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锁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21711发布日期:2019-01-05 10:01阅读:699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锁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锁体领域,特别是指一种自动锁体。



背景技术:

密码锁是门锁的一种,其凭借智能化及自动化而具备高度的安全性能。密码锁的锁舌通常包括斜舌及主舌,其中斜舌便于门体的快速关合,而主舌的作用与斜舌联动以在当门体关合后快速伸出,进而将门体进一步锁住。现有的锁体实现主舌与斜舌之间联动的方式为有电动控制和手动控制两种,具体的:手动控制方式时,关门时,斜舌因受到压力而向锁体内部收缩,通过上抬门锁把手将主舌拉出从而实现将门锁定的效果。此方式,无法实现自动锁门动作,需要通过人力将主舌抬出锁体。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忘记上抬把手从而导致门体不能够完全锁住。电动控制方式时:斜舌因受到压力而向锁体内部收缩,门体关闭后,通过锁体上的磁感应探头,感应到门体已经关闭信号后,通过控制马达将主舌推出锁体。此方式,易受到外部环境(如潮湿、干燥、高温、低温、磁场等)的影响,进而导致密码锁安全性能不稳定,长期使用,容易发生短路或断路等故障,即使用寿命低。因此设计一种能够在关门时主舌能自动弹出的锁体是非常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出一种自动锁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关门时主舌不能自动弹出,需借助辅助动作才能弹出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包括锁壳、滑动连接到锁壳上的斜舌和主舌,还包括斜舌连杆、检测斜舌连杆、检测斜舌、主舌拨杆、主舌连接板、主舌拨簧、主舌锁定杆、主舌固定销拉簧、主舌固定销、第二拨片、方轴拨杆、第一拨片、斜舌联动拨片、斜舌锁定杆;

所述斜舌连杆一端固定连接到斜舌上,另一端转动连接有斜舌联动拨片,所受的弹簧预紧力可使斜舌弹出到锁壳外;

所述斜舌联动拨片末端设置有凸块,所受的弹簧预紧力使其压向斜舌连杆;

所述检测斜舌滑动连接到锁壳上,后端固定有检测斜舌连杆,受的弹簧预紧力可使其弹出到锁壳外;

所述斜舌锁定杆连接到锁壳上,可上下滑动,位于斜舌的上方,中部设置有止动凸块和拨动凸块,所受的弹簧预紧力使其压向斜舌;当斜舌锁定杆下移后可对斜舌进行锁定;

所述检测斜舌连杆在与斜舌锁定杆上的止动凸块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凸起,可阻止斜舌锁定杆向下移动;

所述主舌连接板固定到主舌上,其后端设置有滑动槽与锁壳上的销轴啮合,前端设置有拨动槽,中部设置有锁定销,上侧设置有锁定凹槽;

所述主舌拨杆转动安装在锁壳上,一端设置有拨动销,位于主舌连接板的拨动槽内,其端部抵在主舌锁定杆上,另一端设置有拨动凸起;

所述主舌拨簧一端固定到锁壳上,另一端压在主舌拨杆上的拨动销上,产生的预紧力可使得主舌可弹出到锁壳外,

所述主舌锁定杆转动安装在锁壳上,在与主舌连接板上的锁定销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槽,受到的弹簧预紧力使其压向主舌连接板上的锁定销,当主舌弹出后,主舌连接板上的锁定销位于主舌锁定杆的凹槽,实现锁定;

所述方轴拨杆转动安装在锁壳上,与主舌拨杆上的拨动凸起和斜舌锁定杆上的拨动凸块啮合;

所述主舌固定销转动安装在锁壳上,一端连接有主舌固定销拉簧,使其压向主舌连接板,另一端与第二拨片啮合,中部设置有与主舌连接板上锁定凹槽对应的凸起;当主舌缩回后,主舌固定销上的凸起位于主舌连接板上的锁定凹槽内,对主舌进行锁定;

所述第一拨片一端与第二拨片啮合,且当斜舌进入锁壳内时,另一端与斜舌联动拨片上的凸块啮合,应保证斜舌联动拨片的动作可以通过第一拨片和第二拨片传递到主舌固定销上。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拨片和第二拨片转动安装到锁壳上,也可以转动安装到方轴拨杆上。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天地钩,所述天地钩数量为两个,滑动安装到锁壳的上下侧,其一端设置有斜形槽与主舌连接板上设置的销轴啮合。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检测开关,所述检测开关固定在锁壳上,位于检测斜舌连杆的后方。所述检测开关可以为光电开关。

本发明同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关门后,斜舌在弹簧预紧力的作用下弹出,斜舌联动拨片通过第一拨片和第二拨片带动主舌固定销转动,使得主舌固定销上的凸起脱离主舌连接板上的锁定凹槽,解除锁定,在主舌拨簧的作用下,主舌弹出锁壳,从而实现主舌的自动弹出,提高了锁体的稳定性,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所公开的一种自动锁体第一视图;

图2为本发明所公开的一种自动锁体第二视图;

