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26421阅读:460来源:国知局
角工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以相对于马达轴具有角度的方式配置的输出轴的角工具。



背景技术:

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公知有安装工具头的输出轴绕与马达的旋转轴线交叉的轴线进行旋转动作的角冲击驱动器。

该输出轴被上侧的上输出轴承和作为工具头突出的方向上的下侧的下输出轴承支承为能够在面向上下方向的状态下绕自身的中心轴旋转。下输出轴承还承担覆盖内部机构的作用。另外,输出轴具有锥齿部,被配置于其后侧的具有锥齿部的前后方向的轴旋转驱动。

而且,输出轴具有保持工具头的卡盘部,卡盘部具有:卡盘球,其进入工具头的小凹部;和套筒,其通过滑动操作来维持卡盘球进入工具头的小凹部的状态或解除该状态。套筒为了接受操作而配置得比下输出轴承靠下方的位置,卡盘球也配置得比下输出轴承靠下方的位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00884号公报

上述那样的现有的角冲击驱动器的输出轴具备锥齿部、上输出轴承,需要在比下输出轴承靠下方的位置配置卡盘球、套筒,输出轴向的长度(输出轴部分在上下方向的高度)变长。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出轴部分的高度更低的角工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输出轴,其具备能够保持工具头的工具头保持部;驱动轴,其以与上述输出轴相交的方式设置,向上述输出轴传递驱动力;以及外壳,其收纳上述驱动轴,上述工具头保持部整体配置于外壳内。

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输出轴具备接受来自上述驱动轴的驱动力的锥齿轮,上述工具头保持部配置于上述锥齿轮的内侧。

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工具头保持部以与上述驱动轴的中心轴的延长线相交的方式配置于上述驱动轴的前方。

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还具备解除对上述工具头的保持的工具头保持解除单元和与该工具头保持解除单元连接的联动单元,上述工具头保持解除单元收纳于上述外壳,上述联动单元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上述外壳的外侧。

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联动单元是剖面呈l字形且在拐角部具有轴承部的臂。

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输出轴具备与上述工具头保持部相通的联络孔,上述外壳具备与联络孔相通的外壳孔。

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设置有覆盖上述联络孔和上述外壳孔中的至少一者的罩。

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罩具有螺纹部,上述外壳孔具有与上述螺纹部啮合的螺纹接受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马达;驱动轴,其被上述马达驱动;输出轴,其与上述驱动轴形成角度,被上述驱动轴驱动;六边形孔,其形成于上述输出轴;卡止部件,其能够从上述六边形孔的壁突出;以及外壳,其支承上述输出轴并且收纳上述卡止部件。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输出轴部分的高度更低的角工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角冲击驱动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纵向中央剖视图。

图3是图1的前部放大图。

图4是图1的水平中央剖视图。

图5是图1的主视图。

图6是图5中的角头部的中央剖视图。

图7是图1中的臂的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角冲击驱动器的立体图。

图9是图8中的角头部的水平中央剖视图。

图10是图8的主视图。

图11是图10中的角头部的中央剖视图。

图12是图8中的套筒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201...角冲击驱动器(角工具);2...外壳;6...齿轮外壳(外壳2的一部分);9...角头部;20...输出轴;55...轴(驱动轴);100...锥齿轮;105...罩;106...外壳孔;107...联络孔;110...卡盘部(工具头保持部);114、214...套筒(工具头保持解除单元);130...臂(联动单元);138...轴承部;216...操作杆(联动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变更例适当地进行说明。

[第一方式]

图1是作为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角式电动工具(角工具)的一个例子的角冲击驱动器1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纵向中央剖视图,图3是图1的前部放大图,图4是图1的水平中央剖视图(电池10是俯视图),图5是图1的主视图。此外,角式是指马达的轴与输出轴大致以90°的角度相交。另外,图2、图4中的左是角冲击驱动器1中的前。

角冲击驱动器1具有形成其外廓的外壳2。外壳2包括马达外壳4与齿轮外壳6。

马达外壳4形成为以中心轴在前后方向的筒状,形成为能够左右分成两半,在上述左右各部分中的一者形成有未图示的螺纹孔,在另一者的对应的部分形成有凸台部7、7···,对于上述螺纹孔乃至于对应的凸台部7,分别贯穿有螺钉8。

