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无线通信器件的钥匙及用于带无线通信器件的钥匙的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96481发布日期:2018-11-09 21:06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带RFID标签等无线通信器件的钥匙及用于带无线通信器件的钥匙的锁。



背景技术:

已知通过进一步给金属钥匙赋予RFID功能,能进一步提高安全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情况下,在金属钥匙的把持部设置RFID标签用的线圈天线,在锁(圆筒锁)侧,在插入口(钥匙孔)的周围设置读写器侧的线圈天线。标签侧的线圈天线经由磁场与读写器侧线圈天线进行无线通信。

然而,若从把持部开始延伸、插入到钥匙孔内的轴部由金属构件构成,则磁场会被金属构件所屏蔽,因此难以进行RFID标签与读写器之间的无线通信。可以由树脂等不对磁场进行屏蔽的构件来构成轴部,但若由树脂等构成轴部,则难以保持其强度。此外,原本标签侧线圈天线与读写器侧天线之间的距离较大,通信难以成立。

对于此,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内容:进一步在金属钥匙的把持部卷绕线圈天线将金属钥匙自身用作为磁心,使锁(圆筒锁)侧的读写器侧天线与标签侧线圈天线进行电磁耦合,从而进行通信。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3-19371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方法中,由于将金属钥匙自身用作为磁心,因此需要统一金属钥匙的原材料。此外,具有如下问题:通过将金属钥匙自身作为磁心的相同的结构使标签侧线圈天线与读写器侧天线进行电磁耦合,容易进行来自外部的非法通信。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来自外部的非法通信难以进行的带RFID标签等无线通信器件的钥匙及用于带无线通信器件的钥匙的锁。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带无线通信器件的钥匙是用于插入锁的钥匙孔并进行开锁上锁的钥匙,

包括钥匙主体,该钥匙主体具备把持部及从所述把持部开始延伸且具有钥匙齿排的轴部,

在所述轴部的与所述把持部相反侧的前端侧设有缺口部,无线通信器件收纳于所述缺口部,该无线通信器件具有外周的至少一部分沿着所述缺口部内的内周配置的线圈天线及与所述线圈天线相连接的RFIC元件。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用于带无线通信器件的钥匙的锁是将具有无线通信器件的钥匙插入钥匙孔并进行开锁上锁的锁,包括:

外筒;

具有插入钥匙的钥匙孔、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外筒的内侧的内筒;

在所述钥匙的钥匙齿排与正确配置相一致的情况下,使所述内筒能进行机械性旋转,进行机械性开锁上锁动作的机械性开锁上锁机构;以及

进行电气性开锁上锁动作的电气性开锁上锁机构,

所述电气性开锁上锁机构包括:

与在插入到所述钥匙孔中的所述钥匙的前端侧配置的无线通信器件的线圈天线进行电磁耦合的通信对象侧天线;以及

与所述通信对象侧天线相连接、从所述无线通信器件接收信息的读写器,

所述外筒及所述内筒中,与所述线圈天线相对应的部分设有缺口部,

基于来自所述无线通信器件的信息进行电气性开锁上锁动作。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带无线通信器件的钥匙,将无线通信器件收纳于轴部的前端侧所设置的缺口部中,而非钥匙的把持部,因此在插入锁的钥匙孔后,能使来自外部的非法通信变得困难。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用于带无线通信器件的钥匙的锁,将与配置于钥匙的前端侧的无线通信器件的线圈天线进行电磁耦合的通信对象侧天线设置于锁的里侧的缺口部,因此能使来自外部的非法通信变得困难。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带RFID标签的钥匙的结构的概要图。

图2是设有图1的RFID标签的前端侧的放大图。

图3是表示RFID标签的截面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图3的RFID标签的等效电路图。

图5是表示流过图1的带RFID标签的钥匙的轴部的感应电流的概要图。

图6是表示流过钥匙的前端侧的RFID标签的周围的感应电流的前端侧的放大图。

图7A是表示将钥匙插入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用于带RFID标签的钥匙的锁(圆筒锁)时的状态的概要剖视图。

