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执手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67866阅读:703来源:国知局
双面执手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锁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双面执手锁。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双面执手锁大多是包括有内执手、外执手、锁盒、方轴,所述方轴穿置在锁盒上,所述外执手上设有锁芯,该锁芯可驱动方轴转动,而内执手上设有上锁按钮,该内执手与方轴连接。这样的结构的双面执手锁在上锁时,是通过按下内执手中的上锁按钮,使外执手被限制转动,从而令到在门外开锁时,需要用锁匙来操作锁芯来使方轴转动来驱动锁盒中牵缩机构使锁盒的锁舌缩回的;这种结构的双面执手锁在门外只能实现开锁,锁门时都需要先按下内执手中的按钮将外双面执手锁定后再关门,为了提高生活效率,使关门更加迅速,用户在锁门时习惯一手抓住外执手,另一只手伸入至门内按下按钮,使用起来极其不方便,而且还存在手被门夹住的危险,存在安全隐患;另外,现有内执手采用按钮是采用弹簧来实现复位的,弹簧容易出现机械疲劳,会影响双面执手锁的使用,双面执手锁容易出现故障,降低双面执手锁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面执手锁,该双面执手锁具有结构简单、设计科学、可在门外将外执手进行定位,使用方便、安全性能佳、稳定性好,不易出现故障、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双面执手锁,包括外执手机构、内执手机构、锁盒、传动轴组件,其特点在于所述内执手机构包括内执手、转动件、内解锁件、内安装件,所述内执手上设有安装腔孔,所述转动件穿置于内执手的安装腔孔中;所述内解锁件固定安装在内执手上,在内解锁件上设有套筒部;所述内安装件上设有转动腔槽,所述内解锁件的套筒部嵌置于内安装件的转动腔槽中;所述外执手机构包括外执手、锁芯、拨动件、外解锁件、滚动件、外安装件,所述外执手上也设有安装腔孔;所述外安装件上也设有转动腔槽,在外安装件的转动腔槽的孔壁上还设有卡装凹位;所述锁芯安装在外执手的安装腔孔中;所述拨动件插装在外执手的安装腔孔上,在拨动件的周向面上设有推动凹位;所述外解锁件固定安装在外执手上,在外解锁件上也设有套筒部,该套筒部套置于拨动件上,在外解锁件的套筒部上还设有导向通道;所述滚动件安装在导向通道与推动凹位之间并与套筒部一起嵌装于外安装件的转动腔槽中;所述拨动件通过转动锁芯而转动,且所述滚动件通过拨动件上的转动而被拨动件的推动凹位推送到导向通道与卡装凹位之间;所述传动轴组件包括解锁轴与上锁轴,所述上锁轴可周向转动地穿置于解锁轴中,所述上锁轴的一端穿过外安装件及外解锁件与拨动件连接,该上锁轴的另一端穿过内安装件及内解锁件与转动件连接,所述解锁轴的一端穿过外安装件与外解锁件的套筒部连接,该解锁轴的另一端穿过锁盒及内安装件与内解锁件的套筒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锁芯的其中一端面上设有钥匙插孔,该锁芯的另一端面上设有公扇形拨块,所述拨动件的其中一端面上设有与公扇形拨块配合作用的母扇形拨块,所述公扇形拨块的圆心角A为175°至185°,所述母扇形拨块的圆心角B的角度大小为公扇形拨块的圆心角A的二分之一。

再进一步地,所述内解锁件上设有与其套筒部呈相贯通设置的转筒部,所述内解锁件上的转筒部插入至内执手的安装腔孔中,所述转动件插装在转筒部上;所述外解锁件上也设有与其套筒部呈相贯通设置的转筒部,所述外解锁件上的转筒部插入至外执手的安装腔孔中,所述锁芯与拨动件插装在转筒部中,且所述的拨动件穿过转筒部进入到套筒部中。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在门外将外双面执手锁定进行上锁时,用钥匙转动锁芯,使锁芯驱动拨动件转动,而拨动件在转动过程中,该拨动件上的推动凹位会将滚动件推送到导向通道与卡装凹位之间,因为外解锁件是固定在外执手上的,而外安装件在使用时是固定在门板上的,所以滚动件会将外执手卡在外安装件上,实现上锁的目的;

