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口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69252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注口盖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注口盖。



背景技术:

在拖拉机等车辆用的箱体上形成的液体注入口(燃料注入口等,以下称为注入管)的盖即注口盖以如下方式使用:在燃料注入时卸下,其他时候安装在注入管。为了不使注口盖脱落或燃料失窃,已知有如下技术:在注口盖设置锁定机构,利用发动机启动钥匙将作为锁定机构的芯体旋转而成为能够卸下的状态(参照专利文献1)。

对于此种注口盖,如果能够从在燃料注入时卸下的注口盖拔出钥匙,则燃料注入后即使忘记将注口盖安装到注入管,也可持钥匙启动发动机而发车。若发生此种忘记安装注口盖的情况,则有可能使燃料漏出车外,或异物混入箱体。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专利第260077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不安装注口盖就发动车辆的注口盖。

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通过如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而且,为了容易理解,标注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对应的符号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

方式1: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为注口盖(100,200),包括:主体(1),装卸自如地紧贴装配在形成于箱体的液体注入口(p);芯体(2),安装在形成于所述主体(1)的芯体收纳部(1a),利用钥匙(k)的操作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旋转移动;锁销(3),收容于所述芯体(2),仅在所述芯体(2)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下能够向所述芯体(2)的外方突出;锁定部件(13,213),是与所述芯体(2)的旋转联动的部件,当所述芯体(2)移动到锁定位置时,所述锁定部件移动到与所述液体注入口(p)卡合而阻止从所述液体注入口(p)卸下所述主体(1)的锁定位置,并且当所述芯体(2)移动到解锁位置时,所述锁定部件移动到解除与所述液体注入口(p)的卡合而能够从所述液体注入口(p)卸下所述主体(1)的解锁位置;限制部件(19,219),在将所述主体(1)从所述液体注入口(p)卸下的状态下限制所述锁定部件(13,213)向锁定位置移动。

方式2: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注口盖(100,200),是在方式1记载的注口盖的基础上,所述限制部件(19,219)包括:装卸检测部(19b,219b),与所述主体(1)向所述液体注入口(p)的装卸相应地移动;限制部(19a,219a),与所述装卸检测部(19b,219b)联动地进退移动,当所述主体(1)从所述液体注入口(p)卸下时所述限制部移动到与所述锁定部件(13,213)卡止而限制所述锁定部件(13,213)移动的位置,并且当所述主体(1)向所述液体注入口(p)装配时所述限制部移动到解除所述锁定部件(13,213)的卡止的位置。

方式3: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注口盖(100),是在方式2记载的注口盖的基础上,所述限制部件(19)被轴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1)摆动的状态,在所述限制部件(19)的一端形成有所述装卸检测部(19b),在另一端形成有所述限制部(19a),在所述限制部件(19)与所述主体(1)之间具备对所述限制部件(19)向如下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21):使所述装卸检测部(19b)向所述液体注入口(p)的径向外侧突出且使所述限制部(19a)向所述液体注入口(p)的径向内侧没入的方向。

方式4: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注口盖(200),是在方式2记载的注口盖的基础上,所述限制部件(219)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1)直线行进移动的状态,在所述限制部件(219)与所述主体(1)之间具备对所述限制部件(219)向如下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221):使所述装卸检测部(219b)及所述限制部(219a)向所述液体注入口(p)的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向。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注口盖能够防止不安装注口盖就发动车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注口盖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注口盖100的主视图。

图3是注口盖100的后视图。

图4是在图2中的箭头y-y的位置剖切注口盖100后的剖视图。

图5是在图3中的箭头x-x的位置剖切注口盖100后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将钥匙k插入后的状态下芯体2内的锁销3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安装于注入管p的状态且芯体2位于锁定位置的注口盖100的后视图。

图8是表示安装于注入管p的状态且芯体2位于锁定位置的注口盖100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安装于注入管p的状态且芯体2位于解锁位置的注口盖100的后视图。

图10是表示安装于注入管p的状态且芯体2位于解锁位置的注口盖100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从注入管p卸下的状态且芯体2位于解锁位置的注口盖100的后视图。