齿轮外壳6的后部形成为以中心轴在前后方向的筒状,被马达外壳4的前端部的外侧覆盖。齿轮外壳6的前部形成为以中心轴在上下方向的吊钟状,与其内部机构配合而构成角头部9。

在马达外壳4的后端部形成有能够安装电池10的电池安装部12。电池安装部12相对于其前侧的部分向上下左右扩大,特别向下大幅度扩大。

在电池安装部12的前方,在马达外壳4的中央内,配置有开关14。

在马达外壳4的中央部内,在开关14的前方,收纳有作为驱动源的直流驱动的马达16。

在马达16的前方,从马达外壳4的前部内至齿轮外壳6内,收纳有驱动力传递机构18和输出轴20。

电池10是大致长方体型的充电池,在内部具有锂离子电池单元。

电池10在后下部具有未图示的能够向后方按入的取下用按钮。取下用按钮被弹性体(弹簧)向前方施力,通常处于沿着电池10的其他部分的位置。另外,电池10在前下部具有能够向其周围伸缩的爪22。若取下用按钮位于通常位置,则爪22处于突出状态,若取下用按钮被克服作用力向后方按压,则爪22处于没入状态。此外,电池10在前部具有端子24,并且具有沿上下延伸的多个(2个)轨道26、26。

电池安装部12在下部具有相对于周围向前方凹陷的卡合凹部28。卡合凹部28的形状与爪22的形状对应。

另外,电池安装部12在后表面具有与电池10的对应的轨道26卡合的未图示的轨道卡合部,并且具有端子28。

若使电池10在电池10的轨道26沿着轨道卡合部的状态下相对于电池安装部12从下方向上滑动,则爪22与卡合凹部28卡合,得以安装电池10。此时,电池10的端子24与电池安装部12的对应的端子28卡合、接触。

外壳2的后部至中央部的外侧部分(比电池安装部12靠前且比马达16的外侧靠后的外侧部分)形成为供使用者把持的把手。在把手配置有防滑部件(热塑性弹性体)。

此外,马达16能够为无刷马达。在该情况下,能够在电池安装部12的内侧配置对无刷马达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基板。在控制电路基板搭载有多个(6个)开关元件和微控制器。

开关14对相对于马达16的通电状态进行切换,用于向马达16通电。

开关14具有开关主体32和从该开关主体32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撞针34。若撞针34被向上方按入,则开关14接通,若未被按入而位于通常的位置,则开关14断开。

在开关14的下侧,以一部分从马达外壳4露出的状态配置有开关操作杆36。开关操作杆36能够以前端部为中心上下动作,开关操作杆36的后端部的上侧与撞针34的顶端部邻接。开关操作杆36能够受到由使用者利用手指等进行按压的操作。

在开关操作杆36的后方以一部分从马达外壳4的左右的侧面露出的状态收纳有正反调转开关38,该正反调转开关38依次切换马达16的旋转方向。

马达16具有作为旋转件的转子和作为固定件的定子,收纳于马达外壳4的内侧。定子包括永磁铁。转子包括作为旋转轴的马达轴39。马达轴39的顶端部固定有小齿轮40。

在马达16的下前方设置有照亮前方(输出轴20的下端附近)的灯(led)42。

此外,在马达16为无刷马达的情况下,在定子可以包括有未图示的传感器基板。另外,在传感器基板与控制电路基板之间可以施设有旋转控制用的导线与旋转检测信号用的导线。而且,在控制电路基板与其前方的灯42之间可以配线有未图示的导线。再者,在开关14与控制电路基板之间可以配线有未图示的电源导线。另外,在控制电路基板与电池安装部12的端子28之间可以施设有未图示的电源导线。在该情况下,电池安装部12的端子28中的电力经由端子28侧的电源导线、控制电路基板以及开关14侧的电源导线而与开关14相通。

