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机构及逃生窗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52580发布日期:2019-03-05 20:28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翻转机构及逃生窗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翻转机构及逃生窗及车辆。



背景技术:

客车是运输人员的重要交通工具,具有人员密集的特点,一旦发生紧急事故,实现人员的快速逃生便是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现有技术中对于客车发生紧急事故时一般都是通过车窗逃生。通过车窗的逃生方法有多种,第一种应急锤或一键破窗器,两种方式都是通过敲碎车窗玻璃来实现逃生,但使用车窗应急锤需要一定的敲打技巧和力度,乘客在慌乱中破窗逃生的效率较低,一键破窗器击碎玻璃效率高,但会产生玻璃碎片,容易造成逃生人员受到二次伤害;第二种是推拉式逃生窗,将车窗制成左右滑移的两扇窗,闭合时左右错开以关闭车窗,逃生时将车窗左右叠置,但这样的车窗只有一半的空间用于人员逃生通过,当逃生人员较多时,易被堵塞,逃生效率也较低。另外现有技术中公路客车由于行李舱较高,逃生出口距离地面也较高,破窗后直接从窗口跳出也容易产生二次伤害,且如果事故发生在夜间,也容易出现逃生出口及破窗工具不易发现的情况,影响逃生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翻转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车窗打开慢、逃生效率低的问题;目的还在于提供使用该翻转机构的逃生窗,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事故发生在夜间出现逃生出口不易发现影响逃生效率的问题;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使用该逃生窗的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破窗逃生时因车窗过高容易造成二次伤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翻转机构的第一种技术方案是:翻转机构,包括固定座、铰接在固定座上的第一翻转件及与第一翻转件铰接的第二翻转件,所述第一翻转件和固定座的铰接轴线与第二翻转件和第一翻转件的铰接轴线平行,第一翻转件和第二翻转件均具有初始位置;翻转机构包括用于驱动处于初始位置的第一翻转件正向翻转并使处于初始位置的第二翻转件随第一翻转件正向翻转的第一弹性件和/或包括用于驱动处于初始位置的第二翻转件正向翻转并使处于初始位置的第一翻转件随第二翻转件正向翻转的第二弹性件。

本发明翻转机构的第二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翻转机构的第一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翻转件和第二翻转件上设有在第一翻转件和第二翻转件处于初始位置时用于挡止第二翻转件向反向翻转的挡止结构。挡止结构防止第二翻转件在初始位置时向反向翻转。

本发明翻转机构的第三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翻转机构的第二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挡止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翻转件上的第一挡止面和第二翻转件上的第二挡止面,所述第一挡止面和第二挡止面均平行于第一翻转件和第二翻转件的铰接轴线;或第一挡止面和第二挡止面均与第一翻转件和第二翻转件的铰接轴线重合。

本发明翻转机构的第四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翻转机构的第三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二翻转件为l型,所述第一翻转件为u型,第一翻转件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平行段和第二平行段以及连接两平行段的连接段,第一翻转件分别通过第一平行段和第二平行段与固定座和第二翻转件铰接,所述第一挡止面设置在第二平行段上,所述第二翻转件包括第一折边和与第二平行段铰接的第二折边,所述第二挡止面设置在第二折边上,所述第一折边在第一翻转件和第二翻转件处于初始位置时垂直于第一翻转件的第二平行段。第一翻转件为u型腔能够避开装饰板,可以在逃生窗处增加装饰板,增加了窗户的美观。

本发明翻转机构的第五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翻转机构的第四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固定座上设有立板,所述立板上设有圆弧槽,所述圆弧槽的圆心位于固定座与第一翻转件的铰接轴线上,所述第二翻转件的连接段上设有横杆,所述圆弧槽与横杆配合在第一翻转件位于初始位置时对第一翻转件进行挡止以限制第一翻转件反向翻转,且在第一翻转件正向翻转过程中对第一翻转件进行导向。圆弧槽既能对第一翻转件进行限位,又能对第一翻转件进行挡止,保证了翻转结构的正常工作。

本发明翻转机构的第六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翻转机构的第五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圆弧槽的内壁上设有阻尼胶条。阻尼胶条对第二翻转件起到缓冲作用,延缓第二翻转件因重力下落过快。

