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浮组件及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25024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配浮组件及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下工作的机器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配浮组件及机器人。



背景技术:

因有些水下工作危险度较高,人潜水完成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故为了满足实际需要,目前存在很多在水下工作的机器人,以代替人完成水下工作。

有些机器人在下水工作之前,会先在海水中进行配平;因海水的密度大于淡水的密度,故而对于需要在淡水中工作的机器人而言,虽然已经在海水中进行了配平,当其放进淡水中工作时会因淡水浮力不够而在自身重力下下沉。为了保持机器人在淡水中自身重力与浮力平衡,以适应工作,需要为机器人进行配浮,以增加工作时所在淡水对其产生的浮力,使得自身重力与淡水的浮力相等。然而,传统的为机器人配浮的气囊,不便于装卸与存放,外形也不美观。

综上,如何克服现有的机器人的配浮装置的上述缺陷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浮组件及机器人,以缓解现有技术中的机器人的配浮装置存在的不便于装卸与存放,外形也不美观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配浮组件,包括定位件和螺旋件;

其中,所述螺旋件上设置有螺旋缝隙;所述螺旋件呈螺旋状缠绕在与机器人本体连接的零浮力线上,且所述螺旋件与所述零浮力线可拆卸连接;所述定位件与所述零浮力线连接;所述螺旋件卡在所述定位件和设置在所述零浮力线与所述机器人本体的连接处的防水接头之间;所述螺旋件的密度小于其工作时所在淡水的密度。

进一步的,所述螺旋件的内侧与所述零浮力线压紧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件包括定位块、螺栓和螺母。

所述定位块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两端贯穿设置;所述零浮力线卡在所述凹槽内;所述凹槽的两个槽壁上均设置有通孔,两个所述槽壁上的通孔相对设置;所述螺栓依次穿过两个所述通孔后与所述螺母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块上的凹槽为U形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螺旋件的边缘均为平滑曲面。

进一步的,所述螺旋件和所述定位件均为柔性结构件。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件为软胶结构件。

进一步的,所述螺旋件为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结构件或发泡聚丙烯结构件。

进一步的,所述螺旋件的内侧壁和外侧壁之间设置有空腔结构。

相应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机器人,包括上述配浮组件,还包括机器人本体和防水接头。

其中,所述机器人本体与所述零浮力线连接,且所述防水接头位于所述零浮力线与所述机器人本体的连接处;所述螺旋件呈螺旋状缠绕在所述零浮力线上,且所述螺旋件与所述零浮力线可拆卸连接;所述定位件与所述零浮力线连接;所述螺旋件卡在所述定位件和所述防水接头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配浮组件,分析其结构可知:上述配浮组件主要由定位块和螺旋件组成;其中,螺旋件上设置有螺旋缝隙,且螺旋件的密度小于其工作时所在淡水的密度。

分析上述结构的具体连接方式和位置关系可知:螺旋件呈螺旋状缠绕在与机器人本体连接的零浮力线上,且螺旋件还与零浮力线可拆卸连接;定位块与零浮力线连接;螺旋件卡在定位件与设置在零浮力线与机器人本体的连接处的防水接头之间。

很显然,因螺旋件的密度小于其工作时所在淡水的密度,故螺旋件放置在机器人工作的淡水中后,其所受到的浮力要大于其自身重力;因此,将螺旋件固定在零浮力线上之后,零浮力线会在螺旋件的带动下上升,进而,可为与零浮力线连接的机器人本体提供上升浮力,以使得机器人所受到的重力与浮力平衡。

螺旋件类似弹簧结构,当需要将螺旋件缠绕在零浮力线上时,可先找好位置,以使得螺旋件缠绕在零浮力线上时,一端能够接近防水接头,以减少因螺旋件与零浮力线之间发生相对移动产生的摩擦,之后再将零浮力线由螺旋件的螺旋缝隙进入螺旋件的中心孔内;具体操作时,可采用如下两种方式:第一种,将零浮力线由螺旋件端部的螺旋缝隙中塞入,并转动螺旋件使零浮力线沿螺旋件的螺旋缝隙进入螺旋件的中心孔内;第二种,螺旋件不动,直接将零浮力线从螺旋件的螺旋缝隙塞入螺旋件的中心孔内。当需要将螺旋件从零浮力线上拆除时,可将零浮力线由螺旋件的螺旋缝隙处移出螺旋件的中心孔,具体操作时,可采用如下两种方式:第一种,将零浮力线由螺旋件端部的螺旋缝隙中移出,并转动螺旋件使零浮力线沿螺旋件的螺旋缝隙从螺旋件的中心孔中缓慢移出;第二种,螺旋件不动,直接将零浮力线从螺旋件的螺旋缝隙移出螺旋件的中心孔。如此,便轻松实现了螺旋件与零浮力线之间的连接与拆卸,非常方便。

