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挂定位的锁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76669发布日期:2018-12-14 22:37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悬挂定位的锁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锁闭门扇的锁体,特别涉及一种悬挂定位的锁体。

背景技术

目前门店普遍采用玻璃门,玻璃门都包括有玻璃板体,具有美观、敞亮,易引起路人注意的特点。为了锁闭玻璃门,在所述玻璃门的玻璃板体上往往需要安装上插芯门锁。按照传统的安装方法,需要预先在所述玻璃门的门挺处切割出用于嵌装门锁体的安装孔。玻璃门不同于木门,玻璃门中的玻璃板体相对薄和脆,非常容易在开孔加工的过程中出现破裂而导致整个所述玻璃门报废。如何能够在不经切割的玻璃门上便捷地安装上门锁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后来人们提出了通过夹持板辅助安装门锁的锁具定位结构。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1521119062.0中提出的用于将门锁安装到玻璃门上的夹持架,包括一夹持架主体1,所述夹持架主体1包括上夹持板11以及与所述上夹持板11平行间隔设置的下夹持板12,所述上夹持板11一侧和所述下夹持板12一侧通过连接板13连接一起形成一用于安装在玻璃门上的夹持槽14。在所述上夹持板11中部开设有多个螺纹孔。在所述夹持槽14内设有一邻近所述上夹持板11内侧设置的第一弹性垫片2,在所述第一弹性垫片2上设置有多个可供螺钉18穿过的第二方形孔23。在所述第一弹性垫片2的下表面设置有铁片3。安装时,在所述上夹持板11的螺纹孔上旋接上螺钉18,所述螺钉18穿过所述第二方形孔23与所述铁片3抵接,旋转所述螺钉18可以使所述铁片3和所述下夹持板12牢固地夹持在玻璃门上,安装简单方便,效率高。而且在所述铁片3上粘设有一塑料薄膜,塑料薄膜与玻璃门贴合后会形成吸力,进一步增强了夹持架主体1与玻璃门之间安装的牢固程度,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由于在玻璃门上开设安装孔造成玻璃门破裂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专利201521119062.0中的夹持架主体是通过螺钉旋接在所述上夹持板的螺纹孔上并顶压所述铁片,使得在所述铁片和所述连接板之间形成夹持所述玻璃门的夹持力,上述结构体形成顶压夹持结构。所述顶压夹持结构的定位并不稳定,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随着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所述夹持架主体、玻璃门和铁片会发生热胀冷缩导致配合尺寸出现变化,夹持力减小,所述夹持架主体出现松脱。而且在开启和关闭门扇的过程中,所述夹持架主体承受无数次的振动后也会出现松脱。另外,粘设在所述铁片上的塑料薄膜并不具有理想的吸附力而支撑所述铁片,所述铁片自身的定位更多地依靠所述螺钉的顶压而形成的摩擦力。为了能够得到适当的夹持力,安装时,不得不最大限度地收紧所述螺钉使其紧紧地顶压到所述铁片上,而同时螺钉与所述上夹持板的螺纹孔的螺纹连接结构牵引所述上夹持板向外隆起变形,严重时会导致在所述上夹持板的所述螺纹孔处出现爆裂而削弱所述夹持架主体对玻璃门板的夹持力,最终导致夹持架主体脱落。此种机构中要求螺钉、螺纹孔及所述上夹持板的结构强度都比较大。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悬挂定位的锁体,所述锁体包括内锁壳体、外锁壳体及能够悬挂到门扇上的呈u型连接板,所述呈u型连接板包括内连接板、外连接板和连接所述内连接板和外连接板的侧边连接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包括底板主体及从所述底板主体的一个侧边位置延伸出的直角折弯边,所述折弯边的高度小于所述呈u型连接板的内连接板、外连接板之间的间距,所述底板主体用于安装在所述内连接板与门扇之间的位置,所述折弯边用于顶靠在门扇的侧边从而辅助定位所述底板主体;在所述底板主体的朝向门扇表面的外侧面上设置有黏胶层,所述黏胶层用于将所述底板粘结在门扇表面上;在所述内连接板的内侧还附设有第一软垫,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软垫被夹持在所述底板主体与所述内连接板之间,所述第一软垫用于让所述内连接板与所述底板主体之间形成软配合连接并让所述内连接板与所述底板主体之间形成少许间隙,在所述外连接板的内侧还附设有第二软垫,所述第二软垫用于让所述外连接板与门扇之间形成软配合连接;所述底板主体上设置有多个底板螺纹孔,在所述内连接板上设置有能够让螺丝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内连接板能够通过螺丝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拧入所述底板螺纹孔而悬挂并被收紧在所述底板主体上,所述内锁壳体、外锁壳体能够分别可拆卸地连接到所述内连接板、外连接板上。

其中,所述内锁壳体和外锁壳体分别具有容纳腔用于收藏所述锁体的锁舌、锁舌驱动板、电控器件等用于实现锁闭和控制功能的构件。所述内锁壳体是安装在门扇内侧即位于室内空间一侧的锁壳体,所述外锁壳体是安装在门扇外侧即位于室外空间一侧的锁壳体。

其中,所述呈u型连接板包括内连接板、外连接板和连接所述内连接板和外连接板的侧边连接板。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呈u型连接板的结构,所述内连接板、外连接板是间隔布置的,从而在它们之间形成能够接纳门扇侧边的容纳槽。

其中,所述底板包括底板主体及从所述底板主体的一个侧边位置延伸出的直角折弯边。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底板的结构,所述底板具有l形结构,所述折弯边与所述底板主体大致相互垂直布置。借助所述折弯边可以对所述底板主体在门扇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辅助定位。

其中,在所述底板主体的朝向门扇表面的外侧面上设置有黏胶层,所述黏胶层用于将所述底板粘结在门扇表面上。这样所述底板可以通过所述黏胶层粘结于所述门扇上而得到稳定的定位。因此,在所述门扇上可以省略设置用于定位所述底板的通孔,减少通孔的设置对门扇的损坏。其次所述底板能够粘结在所述门扇上,从而为悬挂定位所述呈u型连接板到所述门扇上提供基础条件。

其中,在所述内连接板的内侧还附设有第一软垫,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第一软垫的布局位置,所述第一软垫设置在所述内连接板上的朝向所述外连接板的一侧,即所述第一软垫设置在所述内连接板和外连接板之间。