本发明翻转机构的第七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翻转机构的第四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固定座上设有用于与第一平行段的内侧挡止配合以限制第一翻转件的正向翻转角度不大于第一设定值的第一挡块,所述第二折边远离第一折边的端部设有用于与第二平行段的内侧配合限制第二翻转件的正向翻转角度不大于第二设定值的第一挡块。第一挡块和第一挡块的设置保证第一翻转件和第二翻转件的正向翻转角度不会超过设定值。

本发明翻转机构的第八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翻转机构的第七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设定值和第二设定值之和等于或小于180°。能够保证车窗最大限度的打开且不会碰到车体。

本发明翻转机构的第九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翻转机构的第八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设定值和第二设定值均等于或小于90°。

本发明翻转机构的第十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翻转机构的第一种至第九种任意一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翻转件上设有用于在第一翻转件正向翻转时对第一翻转件施加反向弹性作用力的弹性缓冲件。对第二翻转件的下落速度进行缓冲,避免对车外人员的伤害和对车体的碰撞。

本发明翻转机构的第十一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翻转机构的第十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弹性缓冲件为拉簧,所述拉簧的一端连接在第一翻转件上,另一端连接在固定座上。拉簧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且缓冲性能较好。

本发明翻转机构的第十二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翻转机构的第一种至第六种任意一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固定座上设有限制第一翻转件的正向翻转角度不大于第一设定值的第一挡块,所述第二翻转件上设有用于限制第二翻转件的正向翻转角度不大于第二设定值的第二挡块。第一挡块和第一挡块的设置保证第一翻转件和第二翻转件的正向翻转角度不会超过设定值。

本发明翻转机构的第十三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翻转机构的第一种至第九种任意一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弹性件为扭簧,所述扭簧套设在铰接轴上。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逃生窗的第一种技术方案是:逃生窗,包括窗锁、窗内框、窗外框以及安装在窗外框下端的翻转机构,所述翻转机构包括铰接在窗外框上的第一翻转件及与第一翻转件铰接的第二翻转件,所述第二翻转件固定在窗内框上,所述第一翻转件和窗外框的铰接轴线与第二翻转件和第一翻转件的铰接轴线平行,第一翻转件和第二翻转件均具有初始位置;翻转机构包括用于驱动处于初始位置的第一翻转件向车外翻转并使处于初始位置的第二翻转件随第一翻转件向车外翻转的第一弹性件,和/或包括用于驱动处于初始位置的第二翻转件向车外翻转并使处于初始位置的第一翻转件随第二翻转件向车外翻转的第二弹性件。

本发明逃生窗的第二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逃生窗的第一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翻转件和第二翻转件上设有在第一翻转件和第二翻转件处于初始位置时用于挡止第二翻转件向反向翻转的挡止结构。挡止结构防止第二翻转件在初始位置时向反向翻转。

本发明逃生窗的第三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逃生窗的第二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挡止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翻转件上的第一挡止面和第二翻转件上的第二挡止面,所述第一挡止面和第二挡止面均平行于第一翻转件和第二翻转件的铰接轴线;或第一挡止面和第二挡止面均与第一翻转件和第二翻转件的铰接轴线重合。

本发明逃生窗的第四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逃生窗的第三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二翻转件为l型,所述第一翻转件为u型,第一翻转件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平行段和第二平行段以及连接两平行段的连接段,第一翻转件分别通过第一平行段和第二平行段与固定座和第二翻转件铰接,所述第一挡止面设置在第二平行段上,所述第二翻转件包括第一折边和与第二平行段铰接的第二折边,所述第二挡止面设置在第二折边上,所述第一折边在第一翻转件和第二翻转件处于初始位置时垂直于第一翻转件的第二平行段。第一翻转件为u型腔能够避开装饰板,可以在逃生窗处增加装饰板,增加了窗户的美观。

本发明逃生窗的第五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逃生窗的第四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固定座上设有立板,所述立板上设有圆弧槽,所述圆弧槽的圆心位于固定座与第一翻转件的铰接轴线上,所述第二翻转件的连接段上设有横杆,所述圆弧槽与横杆配合在第一翻转件位于初始位置时对第一翻转件进行挡止以限制第一翻转件反向翻转,且在第一翻转件正向翻转过程中对第一翻转件进行导向。圆弧槽既能对第一翻转件进行限位,又能对第一翻转件进行挡止,保证了翻转结构的正常工作。