驱动力传递机构18从后侧起依次包括行星齿轮机构50、主轴51、作为弹性体的螺旋状弹簧52、锤53、砧54以及轴55,它们收纳为同轴。

行星齿轮机构50包括具有内齿的内齿齿轮60、具有与内齿齿轮60啮合的外齿的多个行星齿轮62、62···、以及作为各行星齿轮62的轴的各销64。

内齿齿轮60安装为在马达外壳4的前部内,无法旋转,位于齿轮外壳6的后端部的内侧。

各行星齿轮62与马达16的马达轴39外侧的小齿轮40啮合。

主轴51成为在前后较长的轴状部65的后侧具有圆盘状部66的形状。圆盘状部66相对于轴状部65而言,向外侧(上下左右)突出,直径大于其他部分。圆盘状部66的后部进入内齿齿轮60的前部内。

在圆盘状部66的中央设置有从后表面向前方延伸的孔,亦即主轴孔67,马达16的马达轴39和小齿轮40的顶端部(未与行星齿轮62啮合的部分)以与主轴孔67的周面间留有间隙的状态进入主轴孔67内。

在配置于马达外壳4内的凸台部7、7的内侧设置有接受主轴51的主轴轴承68。主轴轴承68被保持于行星齿轮机构50的前方。

在主轴51的圆盘状部66的后表面设置有多个(销64的个数)与行星齿轮62的各销64的顶端部对应的销孔。而且,各销64以顶端部进入销孔的状态设置于圆盘状部66的后侧。

各行星齿轮62以能够绕对应的销64旋转的状态围绕销64设置。

锤53具有从后表面向前方凹陷成筒状的凹部70,弹簧52的前部进入凹部70。在凹部70的底(前端部)与弹簧52的前端部之间夹装有与弹簧52的前端面接触的垫片72和配置于垫片72前侧的多个小球74、74···。

另一方面,弹簧52的后端部与垫片75接触,垫片75与主轴轴承68接触。

在锤53与主轴51的前部之间夹装有冲击时主要沿前后方向引导锤53的球76、76(图2)。

另外,锤53前侧的砧54所成为的形状为,在沿前后延伸的筒状部80的后侧具有分别沿辐射方向(图中为上下)延伸的延伸配置部82、82。

在延伸配置部82、82的前侧设置有砧轴承84,将砧54支承为能够绕轴旋转且无法沿轴向位移。砧轴承84保持于配置在马达外壳4内的前端部的凸台部7、7的内侧。

另外,在砧54的后部中央开设有从后表面向前方的孔亦即后孔86,主轴51的前端部进入后孔86。

而且,砧54的筒状部80中的从前表面向后方的孔(亦即内孔)中,以能够传递旋转力的方式收进轴55的后部。砧54的筒状部80与轴55的后部通过花键构造连接。

轴55成为在沿前后延伸的轴状部90的前侧具有锥齿部92的形状。

在轴状部90的四周,一前一后地配置有旋转轴轴承94、94,轴55被支承为能够绕自身的轴旋转。各旋转轴轴承94安装于齿轮外壳6。在旋转轴轴承94、94之间设置有筒状的隔离物96。后侧的旋转轴轴承94的后端部被轴承挡圈97a、97b按压。

对于锥齿部92,纵向剖面呈向前方张口的“コ”字型或y字形,在圆板状部分的外周部分的前侧具有向前方突出的环状部分,该环状部分成为形成有多个锥齿的齿部98。即,在锥齿部92,在齿部98的内侧形成有向后方凹陷的凹部99。

锥齿部92到达角头部9。

图6是角头部9的中央剖视图。

在角头部9内配置有输出轴20。

输出轴20是沿上下延伸的筒状的部件,具有在轴向上贯通的贯通孔。在输出轴20的中央部,借助挡圈101固定有具有锥齿的锥齿轮100。锥齿轮100与轴55的锥齿部92啮合,轴55的驱动力传递至中心轴与轴55的中心轴相交的输出轴20。因此,具有锥齿部92的轴55构成驱动轴。锥齿轮100与锥齿部92构成锥齿轮机构。

在输出轴20的上端部的四周设置有上输出轴承102。另外,在输出轴20的下端部的四周,在锥齿轮100的下侧,设置有下输出轴承104。输出轴20被上输出轴承102和下输出轴承104支承为能够绕自身的轴旋转。

输出轴20中的筒的孔的上端部,相比于比其靠下方的部分,缩小内径。

而且,在输出轴20的上侧设置有罩105。罩105是蘑菇状的弹性部件,以能够取下的方式将其杆部分在内侧(下侧)地安装于孔(外壳孔106),该孔按照与罩105对应的形状设置在齿轮外壳6(输出轴20正上部分)。该杆部分的下端部进入输出轴20的孔的上端部(联络孔107)。罩105覆盖外壳孔106与联络孔107。外壳孔106与联络孔107相通。