图12是表示从注入管p卸下的状态且芯体2位于解锁位置的注口盖100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处在从图11的状态将芯体2向锁定位置转动状态下的注口盖100的后视图。

图14是表示安装于注入管p的状态且芯体2位于锁定位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注口盖200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安装于注入管p的状态且芯体2位于解锁位置的注口盖200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从注入管p卸下的状态且芯体2处于解锁位置的注口盖200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主体

1a芯体收容部

1b凹槽

1c轴插穿孔

2芯体

2a挡板

2b锁销收容部

2c突起

2d钥匙孔

3锁销

3a锁销弹簧

4开闭器

5开闭器弹簧

6开闭器固定件

7芯体罩

8保护部件弹簧

9保护部件密封件

10钥匙孔保护部件

11轴

12密封部件

13锁定部件

13a凸轮孔

13b管卡止部

13c卡止部

14罩

19限制部件

19a限制部

19b装卸检测部

20轴

21复位弹簧

22密封固定件

100,200注口盖

213锁定部件

213a凸轮孔

213b管卡止部

213c卡止部

219限制部件

219a限制部

219b装卸检测部

221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用于实现本发明的最佳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注口盖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注口盖100的主视图。

图3是注口盖100的后视图。

图4是在图2中的箭头y-y的位置剖切注口盖100后的剖视图。

图5是在图3中的箭头x-x的位置剖切注口盖100后的剖视图。

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表示具体的数值、形状、材料等进行说明,但这些可以适当变更。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图1中的右、图4中的左、图2中的眼前侧、图3中的进深侧设为“前”,图1中的左、图4中的右、图2中的进深侧、图3中的眼前侧设为“后”,将相当于芯体2的圆筒形状部的径向的方向称为“径向”来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注口盖100包括主体1、芯体2、锁销3、锁定部件13、限制部件19作为主要的结构部件。

主体1以夹着密封部件12的状态装卸自如地密闭装配在箱体上形成的液体注入口即注入管p(参照图8、10、12)。

在主体1的中央沿前后方向贯通形成有芯体收容部1a。

芯体2安装在主体1上形成的芯体收容部1a,并通过钥匙k(参照图6)的操作而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旋转移动。芯体2在装配有挡板2a的状态下插入到芯体收容部1a内。并且,挡板2a向形成在芯体收容部1a的未图示的凹部突出,由此将芯体2保持为不会从芯体收容部1a拔出。在芯体2的后端部设有向后方突出的突起2c。该突起2c配置在从芯体2的旋转中心偏心的位置,并与后述的锁定部件13的凸轮孔13a卡合。

此外,芯体2中收容有多个锁销3。

图6是表示插入有钥匙k的状态下芯体2内的锁销3的剖视图。而且,图6表示芯体2位于锁定位置且插入有钥匙k的状态。

如图6所示,锁销3收纳在芯体2的锁销收容部2b内。锁销3被锁销弹簧3a向从芯体2突出的方向施力。

在主体1的芯体收容部1a,仅在锁定位置形成有能够接收从芯体2突出的锁销3的凹槽1b。除锁定位置以外(例如,解锁位置)未形成有该凹槽。

因此,锁销3仅在芯体2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下能够向芯体2的外方突出。

当刻有正确钥匙齿的钥匙k插入到最深部时,全部的锁销3如图6所示那样收容在芯体2内。但是,在插入或拔出钥匙k的中途阶段,各锁销3通过钥匙k向芯体的外侧突出。在该突出不被允许的情况下,不能插入或拔出钥匙k。

假设若在未形成有凹槽1b的解锁位置想要拔出钥匙k,则锁销3与主体1的芯体收容部1a的内壁抵接,不能从芯体2突出,因此利用锁销3阻止拔出钥匙k。从而,仅在锁定位置能够插拔钥匙k。而且,此种芯体2及锁销3的结构为通常使用的结构。