本发明逃生窗的第六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逃生窗的第五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圆弧槽的内壁上设有阻尼胶条。阻尼胶条对第二翻转件起到缓冲作用,延缓第二翻转件因重力下落过快。

本发明逃生窗的第七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逃生窗的第四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固定座上设有用于与第一平行段的内侧挡止配合以限制第一翻转件的正向翻转角度不大于第一设定值的第一挡块,所述第二折边远离第一折边的端部设有用于与第二平行段的内侧配合限制第二翻转件的正向翻转角度不大于第二设定值的第二挡块。第一挡块和第一挡块的设置保证第一翻转件和第二翻转件的正向翻转角度不会超过设定值。

本发明逃生窗的第八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逃生窗的第七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设定值和第二设定值之和等于或小于180°。能够保证车窗最大限度的打开且不会碰到车体。

本发明逃生窗的第九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逃生窗的第八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设定值和第二设定值均等于或小于90°。

本发明逃生窗的第十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逃生窗的第一种至第九种任意一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翻转件上设有用于在第一翻转件正向翻转时对第一翻转件施加反向弹性作用力的弹性缓冲件。对第二翻转件的下落速度进行缓冲,避免对车外人员的伤害和对车体的碰撞。

本发明逃生窗的第十一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逃生窗的第十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弹性缓冲件为拉簧,所述拉簧的一端连接在第一翻转件上,另一端连接在固定座上。拉簧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且缓冲性能较好。

本发明逃生窗的第十二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逃生窗的第一种至第六种任意一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固定座上设有限制第一翻转件的正向翻转角度不大于第一设定值的第一挡块,所述第二翻转件上设有用于限制第二翻转件的正向翻转角度不大于第二设定值的第二挡块。第一挡块和第一挡块的设置保证第一翻转件和第二翻转件的正向翻转角度不会超过设定值。

本发明逃生窗的第十三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逃生窗的第一种至第九种任意一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弹性件为扭簧,所述扭簧套设在铰接轴上。

本发明逃生窗的第十四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逃生窗的第一种至第九种任意一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窗锁为电控窗锁,所述电控窗锁的开启按钮设置在窗外框上。电控窗锁在发生紧急事故时较为容易打开。

本发明逃生窗的第十五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逃生窗的第十四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电控窗锁还包括用于控制电控窗锁启闭的远程开关,所述远程开关位于司机驾驶室处。

本发明逃生窗的第十六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逃生窗的第一种至第九种任意一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窗外框上还设置有用于照亮逃生窗的引导灯。保证夜晚逃生时能够看清楚路况,避免二次伤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车辆的第一种技术方案是:车辆,包括车体和安装在车体上的逃生窗,所述逃生窗包括窗锁、窗内框、窗外框以及位于安装在窗外框下端的翻转机构,所述翻转机构包括铰接在窗外框上的第一翻转件及与第一翻转件铰接的第二翻转件,所述第二翻转件固定在窗内框上,所述第一翻转件和窗外框的铰接轴线与第二翻转件和第一翻转件的铰接轴线平行,第一翻转件和第二翻转件均具有初始位置;翻转机构包括用于驱动处于初始位置的第一翻转件向车外翻转并使处于初始位置的第二翻转件随第一翻转件向车外翻转的第一弹性件,和/或包括用于驱动处于初始位置的第二翻转件向车外翻转并使处于初始位置的第一翻转件随第二翻转件向车外翻转的第二弹性件。

本发明车辆的第二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车辆的第一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翻转件和第二翻转件上设有在第一翻转件和第二翻转件处于初始位置时用于挡止第二翻转件向反向翻转的挡止结构。挡止结构防止第二翻转件在初始位置时向反向翻转。

本发明车辆的第三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车辆的第二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挡止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翻转件上的第一挡止面和第二翻转件上的第二挡止面,所述第一挡止面和第二挡止面均平行于第一翻转件和第二翻转件的铰接轴线;或第一挡止面和第二挡止面均与第一翻转件和第二翻转件的铰接轴线重合。

