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脱拉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94932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防脱拉杆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窗五金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用于下悬窗的一种防脱拉杆。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门窗行业也不断的发展,种类越来越多,目前市场上各门窗五金生产厂家所生产的五金配件主要是针对平开窗、上悬窗。为了适应不同的使用条件和需求,下悬窗的应用越来越多,但是极少有专用的五金配件应用于下悬窗。传统的,应用在下悬窗的五金配件因缺少防脱装置导致下悬窗的窗扇因意外脱落时会直接掉落,发生安全事故,也会因缺少限位功能无法控制下悬窗中窗扇的开启角度,开启不便,达不到最佳开启状态。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下悬窗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安全防脱、便于下悬窗开启的防脱拉杆。

一种防脱拉杆,用于连接窗框及窗扇,所述防脱拉杆包括: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一连接杆枢接的第二连接杆及枢接组件;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一第一枢接孔,所述第二连接杆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设有一斜槽,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设有一第二枢接孔,所述枢接组件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第一枢接孔及所述第二连接杆的斜槽以将第一连接杆及第二连接杆枢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杆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枢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杆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枢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斜槽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杆长度方向倾斜10~2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枢接组件包括一阶梯铆钉、套接于所述阶梯铆钉上的第一垫圈、垫片,所述阶梯铆钉穿过所述第一枢接孔、斜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垫圈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之间,所述垫片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杆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杆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一第一凸起筋,所述第二连接杆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一第二凸起筋。

一种防脱拉杆,用于连接窗框及窗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脱拉杆包括: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一连接杆枢接的第二连接杆、枢接组件、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一第一枢接孔,所述第二连接杆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设有一斜槽,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设有一第二枢接孔,所述枢接组件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第一枢接孔及所述第二连接杆的斜槽以将第一连接杆及第二连接杆枢接;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杆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枢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杆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枢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斜槽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杆长度方向倾斜10~2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枢接组件包括一阶梯铆钉、套接于所述阶梯铆钉上的第一垫圈、垫片,所述阶梯铆钉穿过所述第一枢接孔、斜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垫圈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之间,所述垫片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杆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侧。

上述防脱拉杆,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枢接组件组成,使用时,第一连接杆与窗扇连接,第二连接杆与窗框连接,当窗扇意外脱落时,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形成一个拉扯臂将窗扇牢牢拉住,起到安全防脱的作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由于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的斜槽枢接,就可以避免当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与枢接组件在一条直线时处于死点状态,无法关闭。因为在窗扇关闭过程中,枢接组件会优先顺着斜槽方向滑动一段距离,从而使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构成一定夹角,不是在一条直线上,避免了死点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防脱拉杆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防脱拉杆处于伸展状态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防脱拉杆的回拉状态图;

图4为图2所示防脱拉杆的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防脱拉杆的使用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防脱拉杆的另一使用示意图;

附图标注说明:

10-防脱拉杆,11-窗框、窗扇,20-第一连接杆,21-第一枢接孔,22-第一凸起筋,30-第二连接杆,31-斜槽,32-第二枢接孔,33-第二凸起筋,40-枢接组件,41-阶梯铆钉,42-第一垫圈,43-垫片,51-第一连接件,52-铆钉,53-第二垫圈,61-第二连接件,62-铆钉,63-第二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照图1至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防脱拉杆10,用于连接在下悬窗的窗框11及窗扇12之间,该防脱拉杆10包括第一连接杆20、与第一连接杆20枢接的第二连接杆30、连接第一连接杆20及第二连接杆30的枢接组件40、与第一连接杆20枢接的第一连接件51、及与第二连接杆30枢接的第二连接件61。所述第一连接杆20、第二连接杆30之间可以绕着枢接组件40转动来调节窗扇12的开启角度,与窗框11连接可以对窗扇12提供一种拉力,对窗扇12起到安全防脱的作用。其中如图3所示,为防脱拉杆10回拉过程的状态图,此时第一连接杆20会绕着第二连接杆30转动且会小范围移动,最后达到图1所示的合拢状态,第一连接杆20、第二连接杆30处于同一直线上。第一连接杆20呈纵长状设置,相对两端分别设有一第一枢接孔21。第一连接杆20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一第一凸起筋22,第一凸起筋22位于第一连接杆20的中部,以增加第一连接杆20的强度。第二连接杆30靠近第一连接杆20的一端设有一斜槽31,第二连接杆30的另一端设有一第二枢接孔32。第二连接杆30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一第二凸起筋33,第二凸起筋33位于第二连接杆30的中部,以增加第二连接杆30的强度。所述枢接组件40穿设所述第一连接杆20的其中一第一枢接孔21及第二连接杆30斜槽31以将第一连接杆20与第二连接杆30枢接。所述所述斜槽31位于所在端部的中部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斜槽31相对于第二连接杆30长度方向倾斜10~20°,优选为16°,在另一实施例中为10°,在又一实施例中为20°。