另外,在与角头部9的下端部抵接的齿轮外壳6的部分形成有向下方的开口部108,在开口部108的外侧至下侧配置有覆盖开口部108的弹性材料制的缓冲件109。此外,也可以理解成齿轮外壳6具备缓冲件109(缓冲件109是齿轮外壳6的构成要素)。

而且,输出轴20的筒内的除上端部以外的部分是作为工具头保持部的卡盘部110,该卡盘部110能够通过从下侧放入未图示的工具头(顶端工具)来保持工具头。即,输出轴20是能够供工具头插入的工具头插入部件。卡盘部110与输出轴20的贯通孔的上端部亦即联络孔107相通。卡盘部110中的输出轴20的内孔为六边形孔。

在卡盘部110的外侧配置有锥齿轮100。另外,若向前方延长沿着轴55的前后方向的中心轴,则其与卡盘部110正交。

卡盘部110在中央部以相互对置的状态具备与工具头的小凹部对应的卡盘球112、112。作为卡止部件的各卡盘球112,其内侧部分能够从卡盘部110的壁突出,能够通过进入所插入的工具头的小凹部来固定工具头。各卡盘球112进入一上一下具有两个普通的小凹部的工具头(按照规定的规格形成的工具头)中的上侧的小凹部。

卡盘部110中的卡盘球112、112的外侧被筒状的套筒114覆盖。套筒114配置于比下输出轴承104、锥齿轮100靠上方的位置。

在套筒114的下部设置有从内表面向外侧呈环状凹陷的避让部116。

在套筒114的上部以与输出轴20的外表面具有间隙的状态形成有环状地向上方突出的接受部118,在接受部118放入有作为弹性体的弹簧120的下端部。弹簧120的上端经由垫片122被簧环124止动。

另外,在套筒114的中央部设置有比其下方和上方的部分向外侧环状地突出的突出部126。套筒114的一部分(突出部126的后部)配置于轴55的锥齿部92的凹部99内。

而且,在套筒114的前侧设置有作为联动单元的臂130。图7是臂130的立体图。

臂130作为整体而具有向上方与后方延伸的部分且纵向剖面呈l字形,向上方延伸的部分成为手柄部132。

手柄部132的上端部成为前后方向的大小(厚度)小于其下部的大小的操作部134。

另一方面,向后方延伸的部分的后端部成为水平剖面呈“コ”字型的连接部136。连接部136(上部)与套筒114的突出部126(前下部)接触。

另外,臂130的拐角部形成为以左右方向为轴向的圆筒状亦即轴承部138。

左右方向的轴140进入臂130的轴承部138。轴140呈与轴承部130的孔形状对应的圆柱形状,架设在开设于齿轮外壳6的前端部中央且沿上下延伸的孔(臂用孔141)的下部后方。轴140的各端部安装于齿轮外壳6。

臂130能够绕轴140旋转。臂130从手柄部132朝向上下方向的直立姿势旋转至手柄部132从前上向后下倾斜的倾斜姿势。

直立姿势的臂130中的手柄部132的下部乃至后部堵住齿轮外壳6前端部的孔,操作部134脱离齿轮外壳6的外表面,在其与齿轮外壳6之间形成间隙。

倾斜姿势的臂130中的连接部136经由突出部126提起套筒114。此时,与直立姿势时相比,手柄136经由套筒114受到比手柄处于直立姿势时更为收缩的弹簧120的更大的反作用力。

若套筒114被提起,则避让部116到达各卡盘球112的位置,实现各卡盘球112进入避让部116而向外侧避让。能够向外侧移动的各卡盘球112减弱对内侧的作用,在工具头已经进入了的情况下,减弱对小凹部的作用,解除对工具头的固定,从而能够简单地取出工具头。因此,套筒114构成工具头保持解除单元。

对这样的角冲击驱动器1的动作例进行说明。

若使用者在工具头固定于卡盘部110的状态下把持外壳2的外侧而向上方拉动开关操作杆36,则撞针34的上部进入开关主体32,开关14接通,进行从电池10向马达16的供电,转子旋转,从而马达轴39旋转。