其中,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软垫被夹持在所述底板主体与所述内连接板之间。上述特征首先定义了,在所述锁体安装到门扇上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软垫位于所述底板主体与所述内连接板之间,具体可以是所述第一软垫的一部分垫体被夹持在所述底板主体与所述内连接板之间,所述第一软垫的其余部分延伸到所述底板主体与所述内连接板之外,又或者,所述第一软垫整体被夹持在所述底板主体与所述内连接板之间。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在所述底板主体与所述内连接板之间都通过所述第一软垫而软配合连接一起。

其中,在所述外连接板的内侧还附设有第二软垫,所述第二软垫用于让所述外连接板与门扇之间形成软配合连接。这样,所述第二软垫也设置在所述内连接板和外连接板之间,可以避免所述外连接板与门扇之间形成硬配合连接而刮花或压坏门扇。另外在适当控制所述第二软垫厚度的情况下,还可以借助所述第二软垫填充所述外连接板与门扇之间的间隙,减少所述呈u型连接板在内外方向上的松动。

其中,所述底板螺纹孔是孔壁上设置有连接螺纹的孔部。

其中,所述第一通孔是能够让螺丝穿过而不与所述螺丝的螺杆螺纹连接的孔部,但是所述螺丝的头部并不会穿过所述第一通孔。

其中,所述内连接板能够通过螺丝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拧入所述底板螺纹孔而悬挂并被收紧在所述底板主体上,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内连接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连接方式。螺丝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拧入所述底板螺纹孔与所述底板螺纹孔形成螺纹连接而稳定地定位于所述底板上,而所述内连接板通过所述第一通孔悬挂于所述螺丝上并被收紧定位于所述底板主体上。所述内连接板或者说是所述呈u型连接板是主要通过与定位于所述底板上的螺丝之间形成悬挂关系而定位,采用的是悬挂式定位结构。所述底板成为承载所述呈u型连接板的安装基座。

其中,所述内锁壳体、外锁壳体分别连接到所述内连接板、外连接板。这样所述内连接板、外连接板分别成为所述内锁壳体、外锁壳体的定位基板。所述内锁壳体、外锁壳体通过分别连接于所述内连接板、外连接板上而定位到门扇上。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

1.由于所述底板主体通过所述黏胶层粘结在门扇表面上,采用粘结定位的所述底板主体不仅简化了安装操作,还在不需要对所述门扇进行破坏性修改的情况下即能够稳定地定位到所述门扇上。

2.由于所述内连接板能够通过螺丝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拧入所述底板螺纹孔而悬挂并被收紧在所述底板主体上,这样,所述内连接板与所述螺丝之间并不存在螺纹连接关系,所述内连接板通过所述第一通孔悬挂于所述螺丝上并收紧在所述底板主体上,而不是采用专利201521119062.0中的螺丝顶压结构。所述悬挂式定位结构不仅可以保证所述呈u型连接板的安装稳定性,还可以避免顶压过渡而损坏门扇,或者由于顶压力不足而导致所述呈u型连接板下滑脱落的问题。

3.由于所述第一软垫用于让所述内连接板与所述底板主体之间形成软配合连接并让所述内连接板与所述底板主体之间形成少许间隙。这样,所述第一软垫依靠自身所具有的弹性让所述内连接板与所述底板主体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使连接于它们之间的所述螺丝与所述底板螺纹之间保持稳定的连接关系而不容易松动,所述第一软垫具有一定的防松功能。另外,由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软垫被夹持在所述底板主体与所述内连接板之间,所述第一软垫能够靠近所述螺丝而吸收所述螺丝的螺丝头顶压在所述内连接板上的顶压力,避免所述内连接板过渡受力变形而损坏并更好地发挥防松功能。为此,所述呈u型连接板不仅借助于所述螺丝而悬挂并被收紧在所述底板主体上,并且所述呈u型连接板还借助于所述螺丝的收紧力压迫所述第一软垫,让所述第一软垫在所述呈u型连接板与所述底板主体、所述门扇之间也形成连接桥梁。

所述第一软垫除了可以用于让所述内连接板与所述底板主体之间形成软配合连接外,还可以用于让所述内连接板与门扇之间形成软配合连接。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底板主体的平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一软垫的平面面积,并且用于接触所述底板主体的第一软垫中部部分呈凹陷状。即至少位于所述底板主体上方和下方的第一软垫端部部分高出所述第一软垫中部部分,这样,在所述第一软垫的中部位置形成凹陷结构,安装初期,所述第一软垫通过所述凹陷结构与所述底板主体结合初步确定自身在上下方向上的定位位置,并且在合理设置所述底板主体与所述第一软垫的配合尺寸的情况下,所述底板主体还可用于承托所述第一软垫从而有利于增加所述呈u型连接板下滑的难度。另外,所述底板主体安装到所述第一软垫中部部分上时,所述底板主体整体或部分沉入到所述第一软垫的朝向门扇表面的外侧面之下,施加适度顶压力可以让所述位于所述底板主体上方和下方的第一软垫端部部分相对大面积地贴合到门扇让所述内连接板通过所述第一软垫靠在门扇上而在内外方向上得到稳定的支撑,减少人手在所述内锁壳体上操作时感觉到在内外方向上存在明显的虚位。其中所述平面面积,是所限定构件通过自身外形轮廓所界定的在平面方向上的总面积,不仅包括自身壁体的平面面积,如果在其上设置有孔部,还包括此孔部的平面面积。

为了把所述第一软垫定位到所述呈u型连接板,所述第一软垫的定位结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可以是,所述第一软垫上设置有朝向所述内连接板方向的第一凸起柱,所述内连接板上设置有对应于所述第一凸起柱并能够接纳所述第一凸起柱的第一板孔。这样,所述第一软垫通过所述第一凸起柱和所述第一板孔的结合定位到所述内连接板上,所述第一软垫与所述内连接板之间形成稳定的连接结构。

同样为了把所述第二软垫定位到所述呈u型连接板,所述第二软垫的定位结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可以是,在所述第二软垫上设置有朝向所述外连接板方向的第二凸起柱,所述外连接板上设置有对应于所述第二凸起柱并能够接纳所述第二凸起柱的第二板孔。上述第二软垫的定位结构与上述第一软垫的定位结构具有类似之处,也能取得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重复赘述。