枢接组件40包括一阶梯铆钉41、套接于阶梯铆钉41上的第一垫圈42、垫片43,该第一垫圈42、垫片43均为圆形。阶梯铆钉41依次穿过第一枢接孔21、斜槽31并可在斜槽31中移动。第一垫圈42套于阶梯铆钉41上且位于第一连接杆20、第二连接杆30之间,起到第一连接杆20、第二连接杆30中间承接件的作用,避免直接接触磨损,使用寿命增加。垫片43位于第二连接杆30远离第一连接杆20的一侧,垫片43起到固定阶梯铆钉41端部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杆20、第二连接杆30是通过第一枢接孔21、斜槽31枢接。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连接杆20靠近第二连接杆30端部设置一个斜槽,而第二连接杆30靠近第一连接杆20的端部设置一个枢接孔的方式。可以理解地,在第三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杆20、第二连接杆30相互靠近的端部均设置一斜槽。

第一连接件51包括一铆钉52、套接于铆钉52上的第二垫圈53,第一连接件51与第一连接杆20远离第二连接杆30的一端枢接。第一连接件51通过铆钉52、第二垫圈53与对应的第一连接杆20枢接,其中第二垫圈53位于第一连接件51与第一连接杆20之间,这样第二垫圈53可以起到中间承接件的作用,其他部件避免直接磨损,使用寿命增加。第二连接件61包括铆钉62、套接于铆钉62上的第二垫圈63,第二连接件61与第二连接杆30远离第一连接杆20的一端枢接。第二连接件61通过铆钉62、第二垫圈63与对应的第二连接杆30枢接,其中第二垫圈63位于第二连接件61与第二连接杆30之间,这样第二垫圈63可以起到中间承接件的作用,其他部件避免直接磨损,使用寿命增加。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时,第一连接杆20通过第一连接件51与窗扇12连接,第二连接杆30通过第二连接件61与窗框11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杆20通过第一连接件51与窗框11连接,第二连接杆30通过第二连接件61与窗扇12连接。

上述防脱拉杆10,包括第一连接杆20、第二连接杆30、枢接组件40、第一连接件51及第二连接件61;使用时,第一连接杆20通过第一连接件51与窗扇12连接,第二连接杆30通过第二连接件61与窗框11连接。当窗扇12在五金配件损坏或者电动系统失效后意外脱落时,第一连接杆20、第二连接杆30形成一个拉扯臂将窗扇12牢牢拉住,起到安全防脱的作用,并且限位,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由于第一连接杆20与第二连接杆30的斜槽31枢接,就可以避免当第一连接杆20、第二连接杆30与枢接组件40在一条直线时处于死点状态,无法关闭。因为在窗扇12关闭过程中,枢接组件40会优先顺着斜槽31方向滑动一段距离,从而使第一连接杆20、第二连接杆30构成一定夹角,不是在一条直线上,避免了死点状态,而且运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于安装操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