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合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85656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窗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合页。



背景技术:

合页一般包括与框体连接的框合页、与扇体连接的扇合页以及连接框合页和扇合页的转轴,转轴上设有偏心轴套,通过调节偏心轴套能够实现扇体的三维调节。这种调节方式需要事先根据测量出的偏差值调节好偏心轴套的位置再安装合页,若安装好后,扇体相对于框体的位置仍存在偏差,就需要将合页拆卸下来重新调节偏心轴套,相当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方便调节扇体三维位置的可调合页。

一种可调合页,用于连接框体及扇体,包括:

主体,包括框合页以及与所述框合页连接的扇合页,所述框合页用于与所述框体连接,所述扇合页用于与所述扇体连接;

第一调节组件,用于连接所述扇体与所述扇合页,所述第一调节组件能够带动所述扇体相对于所述框体沿第一轴及第二轴移动;以及

第二调节组件,用于连接所述框体与所述框合页,所述第二调节组件能够带动所述扇体相对于所述框体沿第三轴移动;

所述第一轴、所述第二轴、所述第三轴两两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扇夹紧板及第一调节件,所述扇夹紧板的一侧用于与所述扇体连接,另一侧与所述扇合页连接,所述扇夹紧板上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扇合页上设有第一条形孔,所述第一条形孔沿所述第三轴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调节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及第一调节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穿设于所述第一条形孔及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调节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并容置于所述第一条形孔内;

所述第一调节部绕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轴线在所述第一条形孔内旋转时,所述扇体随所述扇夹紧板相对于所述扇合页沿所述第一轴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节部的轴线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轴线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调节部边缘上的点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轴线之间的最大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条形孔的宽度的一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节件为偏心铆钉或偏心螺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扇夹紧板上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扇合页上设有第二条形孔,所述第二条形孔沿所述第一轴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二连接孔正对设置;

所述第一调节组件还包括第二调节件,所述第二调节件穿设于所述第二条形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调节件能调节所述扇夹紧板与所述扇合页之间的距离,以带动所述扇体随所述扇夹紧板相对于所述扇合页沿所述第二轴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扇夹紧板靠近所述扇合页的一侧设有安装孔,所述扇夹紧板远离所述扇合页的一侧设有螺纹孔,所述安装孔与所述螺纹孔连通形成所述第二连接孔;

所述第二调节件包括第二连接部、支撑部及第二调节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所述支撑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端部连接,且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扇合页与所述安装孔的底壁之间,所述支撑部的直径大于所述螺纹孔的孔径及所述第二条形孔的宽度,所述第二调节部与所述支撑部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连接,且延伸至所述第二条形孔内,所述第二调节部远离所述支撑部的一端设有扳手孔;

或者,所述第二调节件包括第二连接部及支撑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所述支撑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端部连接,且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扇合页与所述安装孔的底壁之间,所述支撑部的直径大于所述螺纹孔的孔径及所述第二条形孔的宽度,所述支撑部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设有扳手孔,所述扳手孔的孔径小于等于所述第二条形孔的宽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框夹紧板、固定座、第三调节件及紧固件,所述框夹紧板的一侧用于与所述框体连接,另一侧与所述框合页连接,所述框夹紧板上设有第三连接孔,所述固定座设于所述框夹紧板靠近所述框合页的一侧的端部,所述固定座上设有调节孔,所述第三调节件的端部穿设于所述调节孔,并与所述框合页靠近所述固定座的一端抵接,所述框合页上设有第三条形孔,所述第三条形孔沿所述第三轴的方向延伸,所述紧固件穿设于所述第三条形孔及所述第三连接孔;

所述第三调节件沿所述第三轴的方向移动时,所述扇体随所述框合页相对于所述框夹紧板沿所述第三轴的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还包括转轴及旋转部,所述旋转部套设于所述转轴上,所述旋转部设有多个,部分所述旋转部与所述框合页的一侧连接,其余所述旋转部与所述扇合页的一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轴的周向上设有凹槽,所述旋转部上设有限位孔,所述主体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穿设于所述限位孔,并卡在所述凹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还包括轴套,所述轴套位于所述旋转部与所述转轴之间,所述轴套的外壁上设有卡条,所述卡条沿所述轴套的轴向延伸,所述旋转部的内壁上设有卡槽,所述卡槽沿所述旋转部的轴向延伸,所述轴套套设于所述转轴上时,所述卡条容置于所述卡槽内。