所述底板上的折弯边可以为连续布置的壁体,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例如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折弯边在所述底板主体的侧边呈耳状,分置在所述底板主体侧边的上下两端。即所述折弯边并未连续地设置在所述底板主体的侧边,相邻的折弯边之间的中间区域呈空缺状。这样可以减少所述底板的重量,使得所述底板尽量的轻盈,有利于提供所述底板的安装稳定性。

所述外锁壳体是安装于室外的,如果很容易被不法分子拆卸下来将直接导致所述锁体的防盗功能失效。如何安装所述外锁壳体是值得进一步斟酌的问题。鉴于此,本发明提出的外锁壳体安装结构进一步的可以是,所述外锁壳体内设置有带螺孔的柱体,在所述外连接板上设置有与所述柱体对应的第二通孔,在所述内连接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通孔对应的空缺部,所述第二通孔能够让螺丝的丝杆部分穿过而所述空缺部能够避让整个螺丝,螺丝的丝杆部分穿过所述第二通孔拧入到所述柱体上从而将所述外锁壳体收紧在所述外连接板上。

其中,所述外锁壳体内设置有带螺孔的柱体,即所述柱体是收藏到所述外锁壳体内的,具有隐蔽性,不容易被站在室外的不法分子观察和触摸到而轻易破坏。同时,所述柱体也不会外露出来破坏所述锁体的整体外观。

其中,所述空缺部能够避让整个螺丝穿过,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空缺部用于避让所述螺丝,所述空缺部与所述螺丝之间并不形成螺纹连接。从结构上看,所述空缺部可以形成于所述内连接板上并具有封闭边界,例如圆形通孔部,还可以为没有封闭边界,例如设置于所述内连接板的边缘位置的缺口部。这样可以利用所述空缺部便于从所述内连接板的方向将螺钉安装到所述外连接板上。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发现,对于站在室外的人来看,所述柱体、所述第二通孔和空缺部都被安装到所述外连接板上的所述外锁壳体所遮挡,安装者只能站在室内进行安装操作,站在室外是无法进行安装更无法进行拆卸,如此可以提高所述锁体的防盗性能。而且在安装状态下,所述第二通孔以及拧入到其内的螺丝将完全被门扇所遮挡,此时不法分子更无从入手了。

至于所述内锁壳体的定位结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内连接板上设置有延伸出的安装脚,所述安装脚插入到所述内锁壳体内并靠近所述内锁壳体的侧壁体内侧,所述安装脚上设置有安装脚螺纹孔,所述内锁壳体的侧壁体上分别设置有对应于所述安装脚螺纹孔的侧壁孔,所述内锁壳体通过螺丝连接到所述安装脚上。这样,螺丝穿过所述内锁壳体的侧壁孔拧入到所述安装脚螺纹孔内,从而把所述内锁壳体收紧于所述内连接板上,安装、拆卸简便。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还包括能够实现锁闭功能的锁舌及驱动所述锁舌上锁和开锁的锁舌驱动板,所述锁舌及所述锁舌驱动板布置在所述内锁壳体内。

为了实现手动控制所述锁舌,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内锁壳体壁体外侧的旋转手柄及设置在所述内锁壳体内侧的拨叉,与所述旋转手柄连接的手柄中轴穿过所述内锁壳体连接所述拨叉,所述拨叉固定端固定连接所述手柄中轴而自由端拨接所述锁舌驱动板,所述拨叉用于当正反转动所述旋转手柄时能够借助于所述拨叉拨动所述锁舌驱动板往返移动。

其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锁壳体壁体外侧的旋转手柄。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旋转手柄的位置,所述旋转手柄布置在所述锁壳体之外,人手可以直接对所述旋转手柄进行操作。所述旋转手柄是用于控制所述手柄中轴动作的控制件,外形可以是多样的,例如可以为把手或旋钮。

其中,所述拨叉固定端固定连接所述手柄中轴而自由端拨接所述锁舌驱动板。这样,所述拨叉能够把所述手柄中轴的动力传递到所述锁舌驱动板上,所述拨叉是所述手柄中轴与锁舌驱动板之间的中间过渡动力传递件。当径向旋转所述旋转手柄时,能够通过所述手柄中轴驱动所述拨叉一起径向旋转。另外,上述特征还定义了所述拨叉与所述手柄中轴之间为固定连接结构,具体说可以是所述拨叉与所述手柄中轴之间为一体成形结构,此时所述手柄中轴与所述旋转手柄之间为分体结构,所述手柄中轴与所述旋转手柄之间可以通过螺钉、插接等方式连接一起。又或者,所述拨叉与所述手柄中轴之间可以为分体结构,所述拨叉与所述手柄中轴之间可以通过螺钉、插接等方式连接一起。此时所述手柄中轴与所述旋转手柄之间可以为分体结构亦可以为一体结构。不管所述拨叉与所述手柄中轴之间为何种结构,只要能够让所述拨叉与所述手柄中轴之间存在径向联动关系即可。其次,所述拨接是指两者之间在传递力矩时不仅能够传动连接而且一方以能够旋转拨动的方式向另一方传递力矩和机械控制信号。为此拨接的两个部件之间可以是仅在力矩传递时存在连接,也可以是一直存在倚靠衔接、铰接等,具体的拨接方案可以根据现场的需要而设定。

由此可见,上述技术方案构成锁体的手动驱动方式。在此基础上为了能够实现自动控制所述锁舌,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内锁壳体的内侧还设置有驱动电机、受所述驱动电机驱动而旋转的转动盘,所述转动盘上设置有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所述转动盘的中央位置设置有盘通孔,所述手柄中轴穿过所述锁壳体和盘通孔后连接所述拨叉,所述手柄中轴在所述盘通孔中能够自由径向转动,所述拨叉从所述转动盘的上方延伸出来拨接所述锁舌驱动板,所述拨叉位于所述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之间预留有避让所述拨叉摆幅的间距,所述第一凸起臂位于所述拨叉的右侧,所述第一凸起臂用于当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转动盘正向转动时能够推动所述拨叉沿正向摆动进而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及锁舌沿伸出方向移动,所述第二凸起臂位于所述拨叉的左侧,所述第二凸起臂用于当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转动盘反向转动时能够推动所述拨叉沿反向摆动进而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及锁舌沿伸出方向移动。