如图1所示,在芯体2的前方设有开闭器4、开闭器弹簧5、开闭器固定件6、芯体罩7、保护部件弹簧8、保护部件密封件9、钥匙孔保护部件10。

开闭器4被开闭器弹簧5施力而堵塞芯体2的钥匙孔。当插入钥匙k时,开闭器4被钥匙k推开而旋转移动并退避。

开闭器固定件6位于开闭器4与芯体罩7之间,并保持开闭器4。

芯体罩7以覆盖芯体2的前端侧且将开闭器固定件6及开闭器4保持于芯体2的状态固定于芯体2。

保护部件密封件9使用密封固定件22安装于钥匙孔保护部件10的背面侧,在钥匙孔保护部件10关闭的状态下,紧贴在芯体罩7的正面,防止异物侵入钥匙孔2d内。

钥匙孔保护部件10以能够以轴11为中心旋转移动的方式安装于主体1,并通过使用者的操作能够开闭。钥匙孔保护部件10被保护部件弹簧8向关闭方向施力,只要使用者不进行操作,则覆盖钥匙孔2d而防止异物侵入钥匙孔2d内。

密封部件12夹在主体1与罩14之间并固定于主体1。当注口盖100安装于注入管p时,密封部件12紧贴在注入管的端部,防止燃料泄漏,且防止异物侵入箱体内。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部件12由两个部件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

锁定部件13通过对金属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包括凸轮孔13a、管卡止部13b、卡止部13c。

凸轮孔13a形成在沿芯体2的后端面的部位,与芯体2的突起2c卡合。

如图5所示,管卡止部13b朝向罩14的大致圆筒形状的径向外侧突出形成,能够从罩14突出。

锁定部件13通过芯体2的旋转,借助凸轮孔13a从突起2c获取驱动力,在图5中的左右方向上移动。在图5中,是锁定部件13移动到锁定位置的状态,所述锁定位置为锁定部件13的管卡止部13b从罩14向图中的右侧突出的位置,管卡止部13b与形成在注入管p的卡合部(未图示)卡合。

在图5的锁定位置下,锁定部件13的管卡止部13b与注入管p卡合,阻止主体1从注入管p卸下。

此外,当芯体2移动到解锁位置时,锁定部件13移动到如下解锁位置:管卡止部13b与注入管p的卡合被解除,主体1能够从注入管p卸下。

此外,锁定部件13上形成有与后述的限制部件19的限制部19a卡合的卡止部13c。本实施方式的卡止部13c形成在从形成有凸轮孔13a的面朝前方立起弯折的部位。

限制部件19以能够摆动的状态被插穿于主体1的轴插穿孔1c的轴20轴支承,在限制部件19的前方侧即一端形成有装卸检测部19b,在后方侧即另一端形成有限制部19a。

此外,在限制部件19与主体1之间具备对限制部件19向如下方向施力的复位弹簧(施力部件)21:使装卸检测部19b向注入管p的径向外侧突出且使限制部19a向注入管p的径向内侧没入即限制部19a与锁定部件13的卡止部13c卡合。

装卸检测部19b的径向外侧的前端部成为斜面,当主体1向注入管p装配时该斜面与注入管p的边缘抵接,装卸检测部19b能够克服复位弹簧21的作用力向径向内侧没入。

限制部19a与装卸检测部19b联动地进退移动,当主体1从注入管p卸下时,限制部19a移动到卡止锁定部件13而限制锁定部件13移动的位置。此外,在主体1向注入管p装配时,限制部19a移动到解除锁定部件13的卡止的位置。

通过此种结构,当主体1从注入管p卸下时,利用复位弹簧21的作用力使装卸检测部19b向径向外侧移动,使限制部19a移动到卡止锁定部件13而限制锁定部件13移动的位置。此外,当主体1向注入管p装配时,使装卸检测部19b向径向内侧压入并移动,使限制部19a移动到解除锁定部件13的卡止的位置。

接下来,更详细说明上述锁定部件13与限制部件19的动作。

图7是表示安装于注入管p的状态且芯体2位于锁定位置的注口盖100的后视图。

图8是表示安装于注入管p的状态且芯体2位于锁定位置的注口盖100的立体图。

图7及图8所示的安装于注入管p的状态且芯体2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相当于车辆使用中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或者是拔出了钥匙k,或者是即使插入着钥匙k也能够将其拔出。此外,在该状态下,管卡止部13b向径向外侧突出,装卸检测部19b被注入管p向径向内侧压入,因此成为解除锁定部件13的卡止的状态。由此,未限制锁定部件13的移动,能够使用钥匙k使芯体2旋转。

