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可变的释放开关点的解锁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81024发布日期:2019-05-03 20:56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具有可变的释放开关点的解锁单元的制作方法

由文献de102013013176a1已知一种用于打开交通运输工具的封闭元件的装置,该装置包括可枢转的操纵元件,该操纵元件能从静歇姿态枢转到打开的启用姿态。封闭元件例如可以是尾门。该装置还包括开关单元。其规定,操纵元件能枢转到不同的启用姿态中,并且开关单元包括多个开关级,其中,为多个开关级分别各自配置了操纵元件的一个启用姿态。操纵元件在每个启用姿态中枢转到一个不同的角位置。在此,开关单元包括多个开关级,其中,开关级分别相应于可枢转的操纵元件的启用姿态。按照所述文献de102013013176a1,通过多个开关级能启用不同的机构,例如仅仅解锁封闭元件,以便人工地用手打开封闭元件,或者是封闭元件的自动打开。因此,不同的启用姿态通过操纵元件不同的枢转姿态产生,其中,操纵元件在每个启用姿态都枢转到一个不同的角位置中。

在其他背景下也已知一种具有用于将封闭元件、尤其尾门打开至不同启用姿态的装置的能枢转的操纵元件。能枢转的操纵元件的操纵件根据能枢转的操纵元件相对于壳体件的枢转角度在解锁单元的开关上产生开关点,所述开关位置固定地布置在该壳体件中。壳体件和操纵元件在组装状态中构成例如被用作封闭元件、尤其尾门的解锁单元的装置。作为解锁单元的组装状态,是指壳体件与已经集成在该壳体中的开关作为第一组装件的装配以及能枢转的操纵元件与已经集成的操纵件作为第二组装件的装配。换句话说,这两个组装件构成封闭元件、尤其尾门的解锁单元,并且在组装状态中安装在尾门中。

在实践中期望的是,对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能实现不同的开关点,然而这些开关点像已述文献de102013013176a1那样并不根据能枢转的操纵元件的枢转角产生。迄今为止,在传统的解锁单元的情况下,开关点不根据能枢转的操纵元件相对于壳体件(开关位置固定地布置在该壳体件中)的枢转角确定,而是将不同的操纵元件用作第二组装件,不同的操纵元件的区别在于,在操纵元件上的操纵件具有不同的几何设计,由此,在操纵元件的其余结构方面不改变的情况下操纵件相对于开关被布置在不同的位置中,由此,在通过操纵件区分的操纵元件相对于壳体件的枢转角相同的情况下在集成在壳体件中的开关上构成不同的开关点。当然,通过在操纵元件上的操纵件的不同的几何设计,在能枢转的操纵元件相对于壳体件的枢转角不同的情况下更能构成不同的开关点。

所以,总之缺点在于,在用于具有期望的、不同的开关点的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的装配线上,必须将不同的操纵元件作为第二组装件制造、存放并且不混淆地分配和安装给始终构造相同地使用的第一组装件,因此也分配和安装给壳体件。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灵活变化地应用的解锁单元。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解锁交通运输工具的能打开的封闭元件的解锁单元,所述解锁单元包括具有开关单元的壳体和相对于该壳体可枢转的操纵元件,所述操纵元件能相对于所述开关元件从未被操纵的静歇位枢转到至少两个操纵位中。

按照本发明规定,开关单元布置在所述壳体中并且能相对于壳体可逆地布置在至少两个不同的开关点位中,由此能够根据能从静歇位向外枢转的操纵元件的开关角度,为解锁单元的可枢转的操纵元件配设不同的释放开关点。

所述能打开的封闭元件例如是尾门。解锁单元或者直接布置在该尾门中,或者布置在交通运输工具的其他的结构构件中并且用于解锁尾门。能打开的封闭元件可以是所有种类的盖件,其中,解锁单元布置在盖件本身中或者其他的结构构件中以便解锁盖件。