其中,所述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可以为设置在所述转动盘上的连续布置的一个凸起筋上的首、尾两端,此时所述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实质上是在径向方向上是连接一体的。所述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还可以是设置在所述转动盘上的两个相互间隔布置的两个凸起部。另外,所述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可以为一体成形于所述转动盘上的构造体,还可以是一体成形于与所述转动盘之间为分体结构的分体构件上,所述分体构件与所述转动盘径向联动。

其中,所述拨叉位于所述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之间预留有避让所述拨叉摆幅的间距。这样,当所述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位于适当位置静止不动时(为了论述的方便,下面把此适当位置定义为原始位置),所述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并不会阻碍所述拨叉在其额定摆动范围内摆动,即所述拨叉具有足够的摆动空间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往返移动从而使得所述锁舌能够收回到解锁位置和伸出到上锁位置。其次,所述拨叉的摆幅是指所述拨叉在驱动所述锁舌收回到解锁位置和伸出到上锁位置的过程中所需的额定摆动范围。

其中,所述手柄中轴在所述盘通孔中能够自由径向转动。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手柄中轴与所述转动盘之间的传动关系,所述手柄中轴径向转动时不会带动所述转动盘大幅度地径向旋转,或者说所述转动盘施加于所述手柄中轴上阻碍其旋转的阻力非常微少,甚至没有。当然,当所述手柄中轴径向转动而使所述拨叉顶压到所述第一凸起臂或第二凸起臂上时,在没有其他阻碍的情况下,旋转的所述手柄中轴才能通过拨叉带动所述转动盘转动的。这样,所述手柄中轴不仅可以与所述转动盘共用安装空间,还能够在所述转动盘处于休息状态并让其上的第一凸起臂和第二凸起臂停留在原始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手柄中轴可以自如地驱动所述拨叉往返摆动,而不需要同时驱动所述转动盘及驱动电机等与所述转动盘存在传动关系的构件一起动作,旋转所述旋转手柄时,手感更轻盈,应用体验好。

由于本发明具有上述特点和优点,为此可以应用到锁体,特别是需要安装到玻璃门上的锁体。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智能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所述呈u型连接板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所述呈u型连接板3的另一视图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所述底板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所述第一软垫4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所述智能锁的正视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d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6中b-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e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6中c-c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内侧锁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内侧锁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处于复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所述锁舌与所述锁舌驱动板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智能锁的结构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智能锁为采用悬挂定位的锁体,包括内锁壳体1、外锁壳体10、底板2以及能够悬挂到门扇a上的呈u型连接板3。所述内锁壳体1和外锁壳体10分别具有容纳腔用于收藏所述锁体的锁舌(81、82)、锁舌驱动板88、电控器件等用于实现锁闭和控制功能的构件。所述内锁壳体1是安装在门扇a内侧即位于室内空间一侧的锁壳体,所述外锁壳体10是安装在门扇a外侧即位于室外空间一侧的锁壳体。

如图4所示,所述底板2包括底板主体20及从所述底板主体20的一个侧边位置延伸出的一对直角折弯边(21、21a),所述底板主体20用于安装在所述内连接板31与门扇a之间的位置,所述折弯边(21、21a)用于顶靠在门扇a的侧边对所述底板主体20在门扇a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辅助定位。在所述底板主体20上设置有上下分置的两条刻度(23、23a),通过所述刻度(23、23a)与设置在门框上的刻度对齐,即可以对所述底板2在门扇a的高度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辅助定位。所述折弯边(21、21a)的高度小于下面将论述到的呈u型连接板3的内连接板31、外连接板32之间的间距。所述折弯边(21、21a)在所述底板主体20的侧边呈耳状,分置在所述底板主体20侧边的上下两端。即所述折弯边(21、21a)并未连续地设置在所述底板主体20的侧边,相邻的折弯边(21、21a)之间的中间区域呈空缺状。这样可以减少所述底板2的重量,使得所述底板2尽量的轻盈,有利于提供所述底板2的安装稳定性。除此之外,所述底板2上的折弯边(21、21a)还可以为连续布置的壁体。在所述底板主体20的朝向门扇a表面的外侧面上设置有黏胶层24,所述黏胶层24用于将所述底板2粘结在门扇a表面上,这样所述底板2可以通过所述黏胶层24粘结于所述门扇a上而得到稳定的定位从而为将所述呈u型连接板3悬挂到所述门扇a上提供定位基础。因此,在所述门扇a上可以省略设置用于定位所述底板2的通孔,减少通孔的设置对门扇a的损坏。在所述底板主体20上设置有多个底板螺纹孔22,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了5个所述底板螺纹孔22,为了简化视图,图中只标注了其中的一个。