螺旋件缠绕在零浮力线上之后,将定位件与螺旋件远离防水接头的一端的位置处的零浮力线连接,以使得螺旋件能够被卡在定位件与防水接头之间,进一步固定螺旋件在零浮力线上的位置,以能够稳定浮心,达到对机器人配浮的目的;还能进一步减小螺旋件与零浮力线之间的摩擦,延长使用寿命。在安装时,也可以先在零浮力线上预留出螺旋件所需要的空间,找准需要固定定位件的位置并将定位件固定在零浮力线的预设位置上,然后再将螺旋件缠绕在预设位置。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配浮组件,能够为机器人提供浮力,便于装卸与存放,外观也更加美观。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机器人,其主要由上述配浮组件以及机器人本体和防水接头组成。

分析其主要结构的连接关系和位置关系可知:机器人本体与零浮力线连接,且防水接头位于零浮力线与机器人本体的连接处;螺旋件呈螺旋状缠绕在零浮力线上,且螺旋件与零浮力线可拆卸连接;定位件与零浮力线连接;螺旋件卡在定位件和防水接头之间。

显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器人因其包含有上述配浮组件,故其具有上述配浮组件的所有优点,配浮组件能够为机器人提供浮力,便于装卸与存放,外观也更加美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配浮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配浮组件中螺旋件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配浮组件中定位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标:1-定位件;11-定位块;111-凹槽;12-螺栓;13-螺母;2-螺旋件;21-螺旋缝隙;22-中心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配浮组件,包括定位件1和螺旋件2;

其中,所述螺旋件2上设置有螺旋缝隙21;所述螺旋件2呈螺旋状缠绕在与机器人本体连接的零浮力线上,且所述螺旋件2与所述零浮力线可拆卸连接;所述定位件1与所述零浮力线连接;所述螺旋件2卡在所述定位件1和设置在所述零浮力线与所述机器人本体的连接处的防水接头之间;所述螺旋件2的密度小于其工作时所在淡水的密度。

很显然,因螺旋件2的密度小于其工作时所在淡水的密度,故螺旋件2放置在机器人工作的淡水中后,其所受到的浮力要大于其自身重力;因此,将螺旋件2固定在零浮力线上之后,零浮力线会在螺旋件2的带动下上升,进而,可为与零浮力线连接的机器人本体提供上升浮力,以使得机器人所受到的重力与浮力平衡。

螺旋件2类似弹簧结构,当需要将螺旋件2缠绕在零浮力线上时,可先找好位置,以使得螺旋件2缠绕在零浮力线上时,一端能够接近防水接头,以减少因螺旋件2与零浮力线之间发生相对移动产生的摩擦,之后再将零浮力线由螺旋件2的螺旋缝隙21进入螺旋件2的中心孔22内;具体操作时,可采用如下两种方式:第一种,将零浮力线由螺旋件2端部的螺旋缝隙21中塞入,并转动螺旋件2使零浮力线沿螺旋件2的螺旋缝隙21进入螺旋件2的中心孔22内;第二种,螺旋件2不动,直接将零浮力线从螺旋件2的螺旋缝隙21塞入螺旋件2的中心孔22内。当需要将螺旋件2从零浮力线上拆除时,可将零浮力线由螺旋件2的螺旋缝隙21处移出螺旋件2的中心孔22,具体操作时,可采用如下两种方式:第一种,将零浮力线由螺旋件2端部的螺旋缝隙21中移出,并转动螺旋件2使零浮力线沿螺旋件2的螺旋缝隙21从螺旋件2的中心孔22中缓慢移出;第二种,螺旋件2不动,直接将零浮力线从螺旋件2的螺旋缝隙21移出螺旋件2的中心孔22。如此,便轻松实现了螺旋件2与零浮力线之间的连接与拆卸,非常方便。

螺旋件2缠绕在零浮力线上之后,将定位件1与螺旋件2远离防水接头的一端的位置处的零浮力线连接,以使得螺旋件2能够被卡在定位件1与防水接头之间,进一步固定螺旋件2在零浮力线上的位置,以能够稳定浮心,达到对机器人配浮的目的;还能进一步减小螺旋件2与零浮力线之间的摩擦,延长使用寿命。