本发明车辆的第四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车辆的第三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二翻转件为l型,所述第一翻转件为u型,第一翻转件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平行段和第二平行段以及连接两平行段的连接段,第一翻转件分别通过第一平行段和第二平行段与固定座和第二翻转件铰接,所述第一挡止面设置在第二平行段上,所述第二翻转件包括第一折边和与第二平行段铰接的第二折边,所述第二挡止面设置在第二折边上,所述第一折边在第一翻转件和第二翻转件处于初始位置时垂直于第一翻转件的第二平行段。第一翻转件为u型腔能够避开装饰板,可以在逃生窗处增加装饰板,增加了窗户的美观。

本发明车辆的第五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车辆的第四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固定座上设有立板,所述立板上设有圆弧槽,所述圆弧槽的圆心位于固定座与第一翻转件的铰接轴线上,所述第二翻转件的连接段上设有横杆,所述圆弧槽与横杆配合在第一翻转件位于初始位置时对第一翻转件进行挡止以限制第一翻转件反向翻转,且在第一翻转件正向翻转过程中对第一翻转件进行导向。圆弧槽既能对第一翻转件进行限位,又能对第一翻转件进行挡止,保证了翻转结构的正常工作。

本发明车辆的第六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车辆的第五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圆弧槽的内壁上设有阻尼胶条。阻尼胶条对第二翻转件起到缓冲作用,延缓第二翻转件因重力下落过快。

本发明车辆的第七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车辆的第四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固定座上设有用于与第一平行段的内侧挡止配合以限制第一翻转件的正向翻转角度不大于第一设定值的第一挡块,所述第二折边远离第一折边的端部设有用于与第二平行段的内侧配合限制第二翻转件的正向翻转角度不大于第二设定值的第二挡块。第一挡块和第一挡块的设置保证第一翻转件和第二翻转件的正向翻转角度不会超过设定值。

本发明车辆的第八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车辆的第七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设定值和第二设定值之和等于或小于180°。能够保证车窗最大限度的打开且不会碰到车体。

本发明车辆的第九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车辆的第八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设定值和第二设定值均等于或小于90°。

本发明车辆的第十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车辆的第一种至第九种任意一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翻转件上设有用于在第一翻转件正向翻转时对第一翻转件施加反向弹性作用力的弹性缓冲件。对第二翻转件的下落速度进行缓冲,避免对车外人员的伤害和对车体的碰撞。

本发明车辆的第十一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车辆的第十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弹性缓冲件为拉簧,所述拉簧的一端连接在第一翻转件上,另一端连接在固定座上。拉簧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且缓冲性能较好。

本发明车辆的第十二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车辆的第一种至第六种任意一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固定座上设有限制第一翻转件的正向翻转角度不大于第一设定值的第一挡块,所述第二翻转件上设有用于限制第二翻转件的正向翻转角度不大于第二设定值的第二挡块。第一挡块和第一挡块的设置保证第一翻转件和第二翻转件的正向翻转角度不会超过设定值。

本发明车辆的第十三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车辆的第一种至第九种任意一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弹性件为扭簧,所述扭簧套设在铰接轴上。

本发明车辆的第十四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车辆的第一种至第九种任意一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窗锁为电控窗锁,所述电控窗锁的开启按钮设置在窗外框上。电控窗锁在发生紧急事故时较为容易打开。

本发明车辆的第十五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车辆的第十四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电控窗锁还包括用于控制电控窗锁启闭的远程开关,所述远程开关位于司机驾驶室处。

本发明车辆的第十六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车辆的第一种至第九种任意一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窗外框上还设置有用于照亮逃生窗的引导灯。保证夜晚逃生时能够看清楚路况,避免二次伤害。

本发明车辆的第十七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车辆的第一种至第九种任意一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车体上设有电控软梯。电控软梯保证乘客能够容易的通过窗户从车内着陆到地面上。

本发明车辆的第十八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发明车辆的第十七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电控软梯包括软梯阶梯杆,所述软梯阶梯杆为木制的杆件。木质杆件成本较低,且踩踏时不容易变形,方便乘客着陆。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车辆通过在车窗上加装弹性件实现了逃生窗的快速开启,保证了乘客的快速逃离,且逃生窗在翻转机构的两个铰接轴上经过两次翻转,使逃生窗能打开到最大化,有利于乘客的逃生,提高了逃生的效率,解决了目前的逃生窗逃生效率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车辆的具体实施例一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车辆的具体实施例一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车辆的具体实施例一的车窗框架和顶盖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车辆的具体实施例一的逃生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a处的剖面图;

