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套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36370阅读:369来源:国知局
手套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对病原微生物进行检验和分析用的生物安全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手套箱。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对感染性疾病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经常需要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全面的检验和分析,鉴于病原微生物是对人和动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其容易引起感染甚至是传染病,因此在对病原微生物进行检测、实验等操作过程中,容易形成有害的生物气溶胶,如果有害的生物气溶胶扩散至实验室内,将会极大的增加工作人员的疾病感染风险,严重威胁到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甚至对实验室自身以及周边的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引发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因此,为了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在对病原微生物进行检验时,需要建立密封可靠的检验操作环境,在操作可引起人类或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烈性病原微生物时,通常需要在可进行完全隔离操作的具备极高生物安全性能的高等级生物安全型隔离器或者操作箱内进行。

但是,目前我国主要采用以Ⅱ级生物安全柜为主的初级防护屏障进行病原微生物操作,这些生物安全柜的工作窗口仅通过气流防止柜内有害物质外泄,但其内部的有毒有害微粒容易因人员不当操作造成未经过滤而泄漏到外部,对实验场所自身以及周边的环境造成污染,严重危及到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

申请号为201621052174.3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生物安全型手套箱式隔离器”,其主要是于送风口和排风口处均设置过滤装置来对送风和排风高效过滤,同时连接有仪表过滤器和压差检测口,可以进行原位检漏,安装消毒装置进行消毒,而且操作箱体设置有操作手套和传递桶,传递通左右两侧均设置气密门,操作人员操作时不与实验用物品直接接触且物品气密传递,避免检验操作过程中所形成的有害物质扩散到实验场所,防止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保证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等。

但是该实用新型在工作过程中,气体直接由送风过滤装置的位置进入,进入的气体不能实现均流,容易出现因气流分布不均而影响实验结果的现象;同时,该实用新型在需要清洗时,需要将设备门完全打开对其内部进行清洗,操作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保证有害物质不泄露的情况下,气流分布均匀、容易清洗且操作方便的手套箱。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手套箱,包括操作箱体,所述操作箱体包括暴露腔,所述操作箱体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进气腔和一个支撑组件,所述进气腔内安装有送风过滤装置,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架和置物腔,所述置物腔内安装有排风过滤装置,所述送风过滤装置和所述排风过滤装置均与所述暴露腔相连通,所述操作箱体的顶部设置有均流板,所述均流板位于所述送风过滤装置下方位置且所述均流板与所述送风过滤装置相连通,所述均流板与所述暴露腔相连通;

所述均流板配置成对所述送风过滤装置送进所述暴露腔内的气流进行均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均流板的设置,使得送风过滤装置送到暴露腔内的气流分布均匀,从而使得实验过程中动物或者实验设备在实验过程中参数一致,提高实验准确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操作箱体底部设置有排气板,所述排气板与所述暴露腔相连通;

所述暴露腔底部设置有抽气腔,所述抽气腔与所述排气板相连通,所述抽气腔设置有多个流通口,所述多个流通口沿所述抽气腔的长度方向均列;

所述排气过滤装置连接有一个排风管,所述排风管同时与多个所述流通口相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可以使得对暴露腔内抽气完全,多个流通口的设置使得抽气均匀,速度快,抽气范围广,另一方面可以使得暴露腔内废气经由多个流通口出来后都集中在一个排气过滤装置处被排出,节约成本;

此外,排气板和抽气腔不仅可以作用于废气,也可以作用于废液,实验人员可以对暴露腔进行清洗,只需通过管路向暴露腔内通水,然后清洗后的废液可以经抽气腔流出,不需要将暴露腔完全打开,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抽气腔底部设置成与水平面有夹角的斜面,所述抽气腔朝向夹角开口一端设置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连接有排水管路;

所述置物腔内设置有废液桶;

所述废液桶配置成接收所述排水管路流出的废液。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抽气腔底部斜面设置,可以保证抽气腔内不会有废液积留,都会沿斜面流出到废液桶中;

废液桶接收废液后可以随时将废液移出对废液进行处理,操作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流通口设置位置高于所述抽气腔内液面高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流通口位置高于抽气腔内液面高度,防止抽气腔内废液通过流通口进入到气体管路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抽气腔位于所述流通口一侧设置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位于所述流通口上侧,所述导流板背向所述流通口一侧斜向下设置;

所述导流板配置成对进入抽气腔内的废液引流导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流板设置,可以使得废液沿导流板斜向下流下,避免废液在流到抽气腔内时通过流通口进入到通气管路中,保证了流通气体干燥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气板和所述抽气腔均设置为两个,且两个排气板和两个抽气腔沿所述操作箱体宽度方向对称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排气板排气,排气速度快,效率高,两个抽气腔的设置可以保证气体流通完全,减少废气因死角不能排出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操作箱体左侧壁或右侧壁安装有传递舱,所述传递舱包括进口和出口,所述进口处和所述出口处均设置有舱门,所述传递舱经由所述出口与所述暴露腔相连通;

