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隐藏式的汽车门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85632阅读:45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的门锁结构,尤其涉及一种遮蔽锁孔、使车把手外形一体美观的隐藏式汽车门锁。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普及和发展,人们对汽车的各项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在日常的车辆使用过程中,现今大部分汽车的车门锁都是用遥控器或其它更便捷的无线通讯识别技术实现开关控制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机械门锁退出了历史舞台,当汽车钥匙电能耗尽、电控系统失灵或其它气候原因导致遥控和无线通讯识别技术无法打开车门时,则会使车主措手不及。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往往需要使用机械钥匙来进行车辆解锁。

当然,大部分情况下用于机械钥匙解锁的锁孔外露在车把手上视觉上比较难看,而且有车辆被盗的风险及受外界气候影响导致的金属生锈等不良后果。为此,改良锁孔的外露状态便成为汽车研究设计者所致力于的一个方向。然而,当前大部分的汽车锁盖结构单一,启闭操作难度较大,且易于丢失,给车主造成了一定的烦恼。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隐藏式的汽车门锁,解决锁孔遮蔽和操作便利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其得以实现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种隐藏式的汽车门锁,装配于车把手一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门锁包括门锁组件及盖板,所述盖板套接于门锁组件外侧遮蔽锁孔并限位固定于门锁组件的弹性锁固部。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锁固部设于门锁组件的外侧主支架的潜槽中,所述弹性锁固部由滑块、弹簧和销杆组成,所述滑块受力于弹簧在潜槽中弹性伸缩滑动并滑动幅度受限于销杆。

更进一步地,所述潜槽中设有导向槽,所述滑块表面设有装配状态下平行于导向槽的凸肋,所述凸肋对位滑接于导向槽之中。

再进一步地,所述潜槽的开口朝向地面。

进一步地,所述盖板的外形与车把手外壳匹配接合,且盖板设有对应弹性锁固部的滑块的窗口。

进一步地,所述盖板的外形与车把手外壳匹配接合,且盖板设有对应弹性锁固部的滑块的柔性按压部。

进一步地,所述盖板与车把手外壳相互独立或柔性伸缩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突出效果为:通过在门锁组件中添加弹性锁固部,并改良锁孔处盖板的特殊结构,切实提高了汽车门锁的遮蔽性能,而且进一步提高了盖板启闭操作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汽车门锁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汽车门锁弹性锁固部组装状态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A轴剖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汽车门锁的盖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仅是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典型范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汽车门锁在实际应用中仍有多方面隐患,创新提出一种隐藏式汽车门锁,进一步提升锁孔的隐蔽性和操作便利性。

其具体赖以实现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如图1至图4所示、详述如下:该隐藏式的汽车门锁1装配于车把手(未图示)的一端。所谓的结构特征如图所示,该汽车门锁包括门锁组件1及盖板3,而盖板3套接于门锁组件1外侧遮蔽锁孔(未标示)并限位固定于门锁组件的弹性锁固部2。特别低,其中弹性锁固部2设于门锁组件1的外侧主支架11的潜槽111中,且弹性锁固部2由滑块21、弹簧22和销杆23组成,该滑块21受力于弹簧22在潜槽111中弹性伸缩滑动并滑动幅度受限于销杆23。从装配角度来看,先将弹簧22插入潜槽111之中,然后装入滑块,最后通过在垂直于滑块21滑动方向上插入销杆23实现滑块的活动性定位。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细化,如图所示,该潜槽111中设有导向槽112,与之相对应地,该滑块21表面设有装配状态下平行于导向槽112的凸肋(未图示),则在该弹性锁固部装配时,可将凸肋对位滑接于导向槽112之中。进一步提升装配效率和该部分后续操作的轴向性能。

为有效保护汽车门锁而实现防水、防灰尘,该潜槽111的开口朝向地面,同时也符合人们自下向上按压的单手操作习惯。

此外,该盖板3的外形与车把手外壳匹配接合,即装上盖板并卡接定位于弹性锁固部时,该盖板于车把手外科呈连续、完整、一致的形状。且盖板3设有对应弹性锁固部的滑块的窗口31,滑块21未受外力时顶出并与窗口平齐。当然,盖板也可以为一体成型的完整状态,而在对应弹性锁固部的滑块处设有柔性按压部。通过外部施压在盖板上亦可触动滑块内缩,从而解锁盖板。

作为另一方面的补充说明,上述盖板3可以是相对车把手外壳相互独立的分离式盖体,也可以是与车把手外科通过塑料带、弹性带等连接件柔性伸缩相连。由此防止盖板的意外遗失。

本实用新型的突出效果为:通过在门锁组件中添加弹性锁固部,并改良锁孔处盖板的特殊结构,切实提高了汽车门锁的遮蔽性能,而且进一步提高了盖板启闭操作的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尚有多种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所有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