图7B是从图7A的A-A方向观察到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图7A的用于带RFID标签的钥匙的锁(圆筒锁)的结构的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带RFID标签的钥匙的结构的概要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带RFID标签的钥匙的结构的概要图。

图11是设有图10的RFID标签的前端侧的放大图。

图12A是从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带RFID标签的钥匙的z轴正方向观察到的前端侧的放大图。

图12B是从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带RFID标签的钥匙的y轴正方向观察到的前端侧的放大图。

图12C是从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带RFID标签的钥匙的z轴负方向观察到的前端侧的放大图。

图12D是从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带RFID标签的钥匙的x轴正方向观察到的前端侧的放大图。

图13A是表示与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用于带RFID标签的钥匙的锁的电气性开锁上锁机构相关联的截面结构的侧剖视图。

图13B是图13A的俯视图。

图13C是表示从图13A的里侧观察到的结构的概要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用于带RFID标签的钥匙的锁的锁定解除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带无线通信器件的钥匙是用于插入锁的钥匙孔并进行开锁上锁的钥匙,

包括钥匙主体,该钥匙主体具备把持部及从所述把持部开始延伸且具有钥匙齿排的轴部,

在所述轴部的与所述把持部相反侧的前端侧设有缺口部,无线通信器件收纳于所述缺口部,该无线通信器件具有外周的至少一部分沿着所述缺口部内的内周配置的线圈天线及与所述线圈天线相连接的RFIC元件。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将无线通信器件收纳于在轴部的前端侧所设置的缺口部中,而非钥匙的把持部,因此在插入锁的钥匙孔后,来自外部的非法通信变得困难。因此,通过该带无线通信器件的钥匙,能保持更高的安全性。

第二方式所涉及的带无线通信器件的钥匙在上述第一方式中,所述缺口部可以具有:设置于所述轴部的前端侧、与所述轴部的延伸方向交叉的贯通孔;及使所述贯通孔的一部分边缘从所述贯通孔的一个开口开放到另一个开口的开放端,

所述线圈天线可以容纳在所述贯通孔中。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从构成缺口部的贯通孔的一个开口开放到另一个开口的开放端的存在,与线圈天线的电磁场相对应的反向电流不会沿着线圈天线的周围旋转,无法形成涡电流。因此,能抑制从线圈天线辐射的电磁波被弱化,能将贯通孔的边缘用作为增强器。其结果是,能提高通信时的信号强度。

第三方式所涉及的带无线通信器件的钥匙在上述第二方式中,所述无线通信器件可以从所述缺口部的所述开放端收纳到里侧。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将无线通信器件从缺口部的开放端收纳到里侧,因此能抑制冲击的影响。

第四方式所涉及的带无线通信器件的钥匙在上述第二方式中,所述线圈天线可以被配置为其轴向与所述贯通孔的贯通方向平行。

根据上述结构,能抑制来自线圈天线的轴向的电磁波的辐射被轴部所屏蔽。

第五方式所涉及的带无线通信器件的钥匙在上述第四方式中,所述轴部可以为板状,所述贯通孔贯通所述板状的轴部的厚度方向,

所述线圈天线可以配置为其线圈面与所述轴部的板面平行。

根据上述结构,能沿着通常较多使用的板状钥匙的板面配置线圈天线。

第六方式所涉及的带无线通信器件的钥匙在上述第二至第五方式中,所述贯通孔可以设置为比所述钥匙齿排更靠近前端侧。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将无线通信器件配置在比钥匙的钥匙齿排更靠前端侧,因此在插入锁的钥匙孔后,来自外部的非法通信变得困难。因此,通过该带无线通信器件的钥匙,能保持更高的安全性。

第七方式所涉及的用于带无线通信器件的钥匙的锁是将具有无线通信器件的钥匙插入钥匙孔并进行开锁上锁的锁,包括:

外筒;

具有插入钥匙的钥匙孔、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外筒的内侧的内筒;

在所述钥匙的钥匙齿排与正确配置相一致的情况下,使所述内筒能进行机械性旋转,进行机械性开锁上锁动作的机械性开锁上锁机构;以及

进行电气性开锁上锁动作的电气性开锁上锁机构,

所述电气性开锁上锁机构包括:

与在插入到所述钥匙孔中的所述钥匙的前端侧配置的无线通信器件的线圈天线进行电磁耦合的通信对象侧天线;以及

与所述通信对象侧天线相连接、从所述无线通信器件接收信息的读写器,

所述外筒及所述内筒中,与所述线圈天线相对应的部分设有缺口部,

基于来自所述无线通信器件的信息进行电气性开锁上锁动作。

根据上述结构,具备机械性开锁上锁机构和电气性开锁上锁机构,因此相比仅具有机械性开锁上锁机构的现有的锁能提高安全性。并且,与在钥匙的前端侧的缺口部配置的无线通信器件的线圈天线进行电磁耦合的通信对象侧天线设置于锁的里侧,因此能使得来自外部的非法通信变得困难。由此,能进一步提高安全性。

第八方式所涉及的用于带无线通信器件的钥匙的锁在上述第七方式中,所述电气性开锁上锁机构还可以包括旋转控制部,该旋转控制部与所述通信对象侧天线相连接,基于来自所述无线通信器件的信息对所述内筒的旋转进行电气性控制。

根据上述结构,能优先RFID通信的成立(电子性一致)的确认,之后,利用钥匙齿排的形状一致(机械性一致)的确认来进行锁定解除。

第九方式所涉及的用于带无线通信器件的钥匙的锁在上述第七方式中,所述通信对象侧天线配置在将所述钥匙插入所述钥匙孔并将所述内筒旋转规定角度时与所述线圈天线相对的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能优先钥匙齿排的形状一致(机械性一致)的确认,之后,利用RFID通信成立(电子性一致)的确认来进行锁定解除。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RFID标签的钥匙及用于带RFID标签的钥匙的锁进行说明。此处,RFID标签是无线通信器件的一个。另外,对附图中实质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标号。

(实施方式1)

<带RFID标签的钥匙>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带RFID标签的钥匙20的结构的概要图。图2是设有图1的RFID标签10的前端侧4的放大图。

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带RFID标签的钥匙20是用于插入锁的钥匙孔并进行开锁上锁的钥匙。该钥匙20包括钥匙主体7,该钥匙主体7具有把持部1、及从把持部1开始延伸并具有钥匙齿排3的轴部2。此外,轴部2的与把持部1相反侧的前端侧4设有缺口部18。该缺口部18收纳有RFID标签10,该RFID标签10具有外周的至少一部分沿着缺口部18内的内周配置的线圈天线12及与线圈天线12相连的RFIC元件11。

根据该带RFID标签的钥匙20,RFID标签10配置在轴部2的前端侧4的缺口部18,而非钥匙20的把持部1,因此在插入锁的钥匙孔后,难以进行来自外部的非法通信。因此,通过该带RFID标签的钥匙20,能保持更高的安全性。此外,RFID标签10配置在轴部2的前端侧4的缺口部18,因此能更接近设置于锁内部的通信对象侧天线。