在门外解锁开门时,先用钥匙转动锁芯复位,使锁芯转动拨动件转动,令到拨动件上的推动凹位与导向通道及卡装凹位进行对位,再转动外执手令到外解锁件的套筒部沿外安装件的转动腔槽转动,使滚动件被挤压复位,而且外执手的转动还令到外解锁件带动解锁轴转动,使锁盒的锁舌缩回实现解锁开门;

在门内上锁时,因为转动件与拨动件是通过上锁轴连接的,所以在门内上锁只需要转动转动件就可以同时转动拨动件,拨动件上的推动凹位就会将滚动件推送到导向通道与卡装凹位之间,实现门内上锁的目的;

在门内解锁开门时,将转动件复位,令到转动件带动拨动件转动,使拨动件上的推动凹位与导向通道及卡装凹位对位,再转动内执手,由于内执手与外执手之间是通过解锁轴进行连接的,使得内执手转动的同时外执手及解锁轴也转动,以至于外解锁件的套筒部沿外安装件的转动腔槽转动,使滚动件被挤压复位,使锁盒的锁舌缩回实现在门内解锁开门。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设计科学、可在门外将外执手进行定位,使用方便、安全性能佳、稳定性好,不易出现故障、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锁盒没有示出)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外执手组件与传动轴组件连接后的部分拆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内执手组件的部分拆装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拨动件、外解锁件、滚动件、上锁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锁芯、拨动件、滚动件、上锁轴、转动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拨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锁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外解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内解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外安装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安装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外执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外执手机构、11-外执手、12-锁芯、121-钥匙插孔、122-公扇形拨块、13-拨动件、131-推动凹位、132-母扇形拨块、14-外解锁件、141-导向通道、15-滚动件、16-外安装件、161-卡装凹位、2-内执手机构、21-内执手、22-转动件、221-转动体部、222-扭动部、23-内解锁件、24-内安装件、3-传动轴组件、31-解锁轴、311-轴孔、32-上锁轴、4-安装腔孔、5-套筒部、51-解锁轴插孔、6-转动腔槽、7-安装腔槽、8-通孔、9-定位柱、10-安装孔、20-转筒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双面执手锁,包括外执手机构1、内执手机构2、锁盒、传动轴组件3,所述内执手机构2包括内执手21、转动件22、内解锁件23、内安装件24,所述内执手21上设有安装腔孔4,所述转动件22穿置于内执手21的安装腔孔4中;所述内解锁件23固定安装在内执手21上,在内解锁件23上设有套筒部5;所述内安装件24上设有转动腔槽6,所述内解锁件23的套筒部5嵌置于内安装件24的转动腔槽6中;所述外执手机构1包括外执手11、锁芯12、拨动件13、外解锁件14、滚动件15、外安装件16,所述外执手11上也设有安装腔孔4;所述外安装件16上也设有转动腔槽6,在外安装件16的转动腔槽6的孔壁上还设有卡装凹位161;所述锁芯12安装在外执手11的安装腔孔4中;所述拨动件13插装在外执手11的安装腔孔4上,在拨动件13的周向面上设有推动凹位131;所述外解锁件14固定安装在外执手11上,在外解锁件14上也设有套筒部5,该套筒部5套置于拨动件13上,在外解锁件14的套筒部5上还设有导向通道141;所述滚动件15安装在导向通道141与推动凹位131之间并与套筒部5一起嵌装于外安装件16的转动腔槽6中;所述拨动件13通过转动锁芯12而转动,且所述滚动件15通过拨动件13上的转动而被拨动件13的推动凹位131推送到导向通道141与卡装凹位161之间;所述传动轴组件3包括解锁轴31与上锁轴32,所述上锁轴32可周向转动地穿置于解锁轴31中,所述上锁轴32的一端穿过外安装件16及外解锁件14与拨动件13连接,该上锁轴32的另一端穿过内安装件24及内解锁件与转动件22连接,所述解锁轴31的一端穿过外安装件16与外解锁件14的套筒部5连接,该解锁轴31的另一端穿过锁盒及内安装件24与内解锁件23的套筒部5连接。本实用新型中的锁盒是现在常用的锁盒,是常规技术,故不再详述。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设计科学、可在门外将外执手进行定位,使用方便、安全性能佳、稳定性好,不易出现故障、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12所示,在门外将外执手11锁定进行上锁时,用钥匙转动锁芯12,使锁芯12驱动拨动件13转动,而拨动件13在转动过程中,该拨动件13上的推动凹位131会将滚动件15推送到导向通道141与卡装凹位161之间,因为外解锁件14是固定在外执手11上的,且外安装件16在使用时是固定在门板上的,所以滚动件15会将外执手11卡在外安装件16上,实现上锁的目的;