所述送风过滤装置包括第一送风过滤装置和第二送风过滤装置,所述第一送风过滤装置与所述暴露腔相连通,所述第二送风过滤装置与所述传递舱相连通;

所述传递舱与所述排风过滤装置相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送风过滤装置可以对传递舱内进行通气并经由排风过滤装置流出,从而完成对传递舱内实验设备的清洗,保证经由传递舱的实验设备无污染。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操作箱体前后两侧均设安装有操作门,所述操作门朝向操作箱体一侧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沿所述操作门四周边缘设置且所述凹槽内设置有气动密封圈;

所述操作门上设置有操作手套,所述操作手套配置成伸入暴露腔内取放物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动密封圈充气膨胀,对操作门和操作箱体安装缝隙进行完全密封,密封性能好;

实验操作时,实验人员可以通过操作手套操作暴露腔内的实验设备,暴露腔完全密封,内部保持微负压,不会有有害物质泄露出去等。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操作门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安装件和锁定件;

所述安装件采用多个合页,所述多个合页沿所述操作门长度方向均列,所述操作门通过合页与所述操作箱体安装连接;

所述锁定件包括多个固定安装在所述操作门上插销,多个所述插销沿所述操作门长度方向均列,所述操作箱体上设置有与所述插销相配合的插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打开操作门时不需要将操作门完全摘下即可打开,且采用插销插管的锁定方式,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操作门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气动弹簧,所述气动弹簧与所述操作箱体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动弹簧可以控制操作门使得操作门开合时根据需求来调整开合角度,自动化程度高;同时气动弹簧速度相对缓慢,动态力变化不大,容易控制。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及实施例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照比例绘制的。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手套箱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手套箱的操作箱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手套箱的进气腔的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手套箱的操作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手套箱的操作门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手套箱的抽气腔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操作箱体;1a.暴露腔;2.操作门;2a.凹槽;3.传递舱;3a.舱门;4.均流板;5.第一送风过滤装置;6.第二送风过滤装置;7.外围壳体;8.风管连接件;9.排风管;10.排风过滤装置;11.排水管路;12.废液桶;13.漩涡风机;14.置物腔;15.支撑架;16.抽气腔;16a.流通口;16b.出液口;17.排风板;18.锁定装置;18a.插销;18b.插管;19.气动弹簧;20.合页;21.操作手套;22.气动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参照图1至图6对本实用新型手套箱的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手套箱,包括操作箱体1,操作箱体1包括顶部、底部、左右侧壁和前后两壁,顶部、底部、左右侧壁和前后两壁围合成暴露腔1a,暴露腔1a用于容纳实验用动物或实验设备等;操作箱体1的上部安装有进气腔,进气腔包括外围壳体7,进气腔内设置有送风过滤装置,送风过滤装置与暴露腔1a相连通,具体实施方式为:

外围壳体7朝向操作箱体1的一侧包含有安装部(图中未表示出),安装部沿外围壳体7边缘设置,外围壳体7通过安装部与操作箱体1的顶部螺钉或螺栓固定连接;外围壳体7的顶部设置有通风口,通风口处安装有风管连接件8,用于与外界动力装置如风机连接,从而向进气腔内通气;进气腔内设置有送风过滤装置,所述送风过滤装置包括第一送风过滤装置5、第二送风过滤装置6以及用于安装所述第一送风过滤装置5和第二送风过滤装置6的过滤器支架(图中未表示出),过滤器支架可以一体焊接或者螺钉/螺栓固定安装在外围壳体7的侧壁上,也可以螺钉/螺栓固定安装在操作箱体1的顶部;第一送风过滤装置5与暴露腔1a相连通,保证外界动力装置向第一送风过滤装置5通气,第一送风过滤装置5将该气体进行过滤并送到暴露腔1a内供实验操作;

为了保证第一送风过滤装置5送到暴露腔1a内的气流分布均匀,操作箱体1的顶部设置有均流板4,所述均流板4包括多个均流孔,均流孔分别与暴露腔1a和进气腔相连通,多个均流孔沿均流板4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均列;均流板4的设置,可以直接在操作箱体1的顶部上设置多个均匀排列的通孔作为均流孔,使得操作箱体1的顶部可作为均流板4来实现均流板4的作用,也可以在操作箱体1的顶部设置安装孔(图中未表示出),安装孔与均流板4相匹配,均流板4于安装孔处和操作箱体1的顶部可拆卸固定连接方式,可以为安装孔设置为台阶孔,均流板4与台阶孔的台阶处螺钉固定连接,均流板4为外购成品均流板;本实用新型为了安装方便、结构简单,优选为采用外购的成品均流板4直接安装在操作箱体1的顶部。