以下,对该带RFID标签的钥匙20的结构要素进行说明。

<钥匙主体>

钥匙主体7由青铜、不锈钢等导电性材料构成。此外,钥匙主体7具有把持部1和轴部2(叶片、插入部),例如为板状。把持部1能保持钥匙主体7即可,可以是任意的形状。另外,轴部2的形状并不限于板状,例如可以是板状、棒状、圆柱状(管式锁等)、圆筒状、多边柱状等的任一种形状。此外,轴部2也可以具有弯曲面。轴部2具有钥匙齿排3。在插入钥匙20的锁(圆筒锁)中,在钥匙齿排3与正确的钥匙齿排的配置相一致的情况下,机械性的开锁上锁机构进行动作从而能进行开锁上锁。因此,该钥匙齿排3根据机械性的开锁上锁机构的种类具有适当所需的配置即可。例如,图1中,钥匙齿排3是形成于轴部2的侧面的凹凸,但也可以是形成于轴部2的主面的多个凹陷(凹部)的配置。并且,钥匙齿排3并不限于仅设置于轴部2的一个面的情况,也可以设置于2个面以上。通过在轴部2的2个面以上设置钥匙齿排3,从而能增加不同钥匙的数量,能提高安全性。

轴部2的前端侧4可以设有具有与轴部2的延伸方向(x轴的正方向)交叉的贯通孔5的缺口部18。具体而言,在轴部2是板状的情况下,缺口部18可以具有贯通板面的厚度方向(z轴的正及负方向)的贯通孔5。此外,贯通孔5可以具有一部分边缘在轴部2的前端侧(x轴的正方向)从贯通孔5的一个开口开放到另一个开口的开放端6。具有一部分边缘开放的贯通孔5的缺口部18换言之是“U字形的缺口”或C字形的缺口。此外,作为贯通孔5的一部分边缘、且从贯通孔5的一个开口开放到另一个开口的开放端6例如是槽或切口。贯通孔5设置在比轴部2的钥匙齿排3更靠前端侧(x轴的正方向)的位置,即、设置于把持部1的相反侧。此处,示出了开放端6向前端方向开放的情况,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后述的实施方式3所示,也可以向轴部2的延伸方向(x轴的正方向)的垂直方向、例如侧面方向(y轴的正或负方向)开口。

上述例中,轴部2的前端侧的贯通孔5与轴部2一体设置,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如后述的实施方式2所示那样设置于其他构件4a。

<RFID标签>

图3是表示RFID标签10的截面结构的剖视图。图4是图3的RFID标签10的等效电路图。

该RFID标签10可以设置于钥匙主体7的轴部2的前端侧的缺口部18。由此,如上所述,在插入锁的钥匙孔后,来自外部的非法通信变得困难。该RFID标签可以容纳在构成轴部2的前端侧的缺口部18的贯通孔5中。通过容纳于贯通孔5中,从而易于保护RFID标签10。此外,例如RFID标签10可以利用树脂类粘接材料固定于贯通孔5内。并且,也可以由树脂覆盖RFID标签10的上表面,使其与轴部2成为一个面。

此外,该RFID标签10包括RFIC元件11与线圈天线12。RFID标签10的线圈天线12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沿着构成缺口部18的贯通孔5的内周配置。此外,线圈天线12可以配置成其轴向8与设置于轴部2的前端侧4的贯通孔5的贯通方向9相平行。由此,能抑制来自线圈天线12的电磁波辐射被轴部2所屏蔽。另外,线圈天线12的一部分可以从缺口部18露出。从缺口部18露出的部分易于受到冲击,因此可以另行设置保护构件等。

图5是表示流过带RFID标签的钥匙20的轴部2的感应电流19的概要图。图6是表示流过钥匙20的前端侧4的RFID标签10的周围的感应电流19的前端侧的放大图。

并且轴部2可以设置在贯通孔5的一部分边缘从贯通孔的一个开口开放到另一个开口的开放端6。通过该贯通孔5的一部分边缘的开放端6,与线圈天线12的电磁场相对应的感应电流(反向电流)19以绕线圈天线12的周围3/4周的方式流动,在线圈天线12边缘的前后流过轴部2的边缘。该情况下,感应电流19无法沿着线圈天线12的周围进行旋转,不会成为弱化电磁场的涡电流。因此,能抑制从线圈天线12辐射的电磁波弱化。即,线圈天线12的磁场难以被轴部2所屏蔽。不仅如此,线圈天线12的感应电流19能流过轴部2的贯通孔5的周围、具体而言轴部2的边缘,进而能将轴部2用作为辐射体。即,感应电流19流过金属制钥匙7的轴部2,金属制钥匙主体7起到辐射元件的作用。因此,即使是小型的RFID标签10,感应电流19流过金属制的轴部2从而钥匙主体7能起到辐射元件的作用,能通过放大器效应(booster effect)提高通信时的信号强度。