在门外解锁开门时,先用钥匙转动锁芯12复位,使锁芯12转动拨动件13转动,令到拨动件13上的推动凹位131与导向通道141及卡装凹位161进行对位,再转动外执手11令到外解锁件14的套筒部5沿外安装件16的转动腔槽6转动,使滚动件15被挤压复位,而且外执手11的转动还令到外解锁件14带动解锁轴31转动,使锁盒的锁舌缩回实现解锁开门;

在门内上锁时,因为转动件22与拨动件13是通过上锁轴32连接的,所以在门内上锁只需要转动转动件22就可以同时转动拨动件13,拨动件13上的推动凹位131就会将滚动件15推送到导向通道141与卡装凹位161之间,实现门内上锁的目的;

在门内解锁开门时,将转动件22复位,令到转动件22带动拨动件13转动,使拨动件13上的推动凹位131与导向通道141及卡装凹位161对位,再转动内执手21,由于内执手21与外执手11之间是通过解锁轴31进行连接的,使得内执手21转动的同时外执手11及解锁轴31也转动,以至于外解锁件14的套筒部5沿外安装件16的转动腔槽6转动,使滚动件15被挤压复位,使锁盒的锁舌缩回实现在门内解锁开门。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如图1、图5、图6、图7所示,所述锁芯12的其中一端面上设有钥匙插孔121,该锁芯12的另一端面上设有公扇形拨块122,所述拨动件13的其中一端面上设有与公扇形拨块122配合作用的母扇形拨块132,所述公扇形拨块122的圆心角A为175°至185°,所述母扇形拨块132的圆心角B的角度大小为公扇形拨块122的圆心角A的二分之一。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得本实用新型在门内上锁或开锁时,只需要将转动件22转动87°至93°即可实现;而门外上锁或开锁时,需要先将锁芯12公扇形拨块122的侧面触碰到到母扇形拨块132的侧面,然后继续再转动锁芯12,才能锁芯12上的公扇形拨块122推动拨动件13上的母扇形拨块132令到拨动件13转动,实现在上锁或开锁,而且在公扇形拨块122触碰到母扇形拨块132时都会发出碰撞声,相当于给用户一提醒,使用户知道再转动锁芯12就会进行上锁或卡锁动作,使本实用新型具有人性化设计,使用方便的优点。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合理,使本实用新型的转动件22、内解锁件23的套筒部5与内安装件24的转动腔槽6能实现同轴转动,使本实用新型的锁芯12、拨动件13、外解锁件14的套筒部5与外安装件16的转动腔槽6实现同轴转动,如图1、图4、图8、图9所示,所述内解锁件23上设有与其套筒部5呈相贯通设置的转筒部20,所述内解锁件23上的转筒部20插入至内执手21的安装腔孔4中,所述转动件22插装在转筒部20上;所述外解锁件14上也设有与其套筒部5呈相贯通设置的转筒部20,所述外解锁件14上的转筒部20插入至外执手11的安装腔孔4中,所述锁芯12与拨动件13插装在转筒部20中,且所述的拨动件13穿过转筒部20进入到套筒部5中。