操作箱体1的下部安装有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架15和置物腔14,支撑架15用于支撑操作箱体1,支撑架15包括顶板和底板,操作箱体1放置在支撑架15的顶板上;支撑架15的底板上设置有排风过滤装置10,排风过滤装置10位于置物腔14内,且排风过滤装置10与暴露腔1a相连通,排风过滤装置10包括漩涡风机13、过滤器(图中未表示出)和排风管9,实验过程中,暴露腔1a内的废气可通过排风过滤装置10被过滤排出;

为了保证暴露腔1a内的废气排出速度快、效率高,本实用新型优选为在操作箱体1的底部设置有排风板17,排风板17上设置多个排风孔,排风板17可以与操作箱体1的底部一体设置,即在操作箱体1的底部上开设排风孔,操作箱体1作为排风板17进行排风,也可以在操作箱体1的底部上开设与排风板17相匹配的安装台阶孔,排风板17与台阶孔的台阶处螺钉固定连接或焊接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优选为在操作箱体1的底部直接开设排风孔,排风板17与操作箱体1的底部一体设置;操作箱体1的底部外侧还一体焊接有抽气腔16,抽气腔16位于排风板17的下侧且抽气腔16位于置物腔14内,抽气腔16通过排气板17的排气孔与暴露腔1a相连通,且抽气腔16上开设有多个流通口16a,本实用新型优选为在抽气腔16的侧壁上开设三个沿其长度方向均列的流通口16a,流通口16a密封安装有通气管路,通气管路采用四通通气管路,其中三通分别与三个流通口16a密封连接,第四通与排风管9密封连接。

本实用新型优选为,排风板17和抽气腔16均设置为两个,两个排风板17和与其一一对应的抽气腔16沿操作箱体1的底部宽度方向对称设置,两个抽气腔16上的总共六个流通口16a连接的通气管路同时与一个排风管9相连通,使得本实用新型在工作过程中,六路抽气管路汇总到一起抽气经由排风过滤装置10过滤并排出,工作效率高,且排风性能好。

操作箱体1的左侧壁或者右侧壁上安装有传递舱3,传递舱3外围一体焊接有安装法兰(图中未表示出),安装法兰与暴露腔1的侧壁螺钉固定连接;操作箱体1的左侧壁或者右侧壁上开设有通孔(图中未表示出),传递舱3包括舱体和舱室,舱体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置有进口和出口,进口和出口相通且与暴露腔1a相通,进口和出口处均安装有舱门3a,传递舱3的出口与操作箱体1上的通孔相连通且适配,其中,传递舱3的出口处的舱门3a位于暴露腔1a内,进口处的舱门3a位于暴露腔1a外侧,且位于传递舱3背向操作箱体1的一侧;舱门3a与舱体采用合页连接,保证舱门3a的开闭方便,易于安装;舱室内可以设置滑槽,滑槽内嵌入安装托盘(图中均未表示出),滑槽的长度和传递舱3的长度一致,托盘可以拉出舱室位于舱室外侧,当需要向暴露腔1a内传递实验设备或用具时,可以先将托盘拉出,将实验设备或用具放在托盘上,然后推动托盘沿滑槽滑动,直之托盘滑至暴露腔1a内,然后取下实验设备或用具完成其的传送工作。

为了保证输送到暴露腔1a内的实验设备和用具无菌、安全,避免外界气体进入到暴露腔1a内影响实验结果,进气腔中的第二送风过滤装置6与传递舱3的舱室相连通,具体实施方式为:进气腔的外围壳体7和传递舱3的舱体上均设置有气路接口,两者用通气管路相连通,第二送风过滤装置6与外围壳体7上的风管连接件8连通,外界动力装置通过风管连接件8向第二送风过滤装置6送风,第二送风过滤装置对其进行过滤,通过通气管路输送至传递舱3的舱室内对舱室内的实验设备和用具进行清洗,传递舱3上连接有与排风管9相连通的排气管路,清洗后的废气经由排气管路送至排风管9,然后进入排风过滤装置10进行过滤并且排出。

操作箱体1与传递舱3安装的侧壁相对的一侧设置有电路接口、气路接口和消毒接口;电路接口用于向暴露腔1a内接通电源,气路接口在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向暴露腔1a内通气或者将暴露腔1a内的气体抽出,消毒接口用于向暴露腔1a内传送消毒剂从而对暴露腔1a内进行消毒,电路接口、气路接口和消毒接口均与操作箱体1的侧壁密封连接。

