至第二环形槽241。

这样,转动件31设置于第一连接腿321和第二连接腿322之间,转动件31能以第一轴线A为轴转动,并在转动时第一支撑部311驱动第一连接腿321使第一离合件28滑动,第二支撑部312驱动第二连接腿322使第二离合件29滑动,从而驱动第一传动件23与传动轮22接触或者脱离接触,并能驱动第二传动件24与摆杆轴承21接触或者脱离接触,进而实现不同的功能。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