此外,RFID标签10容纳在比开放端6更靠里侧的贯通孔5中,与前端侧的开口端6相分离。由此,能保护使得RFID标签10不易直接受到冲击。

另外,作为上述缺口部18,并不限于具有开放端6的贯通孔5。例如,即使是不具有开放端6的长圆形状或椭圆形状的贯通孔,在长径相对于短径的纵横比(长径/短径)显著大的情况下,认为也能实质上起到缺口部的作用。具体而言,认为纵横比较大的长圆形状或椭圆形状的贯通孔的远离线圈天线的内周所产生的反向电流小到可以无视的程度。

该RFID标签10的RFIC元件11经由焊料等导电性接合材料14、15表面安装到多层基板16上。RFIC元件11由密封树脂层13所密封。由此,可获得高强度。该RFID标签10是可以设置于钥匙20的前端侧4的超小型的无源标签。

多层基板16可以是陶瓷多层基板、树脂多层基板。线圈天线12内置于多层基板16内部。

线圈天线12为线圈状,可以多匝卷绕,也可以单匝卷绕。此外,线圈天线12可以是层叠型也可以是单层型。线圈天线12在多层基板16的主面方向具有卷绕轴。

该RFID标签10由线圈天线12的电感分量与RFIC元件11自身的电容分量17构成并联谐振电路。该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例如为13.56MHz(HF频带)。也就是说,该RFID标签10是HF频带用RFID标签。所使用的系统时HF频带RFID系统。另外,所使用的频率并不限于上述频率,也可以是UHF频带、2.45GHz频带等其他频带的RFID标签。

接着,对用于带RFID标签的钥匙的锁(圆筒锁)进行说明。

<用于带RFID标签的钥匙的锁(圆筒锁)>

图7A是表示将钥匙20插入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用于带RFID标签的钥匙的锁(圆筒锁)30时的状态的概要剖视图。图7B是从图7A的A-A方向观察到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图7A的用于带RFID标签的钥匙的锁(圆筒锁)30的结构的框图。

该用于带RFID标签的钥匙的锁30是将具有RFID标签10的钥匙20插入钥匙孔25而进行开锁上锁的锁。该锁30包括外筒31和内筒32,该内筒32具有插入钥匙20的钥匙孔25,并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于外筒31的内侧。并且,该锁30包括机械性开锁上锁机构33和进行电气性开锁上锁动作的电气性开锁上锁机构36,该机械性开锁上锁机构33在钥匙20的钥匙齿排3与正确配置相一致的情况下,能使内筒32进行机械性旋转,从而进行机械性开锁上锁动作。电气性开锁上锁机构36包括与在插入到钥匙孔25中的钥匙20的前端侧配置的RFID标签10的线圈天线12进行电磁耦合的通信对象侧天线34、及与通信对象侧天线34相连、并从RFID标签10接收信息的读写器35,基于来自RFID标签10的信息进行电气性开锁上锁动作。

根据该用于带RFID标签的钥匙的锁30,包括机械性开锁上锁机构33和电气性开锁上锁机构36,因此相比仅具有机械性开锁上锁机构的现有锁相比,能提高安全性。并且,与配置于钥匙20的前端侧的RFID标签10的线圈天线12进行电磁耦合的通信对象侧天线34设置于锁30的里侧,因此能使得来自外部的非法通信变得困难。由此,能进一步提高安全性。

以下,对该用于带RFID标签的钥匙的锁(圆筒锁)30的结构要素进行说明。

<外筒及内筒(inner cylinder)>

锁(圆筒锁)30的外筒31及内筒32由金属构成。内筒32具有插入钥匙20的钥匙孔25,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于外筒31的内侧。