图6为本发明车辆的具体实施例一的电控软梯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车辆的具体实施例一的翻转结构的正面立体图;

图8为本发明车辆的具体实施例一的翻转结构的背面立体图;

图9为本发明车辆的具体实施例一的翻转结构的主视图;

图10为图9中b-b处的剖面图;

图11为图9的翻转机构与外装饰板的相对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车辆的具体实施例一的翻转机构翻转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车辆的具体实施例一的翻转机构翻转后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车辆的具体实施例一的翻转结构的左视图;

图15为本发明车辆的具体实施例一的电控窗锁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车辆的具体实施例一的远程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车辆的具体实施例六的翻转结构的左视图;

图18为本发明车辆的具体实施例七的翻转结构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的车辆的具体实施例一,如图1和图2所示,车辆,包括车体顶盖骨架1、车窗框架2、逃生窗3以及电控软梯4,车体顶盖骨架1上设有顶纵梁11,顶纵梁11用于固定电控软梯4;如图3所示,车窗框架2由左侧侧窗立柱21、右侧侧窗立柱22、侧窗下横梁23、侧窗上横梁24以及外装饰板25组成,外装饰板25装饰在车体侧围配合密封条实现密封,车窗框架固定有逃生窗3。

如图4和图5所示,逃生窗3包括窗框固定部分和活动部分,窗框固定部分包括窗外框31、电机固定垫铁33、锁体固定垫铁34和手柄支架35;窗外框31为矩形结构,固定在车窗框架2上,电机固定垫铁33、锁体固定垫铁34和手柄支架35焊接固定在窗外框31上;窗框活动部分包含窗内框32、密封胶条36以及车窗玻璃37,窗内框32的底部设有凹槽,凹槽内镶嵌有密封胶条36,密封胶条36位于窗外框31和窗内框32之间,窗内框32的侧面粘接有车窗玻璃37。

如图6所示,电控软梯4位于车体顶盖骨架1的顶纵梁11上,电控软梯包括软梯电机41和软梯固定架43,软梯电机41和软梯固定架43固定在顶纵梁11上,软梯固定架43上安装有软梯转轴44,软梯卷绳45的一端固定在软梯转轴44上,另一端为自由垂落状态,软梯卷绳45卷收在软梯转轴44上;软梯电机41可正向和负向转动,通过齿轮组42带动软梯转轴44转动,正向转动使软梯卷绳45伸长,负向转动使软梯卷绳45收缩;软梯阶梯杆46为木头等硬质材料制成的杆件,软梯阶梯杆46固定在软梯卷绳45上。

本实施例中,如图7至图14所示,翻转机构5安装于窗外框31底部的左右两侧,翻转机构5包括固定座52,固定座52通过下转轴53铰接有第一翻转件54,第一翻转件54通过上转轴5铰接有第二翻转件55,固定座52与第一翻转件54的铰接轴线平行于第一翻转件54与第二翻转件的铰接轴线,第一翻转件54和第二翻转件55均具有初始位置;窗外框31的底部焊接固定有固定垫铁51,固定座52通过螺栓固定在固定垫铁51上,固定座52上设有圆挡块521,圆挡块521构成了第一挡块,圆挡块521用于与第一翻转件54挡止配合限制第一翻转件54的翻转角度,使第一翻转件54的翻转角度小于90°。本实施例中,第一翻转件54和第二翻转件55均为板状结构。

上述所述中,第一翻转件54为u型,u型结构构成了让位空间,用于在翻转时对外装饰板25的让位,以免碰触到外装饰板,第一翻转件54包括第一平行段543和第二平行段545以及连接两平行段的连接段544,第一翻转件54的第一平行段543和固定座52铰接,第二平行段545和第二翻转件55铰接,第二平行段545的上表面构成了第一挡止面,连接段544上设有横杆542,横杆542的两侧固定有拉簧541,拉簧541的一端固定在横杆542上,另一端固定在固定座52上;第一翻转件54处于初始位置时,拉簧541处于预拉紧状态,使第一翻转件54保持稳定不翻转;固定座52上设有两块立板58,立板58内设计有圆弧槽581,圆弧槽581的圆心位于下转轴53的轴线上,横杆542放置在圆弧槽581内,圆弧槽581内设有阻尼胶条59,使横杆542卡紧在圆弧槽581内,进一步的保证第一翻转件54的稳定性,第一翻转件54能够通过横杆542与圆弧槽581内的阻尼胶条59和拉簧541的双重作用下,降低窗内框32的下翻速度,避免伤害的车外人员以及对车体的损坏。

