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8136阅读:435来源:国知局
门锁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锁具,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门锁。



背景技术:

门锁广泛地被应用于生活中,尤其是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对门锁的安全性和使用的便捷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的门锁存在结构复杂,易把自己反锁在外,安全性不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门锁。以改善现有的门锁的结构,提高其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门锁,包括门锁壳体、手把壳、锁块、旋芯柱、内转筒、外转筒、第一丝线、移动机构、锁舌机构,门锁壳体连接于手把壳,外转筒与内转筒均连接于手把壳,旋芯柱穿过门锁壳体连接于内转筒,外转筒套设于内转筒的外壁,外转筒远离门锁壳体的一端设置有用于连接把手的连接杆,且连接杆穿出手把壳,外转筒的侧壁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丝线的一端连 接内转筒的侧壁,另一端穿过第一通孔连接于移动机构,移动机构连接于锁舌机钩,且移动机构与锁块滑动配合。

进一步地,上述门锁还包括门封片,门封片设置在门锁壳体上,移动机构包括第一移动块、第二移动块、第三移动块,门封片设置有第一滑槽,第一移动块设置于所第一滑槽的中间位置,第二移动块和第三移动块分别设置于第一移动块的两侧且均与第一移动块相卡,第一移动块与第一丝线相连。

进一步地,上述锁舌机构包括第一锁舌、第二锁舌,第一锁舌通过第二丝线连接于第二移动块,第二锁舌通过第三丝线连接于第三移动块。

进一步地,上述门封片还设置有两个第二滑槽,两个第二滑槽分别对应第一滑槽的两侧,第二滑槽与第一滑槽连通,两个第二滑槽内均滑动连接有锁块,两个锁块远离第二滑槽的一端均穿出手把壳,手把壳设置有与两个锁块配合的两个第二通孔。

进一步地,上述第一滑槽以及第二滑槽均为燕尾槽。

进一步地,上述内转筒的侧壁设置有第三通孔、第四通孔,第三通孔与第四通孔相对设置,第一丝线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三通孔,第一丝线的另一端从转筒的内部穿过第四通孔,再穿过第一通孔。

进一步地,上述外转筒的外壁设置有用于第一丝线缠绕的环形凹槽。

进一步地,上述门锁还包括芯柱栓、锁芯,芯柱栓的一端连接于旋芯柱,另一端连接于锁芯,芯柱栓与锁芯均设置于门锁壳体,门锁壳体设置有钥匙插入孔。

进一步地,上述锁芯包括锁芯柱、多个弹片,多个弹片滑动连接于锁芯柱,每个弹片的一端均通过第一弹簧连接于门锁壳体,每个弹片的另一端共同形成与钥匙配合的凹凸结构,第一弹簧自然伸缩或插入错误钥匙时,多个弹片卡入锁芯柱,插入正确钥匙时,多个弹片卡入锁芯柱的部分与锁芯柱分离,锁芯柱的一端通过第二弹簧连接于门锁壳体,锁芯柱的另一端设置有倾斜面,芯柱栓的一端与倾斜面滑动配合,另一端为弧形面,旋芯柱设置有可旋转挤压弧形面的弧形凹凸部。

进一步地,上述手把壳还设置有1个手把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有益效果:通过将外转筒与内转筒均连接于手把壳,旋芯柱穿过门锁壳体连接于内转筒,外转筒套设于内转筒的外壁,外转筒远离门锁壳体的一端设置有用于连接把手的连接杆,且连接杆穿出手把壳,从而通过旋转旋芯柱可以旋转内转筒,旋转连接杆可以旋转外转筒。外转筒的外壁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丝线的一端连接内转筒的侧壁,另一端穿过第一通孔连接于移动机构,移动机构连接于锁舌机构。从而旋转内转筒时第一丝线在内转筒的外壁上缠绕拉动移动机构运动,从而移动机构带动锁舌机构运动;旋转外转筒时,第一丝线在外转筒的外壁上缠绕,进而拉动移动机构运动,移动机构再带动锁舌机构运动。因此,可以很简单方便地完成对内外开锁的操作,并且其内部结构简单,安全性能也比较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 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门锁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门锁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门锁的移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门锁的内转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门锁的外转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门锁的手把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门锁的锁舌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门锁的开锁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记汇总:门锁100;芯柱栓101;锁芯102;锁芯柱103;弹片104;第一弹簧105;第二弹簧106;门锁壳体110;钥匙插入孔111;手把壳120;第一安装孔121a;第二安装孔121b;连接通孔122;第二通孔123;锁舌容纳滑槽124;转筒容纳槽125;旋芯柱130;弧形凹凸部131;内转筒140;第三通孔141;第四通孔142;外转筒150;连接块151;第一通孔152;环形凹槽153;移动机构160;第一移动块161、第二移动块162;第三移动块163;锁舌机构170;第一锁舌171;第二锁舌172;弹簧安装孔173;门封片180;第一滑槽181;第二滑槽182;锁块19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见附图1,附图2,附图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门锁,包括门锁壳体110、手把壳120、旋芯柱130、内转筒140、外转筒150、第一丝线(图未示)、移动机构160、锁舌机构170。