上述的可调合页,在第一调节组件、第二调节组件的作用下,扇体能够沿两两垂直的第一轴、第二轴、第三轴相对于框体移动,以实现扇体三维位置的调节,而且在调节时,只需在已安装好的合页上调节对应的调节组件即可,无需拆卸合页,极为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可调合页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可调合页的爆炸图;

图3为图1的可调合页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第一调节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的第二调节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可调合页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实施方式的可调合页10,用于连接框体及扇体,且包括主体100、第一调节组件200及第二调节组件300。

其中,主体100,包括框合页110以及与框合页110连接的扇合页120,框合页110用于与框体连接,扇合页120用于与扇体连接。

第一调节组件200,用于连接扇体与扇合页120,第一调节组件200能够带动扇体相对于框体沿第一轴及第二轴移动。

第二调节组件300,用于连接框体与框合页110,第二调节组件300能够带动扇体相对于框体沿第三轴移动。

第一轴、第二轴、第三轴两两垂直。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正对着扇体的表面为视角,第一轴指前后方向、第二轴指左右方向、第三轴指上下方向。

框体固定在墙体上,将扇体安装在框体上后,若存在偏差,一般是调节扇体的位置。目前,主要通过调节合页上的偏心轴套的方式实现扇体位置的调整。这种调节方式需要事先根据测量出的偏差值调节好偏心轴套的位置再安装合页,若安装好后,扇体相对于框体的位置仍存在偏差,就需要将合页拆卸下来重新调节偏心轴套,相当麻烦。

而本实施方式的可调合页10,在第一调节组件200、第二调节组件300的作用下,扇体能够沿两两垂直的第一轴、第二轴、第三轴相对于框体移动,以实现扇体三维位置的调节,而且在调节时,只需在已安装好的合页上调节对应的调节组件即可,无需拆卸合页,极为方便。

下面就各调节组件的具体结构做进一步说明。

同时参考图2、图3及图4,第一调节组件200包括扇夹紧板210及第一调节件220。扇夹紧板210的一侧用于与扇体连接,另一侧与扇合页120连接。扇夹紧板210上设有第一连接孔212,扇合页120上设有第一条形孔122,第一条形孔122沿第三轴的方向延伸。

第一调节件220包括第一连接部222及第一调节部224,第一连接部222穿设于第一条形孔122及第一连接孔212,第一调节部224与第一连接部222连接,并容置于第一条形孔122内。具体的,第一调节部224的轴线与第一连接部222的轴线间隔设置,第一调节部224边缘的上的点与第一连接部222的轴线之间的最大距离大于第一条形孔122的宽度的一半。即,第一调节件220为偏心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调节件220为偏心铆钉,第一条形孔122为腰型孔。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调节件220还可以为偏心螺杆。

当需要沿第一轴的方向调节扇体的位置时,可以利用扳手旋转第一调节件220。第一调节部224绕第一连接部222的轴线在第一条形孔122内旋转时,扇体随扇夹紧板210相对于扇合页120沿第一轴移动。扇合页120与框体连接,因此,扇体能随扇夹紧板210相对于框体沿第一轴移动。

以图3所示为观察视角,且以图3所示的第一调节件220的位置为初始位置,当第一调节件220顺时针转动的角度小于180度时,扇合页120的位置保持不变,扇夹紧板210相对于扇合页120向左移动,扇体与扇夹紧板210固定连接,因此,扇体会随扇夹紧板210一起向左移动。

第一调节件220逆时针转动的角度小于180度时,扇体会随扇夹紧板210相对于扇合页120向右移动。

如图2、图5及图6所示,扇夹紧板210上设有第二连接孔214,扇合页120上设有第二条形孔124,第二条形孔124沿第一轴的方向延伸,并与第二连接孔214正对设置。

第一调节组件200还包括第二调节件230。第二调节件230穿设于第二条形孔124与第二连接孔214。第二调节件230能调节扇夹紧板210与扇合页120之间的距离,以带动扇体随扇夹紧板210相对于扇合页120沿第二轴移动。