上述所述中,第二翻转件为l型,包括第一折边552和第二折边553,第二翻转件55的第二折边553与第一翻转件54的第二平行段545通过上转轴56铰接,第二折边553的下表面构成第二挡止面,上转轴56上套设有扭簧57,扭簧57一端固定在第一翻转件54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二翻转件55上,第二翻转件55在初始状态时可在扭簧作用下自动翻转;第二翻转件55与窗内框32通过螺栓固定在一起,第二翻转件55在初始状态时在扭簧的弹力作用下可带动窗内框32一起向外翻转;第二翻转件55的铰接端设有尖挡块551,尖挡块551构成了第二挡块,尖挡块551用于与第一翻转件54的第二平行段的内侧面挡止配合限制第二翻转件55的翻转角度,使第二翻转件55翻转角度小于90°,上述中圆挡块521用于限制第一翻转件54的旋转角度,使第一翻转件54的翻转角度小于90°,因此,第二翻转件55的相对翻转角度小于180°,控制在170°~180°之间,这样可使窗内框32翻转后不会撞击到车体上。其他实施例中,根据车型的不同,第二翻转件55的相对翻转角度可以等于180°。

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电控窗锁6包括窗锁电机61、锁体62和碰锁63、拉线64、开启手柄65、开启按钮66;窗锁电机61和锁体62分别通过螺栓固定在电机固定垫铁33、锁体固定垫铁34上,碰锁63通过螺栓固定在窗内框32上,开启手柄65固定在手柄支架35上;一方面,锁体62可通过开启手柄65拉动拉线64使碰锁63从锁体62中脱出,实现手动解锁;另一方面,也可按下开启按钮66,通过窗锁电机61正向转动拉动拉线64使碰锁63从锁体62中脱出,实现自动解锁。

本实施例中,远程开关8位于司机驾驶室,如图13所示,上面“﹢”代表正向,“-”代表负向;当远程开关8按动正向时,可使窗锁电机61正向转动拉动拉线64使碰锁63从锁体62中脱出,实现自动解锁,车窗打开,同时使软梯电机41正向转动使软梯卷绳45伸长,且开启逃生引导灯8,引导人员从车窗逃生;当远程开关按动负向时,使软梯电机41负向转动,软梯卷绳45收缩成卷收状态,同时窗锁电机61负向转动拉动引线64使锁体62回位,使逃生窗3闭合后锁止。

本发明车辆的具体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翻转件上不设置拉簧,仅依靠阻尼胶条实现窗内框的下落缓冲。

本发明车辆的具体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固定座上可以不设置立板,依靠拉簧或者设置在下转轴上的扭簧实现缓冲。

本发明车辆的具体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电控窗锁可以用机械锁代替。

本发明车辆的具体实施例五: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软梯阶梯杆为绳子等软质材料。

本发明车辆的具体实施例六:如图17所示,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翻转件的u型开口朝向车内侧。

本发明车辆的具体实施例七:如图18所示,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翻转件和第二翻转件的上转轴上不设置扭簧,在窗户和车窗框架之间设置压簧。

本发明的逃生窗的具体实施例,该逃生窗与上述车辆的具体实施例一至具体实施例七中任意一个所述的逃生窗的结构相同,不予赘述。

本发明的翻转机构的具体实施例,该翻转机构与上述车辆的具体实施例一至具体实施例七中任意一个所述的翻转机构的结构相同,不予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翻转机构安装在车窗框架的外框架下端,只通过一个扭簧和逃生窗自身的重力就能实现逃生窗的大幅度打开,在其他实施例中,翻转机构在两个铰接轴上都安装有扭簧,翻转机构安装在外框架的侧壁上,通过两个扭簧的两级弹力实现逃生窗的大幅度打开。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