参见附图1,附图8,门锁壳体110主要起到对旋芯柱130以及与旋芯柱130配合的芯柱栓101和锁芯102进行封闭以及连接的作用,门锁壳体110整体呈长方体形,当然,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为圆柱形等其他形状。旋芯柱130的一端穿出门锁壳体110,其用于与把手进行连接,门锁壳体110还设置有钥匙插入孔111,其用于插入钥匙对门锁100进行开锁操作。门锁壳体110的一端连接在手把壳120上,其连接方式可以为抵接,也可以通过螺丝等方式进行连接。

手把壳120是用于将门锁100与门固定的部件,且对门锁100的内部机构起到连接作用。参见附图2,附图6,手把壳120整体呈“L”形。其中一部分用于与门锁壳体110进行连接,且起到容纳内转筒140以及外转筒150的作用。手把壳120上开设有转筒容纳槽125,转筒容纳槽125的中间位置设置有连接通孔122,连接通孔122用于外转筒150的连接。此外,手把壳120上设置有安装孔,具体地安装孔包括第一安装孔121a以及第二安装孔121b,两个安装孔分别设置在转筒容纳槽125的两侧,其便于与门进行牢固的固定,使得门锁的安装更加方便,当然,其他实施例中,安装孔的数量以及位置也可以进行调整,例如在,手把壳120的边角上均可以设置安装孔。手把壳120上还设置有用于容纳锁舌机构170的锁舌容纳滑槽124,锁舌机构170可以在锁舌容纳滑槽124内运动,从而使得整个门锁结构更加稳固。

旋芯柱130穿过门锁壳体110,其远离手把壳120的一端用于连接把手,另一端与内转筒140连接在一起。旋芯柱130与内转筒140连接的一端的截面形状由两个相对的直边和两个相对的弧形边围成,内转筒140设置有与上述形状配合的连接孔,通过上述的不规则的截面使得,通过旋芯柱130能够更好地驱动内转筒140旋转,不容易发生打滑。当然,其他实 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其他非圆的多边形接口进行连接,例如,正方形截面的连接头和与之匹配的方形孔的连接。

内转筒140与外转筒150均连接于手把壳120,外转筒150套设于内转筒140的外侧,内转筒140放置于外转筒150内,外转筒再放置于转筒容纳槽125内,内转筒140可以在外转筒150内转动,外转筒150可以在转筒容纳槽125内转动,转筒容纳槽125的大小与外转筒150的大小匹配。当然,其他实施例中,内转筒140也可以直接与手把壳120进行接触转动,外转筒150仅与内转筒140的外侧接触。

具体地,本实施例例中,参见附图4,内转筒140的外侧上设置有环形凸起,该环形凸起与外转筒150的内壁接触,从而内转筒140与外转筒150底壁接触的外侧与外转筒150的内壁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内转筒140上设置有第三通孔141、第四通孔142,第三通孔141和第四通孔142正对,将第一丝线(图未示)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三通孔141内,再将第一丝线的另一端从内转筒140的内部穿过第四通孔142。参见附图5,外转筒150的侧壁设置有的第一通孔152,第一丝线从第四通孔穿出后再从第一通孔152穿出。从而通过旋转与内转筒140连接的旋芯柱130,可以拉动第一丝线在内转筒140的外壁上进行缠绕。进一步地,外转筒150远离门锁壳体110的一端设置有用于连接把手的连接杆151,且连接杆151穿出手把壳120的连接通孔122。从而与连接块151连接的把手使连接块151带动外转筒150转动,第一丝线可以在外转筒150的外壁上缠绕。当然其他实施例中,第三通孔141和第四通孔142的位置可以进行调整,第一丝线也可以直接固定连接在内转筒140的外壁上。