本发明的解决方案具有的优点是,借助唯一一个开关单元,通过开关单元在解锁单元中不同的布置方式能实现不同的释放开关点。因此,解锁单元能灵活可变地应用,因为解锁单元能安装在所有交通运输工具中,而与交通运输工具方面是否期望不同的释放开关点无关。释放开关点可以在使用解锁单元之前和之后在任何时候被改变,因为至少两个不同的开关点位是能设置的。迄今为止,为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使用具有相互不同的释放开关点的不同的解锁单元,这些解锁单元现在通过唯一一个解锁单元替代,由此以有利的方式降低了构件范围。

优选的是,解锁单元的开关单元固定地集成地布置在固持元件中,在解锁单元的组装状态中该固持元件布置在壳体中并且相对于壳体可逆地能布置在所述至少两个不同的开关点位中。

这具有的优点是,开关单元隐蔽地布置在固持元件中,其中还可以应用不同的开关单元,这些不同的开关单元能通过简单地对开关单元的容纳件的简单调整而在固持元件中使用。因此有利的是,固持元件根据不同的开关单元相对于壳体的适配是不必要的。

此外优选的是,解锁单元的壳体具有容纳口,在解锁单元的组装状态中该容纳口至少被集成的开关单元或者被固持元件和集成的开关单元穿过,使得在可枢转的操纵元件的未被操纵的静歇位的情况下开关单元根据开关单元在所述至少两个开关点位的一个中的布置方式以相对于可枢转的操纵元件的操纵件的可预定的间距布置。这种解决方案在开关单元相对于操纵元件的校准方面是有利的。可以实现在固持元件中开关单元中精确的校准,方法是开关单元通过容纳口插入,然后开关单元在预定的位置中在固持元件中止动或者卡夹,在说明中还会进一步阐述。固持元件本身至少能准确地定位在壳体内部,为此在固持元件上布置相应的导引元件,导引元件在所述至少两个开关点位的两个中咬合到壳体的分别布置的定位凹部中,这同样在说明中详述。

在本发明的优选设计方案中一方面规定,从能枢转的操纵元件的未被操纵的静歇位开始,根据开关单元在第一开关点位中的布置方式,能设置开关单元和操纵件之间的第一间距,在能枢转的操纵元件以第一开关角度向第一操纵位操纵的情况下,第一间距被克服,以此能造成在操纵件和开关单元之间的第一释放开关点。

在本发明的优选设计方案中另一方面规定,从能枢转的操纵元件的未被操纵的静歇位开始,根据开关单元在第二开关点位中的布置方式,能设置开关单元和操纵件之间的第二间距,在能枢转的操纵元件以第二开关角度向第二操纵位操纵的情况下,第二间距被克服,以此能造成在操纵件和开关单元之间的第二释放开关点。

优选地规定,固持元件连同集成的开关单元在壳体的容纳口中相对于壳体可移动地布置,由此构成有利的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能用较少的耗费实现并且能尤其简单地实施,因为为了设置不同的开关点位仅需要固持元件的在本地的或者局部的移位。

此外优选地规定,固持元件和开关单元相互位置固定地作为预制好的第一组装件,并且能枢转的操纵元件和操纵件相互位置固定作为预制好的第二组装件,第一组装件和第二组装件能组装成解锁单元,其中,操纵元件在壳体中能枢转地支承并且固持元件在壳体的容纳口中能移动地支承。以此以有利的方式实现,在转配线上的工人只需要将预制的组装件组合成解锁单元。

此外,按照本发明优选地规定,壳体至少在被布置的固持元件的区域中具有圆弧形的部段,使得布置在壳体中的固持元件连同集成的开关单元相对于壳体在圆弧上可移动地布置,其中,圆弧的半径关于相对于相对壳体能枢转的操纵元件的枢转轴线径向地布置。以此以有利的方式实现,操纵元件的操纵件的开关面在其静歇位中相对于开关单元的开关元件的间距与具有集成的开关单元的固持元件的移动路径相关,在移动路径较小的情况下出现相对于操纵元件的操纵件的开关面的比较大的间距变化,因为固持元件在圆弧上的运动在几何上引起集成的开关单元的开关元件相对于操纵元件的操纵件的开关面的更快的靠近。