<机械性开锁上锁机构>

锁(圆筒锁)30的机械性开锁上锁机构33可以是圆筒锁,其开锁上锁机构也可以是普通的开锁上锁机构。图7A的剖视图所示的机械性开锁上锁机构33是销子圆筒锁的机械性开锁上锁机构,由弹簧21、驱动销(顶销、上销)22、弹子销(底销、下销)23等构成。

对该销子圆筒锁的机械性开锁上锁机构33的结构及动作进行说明。销子圆筒锁中,由弹簧21施力的驱动销22及弹子销与钥匙齿排3的凹凸相抵接。此时,驱动销22及弹子销23的长度根据配置的不同而不同,在钥匙齿排3是正确配置的情况下,驱动销22及弹子销23的边界与剪切线(shear line)24相一致。剪切线24与外筒31和内筒32的边界相对应。在驱动销22相比剪切线24不向内筒32侧突出,弹子销23相比剪切线24不向外筒31侧突出的情况下,内筒32能进行旋转。与此相对,在驱动销22从剪切线24向内筒32侧突出或弹子销23从剪切线24向外筒31侧突出的情况下,内筒32不旋转。图7A中,插入于钥匙孔25的钥匙20的钥匙齿排3为正确配置,内筒32能进行旋转。通过内筒32进行旋转,锁30的内部的凸轮进行旋转,进行开锁上锁的拴(死栓)转动并进行开锁上锁。

机械性开锁上锁机构33并不限于图示的上述销子圆筒锁的机械性开锁上锁机构。例如,也可以是盘筒锁、旋转筒锁、磁弹子筒锁、可逆销子圆筒锁等机械性开锁上锁机构。另外,在是销子圆筒锁、可逆销子圆筒锁的情况下,销子的前端形状可以设为凸形状。该情况下,对应的钥匙20的钥匙齿排3为凹陷状。

<电气性开锁上锁机构>

电气性开锁上锁机构36包括通信对象侧天线34、读写器35。通信对象侧天线34与在插入到钥匙孔25中的钥匙20的前端侧配置的RFID标签10的线圈天线12进行电磁耦合。读写器35与通信对象侧天线34相连,从RFID标签10接收信息。该电气性开锁上锁机构36基于来自RFID标签10的信息(例如ID等)进行电气性开锁上锁动作。具体而言,判断从RFID标签10获得的ID是否是正确的ID,在是正确的ID的情况下,RFID通信成立(电子性一致),解除电气性锁定。

通信对象侧天线34相比机械性开锁上锁机构33配置于更里侧。具体而言,在是销子圆筒锁的情况下,比驱动销22及弹子销配置于更里侧。通信对象侧天线34是线圈天线。此外,通信对象侧天线34例如与读写器35(读写器侧IC等)相连。此外,如图7B所示,通信对象侧天线34设置于外筒31侧。由于接近RFID标签10的线圈天线12,因此可以设置于内筒32侧(进行旋转一侧),但从与读写器35的连接等关系考虑优选为设置于外筒31侧(固定侧)。此外,通信对象侧天线34也可以配置2个以上。此外,可以在夹着钥匙与设置通信对象侧天线34的通信面侧相反的一侧设置引导来自线圈天线12的磁通的软磁性体。由此,构成磁路,能使通信稳定。