进一步地,参见附图5,本实施例中,外转筒150的外壁设置有用于 第一丝线缠绕的环形凹槽153,且第一通孔152位于环形凹槽153内。从而使得旋转外转筒150时,环形凹槽153可以对第一丝线的位置进行限定,使得其在环形凹槽153内进行缠绕,使得其运动更加稳定,也进一步对第一丝线进行保护。

进一步地,参见附图1,门锁100还包括门封片180,门锁壳体110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容纳门封片180的凹槽,从而使得门锁壳体110能够很好地与手把壳120的表面进行接触。参见附图3,移动机构160包括第一移动块161、第二移动块162、第三移动块163,门封片180设置有第一滑槽181,第一移动块161设置于所第一滑槽181的中间位置,第二移动块162和第三移动块163分别设置于第一移动块161的两侧且均与第一移动块161相卡。具体地,第一移动块161为长方体形,第二移动块162和第三移动块163均设置有与第一移动块161配合的卡槽,且二者形状大小相同,均为“L”形,第二移动块162和第三移动块163相对于第一移动块161对称设置。从而第一移动块161沿第一滑槽181靠近外转筒150的方向运动时,可以同时带动第二移动块162、第三移动块163一起运动。第一移动块161与第一丝线相连,因此,当内转筒140或外转筒150转动时,可使得第一丝线进行收紧,拉动第一移动块161靠近外转筒150方向,进而第一移动块161带动第二移动块162和第三移动块163向靠近外转筒150的方向运动。

进一步地,参见附图2,本实施例中,锁舌机构170包括第一锁舌171、第二锁舌172,第一锁舌171为梯形锁舌,用于简单地锁住门,第二锁舌为长方体形的锁舌,主要用于对门的反锁。第一锁舌171通过第二丝线(图未示)连接于第二移动块162,第二锁舌172通过第三丝线(图未示)连接于第三移动块163。

参见附图7,第一锁舌171和第二锁舌172的后端均设置有弹簧安装孔173,弹簧安装孔173内设置有用于与手把壳120连接的弹簧,从而弹簧可以给第一锁舌171和第二锁舌172预紧力,使得二者正常状态下处于伸出的状态。第一锁舌171和第二锁舌172设置有弹簧的后端分别与第二丝线和第三丝线进行连接。从而当转动外转筒150或者内转筒140对第一丝线进行拉动操作时,拉动第一移动块161运动,第一移动块161再拉动第二移动块162和第三移动块163运动,从而第二移动块162通过第二丝线拉动第一锁舌171向内收缩,第三移动块163通过第三丝线拉动第二锁舌172向内收缩,进而使得门锁100处于打开状态,可以对门进行开闭。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只设置一个连接于第一丝线的移动块,锁舌机构也可以只包括一个锁舌与连接有第一丝线的移动块相连。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丝线、第二丝线以及第三丝线的连接可以根据其门锁100内部的结构进行设置,在手把壳120上进行打孔等操作,使得便于连接。第一丝线、第二丝线以及第三丝线的材质为钢丝,从而其具有较强的机械强度,不易被损坏,有利于门锁的长期使用。

进一步地,参见附图3,本实施例中,门封片180还设置有两个第二滑槽182,两个第二滑槽182分别对应第一滑槽181的两侧中部,第二滑槽182与第一滑槽181连通,具体地,第二滑槽182垂直于第一滑槽181。两个第二滑槽182内均滑动连接有锁块190,锁块190为长条形,锁块190的一端容纳于第二滑槽182内,锁块190的另一端穿过手把壳120,参见附图6,手把壳120设置有与两个锁块190配合的两个第二通孔123,从而可以将锁块190在第二滑槽182中进行滑动,但手把壳120上的第二通孔 123对锁块190滑动的位置进行限定,使得锁块190可以凸出第一滑槽181的内壁挡住第二移动块162或第三移动块163且不会从第二滑槽182从脱落。

第一移动块161完全没有收到第一丝线的拉力时,即第二移动块162和第三移动块163完全处于第一滑槽181远离外转筒150的一端时,拨动其中任意一个锁块190部分进入第一滑槽181内,即可挡住第二移动块162或第三移动块163,从而使得第一移动块161不能移动。因此,在屋内拨动锁块可以实现屋内对门进行锁死的操作。转动外转筒150或者内转筒140使得第一移动块161带动第二移动块162和第三移动块163的末端超过第二滑槽182的位置的同时,拨动其中一个锁块190,可以卡住第二移动块162或者第三移动块163,并且卡住第二移动块162时,不会影响第一移动块161与第三移动块163的作用,同样地,卡住第三移动块163时,也不会影响第一移动块161与第二移动块162的作用。从而可以完成对第一锁舌171或者第二锁舌172的单独的操作,使得整个门锁100的操作更加复杂多样,提高门锁100使用的方便性以及安全性能。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第一滑槽181以及第二滑槽182均为燕尾槽。通过第二移动块162以及第三移动块163的形状与第一滑槽181配合,锁块190的形状也与第二滑槽182的形状配合,从而通过上述的结构设置,使得其滑动更加稳固,第二移动块162、第三移动块163以及锁块190不容易从各自对应的滑槽中脱落。