为了使解锁轴31与内解锁件23、外解锁件14之间的连接结构更加合理,如图1、图8、图9所示,所述内解锁件23的套筒部5、外解锁件14的套筒部5上分别设有解锁轴插孔51,所述解锁轴31的一端插入到内解锁件23的解锁轴插孔51中而与内解锁件23连接,该解锁轴31的另一端插入到外解锁件14的解锁轴插孔51中而与外解锁件14连接。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解锁轴31结构更加合理,使得解锁轴31能在转动时可以带动锁盒的牵缩机构使锁舌作伸缩动作,如图1、图2、图8、图9所示,所述解锁轴31为截面为方形状的杆件;所述内解锁件23、外解锁件14上的解锁轴插孔51分别做成为方形状结构。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上锁轴32与解锁轴31之间的安装结构更加合理,如图1、图2所示,所述解锁轴31沿其轴心线方向开设有贯穿两端的轴孔311,所述上锁轴32为截面是方形状的杆件,该上锁轴32的截面宽度小于轴孔311的直径,所述上锁轴32穿置于解锁轴31的轴孔311中。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上锁轴32与拨动件13、转动件22之间的连接结构更加合理、方便,如图1、图4、图5所示,所述拨动件13、转动件22上分别设有与上锁轴32适配的拨动槽,所述上锁轴32的其中一端插入到拨动件13的拨动槽中,所述上锁轴32的另一端插入到转动件22的拨动槽中。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安装好后更加美观,如图1、图2所示,所述外执手11、内执手21上分别设有安装腔槽7,所述外执手11上的安装腔孔4与外执手11上的安装腔槽7的槽底相贯通,所述内执手21上的安装腔孔4与内执手21上的安装腔槽7的槽底相贯通;所述外执手11、内执手21上的安装腔槽7对应套置于外安装件16、内安装件24上。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外安装件16、内安装件24的结构更加合理,如图1、图10、图11所示,所述外安装件16、内安装件24上分别设有一供传动轴组件3穿过的通孔8,该通孔8与所述转动腔槽6相贯通。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转动件22的结构更加合理,如图5所示,所述转动件22由转动体部221与扭动部222构成,所述转动体部221插入至内执手21的安装腔孔4中,所述扭动部222呈伸出至安装腔孔4外设置。

如图10、图11所示,所述外安装件16、内安装件24上分别设有二个定位柱9,在外安装件16、内安装件24上还分别设有安装孔10。当本实用新型安装外安装件16、内安装件24时,先在外安装件16、内安装件24的安装面上钻两个孔或槽,外安装件16、内安装件24在安装过程中先将二个定位柱9分别插装于孔或槽中进行定位,最后在打螺丝穿过安装孔10固定在门板上,使本实用新型具有安装方便的优点。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外执手机构1中的外执手11与内执手机构2的内执手21的结构是一样的,只是其应用的不同而取得不同名称而已,这样的设计使得本实用新型在加工时,只需要加工出一套生产执手的模具即可,有利于节省生产成本。

如图8、图9所示,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外解锁件14与内解锁件23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在于:在外解锁件14上多出了导向通道141这一结构特征,为了节省生产材料或节省模具设计成本,在实际实施时,本实用新型的内解锁件23可以用生产外解锁件14的模具进行生产,将内解锁件23做成为与外解锁件14一样的结构,这样结构的内解锁件23存在一个缺口,但是既不影响其应用的需要,还为用户节省成本,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的内解锁件23就是与外解锁件14是一样的结构。同理,如图10、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外安装件16、内安装件24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在于:在外安装件16上多出了卡装凹位161这一结构特征,因此为了节省模具设计成本,在实际实施时,也可用生产外安装件16的模具生产出内安装件24,将内安装件24做成为与外安装件16一样的结构,这样结构的内安装件24在转动腔槽6上多出一个凹位,但是既不影响其应用的需要,还为用户节省成本,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的内安装件24就是与外安装件16是一样的结构。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凡与本实用新型类似的结构及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