通信对象侧天线34比线圈天线12要大。通信对象侧天线34配置为其开口面与RFID标签10的线圈天线12的开口面相对。

通信对象侧天线34比较小型,配置于钥匙30的深处位置,并且由于弹簧21、弹子销23等的阻碍,因此能使得由可疑人士进行的来自外部的非法通信变得困难。

另外,通信对象侧天线(读写器侧天线)34并不一定要设置于外筒部分,也可以设置在更外侧部分。

该用于带RFID标签的钥匙的锁30将钥匙齿排3的形状的一致(机械性一致)和RFID通信的成立(电子性一致)作为触发分别解除锁30的机械性锁定及电气性锁定。另外,也可以采用如下形式:将钥匙20插入钥匙孔25后,并非仅需在机械性开锁上锁机构的钥匙齿排3的形状一致就能使内筒32进行旋转,而是利用来自电气性开锁上锁机构的RFID标签的信息,在RFID通信成立后使内筒32能进行旋转(能解除锁定)。该情况下,例如,锁30还可以包括旋转控制部(未图示),该旋转控制部与读写器35相连,基于来自RFID标签10的信息对内筒32的旋转进行电气性控制。由此,能优先RFID通信的成立(电子性一致),之后,利用钥匙齿排3的形状的一致(机械性一致)来进行锁定解除。

(实施方式2)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带RFID标签的钥匙20a的结构的概要图。若将该带RFID标签的钥匙20a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带RFID标签的钥匙进行对比,其不同点在于,前端侧的贯通孔5并不是与轴部2一体设置的,而是将包含贯通孔5的前端部4a作为其他构件设置于轴部2的前端侧。将收纳RFID标签10的前端部4a作为其他构件来设置,从而能改良以往的钥匙来用作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钥匙20a。

(实施方式3)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带RFID标签的钥匙20b的结构的概要图。图11是设有图10的RFID标签的前端侧的放大图。

若将该带RFID标签的钥匙20b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带RFID标签的钥匙进行对比,则贯通孔5的一部分边缘的从贯通孔5的一个开口开放到另一个开口的开放端6的位置不同。具体而言,实施方式1中,开放端6设置于轴部2的前端侧,实施方式3中,开放端6设置于侧面、例如y轴的正或负方向上,这一点与实施方式1不同。由此,通过将开放端6设置于侧面而非前端侧,能进一步保护RFID标签10免受从钥匙20b的前端侧受到的冲击等的影响。

(实施方式4)

图12A是从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带RFID标签的钥匙20c的z轴正方向观察到的前端侧的放大图。图12B是从y轴的正方向观察到的前端侧的放大图。图12C是从z轴的负方向观察到的前端侧的放大图。图12D是从x轴的正方向观察到的前端侧的放大图。

若将该带RFID标签的钥匙20c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带RFID标签的钥匙进行对比,则贯通孔5a的形状这一点不同。实施方式1的贯通孔5是横跨两面为同一形状的开口部,实施方式4的贯通孔5a在z轴的正方向侧设置凹部,在z轴的负方向侧设置槽,这一点与实施方式1不同。通过上述那样将贯通孔5a两面的开口设为不同形状,能在容纳RFID标签10时利用设有槽的面支承RFID标签10,从而能进一步保护RFID标签10免受冲击等影响。另外,在z轴的负方向侧也设置槽,因此能与z轴的正方向侧同样地进行电磁波的辐射。

(实施方式5)

图13A是表示与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用于带RFID标签的钥匙的锁30a的电气性开锁上锁机构相关联的截面结构的侧剖视图。图13B是图13A的俯视图。图13C是表示从图13A的里侧观察到的结构的剖视图。若将该锁30a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锁进行对比,则在通信对象侧天线34设为与内筒32旋转90°的状态(钥匙孔26)的线圈天线12相对这一点上不同。此外,若将该锁30a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锁进行对比,则在外筒31及内筒32中与线圈天线12相对应的部分设有缺口部38这一点上不同。通过在外筒31及内筒32设置缺口部38,从而来自RFID标签10的线圈天线12的信号难以被外筒31及内筒32所切断,变得易于检测。此外,通过设置具有开放端的缺口部38而非圆孔,能放大读写器35的通信对象侧天线34中的输出。并且,通过残留与线圈天线12相对应部分以外的部分,从而能维持外筒31及内筒32的强度。

