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维修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69301阅读:986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维修平台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动维修平台。



背景技术:

目前,对大型客货车车身的维修和检测是通过站在梯子上操作来实现的,由于大型客货车的车身比较高比较长,因此采用梯子检修的方式需要工人爬上爬下及频繁的搬运梯子,工作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对汽车车身进行维修和检测的移动维修平台。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移动维修平台,包括机座、立柱、升降平台和驱动机构;所述机座的底部设有行走轮;所述立柱设有两根,两根立柱竖直固定在机座的两端;所述升降平台与两根立柱滑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驱动升降平台在两根立柱上滑动。

所述机座底部的行走轮为万向轮。

所述机座的底部还设有可伸缩锁紧的支撑脚。

所述机座的前端还设有与升降平台衔接的台阶式罩壳。

所述升降平台包括底板、中间护栏和侧护栏;所述底板的前端与两根立柱滑动连接;所述中间护栏可拆卸地安装在底板的上端面的前边缘;所述侧护栏转动设置在底板的上端面的两侧边缘的前部。

所述升降平台的底板的后端面上设有黄黑相间的反光带。

所述升降平台还包括固定在中间护栏上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驱动机构电连接;所述中间护栏的中部还设有可打开的隔网门。

所述升降平台还包括可拆卸地固定在底板两侧的侧挡板;所述侧挡板的上端面的外侧边缘和后边缘也可拆卸地安装有侧护栏;所述底板上安装的侧护栏与底板嵌入式连接。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锥齿轮减速电机、传动轴和螺杆;所述锥齿轮减速电机固定在机座内;所述传动轴和螺杆均设有两个;所述锥齿轮减速电机通过两个传动轴分别带动两个螺杆转动;所述两个螺杆分别安装在两根立柱内;所述升降平台与两个螺杆螺纹连接。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即能移动,又能调节升降平台的高度,结构简单,工作平稳,噪音低,便于对汽车车身进行维修和检测。

(2)本实用新型的机座的底部设置可伸缩锁紧的支撑脚,可以在升降平台上升到1.8米以上时使用,加强稳定性,防止倾倒。

(3)本实用新型的升降平台上设有护栏,能有效提升工作时的安全性。

(4)本实用新型的升降平台的底板的后端面上设有黄黑相间的反光带,能提升夜间工作时的安全性。

(5)本实用新型的升降平台还包括可拆卸地固定在底板两侧的侧挡板,便于维修挡风玻璃。

(6)本实用新型的升降平台的护栏上设置控制装置,使操控更加方便。

(7)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机构通过一个电机即能驱动升降平台的两侧同步升降,结构简单、成本低。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附图中的标号为:

机座1、行走轮11、支撑脚12、台阶式罩壳13、立柱2、升降平台3、底板31、中间护栏32、侧挡板33、侧护栏34。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的移动维修平台,包括机座1、立柱2、升降平台3和驱动机构。

机座1的底部设有行走轮11和可伸缩锁紧的支撑脚12。行走轮11为万向轮。机座1的前端还设有与升降平台3衔接的台阶式罩壳13。立柱2设有两根,两根立柱2竖直固定在机座1的两端。升降平台3与两根立柱2滑动连接。驱动机构驱动升降平台3在两根立柱2上滑动。

升降平台3包括底板31、中间护栏32、侧挡板33、侧护栏34和控制装置。底板31的前端与两根立柱2滑动连接。中间护栏32可拆卸地安装在底板31的上端面的前边缘。侧护栏34转动设置在底板31的上端面的两侧边缘的前部。升降平台的底板的后端面上设有黄黑相间的反光带。控制装置固定在中间护栏32上,并与驱动机构电连接。中间护栏32的中部还设有可打开的隔网门。侧挡板33可拆卸地固定在底板31的两侧。侧挡板33的上端面的外侧边缘和后边缘也可拆卸地安装有侧护栏34。底板31上安装的侧护栏34与底板31嵌入式连接。

驱动机构包括锥齿轮减速电机、传动轴和螺杆。锥齿轮减速电机固定在机座1内。传动轴和螺杆均设有两个。锥齿轮减速电机通过两个传动轴分别带动两个螺杆转动。两个螺杆分别安装在两根立柱2内。升降平台3与两个螺杆螺纹连接。

工作时,工作人员先将本实施例的移动维修平台推至所需位置,然后通过台阶式罩壳13爬登到升降平台3上,通过控制装置控制升降平台3升降,即可对车身进行维修和检测。可伸缩锁紧的支撑脚12可以在升降平台3上升到1.8米以上时使用,加强稳定性,防止倾倒。安装侧挡板33后,便于维修挡风玻璃。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