马达轴39的旋转力在被边在内齿齿轮60内自转边进行公转的行星齿轮62、62···减速之后,经由销64、64···传递至主轴51。

主轴51使砧54和轴55旋转。在砧54受到规定阈值以上的扭矩的情况下,锤53向后方避让从而锤53与砧54的卡合解除,锤53空转半圈的量,形成旋转冲击。锤53的旋转冲击等动作通过弹簧52进行调整。

轴55经由锥齿部92、92让与马达轴39具有90°的角度的输出轴20旋转(形成冲击),使安装于卡盘部110的工具头旋转(形成冲击)。

另外,在开关14、电源断开时,能够通过操作臂130来装卸工具头。

即,若将手指钩挂在直立姿势的臂130的操作部134(与齿轮外壳6的前端部外表面的间隙),使臂130倾斜,则经由连接部136、突出部126,使套筒114沿输出轴20上升,卡盘球112、112能够进入避让部116,卡盘球112、112对工具头的固定作用松脱。若为该状态,则工具头容易脱落,在卡盘球112、112的固定作用过度有效而导致工具头难以进入卡盘部110的情况下,使工具头更容易安装。

若因与套筒114接触的弹簧120的作用而阻止相对于操作部134的操作,则臂130返回直立姿势。

而且,在使臂130处于倾斜姿势也难以从卡盘部110取出工具头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卸下罩105将销等放入外壳孔105或联络孔107来按压工具头的上端部,能够取下工具头。

以上的角冲击驱动器1具备:输出轴20,其具备能够保持工具头的卡盘部110;轴55,其以与输出轴20相交的方式设置,向输出轴20传递驱动力;以及外壳2(齿轮外壳6),其收纳轴55,上述卡盘部110整体配置于外壳2内。因此,与卡盘部110的下部从齿轮外壳6的开口部108伸出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缩短)角头部9的高度(输出轴20方向的长度)。

而且,输出轴20具备接受来自轴55的驱动力的锥齿轮100,卡盘部110配置于锥齿轮100的内侧。因此,能够降低角头部9的高度。

另外,卡盘部110以与轴55的中心轴的延长线相交的方式配置于轴55的前方。因此,能够降低角头部9的高度。

还具备解除对工具头的保持的套筒114和与套筒114连接的臂130,套筒114收纳于外壳2(齿轮外壳6),臂130的手柄部132的前部乃至上部配置于外壳2的外侧。因此,通过将套筒114整体配置于外壳2内来降低角头部9的高度,并且能够利用臂130操作套筒114。

另外,臂130是剖面呈l字形且在拐角部具有轴承部138,因此能够借助以轴承部138为支点的杠杆的作用,容易地进行用于工具头的保持或其解除的操作。

此外,臂130具备脱离外壳2(齿轮外壳6)的外表面的操作部134,因此能够将手指等钩挂在操作部134与外壳2的间隙,更容易操作臂130。

除此之外,输出轴20具备与卡盘部110相通的联络孔107,外壳2(齿轮外壳6)具备与联络孔107相通的外壳孔106。因此,能够通过外壳孔106乃至联络孔107使销等到达卡盘部110,在存在咬在卡盘部110的工具头的情况下,能够按压工具头来将其卸下。

另外,设置有覆盖联络孔107和外壳孔106双方的罩105,因此即便设置有上述孔也能够在孔的使用时以外时,防止灰尘进入孔。

此外,在锥齿部92的齿部98的内侧形成有向后方凹陷的凹部99,在凹部99内配置有角头部9的内部机构亦即套筒114(的一部分)。因此,高效地配置内部机构,角头部9变紧凑,特别是在前后方向上变紧凑。

另外,卡盘部110(输出轴20)利用各卡盘球112对具有两个小凹部(保持点)的工具头中的上方的小凹部进行保持,与保持下方的小凹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将作为工具头的保持(解除)机构的套筒114配置于上方,能够在外壳2内配置输出轴20整体、卡盘球112,角头部9的高度变低。