下面根据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中:

图1a示出按照本发明的解锁单元的剖面图,其中,解锁单元的开关单元相对于解锁单元的操纵元件布置在早先的开关点位中并且操纵元件布置在静歇位中;

图1b示出按照图1a的解锁单元的剖面图,其中,开关单元相对于解锁单元的操纵元件布置在该早先的开关点位中并且操纵元件布置在第一操纵位中;

图2a示出按照本发明的解锁单元的剖面图,其中,解锁单元的开关单元相对于解锁单元的操纵元件布置在稍后的开关点位中并且操纵元件布置在静歇位中;

图2b示出按照图2a的解锁单元的剖面图,其中,开关单元相对于操纵元件布置在该稍后的开关点位中并且操纵元件布置在第二操纵位中;

图3示出侧向从斜下方从未示出的操纵元件向解锁单元的壳体的方向的视角的解锁单元立体视图;

图4示出侧向对操纵元件的操纵件基本上沿操纵元件的枢转轴线的纵向的解锁单元立体视图;

图5示出解锁单元的细节的俯视图用于表示开关单元在相应开关点位中的定位;

图6示出解锁单元的细节的立体视图用于表示开关单元在相应开关点位中的定位。

下面根据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了本说明,用“-x”(“负x”)表示交通运输工具通常的行驶方向,用“+x”(“正x”)表示与通常的行驶方向相反的方向,用“y”表示在水平面横向于x方向的方向,用“z”表示在垂直面横向于x方向的方向。这种在直角坐标系中对空间方向的表示方法与在机动车工业中通常使用的坐标系统一致。下文在所有附图中为相同的构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其中,必要时在所有附图中不再根据附图标记重新阐述所有已经介绍过的构件。

建议,图1a至2b以及图3在下文对按照本发明的构件的介绍方面被综合考虑。

附图示出解锁单元100,其被布置在在图1a至2b中仅示意性示出的结构元件200中。

所述结构元件例如是尾门。解锁单元100例如是尾门解锁单元。

解锁单元100包括壳体110,壳体110与结构元件200构成固定的连接v。在壳体110中布置有可枢转的操纵元件120,操纵元件120相对于壳体110围绕y轴可枢转,以此使得操纵元件120相对于结构元件200能移位。在壳体110和操纵元件120的下端部之间,在操纵元件120的未被操纵的静歇位0中规定了抓握间隙e,操纵元件120也被称为把手盖。解锁单元100的使用者可以用其手指f抓到抓握间隙e中并且操纵操纵元件120、尤其围绕枢转轴线y枢转到多个操纵位1、2中的一个处,对此还会详述。

操纵元件120具有操纵件120-1,操纵件120-1具有外轮廓,其中,该外轮廓的局部面构成开关面120-11,开关面在多个操纵位的各个操纵位1、2中碰到开关单元130的至少一个开关上。操纵元件120的操纵件120-1在实施例中是开关凸轮。

操纵元件120连同已经集成的操纵件120-1被作为第二组装件预制提供并且可枢转地安装在壳体110中。换句话说,集成的操纵件120-1、尤其开关凸轮相对于操纵元件120的把手盖的位置在第二组装件组装后是不再能改变的。

开关凸轮基本上布置在操纵元件120的纵向中轴线x上,其中,纵向中轴线x与操纵元件120的枢转轴线y相交,枢转轴线y相对于纵向中轴线x正交地延伸。

在操纵元件120的纵向中轴线x的延伸部中布置壳体110,使得操纵元件120的纵向中轴线x基本上也是壳体110的纵向中轴线x。

基本上,在壳体110的纵向中轴线x上在壳体110中设计壳体开口,在组装状态中该壳体开口被开关130穿过。

开关单元130的开关在组装状态中位置固定地布置、尤其卡固在固持元件140中。固持元件140和开关单元130在组装后构成第一组装件,其中,开关单元130相对于固持元件140的位置在组装之后是不再能改变的。