具体的,扇夹紧板210靠近扇合页120的一侧设有安装孔2142,扇夹紧板210远离扇合页120的一侧设有螺纹孔2144,安装孔2142与螺纹孔2144连通形成第二连接孔214。且安装孔2142的孔径大于螺纹孔2144的孔径,即,第二连接孔214为阶梯孔。

第二调节件230包括第二连接部232、支撑部234及第二调节部236。第二连接部232与螺纹孔2144螺纹连接。支撑部234的一端与第二连接部232的端部连接,且支撑部234位于扇合页120与安装孔2142的底壁之间,支撑部234的直径大于螺纹孔2144的孔径及第二条形孔214的宽度。第二调节部236与支撑部234远离第二连接部232的一端连接,且延伸至第二条形孔124内。第二调节部236远离支撑部234的一端设有扳手孔238。扳手孔238供扳手插入旋转第二调节部236。

以图6所示为观察视角,当用扳手旋转第二调节部236时,在第二连接部232的作用下,扇夹紧板210会向左或向右移动,与框体连接的扇合页120的位置保持不变,扇体会随着扇夹紧板210向右或向左移动,以实现扇体在第二轴方向上的调节。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调节部236可以省略,此时,扳手孔238直接设于支撑部234远离第二连接部232的一端,且扳手孔238的孔径小于等于第二条形孔124的宽度以便于扳手能够插入扳手孔238内。

如图1及图2所示,第二调节组件300包括框夹紧板310、固定座320、第三调节件330及紧固件340。

框夹紧板310的一侧用于与框体连接,另一侧与框合页110连接。框夹紧板310上设有第三连接孔312。固定座320设于框夹紧板310靠近框合页110的一侧的端部,固定座320上设有调节孔322。第三调节件330的端部穿设于调节孔322,并与框合页110靠近固定座320的一端抵接。

框合页110上设有第三条形孔112,第三条形孔112沿第三轴的方向延伸,紧固件340穿设于第三条形孔112及第三连接孔312。

第三调节件330沿第三轴的方向移动时,扇体随框合页110相对于框夹紧板310沿第三轴的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调节孔322为螺纹孔,第三调节件330为螺柱。当需要沿第三轴的方向调节扇体的位置时,先松开紧固件340,旋转第三调节件330,框夹紧板310与框体固定连接,位置固定不变,框合页110能随第三调节件330沿第三条形孔112的延伸方向移动,扇体通过扇合页120与框合页110连接在一起,从而扇体就能随框合页110一起上下移动,也即,扇体能相对于框体沿第三轴移动。调整好位置后,再将紧固件340拧紧即可。

如图2所示,主体100还包括转轴130及旋转部140。旋转部140套设于转轴130上。旋转部140设有多个,部分旋转部140与框合页110的一侧连接,其余旋转部140与扇合页120的一侧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框合页110连接的为两个旋转部140,分别设于框合页110一侧两端,与扇合页120连接的为一个旋转部140,设于与框合页110连接的两个旋转部140之间。框合页110和扇合页120能绕转轴130相对转动。

转轴130的周向上设有凹槽132,旋转部140上设有限位孔142,主体100还包括固定件150,固定件150穿设于限位孔142,并卡在凹槽132内。

固定件150与凹槽132的配合能够限制转轴130在第一轴、第二轴、第三轴方向上的自动移动,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偏差。

为了保护转轴130,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100还包括轴套160。轴套160位于旋转部140与转轴130之间。轴套160的外壁上设有卡条162,卡条162沿轴套160的轴向延伸。旋转部140的内壁上设有卡槽144,卡槽144沿旋转部140的轴向延伸。轴套160套设于转轴130上时,卡条162容置于卡槽144内。轴套160能随旋转部140一起相对于转轴130转动。

转轴130与旋转部140均由金属制成,若旋转部140直接套设在转轴130上,当两者相对转动时,转轴130与旋转部140均容易发生磨损。本实施方式的可调合页10,在转轴130与旋转部140之间设置一轴套160,轴套160能够避免旋转部140与转轴130的直接接触,而且轴套160一般由橡胶制成,橡胶与金属发生摩擦时,能够有效的减少金属的磨损,从而轴套160能够起到保护转轴的作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