此外,如上所述,将通信对象侧天线34设为与内筒32旋转90°的状态(钥匙孔26)的线圈天线12相对。该情况下,RFID通信成立(电子性一致)的确认在钥匙齿排3的形状一致(机械性一致)的确认后进行。由此,能优先钥匙齿排3的形状一致(机械性一致)的确认,之后,利用RFID通信成立(电子性一致)的确认来进行锁定解除。也就是说,以机械性一致为触发来进行RFID通信成立(电子性一致)的确认,例如开始ID认证。由此,能力图实现节省功耗。另外,该情况下,利用RFID通信成立(电子性一致)的确认,使上锁了的栓(死栓)转动进行开锁上锁。

在若将转动钥匙20时的能量转换成电能,则能无需锁30a的电源(能量采集)。

另外,如图13A及图13C所示,在内筒32旋转了90°的状态下通信对象侧天线34设为与线圈天线12相对,开锁上锁动作也设为在旋转了90°的状态下进行。然而,并不限于此,也可以进一步旋转内筒32在例如旋转了180°的状态下进行开锁上锁动作。该情况下,在内筒32的旋转中途进行RFID通信成立(电子性一致)的确认,因此能使得难以了解如何进行RFID标签10与通信对象侧天线34之间的通信。另外,上述角度也可以适当变更。

此外,根据该锁30a,在钥匙齿排3的形状一致(机械性一致)的确认后,若不旋转内筒32,则无法使RFID标签10与通信对象侧天线34相对。由此,在不旋转状态下无法实现与通信对象侧天线的RFID通信,因此能进一步提高安全性。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用于带RFID标签的钥匙的锁30a的锁定接触方法的流程图。

(1)将带RFID标签的钥匙20插入锁30a的内筒32,旋转钥匙20(S01)。

(2)此时,在无法旋转钥匙20的情况下,表示无法确认钥匙齿排3的形状一致(机械性一致)。该情况下,不解除锁定(S04)。

(3)另一方面,在能旋转钥匙20的情况下,表示能确认钥匙齿排3的形状一致(机械性一致)。该情况下,进行RFID通信成立(电子性一致)的确认。具体而言,进行RFID通信,例如进行ID认证(S02)。

(4)此时,在无法进行ID认证的情况下,表示无法确认RFID通信的成立(电子性一致)。该情况下,不解除锁定(S04)。此时,能确认钥匙齿排3的形状一致(机械性一致),因此在仅具有机械性开锁上锁机构的情况下,将解除锁定。即使在进行了非法的钥匙齿排3的复制的情况下,无法确认电子性一致时,能防止锁定解除。

(5)在能进行ID认证的情况下,表示能确认RFID通信的成立(电子性一致)。该情况下,解除锁定(S03)。

通过以上步骤,能解除该用于带RFID标签的钥匙的锁30a的锁定。

另外,本公开中,包含将上述各种实施方式及/或实施例中任意的实施方式及/或实施例进行适当组合的情况,能起到各实施方式及/或实施例所具有的效果。

工业上的实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带无线通信器件的钥匙及锁,将无线通信器件配置于轴部的前端侧的缺口部中,而非钥匙的把持部,因此在插入锁的钥匙孔后,来自外部的非法通信变得困难。因此,能用作为需要更高安全性的钥匙及锁。

标号说明

1 把持部

2 轴部

3 钥匙齿排

4 前端侧

4a 前端部

5 贯通孔

6 开放端

7 钥匙主体

8 线圈轴向

9 贯通方向

10 RFID标签(无线通信器件)

11 RFIC元件

12 线圈天线

13 密封树脂层

14、15 导电性接合材料

16 多层基板

17 电容分量

18 缺口部

19 感应电流

20、20a 带RFID标签的钥匙

21 弹簧

22 驱动销

23 弹子销

24 剪切线

25 钥匙孔

26 钥匙孔(90°旋转)

30、30a 锁(圆筒锁)

31 外筒

32 内筒

33 机械性开锁上锁机构

34 通信对象侧天线

35 读写器

36 电气性开锁上锁机构

37 缺口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