固持元件140本身具有滑槽式的导引元件140-1(见图3至图5),导引元件140-1在壳体110的类似于滑槽的容纳口110-1中(见图3至图5)导引,使得固持元件140相对于壳体110能移位。因此,开关单元130的开关相对于壳体110也能移位。

因此,在图1a至2b中的双向箭头p针对的是带有开关单元130的集成的开关的固持元件140的可移动性。

在此,壳体110在固持元件140的区域中具有半圆形的内轮廓,其中,固持元件140对应于固持元件140的半圆形内轮廓地具有半圆形的外轮廓,使得固持元件140在圆形轨道上在附图1a至2b中沿+/-z方向向上或向下运动,并且开关单元130的集成的开关也以此在圆形轨道上在附图1a至2b中沿+/-z方向向上或向下运动。

具有已经集成了开关单元130的开关的固持元件140作为第一组成件预制并且在壳体110中沿双向箭头p可逆地移动地安装。

换句话说,在解锁单元100的组装之后,带有集成的开关单元130开关的固持元件140相对于壳体110并且因此相对于操纵元件120的开关凸轮的位置是可改变的。

清楚的是,在操纵元件120布置在未被操纵的静歇位0中时,开关单元130的开关在第一开关点位a)中(见图1a)靠近开关凸轮120-1的外轮廓的开关面120-11地布置。

换句话说,在开关单元130的开关的启用的开关元件130-1与开关凸轮120-1的外轮廓之间的第一间距是很小的。在开关单元130的开关的第一开关点位a)中,固持元件140相对于壳体构成至少一个止挡,使得固持元件140沿圆形轨道按照双向箭头p的移动沿+z方向(在附图1a、1b中向上)进行,直至固持元件140被止挡在壳体110的构成上止挡的壳体件上,以此能精确地和没有错误地设置第一释放开关点。

通过比较图1a和图2a表明,在操纵元件120布置在未被操纵的静歇位0中时,按照图2a开关单元130的开关在第二开关点位b)中离开关凸轮120-1的外轮廓的开关面120-11更远地布置。

换句话说,在开关单元130的开关的启用的开关元件130-1与开关凸轮120-1的外轮廓之间的第二间距大于当开关单元130的开关处于第一开关点位a)中时所具有的第一间距。

在开关单元130的开关的第二开关点位b)中,固持元件140相对于壳体也构成至少一个止挡,使得固持元件140沿圆形轨道按照双向箭头p的移动沿-z方向(在附图2a、2b中向下)进行,直至固持元件140被止挡在壳体110的构成下止挡的壳体件上,以此能精确地和没有错误地设置第二释放开关点。

开关单元130的开关的启用的开关元件130-1例如是微型开关的金属的开关片(schaltfahne)。

由解锁单元100的所述设计方案得到下述功能:

根据开关单元130的开关是处于第一开关点位a)(见图1a、1b),还是处于第二开关点位b)(见图2a、2b),更早或者更晚地到达释放开关点。

按照图1a,在开关单元130的开关的启用的开关元件130-1和开关凸轮120-1之间的第一间距很小,使得通过经使用者的手指f伸入抓握间隙e中的作用(见图1b)对操纵元件120的操纵,在调整为操纵元件120围绕枢转轴线y的第一枢转角度α之后,就已经实现了在开关凸轮120-1的外轮廓的开关面120-11和开关单元130的开关的启用的开关元件130-1之间的接触。

就开关的第一开关点位a)而言,第一开关角度α=10°。按照图1b,从未被操纵的静歇位0起在操纵元件120以α=10°进行操纵之后,操纵元件120处于第一操纵位1中。

原则上也可以进行下述操纵,即使用者不伸入到抓握间隙e中,而是在操纵元件120的上部区域中从外部按压到操纵元件120上,如通过箭头所示,然而就必须施加比较大的操作压力,使得通过使用者经过在抓握间隙e中的抓握产生的操作拉力感觉更舒适。