图9是表示安装于注入管p的状态且芯体2位于解锁位置的注口盖100的后视图。

图10是表示安装于注入管p的状态且芯体2位于解锁位置的注口盖100的立体图。

从图7及图8的状态,为了进行加油,插入钥匙k将芯体2旋转到解锁位置,成为图9及图10的状态。当向解锁位置旋转芯体2时,芯体2沿图9中箭头a的方向旋转,由此,锁定部件13向箭头b方向移动而成为解锁位置,锁定部件13也成为管卡止部13b向径向内侧移动的解锁位置(图9及图10的状态)。若变为图9及图10的状态,则能够拔出注口盖100,并从注入管p卸下。

图11是表示从注入管p卸下的状态且芯体2位于解锁位置的注口盖100的后视图。

图12是表示从注入管p卸下的状态且芯体2位于解锁位置的注口盖100的立体图。

对于从注入管p卸下的注口盖100,由于失去按压装卸检测部19b的力,因此装卸检测部19b向箭头c方向(径向外侧)突出。与该装卸检测部19b的移动联动,限制部19a向箭头d方向(径向内侧)移动,卡止部13c与限制部19a卡合,成为图11及图12所示的状态。

图13是表示处在从图11的状态将芯体2向锁定位置转动状态下的注口盖100的后视图。

在图11及图12的状态下,芯体2位于解锁位置,因此钥匙k保持插入到芯体2的状态,限制部件19位于与锁定部件13卡合的位置。从而,若想要变为锁定位置,将芯体2与钥匙k一同向箭头e方向转动,则锁定部件13想要向箭头f方向移动。但是,在图中的g部,利用限制部件19限制锁定部件13移动,因此无法利用钥匙k使与锁定部件13连接的芯体2旋转。

因此,不能将芯体2转动到能够插拔钥匙k的锁定位置,不必担忧在卸下注口盖100的状态下钥匙k被拔出。想要拔出钥匙k时,需要将注口盖100装配到注入管p,使限制部件19摆动,解除限制部件19与锁定部件13的卡合。

如以上说明那样,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注口盖100,在主体1中收容芯体2,利用插入到芯体2的钥匙k的旋转操作进行注口盖100向注入管p的固定及解除固定。从而,注口盖100不需要使主体1旋转来装配或卸下,便利性提高,不会对结构部件施加过度的负载。

而且,该注口盖100设置有在未装配于注入管p的状态下限制锁定部件向锁定位置移动的限制部件19,并利用限制部件19阻止芯体2向能够拔出钥匙k的锁定位置旋转。由此,只有将注口盖100安装于注入管p并使芯体2旋转到锁定位置,才能拔出钥匙k。

因此,能够防止在加油后忘记将注口盖100安装于注入管p就启动汽车的情况,能够避免从箱体漏油或异物侵入箱体内。

此外,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注口盖100,检测注口盖100向注入管p装卸的装卸检测部19b和限制锁定部件13移动的限制部19a集成在限制部件19。因此,能够减少注口盖100的部件数,能够容易组装,并控制制造成本。

进而,第一实施方式的注口盖100通过将限制部件19形成为摆动的部件,以其大致中央部作为旋转轴,能够使一端的装卸检测部19b、另一端的限制部19a分别向注入管p的径向的内外摆动,能够简化结构。

此外,第一实施方式的注口盖100通过将限制部件19形成为摆动的部件,利用注入管p按压或解除按压使限制部件19动作时,能够将主体1的装卸即直线运动变换为限制部件19的摆动即旋转运动。从而,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注口盖100中,对结构部件施加的负担少,此外,能够使限制部件19高效动作。

(第二实施方式)

图14是表示安装于注入管p的状态且芯体2位于锁定位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注口盖200的立体图。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将限制部件219设为直线行进移动的部件,此外,锁定部件213的卡止部213c设在比第一实施方式更靠前方这点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变化之处。此外,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的注口盖200,除了锁定部件213、限制部件219、复位弹簧221的形态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以外,其他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于实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功能的部分标注同一符号,并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

