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线位置可调的电磁防盗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8080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一种接线位置可调的电磁防盗锁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盗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接线位置可调的电磁防盗锁。



背景技术:

防盗锁根据锁芯的不同,可以分为弹子锁、叶片锁、磁性锁、IC卡锁、指纹锁等。目前,家庭用户常用的防盗锁一般为弹子锁,弹子锁在使用时存在以下缺陷:

弹子锁使用时,盗窃人员可以通过开锁工具从猫眼处撬开弹子锁,防盗功能较差;而且弹子锁使用时,一把弹子锁对应一把钥匙,当家庭用户中的弹子锁较多时,配戴较多的钥匙比较麻烦,还会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若用户的钥匙掉落,配钥匙开锁比较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接线位置可调的电磁防盗锁,该防盗锁能解决客户同时配戴较多钥匙的麻烦,节约大量资源,同时显著提高防盗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接线位置可调的电磁防盗锁,包括防盗锁外腔、至少1个用于开锁的第一弹子,所述防盗锁外腔的侧壁设置有与第一弹子数量相同的第一弹子腔,每个第一弹子腔对应1个第一弹子,所述第一弹子腔的内壁采用磁轭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弹子的底部设置有第一磁铁,第一弹子腔的内壁底部设置有第二磁铁,第一磁铁、第二磁铁同极相对,且第一磁铁、第二磁铁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隙;第一弹子腔的外壁设有第一线圈,第一线圈的两端伸出2个接线触点,形成1组第一锁匙触点,所述防盗锁外腔的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一锁匙触点相对应的1组第一钥匙触点。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弹子腔的顶部安装有第一支架,第一弹子的上半部与第一支架相连。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钥匙触点具有3组,3组第一钥匙触点之间通过电线连接形成第一开锁电路,第一开锁电路中接有直流电源。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该防盗锁还包括至少1个用于反锁的第二弹子,所述防盗锁外腔的侧壁设置有与第一弹子数量相同的第二弹子腔,每个第二弹子腔内部安装有1个第二弹子,第二弹子的底部设置有插销,第二弹子腔底部开有与插销对应的锁孔;

第二弹子腔安装有第二支架,第二支架包括与第二弹子腔底面平行的横向支架、与第二弹子腔底面垂直的纵向支架;第二弹子的上半部缠绕有弹簧,第二弹子与横向支架的中部通过所述弹簧相连,所述纵向支架外侧设有第二线圈,第二弹子的下半部位于第二线圈之内;第二线圈的2个接线触点与横向支架固定,形成1组第二锁匙触点;所述防盗锁外腔的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二锁匙触点相对应的1组第二钥匙触点。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二弹子腔的个数与第二钥匙触点的组数相等。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二钥匙触点具有1组,2组第一钥匙触点与1组第二钥匙触点通过电线连接形成第二开锁电路,第二开锁电路中接有直流电源。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二钥匙触点的组数≥2。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二钥匙触点具有2组,1组第一钥匙触点与2组第二钥匙触点通过电线连接形成第三开锁电路,第三开锁电路中接有直流电源。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钥匙触点所在的电路中接有过流保护元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另一种接线位置可调的电磁防盗锁,包括第二锁头,所述第二锁头包括运动腔室,运动腔室内设1个运动部件,所述运动部件的顶部开有凹槽,底部设置有第三磁铁,所述运动腔室的内壁采用磁轭材料制成,运动腔室的内壁底部设置有第四磁铁,第三磁铁、第四磁铁同极相对,且第三磁铁、第四磁铁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隙;运动腔室的外壁设有第三线圈,第三线圈的两端伸出2个接线触点,形成1组第三锁匙触点,所述防盗锁的内部设有与所述第三锁匙触点相对应的1组第三钥匙触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1)本实用新型的防盗锁在使用时,用户将钥匙插入防盗锁外腔内,若钥匙与防盗锁匹配,弹子的锁匙触点与钥匙触点才能正确接触,此时电源电路导通后通电,防盗锁打开;若钥匙与防盗锁不匹配,则锁匙触点与钥匙触点无法正确接触,电源电路不会导通,防盗锁不会打开。有鉴于此,与现有技术中容易从猫眼处撬开的弹子锁相比,本实用新型只有通电才会开锁,若开锁人员没有与本实用新型防盗锁的接线触点对应的钥匙,则无法打开防盗锁。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防盗功能较好。

(2)与现有技术中一把弹子锁对应一把钥匙相比,本实用新型在需要多把防盗锁的环境中使用时,只需要将多把防盗锁的接线触点均调制与一把钥匙匹配,即能使用一把钥匙打开多把与其触点对应的防盗锁,解决客户同时配戴较多钥匙的麻烦。客户只需将防盗锁与钥匙上调试好匹配的接线触点位置,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多把防盗锁,使用方便,同时能够节约大量资源。

