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双门电磁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41607发布日期:2018-06-19 22:25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轨道交通双门电磁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轨道交通双门电磁锁。



背景技术:

电磁锁是一种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双扇滑动门(ASD)实现自动锁门功能的一种锁紧机构(LD),它是一个机电磁一体化的机构。当滑动门(ASD)闭门时,它能自动将门锁上;当列车进站后,乘客需要下车时,DCU(门控单元)给电磁锁(MLD)信号,电磁锁自动解锁,这时门自动开启,当在紧急情况下,无需DCU给信号,在门的里外二面,人可以通过手动解锁机构将电磁锁开启,这时滑动们(ASD)也能开启。

电磁锁的设计和电磁铁一样,是利用电生磁的原理,当电流通过硅钢片时,电磁锁会产生强大的吸力紧紧的吸住吸附铁板达到锁门的效果。只要小小的电流电磁锁就会产生莫大的磁力,控制电磁锁电源的门禁系统识别人员正确后即断电,电磁锁失去吸力即可开门。

在轨道全高门中,一般在门头位置或者底部设置电磁锁,但是现有电磁锁结构复杂,多为半封闭或者敞开式结构,不能满足防尘防雨的要求,使用寿命短,故障率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轨道交通双门电磁锁。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轨道交通双门电磁锁,包括锁体和一对设置在锁体两侧与锁体相对的门销,两门销沿锁体中心轴线对称布置,门鞘分别与全高门头侧边固定连接,锁体安装在者轨道交通工具侧壁上,所述门销包括固定块和销体,所述销体固定在固定块朝向锁体一面,所述锁体由外壳,电磁铁,锁钩,限位钩,锁销组成;所述外壳靠近底部与销体对应面上分别设置通孔,转轴穿过所述通孔,转轴位于外壳内一端固定连接限位钩,转轴位于外壳外一端固定连接锁钩,锁销一端位于两限位钩之间,另一端靠近电磁铁底部,电磁铁通过锁销带动两限位钩转动进而使锁钩转动实现开锁或者闭锁。

所述外壳侧面设置进线口,上部设置出线口,电源线从进线口进入外壳中并与电磁铁连接,电磁铁上的导线穿过出线口与门控单元连接。

所述外壳底部侧面上设置手动解锁杆,所述手动解锁杆位于外壳内一端朝向锁销末端。所述手动解锁杆优选为按压式结构或者旋转式结构,通过手动解锁杆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带动锁销转动进而实现手动开锁或者闭锁。

所述外壳靠近底端两侧面分别设置突出的外缘,所述外缘上设置固定孔位,通过所述固定孔位将锁体安装在轨道交通侧壁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锁体两侧边设置一对门销,实现对全高门口的快速解锁、闭锁;电磁锁采用全封闭结构,更适用于对防水防尘较高的环境;瞬态自动解锁力大于30N,抗干扰负载能力强;采用机械保持结构,开门通电时间只需0.5s,之后完全不需要电源,直到下一个开门动作开始,电磁寿命更长,对电源的依赖度低;可以安装在全封闭的侧盒环境中,只需侧盒防水板上开启二个小轴孔,即可实现锁的功能,大大提高设备的防水等级;自动解锁采用转盘式的锁嘴,完美解决触发和锁闭的盲区;手动解锁采用按压式的结构,完全消除手动解锁的悬臂剪切力和机械摩擦力;机械安装方式可以依据客户需求定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开锁状态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闭锁状态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锁体正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锁体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4所示,一种轨道交通双门电磁锁,包括锁体2和一对设置在锁体2两侧与锁体2相对的门销1,两门销1沿锁体2中心轴线对称布置,门鞘1分别与全高门头侧边固定连接,锁体2安装在者轨道交通工具侧壁上,门销1包括固定块3和销体4,销体4固定在固定块3朝向锁体2一面,锁体2由外壳6,电磁铁7,锁钩9,限位钩8,锁销14组成;外壳6靠近底部与销体4对应面上分别设置通孔,转轴10穿过所述通孔,转轴10位于外壳6内一端固定连接限位钩8,转轴10位于外壳6外一端固定连接锁钩9,锁销14一端位于两限位钩之间,锁销14另一端靠近电磁铁7底部,电磁铁7通过锁销14带动两限位钩8转动进而使锁钩9转动实现开锁或者闭锁。

外壳6侧面设置进线口12,上部设置出线口11,电源线从进线口12进入外壳6中并与电磁铁7连接,电磁铁7上的导线穿过出线口11与门控单元连接,进一步在外壳6底部侧面上设置手动解锁杆5,手动解锁杆5位于外壳6内一端朝向锁销14末端,手动解锁杆5优选为按压式结构或者旋转式结构,通过手动解锁杆5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带动锁销14转动进而实现手动开锁或者闭锁。

外壳6靠近底端两侧面分别设置突出的外缘,所述外缘上设置固定孔位13,通过固定孔位13将锁体1安装在轨道交通侧壁上。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