所述呈u型连接板3包括内连接板31、外连接板32以及连接所述内连接板31和外连接板32的侧边连接板33。所述内连接板31与外连接板32间隔布置,在它们之间形成能够接纳门扇a侧边的容纳槽30。在所述内连接板31的内侧还附设有第一软垫4,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软垫4被夹持在所述底板主体20与所述内连接板31之间。具体可以是所述第一软垫4整体被夹持在所述底板主体20与所述内连接板31之间,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软垫4的一部分垫体被夹持在所述底板主体20与所述内连接板31之间,所述第一软垫4的其余部分延伸到所述底板主体20与所述内连接板31之外。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所述第一软垫4用于让所述内连接板31与所述底板主体20之间形成软配合连接并让所述内连接板31与所述底板主体20之间形成少许间隙。在所述外连接板32的内侧还附设有第二软垫4a,所述第二软垫4a用于让所述外连接板32与门扇a之间形成软配合连接。这样,所述第二软垫4a设置在所述内连接板31和外连接板32之间,可以避免所述外连接板32与门扇a之间形成硬配合连接而刮花或压坏门扇a。另外在适当控制所述第二软垫4a厚度的情况下,还可以借助所述第二软垫4a填充所述外连接板32与门扇a之间的间隙,减少所述呈u型连接板3在内外方向上的松动。在所述内连接板31上设置有能够让螺丝25穿过的第一通孔311。所述第一通孔311是能够让所述螺丝25穿过而不与所述螺丝25的螺杆螺纹连接的孔部,但是所述螺丝25的头部并不会穿过所述第一通孔311。所述内连接板31能够通过螺丝25穿过所述第一通孔311拧入所述底板螺纹孔22而可拆卸地悬挂并被收紧连接在所述底板主体20,所述内锁壳体1、外锁壳体10能够分别可拆卸地连接到所述内连接板31、外连接板32上。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发现,所述螺丝25穿过所述第一通孔311拧入所述底板螺纹孔22与所述底板螺纹孔22形成螺纹连接而稳定地定位于所述底板2上,而所述内连接板31通过所述第一通孔311悬挂定位于所述螺丝25上进而定位于所述底板2及所述门扇a上。所述内连接板31或者说是所述呈u型连接板3是通过与定位于所述底板2上的螺丝25之间形成悬挂关系而定位,采用的是悬挂式定位结构。所述底板2成为承载所述呈u型连接板3的安装基座。而且所述内连接板31与所述螺丝之间并不存在螺纹连接关系,所述内连接板31通过所述第一通孔311悬挂于所述螺丝25上,而不是采用专利201521119062.0中的顶压夹持定位结构。所述悬挂式定位结构不仅可以保证所述呈u型连接板3的安装稳定性,还可以避免夹持力过渡而损坏门扇a,或者夹持力不足而导致所述呈u型连接板3下滑脱落的问题。其次,所述第一软垫4用于让所述内连接板31与所述底板主体20之间形成软配合连接并让所述内连接板31与所述底板主体20之间形成少许间隙。这样,所述第一软垫4依靠自身所具有的弹性让所述内连接板31与所述底板主体20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使连接于它们之间的所述螺丝25与所述底板2螺纹之间保持稳定的连接关系而不容易松动,所述第一软垫4具有一定的防松功能。再者,由于部分所述第一软垫4被夹持在所述底板主体20与所述内连接板31之间,所述第一软垫4能够靠近所述螺丝25而吸收所述螺丝25的螺丝头顶压在所述内连接板31上的顶压力,避免所述内连接板31过渡受力变形而损坏并更好地发挥防松功能。为此,所述呈u型连接板3不仅借助于所述螺丝25而悬挂并收紧在所述底板主体20上,并且所述呈u型连接板3还借助于所述螺丝25的收紧力压迫所述第一软垫4,让所述第一软垫4在所述呈u型连接板3与所述底板主体20、所述门扇a之间也形成连接桥梁。

如图5和图9所示,所述底板主体20的平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一软垫4的平面面积,并且用于接触所述底板主体20的第一软垫4中部部分呈凹陷状。即至少位于所述底板主体20上方和下方的第一软垫4端部部分高出所述第一软垫4中部部分,这样,在所述第一软垫4的中部位置形成凹陷结构,安装初期,所述第一软垫4通过所述凹陷结构与所述底板主体20结合初步确定自身在上下方向上的定位位置,并且在合理设置所述底板主体20与所述第一软垫4的配合尺寸的情况下,所述底板主体20还可用于承托所述第一软垫4从而有利于增加所述呈u型连接板3下滑的难度。另外,所述底板主体20安装到所述第一软垫4中部部分上时,所述底板主体20整体或部分沉入到所述第一软垫4的外侧面之下,施加适度顶压力可以让所述位于所述底板主体20上方和下方的第一软垫4端部部分相对大面积地贴合到门扇a让所述内连接板31通过所述第一软垫4靠在门扇a上而在内外方向上得到稳定的支撑,减少人手在所述内锁壳体1上操作时感觉到在内外方向上存在明显的虚位。其中所述平面面积,是所限定构件通过自身外形轮廓所界定的在平面方向上的总面积,不仅包括自身壁体的平面面积,如果在其上设置有孔部,还包括此孔部的平面面积。

如图2、图3和图10所示,为了把所述第一软垫4定位到所述呈u型连接板3,所述第一软垫4上设置有朝向所述内连接板31方向的第一凸起柱45,所述内连接板31上设置有对应于所述第一凸起柱45并能够接纳所述第一凸起柱45的第一板孔313。这样,所述第一软垫4通过所述第一凸起柱45和所述第一板孔313的结合定位到所述内连接板31上,所述第一软垫4与所述内连接板31之间形成稳定的连接结构。同样为了把所述第二软垫4a定位到所述呈u型连接板3,在所述第二软垫4a上设置有朝向所述外连接板32方向的第二凸起柱45a,所述外连接板32上设置有对应于所述第二凸起柱45a并能够接纳所述第二凸起柱45a的第二板孔321。上述第二软垫4a的定位结构与上述第一软垫4的定位结构具有类似之处,也能取得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重复赘述。

所述外锁壳体10是安装于室外的,如果很容易被不法分子拆卸下来将直接导致所述锁体的防盗功能失效。鉴于此,如图2、图6和图8所示,所述外锁壳体10内设置有带螺孔的柱体101,在所述外连接板32上设置有与所述柱体101对应的第二通孔321,在所述内连接板31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通孔321对应的空缺部312,所述第二通孔321能够让螺丝102的丝杆部分穿过而所述空缺部312能够避让整个螺丝102,螺丝102的丝杆部分穿过所述第二通孔321拧入到所述柱体101上从而将所述外锁壳体10收紧在所述外连接板32上。其中,所述外锁壳体10内设置有带螺孔的柱体101,即所述柱体101是收藏到所述外锁壳体10内的,具有隐蔽性,不容易被站在室外的不法分子观察和触摸到而轻易破坏。同时,所述柱体101也不会外露出来破坏所述锁体的整体外观。另外,所述空缺部312能够避让整个螺丝102,所述空缺部312与所述螺丝102之间并不形成连接关系。从结构上看,所述空缺部312为设置于所述内连接板31的边缘位置的缺口部。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空缺部312还可以形成于所述内连接板31上并具有封闭边界,例如圆形通孔部。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发现,对于站在室外的人来看,所述柱体101、所述第二通孔321和空缺部312都被安装到所述外连接板32上的所述外锁壳体10所遮挡,安装者只能站在室内进行安装操作,站在室外是无法进行安装更无法进行拆卸,如此可以提高所述锁体的防盗性能。而且在所述智能锁安装到门扇a的状态下,所述第二通孔321以及拧入到其内的螺丝102将完全被门扇a所遮挡,此时不法分子更无从入手了。