因此,本实施例一提供的配浮组件,能够为机器人提供浮力,便于装卸与存放,外观也更加美观。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配浮组件,同时也采用了上述实施例一中的配浮组件的技术结构关系;例如:本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配浮组件,包括定位件1和螺旋件2;其中,所述螺旋件2上设置有螺旋缝隙21;所述螺旋件2呈螺旋状缠绕在与机器人本体连接的零浮力线上,且所述螺旋件2与所述零浮力线可拆卸连接;所述定位件1与所述零浮力线连接;所述螺旋件2卡在所述定位件1和设置在所述零浮力线与所述机器人本体的连接处的防水接头之间;所述螺旋件2的密度小于其工作时所在淡水的密度(另参见上述实施例一中的图1、图2和图3)。

本实施例二提供的配浮组件,其与实施例一中的配浮组件的主要结构相同;但是本实施例二提供的配浮组件还涉及了具体的结构设计。本实施例二与上述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二中的配浮组件,其对具体结构有了更多的具体结构特点;例如:增加了一些技术特征,并对定位件1和螺旋件2的具体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的限定。

有关本实施例二的技术方案的具体结构以及技术效果如下:

优选的,螺旋件2的内侧与零浮力线压紧设置,如此,就会减小螺旋件2与零浮力线之间因相对晃动产生的磨损,还能分担定位件1所承受的来自螺旋件2的压力。

参见图4,在定位件1的具体结构中,包括有定位块11、螺栓12和螺母13;其中,定位块11上设置有两端贯穿的凹槽111,这样,零浮力线就可以卡入定位块11的凹槽111内;同时,在定位块11的凹槽111的两个槽壁上均设置一个通孔,将两个槽壁上的通孔相对设置;这样,零浮力线卡入定位块11的凹槽111内之后,可将螺栓12依次穿过两个通孔,然后将螺母13拧在螺栓12上,以使得凹槽111的开口能够被螺栓12所封闭,因螺栓12的头部和螺母13会将两个槽壁向中间压紧,从而,可将位于凹槽111内的零浮力线锁死在定位块11上;如此,便起到了对螺旋件2进行定位的作用。

优选的,定位块11上的凹槽111可设置为U形凹槽,以便于零浮力线由凹槽111的开口进入凹槽111的槽底。

为了减小零浮力线与螺旋件2之间的摩擦,将螺旋件2的边缘设置为平滑曲面;这样,在零浮力线沿螺旋件2的螺旋缝隙21进入螺旋件2的中心孔22的过程中,会减小零浮力线受到的来自螺旋件2的摩擦;同时,在正常使用时,零浮力线与螺旋件2的两端接触的位置产生的摩擦也会得到减小。

进一步的,可将螺旋件2和定位件1都采用柔性材料(例如软胶、硅胶等)制造,以减小螺旋件2和定位件1对零浮力线的损伤。

优选的,可将定位件1采用软胶材料制造;软胶具有一定的弹性及耐腐蚀形,可加强定位件1与零浮力线连接的稳固性,延长定位件1和零浮力线的使用寿命。

可将螺旋件2采用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即EVA)材料制造,EVA的密度小于淡水的密度,且柔性较好,耐腐蚀,可延长螺旋件2和零浮力线的使用寿命。

为了增加螺旋件2的空间利用率,以使得单位体积的螺旋件2所提供的浮力加大,将螺旋件2的内侧壁和外侧壁之间设置为空腔结构。

实施例三

相应的,本实施例三提供了一种机器人,其包括上述实施例二中涉及的配浮组件(该配浮组件的具体结构不再一一赘述),还同时包括机器人本体和防水接头;其中,所述机器人本体与所述零浮力线连接,且所述防水接头位于所述零浮力线与所述机器人本体的连接处;所述螺旋件2呈螺旋状缠绕在所述零浮力线上,且所述螺旋件2与所述零浮力线可拆卸连接;所述定位件1与所述零浮力线连接;所述螺旋件2卡在所述定位件1和所述防水接头之间(另参见上述实施例一中的图1)。

显然,本实施例三提供的机器人因包含有上述配浮组件,故其具有上述配浮组件的所有优点,配浮组件能够为机器人提供浮力,便于装卸与存放,外观也更加美观。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配浮组件及机器人,其克服了传统的机器人的配浮装置的诸多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配浮组件及机器人中,配浮组件能够为机器人提供浮力,便于装卸与存放,外观也更加美观;具有实用性强,结构稳定等技术优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