(3)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弹子中的锁匙触点区分正负极,能够显著提高该防盗锁的防盗效果。客户需要记住锁匙触点中一组开锁弹子的正极或者负极的接线触点位置(即一组第一锁匙触点的位置),当锁匙触点与钥匙触点连接正确时,防盗锁才会打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磁防盗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弹子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弹子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磁防盗锁的电路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锁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第一锁头,2—防盗锁外腔,3—第一弹子,3′—第二弹子,4—开锁通孔,5—开锁内套,6—第一支架,6′—第二支架,7—第一锁匙触点,7′—第二锁匙触点,8—第一线圈,8′—第二线圈,9—第一弹子腔,9′—第二弹子腔,10—第一钥匙触点,10′—第二钥匙触点,11—插销,12—运动腔室,13—运动部件,14—第三线圈,15—第三钥匙触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接线位置可调的电磁防盗锁,包括防盗锁外腔2、至少1个用于开锁的第一弹子3,参见图2所示,防盗锁外腔2的侧壁设置有与第一弹子3数量相同的第一弹子腔9,每个第一弹子腔9对应1个第一弹子3,第一弹子腔9的内壁采用磁轭材料制成,第一弹子腔9的顶部安装有第一支架6,第一弹子3的上半部与第一支架6相连,第一弹子3的底部设置有第一磁铁,第一弹子腔9的内壁底部设置有第二磁铁,第一磁铁、第二磁铁同极相对,且第一磁铁、第二磁铁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隙;整个第一弹子腔9的外壁均缠绕有第一线圈8,第一线圈8的两端伸出2个接线触点,形成1组第一锁匙触点7,2个接线触点中的一个为正极,另一个为负极;防盗锁外腔2的侧壁设有与第一锁匙触点7相对应的1组第一钥匙触点10。

第一弹子腔9的个数≥3,对应的第一钥匙触点10的组数≥3。第一钥匙触点10的组数等于3时,3组第一钥匙触点10之间可以通过电线连接形成第一开锁电路,第一开锁电路中接有直流电源。

参见图3所示,该防盗锁还可以包括至少1个用于反锁的第二弹子3′,所述防盗锁外腔2的侧壁设置有与第一弹子3数量相同的第二弹子腔9′,每个第二弹子腔9′内部安装有1个第二弹子3′,第二弹子3′的底部设置有插销11,第二弹子腔9′底部开有与插销11对应的锁孔;第二弹子腔9′安装有第二支架6′,第二支架6′包括与第二弹子腔9′底面平行的横向支架、与第二弹子腔9′底面垂直的纵向支架;第二弹子3′的上半部缠绕有弹簧,第二弹子3′与横向支架的中部通过弹簧相连,纵向支架外侧缠绕有第二线圈8′,第二弹子3′的下半部位于第二线圈8′之内;第二线圈8′的2个接线触点与横向支架固定,形成1组第二锁匙触点7′;防盗锁外腔2侧壁设有与第二锁匙触点7′相对应的1组第二钥匙触点10′。

第二弹子腔9′的个数可以≥1,对应的第二钥匙触点10′的组数可以≥1。参见图4所示,第二钥匙触点10′的组数等于1时,2组第一钥匙触点10与1组第二钥匙触点10′可以通过电线连接形成第二开锁电路,第二开锁电路中接有直流电源。第二弹子腔9′的个数可以≥2,对应的第二钥匙触点10′的组数可以≥2。第二钥匙触点10′的组数等于2时,1组第一钥匙触点10与2组第二钥匙触点10′可以通过电线连接形成第三开锁电路,第三开锁电路中接有直流电源。

为了保护开锁电路,控制电压电流,第一钥匙触点10所在的电路中接有过流保护元件,例如,过流保护元件可以为三极管。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防盗锁外腔2的头部为开锁部,尾部为内嵌部,开锁部设置有第一锁头1,内嵌部开有开锁通孔4,开锁通孔4的内壁上设置有弹簧,开锁通孔4通过弹簧与开锁内套5连接。本实用新型中的直流电源均位于防盗锁外腔2的侧壁内,直流电源可以采用锂电池。

参见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接线位置可调的电磁防盗锁,包括第二锁头,第二锁头包括运动腔室12,凹槽的两侧呈圆弧形,运动腔室12内设1个运动部件13,运动部件13的顶部开有凹槽,底部设置有第三磁铁,运动腔室12的内壁采用磁轭材料制成,运动腔室12的内壁底部设置有第四磁铁,第三磁铁、第四磁铁同极相对,且第三磁铁、第四磁铁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隙;运动腔室12的外壁缠绕有第三线圈14,第三线圈14的两端伸出2个接线触点,形成1组第三锁匙触点15,防盗锁的内部设有与第三锁匙触点15相对应的1组第三钥匙触点。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用户事先在防盗锁与钥匙上调试好匹配的接线触点位置。未开锁时,第一弹子3底部的第一磁铁与第一弹子腔9底部的第二磁铁同极相对,第一磁铁、第二磁铁相互排斥;开锁时,用户将钥匙插入防盗锁外腔2内,若钥匙与防盗锁的接线触点匹配,第一锁匙触点7与第一钥匙触点10正确接触,第一线圈8通电,第一线圈8中的电流导致第一磁铁的磁力减弱,因此第一磁铁、第二磁铁之间的排斥力减弱,第一弹子3向第一弹子腔9底部移动,防盗锁打开。第二弹子腔9′在正常开锁的时候不工作,第二弹子腔9′中第二锁匙触点7′通电时起到反锁的作用。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型,倘若这些修改和变型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这些修改和变型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明书中未详细描述的内容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