至于所述内锁壳体1的定位结构,进一步的是,如图1、图2和图11所示,所述内连接板31上设置有延伸出的4个安装脚314,为了简化视图,图中只标注了其中一个。所述安装脚314插入到所述内锁壳体1内并靠近所述内锁壳体1的侧壁体内侧,所述安装脚314上设置有安装脚螺纹孔3141,所述内锁壳体1的侧壁体上分别设置有对应于所述安装脚螺纹孔3141的侧壁孔16,所述内锁壳体1通过螺丝17连接到所述安装脚314上。这样,螺丝17穿过所述内锁壳体1的侧壁孔16拧入到所述安装脚螺纹孔3141内,从而把所述内锁壳体1收紧于所述内连接板31上,安装、拆卸简便。

如图12和图13所示,所述智能锁还是一种具有手自双驱动的锁体,包括位于所述内锁壳体1内侧并能够往返移动的锁舌驱动板8和锁舌(81、82),所述锁舌(81、82)结合着所述锁舌驱动板8并在所述锁舌驱动板8的驱动下能够在所述锁壳体侧壁15上设置的锁舌孔(151、152)中伸出或收回。所述锁舌(81、82)包括左右分置的柱状舌81和勾状舌82。所述柱状舌81固连在所述锁舌驱动板8上。所述勾状舌82呈拐臂状,其末端821转动设置在所述内锁壳体1连接的立柱17上,当然还可以直接转动设置在所述内锁壳体1上。所述勾状舌82的中间拐弯处设置有长槽822,所述锁舌驱动板8上还设置有传动柱804,所述传动柱804伸入到所述长槽822中,所述传动柱804用于当所述锁舌驱动板8往返移动时能够驱动所述勾状舌82在所述锁舌孔(151、152)中摆进或摆出。在所述锁舌驱动板8上设置有滑槽801,所述滑槽801沿所述锁舌驱动板8的滑动方向布置,在所述内锁壳体1上设置有顶端带螺纹孔的导向柱18,所述导向柱18上设置台阶,所述导向柱18不仅伸入到所述滑槽801中而且通过所述台阶轴向限制住所述锁舌驱动板8。这样所述导向柱18与所述滑槽801的结合有利于对所述锁舌驱动板8的滑动进行有效的导向,同时减少或防止所述锁舌驱动板8在所述导向柱18的轴向上上下跳动。其中所述台阶的结构形式有多种,例如可以通过与所述导向柱18一体成形的径向凸环形成,或者通过穿套到所述导向柱18上并独立于所述导向柱18的定位套形成。在所述锁舌驱动板8上还设置有前、后分隔布置的第一驱动凸台80和第二驱动凸台80a。

所述内锁壳体壁体的外侧面上设置凹坑14,所述旋转手柄11布置在所述凹坑14内。所述旋转手柄11与所述凹坑14的竖立壁面之间设置有塑料隔圈12。在所述凹坑14的坑底壁上设置有底壁通孔140。在所述旋转手柄11上连接有手柄中轴111。所述旋转手柄11与所述手柄中轴111为分体结构,在所述手柄中轴111的尾端设置有连接横杆112,所述螺钉113穿过所述连接横杆112把所述手柄中轴111拧紧到所述旋转手柄11上。所述手柄中轴111的首端穿过所述底壁通孔140伸入到所述内锁壳体1内连接下面将要论述到的拨叉6,同时也把所述旋转手柄11定位在所述内锁壳体1之外,人手可以直接对所述旋转手柄11进行操作。

在所述内锁壳体1内侧还设置有驱动电机7、受所述驱动电机7驱动而旋转的转动盘5。所述驱动电机7的输出端设置有主动齿轮71,所述转动盘5上设置有与所述主动齿轮71啮合传动的从动齿轮51。所述从动齿轮51与所述转动盘5之间为一体成形结构。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法中,所述从动齿轮51与所述转动盘5还可以为分体结构,采用分体结构的从动齿轮51与所述转动盘5径向联动。所述转动盘5的中央设置有盘通孔50。在所述转动盘5上还设置有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为设置在所述转动盘5上的连续布置的一个凸起筋52上的首、尾两端,所述凸起筋52与所述转动盘5一体成形。此时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实质上是在径向方向上是连接一体的。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还可以是设置在所述转动盘5上的两个相互间隔布置的两个凸起部,并一体成形于所述转动盘5上,或者一体成形于与所述转动盘5之间为分体结构的分体构件上,所述分体构件与所述转动盘5径向联动。

在所述内锁壳体1内侧还设置有拨叉6,与所述旋转手柄11连接的手柄中轴111穿过所述内锁壳体1和所述盘通孔50连接所述拨叉6。所述拨叉6的固定端设置有六角通孔60,所述手柄中轴111的尾端设置为与所述六角通孔60适配的形状。螺钉穿过所述六角通孔60把所述拨叉6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所述手柄中轴111上。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是,所述拨叉6与所述手柄中轴111之间为一体成形结构,此时所述手柄中轴111与所述旋转手柄11之间为分体结构,所述手柄中轴111与所述旋转手柄11之间可以通过螺钉、插接等方式连接一起。所述拨叉6的自由端从所述转动盘5的上方延伸到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和第二驱动凸台80a之间从而拨接所述锁舌驱动板8。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位于所述拨叉6的左侧,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用于与正向转动的所述拨叉6结合推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所述锁舌向伸出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凸台80a位于所述拨叉6的右侧,所述第二驱动凸台80a用于与反向转动的所述拨叉6结合推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所述锁舌向收回方向移动。所述手柄中轴111在所述盘通孔50中能够自由径向转动,所述拨叉6位于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之间预留有避让所述拨叉6摆幅的间距,所述拨叉6用于当正反转动所述旋转手柄11时能够借助于所述拨叉6拨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锁舌往返移动,所述第一凸起臂521位于所述拨叉6的右侧,所述第一凸起臂521用于当所述驱动电机7驱动所述转动盘5正向转动时能够推动所述拨叉6沿正向摆动进而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锁舌沿伸出方向移动,所述第二凸起臂522位于所述拨叉6的左侧,所述第二凸起臂522用于当所述驱动电机7驱动所述转动盘5反向转动时能够推动所述拨叉6沿反向摆动进而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锁舌沿收回方向移动。