当对暴露腔1a内进行液体清洗消毒时,液体会经由排风板17的排风孔进入到抽气腔16内,为了方便液体的流出,抽气腔16的底部设置有出液口16b,出液口16b连接有排水管路11,置物腔14的底板上放置有废液桶12,排水管路11连通废液桶12,用于将抽气腔16内的液体排至废液桶12内;为了保证抽气腔16内没有积液,抽气腔16的底部采用斜面设置,即沿其长度方向一侧高一侧地,底部与水平面成夹角设置,出液口16b设置在夹角开口,即低的一侧,可以保证抽气腔16内的液体都沿着斜面设置的底部流至低的一侧经由出液口16b流出。

同时,为了避免抽气腔16内的液体进入到流通口16a处的通气管路中,在抽气腔16中液面高度最高时,流通口16a的高度高于其液面高度,且流通口16a上侧一体焊接设置有背向流通口16a斜向下延伸的导流板(图中未表示出),当液体经由排风板17的排风孔流下,导流板可以对其进行导流,避免流下的液体进入到流通口16a处的通气管路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为,操作箱体1的前后两侧壁均设置有操作门2安装部,操作门2与操作门2安装部相匹配,操作门2在其上部螺钉固定安装有合页20,合页20设置为多个,优选为四个,沿操作门2长度方向均匀排列;为了保证操作门2闭合时,暴露腔1a的密封性能好,操作门2的周边边缘设置有凹槽2a,凹槽2a内放置气动密封圈22,气动密封圈22与气动装置连接,向气动密封圈22充气,气动密封圈22膨胀从而完成密封作用;操作门2的左右两侧安装有气弹簧19,气动弹簧19一端与操作门2连接,另一端与操作箱体1连接;操作门2的下部连接有锁定装置18,具体为操作门2的下部螺钉固定安装有插销18a,插销18a设置为多个,优选为三个且三个插销18a沿操作门2长度方向均匀排列,操作箱体1上一体焊接有与插销18a相匹配的插管18b,当操作门2闭合完成对暴露腔1a的密封时,此时插销18a插入到插管18b内完成操作门2的锁定固定;当需要对操作门2打开时,将插销18a由插管18b内抽出,向气动弹簧19提供动力,气动弹簧19逐渐拉伸,操作门2逐渐打开直至合适位置,此时停止对气动弹簧19提供动力,气动弹簧19自动锁定至该位置。

为了方便对暴露腔1a内进行观察,操作门2选用透明材料制成, 优选为钢化玻璃,操作门2上开设有多个优选为三个操作口,操作口处密封圈密封安装有操作手套21,操作手套21配置成实验人员配戴伸入到暴露腔1a内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过程中,气动密封圈22充气膨胀,操作门2与操作箱体1密封闭合,此时打开外界动力装置,外界动力装置向进气腔中的第一送风过滤装置5和第二送风过滤装置6送风,第一送风过滤装置5对气体过滤且经过均流板4进入到暴露腔1a内进行实验,实验产生的废气经由排风板17进入到抽气腔16,并经由抽气腔16的流通口16a进入到排风管9,排风过滤装置10对排风管9输送的废气进行过滤,漩涡风机13将其排出;需要向暴露腔1a内输送实验设备或用具时,关闭传递舱3的出口处的舱门3a然后打开传递舱3的进口处的舱门3a,将托盘拉出,将实验设备或用具放在托盘上推进至传递舱3的舱室内,然后关闭进口处的舱门3a,而后实验人员配戴操作手套21,伸入到暴露腔1a内打开传递舱3的出口处的舱门3a,将托盘拉出,取下托盘上的实验设备或用具进行试验操作,整个过程,暴露腔1a与外界完全隔离,且实验设备和用具进入暴露腔1a前进行清洗,保证了暴露腔1a内的有害气体不会泄露至大气中造成污染,影响实验人员的安全,而且避免外界空气进入暴露腔1a内影响实验结果。

当需要对暴露腔1a内进行消毒清洗时,向暴露腔1a内输送清洗液,清洗后的液体经由排风板17上的排风孔进入到抽气腔16内,然后通过储液箱16的出液口16b流至排水管路11中,通过排水管路11被排放到废液桶12中,完成对暴露腔1a的清洗,然后打开外界动力装置,外界动力装置向进气腔中的第一送风过滤装置5和第二送风过滤装置6送风,第一送风过滤装置5对气体过滤且经过均流板4进入到暴露腔1a内进行洁净空气清洗,清洗更彻底,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所作出的任何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