以此可以实现应具有提早的释放开关点的解锁单元100。这种提早的释放开关点涉及一种舒适的操作,其中,通过操纵元件120很小的操纵运动就能到达开关点。根据到达的提早的释放开关点,可以按照需要启动和实施相应的操纵。例如可以释放尾门的解锁机构,使得尾门手动地或者自动地打开。

按照图2a,在开关单元130的开关的启用的开关元件130-1和开关凸轮120-1之间的第二间距大于第一间距,使得通过经使用者的手指f伸入抓握间隙e中的作用(见图2b)对操纵元件120的操纵,在调整为操纵元件120围绕枢转轴线y的第二枢转角度β之后,才实现在开关凸轮120-1的外轮廓的开关面120-11和开关单元130的开关的启用的开关元件130-1之间的接触。

就开关的第二开关点位b)而言,第二开关角度α=27.5°。按照图2b,从未被操纵的静歇位0起在操纵元件120以β=27.5°进行操纵之后操纵元件120处于第二操纵位2中。

以此可以实现应具有较晚的释放开关点的解锁单元100。较晚的释放开关点尤其在下述交通运输工具的情况下是有利的,即这些交通运输工具不具有与乘员舱分开的行李舱。以此在碰撞情况下确保通过碰撞引起的、操纵元件120围绕枢转轴线y的枢转运动较晚地或者说更晚地进行,即只有在较大的第二开关角度β或者说相对于第一开关角度α更大的第二开关角度β的情况下才进行。通过到达的较晚的释放开关点,可以类似于所述较早的释放开关点按照需要实施相应的操纵。例如,尾门的解锁机构可以更晚地,即在到达较晚的释放开关点之后才被释放,使得尾门手动地或者自动地打开。

当然,在固持元件140相对于壳体110在所述止挡之间的调节范围内对释放开关点的设置是可变的,并且开关角度的角度数据α、β是举例。

图3以侧向从斜下方从在图3中未示出的操纵元件120向解锁单元100的壳体110的方向的视角的解锁单元立体视图补充性示出另外的技术细节。

带有集成的开关单元130的固持元件140被插装穿过壳体110的容纳口110-1。可以看到指向开关凸轮120-1的启用的开关元件130-1,其在该实施例中是微型开关的金属的开关片。还示出固持元件140的止动元件140-2,在组装状态中,开关单元130的开关借助止动元件140-2位置固定地与固持元件140止动/卡固。

图4从操纵元件120的操纵件120-1的一侧基本上沿操纵元件120的枢转轴线y的纵向示出解锁单元100的立体视图。壳体110被剖切地示出,其中,在图3中壳体110的剖切面用附图标记110-s表示。固持元件140在图3中类似于图2a和2b又被布置在第二开关点位b)中。

在此视图中示出,固持元件140除了止动元件140-2之外还包括侧向的导引元件140-1,其中,分别在侧向布置至少两个导引元件140-1。侧向的导引元件140-1将固持元件140沿圆弧形设计的容纳口110-1的边缘导引。侧向的导引元件140-1在组装状态中搭接边缘,其中,壳体110的容纳口110-1具有插入区域,固持元件140能以其侧向的导引元件140-1插入该插入区域中并且接着定位,使得侧向的导引元件140-1搭接容纳口110-1的边缘。在此,侧向的导引元件140-1在壳体侧单端地具有轮廓,该轮廓咬合到在轮廓方面对应的定位凹部110-2中,定位凹部110-2布置在壳体110的容纳口的边缘中。

在固持元件140的所示第二开关点位b)中,各有两个侧向布置的导引元件140-1分别咬合到两个定位凹部110-2中,其中,在固持元件140的不可见的背侧上存在类似的设计。这种措施具有的优点是,在第二开关点位b)中的位置得到保证并且工人通过一种固持元件140相对于壳体110的卡止运动而知道正确的位置。因此,在从所示的第二开关点位b)向第一开关点位a),在图4中向右的移动时,工人首先被引向可感觉到的固持元件140从卡止中的脱出运动,在固持元件140执行完的移动之后,该固持元件开始向其他规定的定位凹部110-2中的卡止运动。