其中,所述手柄中轴111在所述盘通孔50中能够自由径向转动。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手柄中轴111与所述转动盘5之间的传动关系,所述手柄中轴111径向转动时不会带动所述转动盘5大幅度地径向旋转,或者说所述转动盘5施加于所述手柄中轴111上阻碍其旋转的阻力非常微少,甚至没有。当然,当所述手柄中轴111径向转动而使所述拨叉6顶压到所述第一凸起臂521或第二凸起臂522上时,在没有其他阻碍的情况下,旋转的所述手柄中轴111才可能通过拨叉6带动所述转动盘5转动的。

其中,所述拨叉6位于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之间预留有避让所述拨叉6摆幅的间距。这样,当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位于适当位置静止不动时(为了论述的方便,下面把此适当位置定义为原始位置),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并不会阻碍所述拨叉6在其额定摆动范围内摆动,即所述拨叉6仍然具有足够的摆动空间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往返移动从而使得所述锁舌(81、82)收回到解锁位置和伸出到上锁位置。其次,所述拨叉6的摆幅是指所述拨叉6在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往返移动从而使得所述锁舌(81、82)收回到解锁位置和伸出到上锁位置的过程中所需要的额定摆动范围。

其中,所述拨叉6用于当正反转动所述旋转手柄11时能够借助于所述拨叉6拨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锁舌往返移动。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智能锁的第一种驱动方式,为手动驱动方式,所述旋转手柄11、所述手柄中轴111和所述拨叉6构成手动驱动机构。当正反转动所述旋转手柄11时,所述旋转手柄11带动所述拨叉6拨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锁舌(81、82)往返移动,从而完成锁体的开锁和上锁操作。其次,所述第一凸起臂521位于所述拨叉6的右侧,所述第一凸起臂521用于当所述驱动电机7驱动所述转动盘5正向转动时能够推动所述拨叉6沿正向摆动进而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锁舌伸出,所述第二凸起臂522位于所述拨叉6的左侧,所述第二凸起臂522用于当所述驱动电机7驱动所述转动盘5反向转动时能够推动所述拨叉6沿反向摆动进而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锁舌(81、82)收回。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智能锁的第二种驱动方式,为自动驱动方式,所述第一凸起臂521、所述第二凸起臂522、所述转动盘5、所述拨叉6和所述驱动电机7构成自动驱动机构。当所述驱动电机7工作分别驱动所述转动盘5正反旋转时,分置于所述拨叉6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所述第二凸起臂522能够分别推动所述拨叉6正反摆动进而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锁舌往返移动,从而完成锁体的开锁和上锁操作。由此可见,所述手动驱动机构和所述自动驱动机构具有各自独立的控制信号输入端,但具有统一的动力输出端即所述拨叉6。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发现,由于与所述旋转手柄11连接的手柄中轴111穿过所述锁壳体和所述盘通孔50连接所述拨叉6,所述转动盘5上设置有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所述拨叉6位于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之间。这样,用于驱动所述拨叉6移动的驱动件即所述手柄中轴111、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都能够聚集一起组成一个拨叉驱动模块,并且由它们组成的所述手动驱动机构和所述自动驱动机构具有各自独立的控制信号输入端,但具有统一的动力输出端即所述拨叉6,结构紧凑,占用安装空间小。所述手动驱动机构和所述自动驱动机构除了可以设置在所述内锁壳体1内外,还可以设置在外侧的锁壳体即所述外锁壳体10内。另外,由于所述手柄中轴111在所述盘通孔50中能够自由径向转动,并且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之间预留有避让所述拨叉6摆幅的间距。这样,所述手柄中轴111穿过所述盘通孔50布局到所述转动盘5中,不仅可以与所述转动盘5共用安装空间,还能够在最大限度内减小所述转动盘5对所述手柄中轴111径向转动的阻力,弱化所述转动盘5对其转动的不利影响。在所述转动盘5处于休息状态并让其上的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停留在原始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手柄中轴111即可以自如地驱动所述拨叉6往返摆动,而不需要同时驱动所述转动盘5及所述驱动电机7等与所述转动盘5存在传动关系的传动件一起大幅度地动作,甚至不会带动它们动作,旋转所述旋转手柄11时,手感更轻盈,应用体验好。

如图13和图14所示,为了能够为实现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的自动复位提供技术基础,所述驱动电机7还用于驱动所述转动盘5转动让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后退进而为所述拨叉6后退转动预留后退空间;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锁壳体内的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还设置有能够感测第一凸起臂521的第三传感器92,所述第三传感器92布置在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后退到尾段时所处的位置,所述第三传感器92用于向与所述电路板连接的中央控制器传送所述第一凸起臂521或第二凸起臂522是否已经后退到尾段的信号。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传感器92还可以用于检测所述第二凸起臂522。这样,当所述中央控制器获知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已经后退到尾段后,可以采取让所述驱动电机7停止工作的方式使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停留到尾段,否则让所述驱动电机7继续工作驱使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后退。

为了增强所述智能锁的防敲功能,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拨叉6的自由端结合防止所述锁舌驱动板8后退而收回所述锁舌的收回死点部801。在所述内锁壳体1内侧还设置有三圈异型弹簧83,所述三圈异型弹簧83用于顶推摆动到左侧位置的所述拨叉6让所述拨叉6的自由端保持与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上的收回死点部801结合。所述三圈异型弹簧83具有中间弹簧圈803以及从所述中间弹簧圈803上延伸出来的弹性支脚(831、832)。其中,所述弹性支脚831呈圆环状,所述弹性支脚832呈弯臂状。所述弹性支脚831借助于螺丝拧入到所述螺纹孔而连接在所述导向柱18上,所述弹性支脚832连接到所述拨叉6的自由端上。这样,所述三圈异型弹簧83的所述弹性支脚831通过连接到所述导向柱18上而得到相对稳定的定位,并不会随所述锁舌驱动板8和所述拨叉6移动,而所述三圈异型弹簧83的所述弹性支脚832随所述拨叉6的自由端的摆动而发生弹性变形并依靠弹性变形产生的顶推力对结合到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或第二驱动凸台80a上的所述拨叉6的自由端进行定位,使所述拨叉6的自由端不能随意离开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或第二驱动凸台80a。这样,当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与正向转动的所述拨叉6结合推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与所述锁舌向伸出方向移动后,所述拨叉6在所述三圈异型弹簧83的顶推作用下保持与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上的收回死点部801结合形成自锁,此时即使承受轴向敲击力的所述锁舌驱动板8也难以让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推动所述拨叉6后退。所述拨叉6与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的结合提高了所述锁体的自锁功能,大大增加非法分子敲击开锁的难度。但是当所述旋转手柄11旋转却可以轻易驱动所述拨叉6后退越过所述收回死点部801继续摆动。