进一步地,参见附图8,本实施例中,门锁100还包括芯柱栓101、锁芯102,芯柱栓101的一端连接于旋芯柱130,另一端连接于锁芯102,芯柱栓101与锁芯102均设置于门锁壳体110。从而可以通过将钥匙插入锁 芯102中,使得门栓101能够与旋芯柱130进行作用,使得其能够通过钥匙来实现旋芯柱130是否可以转动,从而实现锁舌机构170的伸缩,进而完成对门的开关操作。

具体地,参见附图8,本实施例中,锁芯102包括锁芯柱103、多个弹片104,多个弹片104滑动连接于锁芯柱103,每个弹片104的一端均通过第一弹簧105连接于门锁壳体110,每个弹片104的另一端共同形成与钥匙配合的凹凸结构,锁芯柱103的两端均设置有多个卡槽,每个弹片104的两端均设置有与锁芯柱103的卡槽配合的凸起。当第一弹簧105自然伸缩时,多个弹片104靠近第一弹簧105的一端的凸起卡住锁芯柱103靠近第一弹簧105的一侧的卡槽,此时锁芯柱103不能够运动。插入正确钥匙时,多个弹片104卡入锁芯柱103的部分与锁芯柱103分离,即多个弹片104两端的凸起均未卡住锁芯柱103的卡槽,此时锁芯柱103可以在垂直于弹片104的方向上运动,插入错误钥匙时,多个弹片104的部分凸起卡入锁芯柱103的卡槽,锁芯柱103也不能运动。

锁芯柱103的一端通过第二弹簧106连接于门锁壳体110,从而第二弹簧106会给锁芯柱103一个弹力使得锁芯柱103顶住门锁壳体110的另一端,锁芯柱103远离第二弹簧106的一端设置有倾斜面,门栓101的一端与倾斜面滑动配合,另一端为弧形面,旋芯柱130设置有可旋转挤压弧形面的弧形凹凸部131。转动旋芯柱130时,弧形凹凸部131可以作用于门栓101,使得门栓101向中间移动,进而将锁芯柱103向第二弹簧106一端挤压,使得锁芯柱103挤压第二弹簧106。

当插入错误钥匙或者未插入钥匙时,锁芯柱103处于固定状态,芯柱栓101不能往沿锁芯柱103的倾斜面移动,从而不能旋转旋芯柱130,此 时,门锁100处于关闭状态。当插入正确钥匙时,锁芯柱103可以移动,从而可以旋转旋芯柱130,因此可以旋转把手打开门。上述的锁芯102的设置,使得插入钥匙后可以直接进行开锁,不用旋转钥匙,使得操作更加方便,并且内部结构简单,精密性更强,不容易对门锁100进行破解,大大地提高了门锁100的安全性能。当然,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用现有的锁芯和门栓对旋芯柱130进行控制。

综上所述,通过将外转筒150与内转筒140均连接于手把壳120,旋芯柱130穿过门锁壳体110连接于内转筒140,外转筒150套设于内转筒140的侧壁,外转筒150远离门锁壳体110的一端设置有用于连接把手的连接块151,且连接块151穿过手把壳120,从而通过旋转旋芯柱130可以旋转内转筒140,旋转连接块151可以旋转外转筒150。外转筒150的侧壁设置有第一通孔152,第一丝线的一端连接内转筒140的侧壁,另一端穿过第一通孔152连接于移动机构160,移动机构160连接于锁舌机构170。从而旋转内转筒140时,第一丝线在内转筒140的外壁上缠绕拉动移动机构160运动,从而移动机构160带动锁舌机构170运动;或者旋转外转筒150时,第一丝线在外转筒150的外壁上缠绕,进而拉动移动机构160运动,移动机构160再带动锁舌机构170运动。因此,可以很简单方便地完成门内门外进行开锁的操作,并且其内部结构简单,安全性能也比较高。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上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了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表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上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