锁定部件213通过对金属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包括凸轮孔213a、管卡止部213b、卡止部213c。

凸轮孔213a形成在沿芯体2的后端面的部位,并与芯体2的突起2c卡合。

管卡止部213b朝向罩14的大致圆筒形状的径向外侧突出形成,能够从罩14突出。

锁定部件213通过芯体2的旋转,借助凸轮孔213a从突起2c获取驱动力,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移动。在图14中,成为锁定部件213移动到锁定位置的状态,所述锁定位置为锁定部件213的管卡止部213b从罩14突出的位置,管卡止部213b与形成在注入管p的卡合部(未图示)卡合。此外,锁定部件213的管卡止部213b与注入管p卡合,阻止主体1从注入管p卸下。

此外,在芯体2移动到解锁位置时,锁定部件213移动到如下解锁位置:管卡止部213b与注入管p的卡合被解除,主体1能够从注入管p卸下。

此外,锁定部件213上形成有与后述的限制部件219的限制部219a卡合的卡止部213c。第二实施方式的卡止部213c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卡止部13c不同,形成在比形成有凸轮孔213a的面更向前方远离的位置且形成在密封部件12附近的位置。

限制部件219以相对于主体1能够直线行进移动的状态设置在密封部件12的附近,在径向内侧形成有限制部219a,在径向外侧形成有装卸检测部219b。

此外,在限制部件219与主体1之间设置对限制部件219向如下方向施力的复位弹簧(施力部件)221:使装卸检测部219b及限制部219a朝向注入管p的径向外侧突出。

装卸检测部219b的径向外侧的前端部成为斜面,将主体1向注入管p装配时注入管p的边缘与该斜面抵接,限制部件219能够克服复位弹簧221的作用力向径向内侧没入。

限制部219a与装卸检测部219b联动地进退移动,当从注入管p卸下主体1时,限制部219a移动到卡止锁定部件213而限制锁定部件213移动的位置。此外,当主体1向注入管p装配时,限制部219a移动到解除锁定部件213的卡止的位置。

根据以上结构,第二实施方式的注口盖200能够进行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注口盖100同样的动作。除了限制部件219的动作是摆动还是直线行进移动以外,其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故而以下简单进行说明。

在图14所示的状态下,管卡止部213b向径向外侧突出,装卸检测部219b被注入管p向径向内侧(箭头h方向)压入,因此成为解除锁定部件213的卡止的状态。从而,不限制锁定部件213的移动,能够使用钥匙k使芯体2旋转。

图15是表示安装于注入管p的状态且芯体2位于解锁位置的注口盖200的立体图。

当从图14的状态使芯体2向解锁位置旋转时,锁定部件213也成为管卡止部213b向径向内侧(箭头i方向)移动的解锁位置(图15的状态)。若成为图15的状态,则能够拔出注口盖200,并从注入管p卸下。

图16是表示从注入管p卸下的状态且芯体2位于解锁位置的注口盖200的立体图。

对于从注入管p卸下的注口盖200,由于失去按压装卸检测部219b的力,因此装卸检测部219b向箭头j方向(径向外侧)突出。与该装卸检测部219b的移动联动,限制部219a也向箭头j方向(径向外侧)移动,在图中的m部,卡止部213c与限制部219a卡合,锁定部件213不能向箭头l方向移动,从而不能由钥匙k使芯体2旋转。

从而,不能使芯体2转动到能够插拔钥匙k的锁定位置,不必担忧在卸下注口盖200的状态下钥匙k被拔出。

如以上说明那样,第二实施方式的注口盖200将限制部件219设为直线移动的部件,由此使装卸检测部219b和限制部219a分别向注入管p的径向的内外直线进退,能够简化结构。

此外,第二实施方式的注口盖200中,将限制部件219设为直线移动的部件,由此利用注入管p按压或解除按压来使限制部件219动作时,将主体1的装卸即直线运动变换为正交方向的直线运动。因此,第二实施方式的注口盖200与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由摆动的部件构成的限制部件19的情况相比,对各部件施加的负担变大,但能够进一步使限制部件219小型化,能够进一步减小主体1的收容限制部件219的空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