而且,具备:马达16;轴55,其被马达16驱动;输出轴20,其与轴55形成角度,被轴55驱动;六边形孔,其形成于输出轴20;卡盘球112、112,它们能够从该六边形孔的壁突出;以及外壳2,其支承输出轴20并且收纳卡盘球112、112。因此,至少输出轴20的卡盘球112、112配置部分位于外壳2内,能够降低角头部9的高度。

[第二方式]

图8是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角冲击驱动器201的图1对应图,图9是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角头部9的水平中央剖视图,图10是第二方式所涉及的图5对应图,图11是第二方式所涉及的图6对应图。其中,在上述图中,齿轮外壳6的图示省略。

对于第二方式的角冲击驱动器201,除了角头部209中的套筒214、其周边的结构之外,其他与第一方式同样地构成。以下,对与第一方式同样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适当地省略说明。

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角头部209与第一方式不同,不具备臂130、臂用孔141。

另外,亦如图12所示,在套筒214上,以与套筒214成为一体的方式一左一右地连接有从圆筒外表面向外侧突出的圆柱状的操作杆216、216。各操作杆216在中央部具备从下部向下方突出的引导件218。齿轮外壳6具有引导各引导件218的肋(图示省略)。各引导218、肋朝向各操作杆216或套筒214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另外,齿轮外壳6具有供各操作杆216通过的杆孔(图示省略)。各操作杆216的顶端部(外侧的部分)从对应的杆孔露出。

套筒214上部的接受部228覆盖弹簧120、垫片122、簧环124,垫片122、簧环124配置于弹簧120的下端部侧,弹簧120的上端部与接受部228的上部内表面接触。簧环124的下侧成为在套筒214位于上方的情况下到不了各卡盘球112的外侧部整体,而在套筒114位于下方的情况下到达各卡盘球112的外侧部整体的空间(亦即避让部236)。各杆孔以对应的操作杆216能够上下动作(能够在弹簧120的压缩方向及其相反方向移动)的方式沿上下伸长。

在第二方式的角冲击驱动器201中,具备:输出轴20,其具备能够保持工具头的卡盘部110;轴55,其以与输出轴20相交的方式设置,向输出轴20传递驱动力;以及齿轮外壳6,其收纳轴55,卡盘部110整体配置于齿轮外壳6内。因此,能够降低角头部9的高度。

还具备解除对工具头的保持的套筒214和与套筒214连接为一体的操作杆216、216,套筒214收纳于齿轮外壳6,各操作杆216的顶端部配置于齿轮外壳6的外侧。因此,通过将套筒114整体配置于齿轮外壳6内来降低角头部9的高度,并且能够利用各操作杆216操作套筒214。即,即便套筒114位于齿轮外壳6内也能够通过使各操作杆216向弹簧120的压缩方向(下方)移动来使套筒214下降,从而各卡盘球110能够进入套筒214内的避让部236,工具头的固定解除。

此外,各操作杆216具备引导件218,因此能够防止套筒214倾斜而钩挂于输出轴20等的情况,作业者能够顺利地进行套筒214的操作。

[变更例]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方式,例如能够适当地实施如下变更。

输出轴可以设置为在卡盘球(卡止部件)配置于外壳内的状态下从外壳突出。

也可以构成为堵住与输出轴中卡盘部联络的外壳孔的罩具有螺纹牙(螺纹部)、外壳孔具有与该螺纹牙对应的螺纹槽(螺纹接受部)。在该情况下,罩通过拧入容易地安装。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罩具有爪(卡止部),外壳孔具有供该爪钩挂的孔或眼(被卡止部)。也可以构成为卡止部是眼或孔、被卡止部是爪,也可以构成为卡止部和被卡止部双方是相互卡止的爪,也可以构成为爪是蘑菇状等其他形状的突起。

可以对外壳的划分的个数或行星齿轮、轴承的设置个数、无刷马达的磁铁的极数、线圈、元件的个数进行增减。另外,能够变更开关操作杆的开关的形式、或者将电池变更为锂离子电池以外的充电池或一次电池、或者具有与工业电源连接的插头、或者省略冲击机构等适当地变更各种部件的个数、配置、材质、大小、形式、种类或配线路径等。

而且,对于各种导线、各种元件、无刷马达的线圈等,能够增减个数,也能够增减种类。特别是导线,能够根据实施的产品适当地增减。同样地,

另外,本发明适用于角冲击驱动器以外的其他角工具。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