图4在视图的下边缘处还示出保险元件140-31,保险元件140-31布置在固持元件140的从沿相对于y枢转轴线的径向观察向外的板件140-3上。保险元件140-31沿y方向延伸并且根据开关点位a)或b)咬合到保险容纳件110-3中(见图6),保险容纳件110-3构造在壳体110中,对此结合对应图6的说明还会介绍。多个保险元件140-31中的一个以有利的方式通过咬合到保险容纳件110-3中始终在相应的开关点位a)或b)中保证固持元件140相对于壳体110的位置,使得不会由于固持元件140相对于壳体110的意外移位而使得期望的释放开关点被改变。

图4还示出定位凸缘140-4。定位凸缘140-4为工人指示开关点位a)或b),因为在壳体110的容纳口110-1的边缘上用定位箭头110-4标出(见图6)各个开关角度α或者β相应的角度数据。在图6中,定位凸缘140-4指向定位箭头110-4,在该定位箭头110-4上记有按照具有较晚释放开关点的开关点位b)的开关角度β(例如27.5°)。

图5在对固持元件140的俯视图中基本上再次示出在相对于图4以对固持元件140的侧向视角已经说明过的措施。在图5中,观察者相对于y枢转轴线径向地观察固持元件140和集成的开关单元130和启用的开关元件130-1。

图6以另外的立体视图示出,工人如何看到在相应开关点位a)或者b)中开关单元130的定位。已经介绍过定位凸缘140-4和定位箭头110-4,参照附图4和对应说明。固持元件140在图6中类似于图2a和2b又被布置在具有开关角度β(例如β=27.5)的第二开关点位b)中。

在卡止姿态中,布置在板件140-3上的保险元件140-31咬合到保险容纳件110-3中,并且保护固持元件140并以此保护开关单元130防止沿容纳口110-1顺着容纳口110-1的纵向观察的移位。通过工人在固持元件140的保险杆140-5的操纵面上的按压操作,实现从具有开关角度β的第二开关点位b)到具有开关角度α的第一开关点位a)的调节。保险杆140-5是板件140-3的部件,并且保险杆140-5从保险容纳件110-3开始朝纸面内的运动导致保险元件140-31从保险容纳件110-3中脱出。接着,工人优选借助保险杆140-5将固持元件140向具有开关角度α的第一开关点位a)中移动,在第一开关点位a)中另外的保险元件140-31咬合到位置固定的保险容纳件110-3中,使得固持元件140又被固定。

最后说明,按照说明构造了两个开关点位a)和b),以此构成两个释放开关点。当然,按照本发明可以实现两个以上的开关点位和释放开关点,因为固持元件140并且开关单元130以此也能在壳体侧的容纳口110-1内部占据所有任意姿态。

附图标记列表:

100解锁单元

110壳体

110-s剖切面

110-1容纳口

110-2定位凹部

110-3保险容纳件

110-4定位箭头

120操纵元件

120-1操纵件(开关凸轮)

120-11开关面

130开关单元

130-1开关元件

140固持元件

140-1导引元件

140-2卡止元件

140-3板件

140-31保险元件

140-4定位凸缘

140-5保险杆

200结构元件

e抓握间隙

f手指

v连接部

0操纵元件的静歇位

1第一操纵位

2第二操纵位

a)第一开关点位

α第一开关角度

b)第二开关点位

β第二开关角度

p双向箭头

-x沿交通运输工具的通常行驶方向的方向

+x与通常行驶方向-x相反的方向

x操纵元件的和壳体的纵向中轴线

y在水平面中横向于x方向的方向

y操纵元件的枢转轴线

+z在垂直面中向上横向于x方向的方向

-z在垂直面中向下横向于x方向的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