图3为本发明所公开的一种自动锁体主舌缩回状态视图。

图中:1-斜舌连杆;2-斜舌;3-检测斜舌连杆;4-检测斜舌;5-主舌拨杆;6-主舌;7-主舌连接板;8-天地钩;9-主舌拨簧;10-主舌锁定杆;11-主舌固定销拉簧;12-主舌固定销;13-第二拨片;14-方轴拨杆;15-第一拨片;16-检测开关;17-斜舌联动拨片;18-锁壳;19-斜舌锁定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自动锁体包括锁壳18、滑动连接到锁壳18上的斜舌2和主舌6,还包括斜舌连杆1、检测斜舌连杆3、检测斜舌4、主舌拨杆5、主舌连接板7、主舌拨簧9、主舌锁定杆10、主舌固定销拉簧11、主舌固定销12、第二拨片13、方轴拨杆14、第一拨片15、斜舌联动拨片17、斜舌锁定杆19;

所述斜舌连杆1一端固定连接到斜舌2上,另一端转动连接有斜舌联动拨片17,所受的弹簧预紧力可使斜舌2弹出到锁壳18外;

所述斜舌联动拨片17末端设置有凸块,所受的弹簧预紧力使其压向斜舌连杆1;

所述检测斜舌4滑动连接到锁壳18上,后端固定有检测斜舌连杆3,受的弹簧预紧力可使其弹出到锁壳18外;

所述斜舌锁定杆19连接到锁壳18上,可上下滑动,位于斜舌2的上方,中部设置有止动凸块和拨动凸块,所受的弹簧预紧力使其压向斜舌2;当斜舌锁定杆19下移后可对斜舌2进行锁定;

所述检测斜舌连杆3在与斜舌锁定杆19上的止动凸块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凸起,可阻止斜舌锁定杆19向下移动;

所述主舌连接板7固定到主舌6上,其后端设置有滑动槽与锁壳18上的销轴啮合,前端设置有拨动槽,中部设置有锁定销,上侧设置有锁定凹槽;

所述主舌拨杆5转动安装在锁壳18上,一端设置有拨动销,位于主舌连接板7的拨动槽内,其端部抵在主舌锁定杆10上,另一端设置有拨动凸起;

所述主舌拨簧9一端固定到锁壳18上,另一端压在主舌拨杆5上的拨动销上,产生的预紧力可使得主舌6弹出到锁壳18外;

所述主舌锁定杆10转动安装在锁壳18上,在与主舌连接板7上的锁定销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槽,受到的弹簧预紧力使其压向主舌连接板7上的锁定销,当主舌6弹出后,主舌连接板7上的锁定销位于主舌锁定杆10的凹槽,实现锁定;

所述方轴拨杆14转动安装在锁壳18上,与主舌拨杆5上的拨动凸起和斜舌锁定杆19上的拨动凸块啮合;

所述主舌固定销12转动安装在锁壳18上,一端连接有主舌固定销拉簧11,使其压向主舌连接板7,另一端与第二拨片13啮合,中部设置有与主舌连接板7上锁定凹槽对应的凸起;当主舌6缩回后,主舌固定销12上的凸起位于主舌连接板7上的锁定凹槽内,对主舌6进行锁定;

所述第一拨片15一端与第二拨片13啮合,且当斜舌2进入锁壳18内时,另一端与斜舌联动拨片17上的凸块啮合,应保证斜舌联动拨片17的动作可以通过第一拨片15和第二拨片13传递到主舌固定销12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拨片15和第二拨片13转动安装到锁壳18上,也可以转动安装到方轴拨杆14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天地钩8,所述天地钩8数量为两个,滑动安装到锁壳18的上下侧,其一端设置有斜形槽与主舌连接板7上设置的销轴啮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检测开关16,所述检测开关16固定在锁壳18上,位于检测斜舌连杆3的后方。所述检测开关16可以为光电开关。

工作原理:关门时,斜舌2先被压回,此时斜舌联动拨片17与第一拨片15啮合,斜舌2弹出后,斜舌联动拨片17便会通过第一拨片15和第二拨片13带动主舌固定销12转动,使得主舌固定销12上的凸起脱离主舌连接板7上的锁定凹槽,解除锁定,在主舌拨簧9的作用下,主舌6可弹出到锁壳18外,天地钩8弹出,此时检测斜舌4被压入锁壳18内,检测斜舌连杆3移动,解除对斜舌锁定杆19的阻挡,斜舌锁定杆19在弹簧预紧力的作用下下移,将斜舌2锁定;主舌6弹出后,主舌连接板7上的锁定销进入主舌锁定杆10的凹槽,对主舌6进行锁定。这样就实现了锁体的自动弹出且锁定。此时,检测斜舌连杆3后移,触发检测开关16,产生门锁止的信息给门控主板。

开门时,方轴拨杆14转动,带动主舌拨杆5转动,顶开主舌锁定杆10对主舌连接板7的锁定,继续转动,将主舌连接板7带动主舌6拉回锁壳18内,与此同时,方轴拨杆14推动斜舌锁定杆19上的拨动凸块,使斜舌锁定杆19上移,解除对斜舌2的锁定,实现开门。开门后检测斜舌连杆3向前移动,顶住斜舌锁定杆19上的止动凸块,为下次关门做好准备。本技术方案可以实现关门时,主舌6的自动弹出,且能够进行锁定,增强安全性,还可产生门锁止信号,便于智能化管理,而且没有增加额外的开门动作,结构简单可靠,成本低,易于推广。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