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五金器具中的紧固工具,具体地,涉及一种可调节规格的活络式内五角扳手。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机械装配行业中,紧固件中的内角螺栓是普通常用件,特别是内五角螺栓,使用量比重更大。但是在机械装备日新月异的今天,针对内五角螺栓配套使用的内五角扳手,往往已经不能满足现在许多场合的需要。尤其在一些比较特殊的装备场合,需要配备一整套固定式内五角扳手,致使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花费时间来精确匹配配套的内五角扳手。因而,内角螺栓的作用更是受到很大限制;特别是内五角螺栓,匹配不配套的内五角扳手,经过多次的拆卸以后其五角容易被磨损而造成圆角,导致扳手的损坏,无法正常使用,致使一些装备结构都无法进行拆装和卸下,给实际的拆卸、维修和调试工作带来极大的不方便,这无疑会导致成本的增加和无辜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活络式内五角扳手,其规格可在一定范围内调节,是用来紧固和起松不同规格的内五角螺栓的一种工具。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活络式内五角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柄体、限位环、上环体、下环体、卡块、上支撑杆和下支撑杆。所述柄体为“L”形圆柱体,其中短边利用了杠杆原理可以省力地扳动,长边中部设有螺纹,用来控制限位环沿长边轴线方向上下移动。所述限位环为圆柱筒形,内侧壁设有螺纹,且与柄体(1)的螺纹相吻,且可沿柄体长边轴线方向上下旋转,该技术特征的设置是为了限制上环体在使用时沿长边轴线方向向上移动。所述上环体为圆柱筒形,外侧壁设有卡环,上环体设在限位环下方,且可在柄体长边轴线方向上下滑动。所述下环体为圆柱形,外侧壁设有卡环,下环体固定在柄体长边端点上。所述卡块为三角柱形,内侧壁设有卡环,设在柄体外部,上环体与下环体之间。所述上支撑杆两端设有环状结构,上端连接于上环体外侧壁的卡环上,下端连接于卡块内侧壁的卡环上。所述下支撑杆两端设有环状结构,上端连接于卡块内侧壁的卡环上,下端连接于下环体外侧壁的卡环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够通过单独配备一件内五角扳手来实现对各种规格内五角螺栓的装配,摆脱规格对内五角螺栓使用频率的限制,便于高效工作;同时,携带方便,结构简单,使用快捷,节省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中示1为柄体,2为限位环,3为上环体,4为下环体,5为卡块,6为上支撑杆,7为下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提供一种活络式内五角扳手,如图1所示可以按照如下方式予以实施:包括柄体1、限位环2、上环体3、下环体4、卡块5、上支撑杆6和下支撑杆7;所述柄体1为“L”形圆柱体,且长边中部设有螺纹;所述限位环2为圆柱筒形,内侧壁设有螺纹,且与柄体1的螺纹相吻,且可沿柄体1长边轴线方向上下旋转;所述上环体3为圆柱筒形,外侧壁设有卡环,上环体设在限位环2下方,且可在柄体1长边轴线方向上下滑动;所述下环体4为圆柱形,外侧壁设有卡环,下环体固定在柄体1长边端点上;所述卡块5为三角柱形,内侧壁设有卡环,设在柄体1外部,上环体3与下环体4之间;所述上支撑杆6两端设有环状结构,上端连接于上环体3外侧壁的卡环上,下端连接于卡块5内侧壁的卡环上;所述下支撑杆7两端设有环状结构,上端连接于卡块5内侧壁的卡环上,下端连接于下环体4外侧壁的卡环上。
在使用时,先将限位环2向上旋转,以便将上环体3向上滑动,此时,卡块5所围成的半径变小,直至卡块5所围成的半径小于内五角螺栓的半径。然后将内五角扳手插入内五角螺栓内,再向下旋转限位环2,迫使上环体3先下滑动,直至卡块5所围成的半径等于内五角螺栓的半径,此时卡块5贴合在内五角螺栓内。再转动柄体1上端的“L”形臂,即可将扭力传送至内五角螺栓,从而实现紧固和起松内五角螺栓。
上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做出的各种变化,仍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