所述智能锁除了可以实现上述手动上锁和自动上锁的双驱动方式,还可以实现自动关门方法。如图16所示,在所述内锁体1内还设置有能够检测锁舌(81、82)伸出长度的锁舌行程感应器。其中,所述锁舌行程感应器可以直接检测所述锁舌(81、82)的位置而推算出所述锁舌(81、82)的伸出长度。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通过检测所述锁舌驱动板8的位置来推算出所述锁舌(81、82)的伸出长度的。具体检测方案是,所述锁舌驱动板8上还设置有用于表征所述锁舌驱动板8所处位置的信号柱802,在所述锁舌驱动板8的上方还设置有电路板(图中未画出),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能够感测处于不同位置的所述信号柱802的第一传感器9和第二传感器91,所述第一传感器9和第二传感器91前后布置并分别对应于所述信号柱802向前移动后所处的第一位置和向后移动后所处的第二位置,所述驱动电机7连接所述电路板。所述第一传感器9和第二传感器91组成所述锁舌行程感应器,所述锁舌行程感应器连接中央控制器(图中未画出)。这样,通过所述第一传感器9和第二传感器91获取所述锁舌驱动板8的位置信息,并据此准确推断出所述锁舌(81、82)的伸出长度而判断所述锁舌(81、82)是否已经上锁到位。

当执行上锁指令时,所述中央控制器控制驱动电机7驱动锁舌(81、82)伸出上锁;如果执行所述上锁指令时所述锁舌(81、82)被阻滞而导致所述锁舌(81、82)伸出的长度未能达到预定长度,所述锁舌行程感应器给出所述锁舌(81、82)未到位的感应信号,所述中央控制器接收此未到位的感应信号后,控制所述驱动电机7拖动所述锁舌(81、82)自动缩回到所述锁体内,如此连续执行上锁、缩回至少两个循环后,自动停止上锁。这样,所述驱动电机7拖动所述锁舌(81、82)连续执行上锁、缩回两个、三个或特定数量的循环后,让所述驱动电机7停止工作而不是继续长时间工作,有利于避免所述驱动电机7被卡死后仍盲目工作而损坏,对所述驱动电机7进行智能化的管理,有效地保护了所述驱动电机,延长所述驱动电机的使用寿命。同时在所述驱动电机7的来回驱动下,所述锁舌(81、82)有可能借助往返运动自动消除阻滞而成功完成上锁,从而提高所述智能锁的上锁成功率和安全性,亦优化了锁具的智能化管理。所述锁舌伸出上锁到位后,给出相应的提示信号。这样,使用者获知所述提示信号后,即可以知道所述锁舌已经伸出上锁到位,提高锁具使用安全感。所述提示信号可以通过多种的方式给出,例如可以通过警示灯或显示器等可视方式给出,亦可以通过蜂鸣器以可闻方式给出。

如果上锁失败后所述锁舌(81、82)保持伸出状态,在门扇被意外碰撞或风吹而关闭并撞击到门框上时,不仅容易损坏门框还容易损坏锁舌(81、82)。因此本发明进一步提出改进方案,当所述中央控制器检测到所述锁舌(81、82)伸出的长度未能达到预定长度的状态延续时间到达2~6秒时,所述中央控制器控制所述驱动电机7拖动所述锁舌(81、82)自动缩回到所述锁体内。这样,能够很好地保护了所述锁舌(81、82)以及对应所述锁舌(81、82)布置的门框,另外还能够让所述锁舌(81、82)缩回到所述锁体内为下次上锁提前做好准备,提高下次上锁的效率。

如果上锁失败,门扇a仍处于开启状态而不被发现,会存在安全隐患。鉴于此,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连续执行上锁、缩回至少两个循环后,不仅自动停止上锁而且所述中央控制器控制警报器发出报警提示信号。这样,通过所述警报器发出报警提示信号提醒使用者当前门锁的实际锁闭状态,从而提高家居环境的安全性也让使用者的手动介入纠正上锁状态。所述警报器可以采用蜂鸣器、向手机app发送对应提示等。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如下的检测方案。在所述内锁壳体1还内还设置有门扇闭合传感器18,所述门扇闭合传感器18设置在所述锁舌孔(151、152)所在的锁壳体侧壁15的内侧,所述门扇闭合传感器18连接所述电路板,所述门扇闭合传感器18用于感应门扇a是否已经闭合到位并向与所述电路板连接的中央控制器传送该门扇a是否已经闭合到位的信号。当执行上锁指令10秒后,所述中央控制器未接收到门扇a已经闭合到位的信号,所述中央控制器控制警报器发出报警提示信号并让仍在驱动所述锁舌伸出移动的所述驱动电机7停止工作,避免所述驱动电机7被卡死后不停工作而烧坏。

如图10所示,为了简化关门操作,还包括设置在门框锁盒中的磁性元件19a,所述内锁壳体1内设置能够感应所述磁性元件19a的磁感应器19,所述磁感应器19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当门扇关闭时所述磁感应器19被所述磁性元件19a触发而向所述中央控制器传递所述上锁指令。这样,当处于门扇关闭时,即使人手不发送上锁指令,在满足其他上锁条件的情况下,所述智能锁亦可以自动控制锁舌伸出完成上锁,非常便捷。其中,所述磁感应器19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可以是通过电信号线进行物理连接,亦可以通过无线信号进行信号连接。

如图12所示,在所述内锁壳体1的面板上设置的强制上锁按钮13,所述强制上锁按钮13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所述强制上锁按钮13用于感应上锁指令并向与所述电路板连接的中央控制器传送该上锁指令。这样,触发所述强制上锁按钮13时向所述中央控制器发出所述上锁指令来控制所述智能锁的上锁。其中,所述强制上锁按钮13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可以是通过电信号线进行物理连接,亦可以通过无线信号进行信号连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