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阻尼器、铰链和冰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05173发布日期:2020-05-01 22:01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流体阻尼器、铰链和冰柜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流体阻尼器、具有流体阻尼器的铰链以及具有流体阻尼器的冰柜。



背景技术:

以往,为避免冰柜盖体关闭时与冰柜主体猛地碰撞而产生噪音,常常采用流体阻尼器。

流体阻尼器通常包括壳体和转子,其中,壳体具有一端开口的有底筒部和封闭该有底筒部的开口端的盖部,转子能转动地设置在壳体内,且具有旋转轴和可动的阀芯,在有底筒部、盖部和转子之间形成有流体室,在流体室内填充有工作流体。

在流体阻尼器中,若旋转轴朝第一方向旋转、阀芯变为关闭状态,则因工作流体欲被压缩而对旋转轴施加负荷,与此相对,若旋转轴朝第二方向反转、阀芯变为开启状态,则流体通过,因此对旋转轴不施加负荷。

根据上述特性,例如通过将流体阻尼器的转子与冰柜盖体固定并将流体阻尼器的壳体与冰柜主体固定,在冰柜盖体关闭时,可利用流体阻尼器产生的阻力避免冰柜盖体过快关闭,从而能避免与冰柜主体猛地碰撞而产生噪音,另一方面,在冰柜盖体打开时,由于流体阻尼器不产生阻力,因而能快速打开冰柜盖体。

在现有技术中,例如在冰柜盖体完全打开的情况下,由于盖体重心与流体阻尼器的转子的转轴之间的力矩较小,因此,在将盖体从完全打开状态重新关闭的初始阶段,流体阻尼器的阀芯可能会因作用在其上的力过小而无法较快地进行关闭动作。此外,由于设置流体阻尼器的初衷是通过阻尼作用来防止盖体在关闭的最后阶段与主体发生猛烈碰撞而产生噪音,因此,为了在确保充分的阻尼作用的同时提高关闭动作的整体效率,需要对关闭初始阶段的动作进一步优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体阻尼器,能够在确保充分的阻尼作用的同时提高关闭动作的整体效率。此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流体阻尼器的铰链。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流体阻尼器的冰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流体阻尼器,其包括壳体;以及以能在全闭位置、中间位置和全开位置之间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转子,其中,所述壳体的内周面包括大径内周面、小径内周面以及将所述大径内周面与所述小径内周面连接的开侧端面和闭侧端面,在所述大径内周面与所述转子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流体室,在所述流体室内填充有工作流体,所述小径内周面的与所述闭侧端面连接的闭侧端面侧部位与所述转子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一间隙在所述全开位置处比在所述中间位置和/或所述全闭位置处大。

根据本发明的流体阻尼器,小径内周面的与闭侧端面连接的闭侧端面侧部位与转子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一间隙在全开位置处比在中间位置和/或全闭位置处大。由此,在全开位置处,流体阻尼器的工作流体容易经由闭侧端面侧部位与转子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一间隙流入壳体的小径内周面与转子的外周面之间,从而减小工作流体对转子的反作用力,有助于流体阻尼器在关闭初始阶段快速地进行关闭动作;在中间位置和/或全闭位置处,工作流体不易流入壳体的小径内周面与转子的外周面之间,从而充分确保工作流体对转子的反作用力,有助于流体阻尼器在关闭中间阶段和/或最后阶段发挥充分的阻尼作用。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流体阻尼器能够在确保充分的阻尼作用的同时提高关闭动作的整体效率。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流体阻尼器中,优选所述小径内周面的与所述开侧端面连接的开侧端面侧部位与所述转子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二间隙在所述全开位置处比在所述中间位置和/或所述全闭位置处大。

根据上述结构的流体阻尼器,在全开位置处,工作流体容易经由开侧端面侧部位与转子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二间隙从壳体的小径内周面与转子的外周面之间流出,有助于流体阻尼器在关闭初始阶段更快速地进行关闭动作;在中间位置和/或全闭位置处,工作流体不易从壳体的小径内周面与转子的外周面之间流出,有助于流体阻尼器在关闭中间阶段和/或最后阶段发挥更充分的阻尼作用。因此,能够进一步在确保充分的阻尼作用的同时提高关闭动作的整体效率。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流体阻尼器中,优选所述小径内周面的与所述闭侧端面连接的所述闭侧端面侧部位的内径比所述小径内周面的其它部位的内径小。

根据上述结构的流体阻尼器,闭侧端面侧部位的内径比小径内周面的其它部位的内径小。由此,在中间位置和/或全闭位置处,能够通过闭侧端面侧部位来防止或抑制工作流体流入壳体的小径内周面与转子的外周面之间,从而充分确保工作流体对转子的反作用力,有助于流体阻尼器在关闭中间阶段和/或最后阶段发挥充分的阻尼作用。此外,还能够通过内径缩小的闭侧端面侧部位对转子进行限位,从而防止转子从壳体的小径内周面脱落。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流体阻尼器中,优选在所述转子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一切口,在所述全开位置处,所述第一切口与所述闭侧端面侧部位相向。

根据上述结构的流体阻尼器,仅通过设置在全开位置处与闭侧端面侧部位相向第一切口,就能够使闭侧端面侧部位与转子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一间隙在全开位置处比在中间位置和/或全闭位置处大,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流体阻尼器中,优选在所述转子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二切口,在所述全开位置处,所述第二切口与所述开侧端面侧部位相向。

根据上述结构的流体阻尼器,仅通过设置在全开位置处与开侧端面侧部位相向第二切口,就能够使开侧端面侧部位与转子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二间隙在全开位置处比在中间位置和/或全闭位置处大,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流体阻尼器中,优选在所述全闭位置处,所述转子与所述流体室的所述闭侧端面之间存在预留空间。

根据上述结构的流体阻尼器,即使在从全闭位置刚打开后便关闭的情况下,由于在预留空间处存在工作流体,因此,流体阻尼器也能充分发挥阻尼作用。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流体阻尼器中,优选所述转子包括:转子主体部,所述转子主体部具有轴部和从所述轴部朝径向外侧突出的阀芯保持部;以及阀芯,所述阀芯以能相对于所述阀芯保持部转动的方式保持于所述阀芯保持部,所述阀芯保持部具有凹槽,所述阀芯具有:转动中心部,所述转动中心部能转动地收纳于所述凹槽;以及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从所述转动中心部朝向所述转子主体部的径向外侧突出。

根据上述结构的流体阻尼器,阀芯的第一突出部从转动中心部朝向转子主体部的径向外侧突出。由此,通过第一突出部压缩工作流体,能够可靠地发挥阻尼作用。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流体阻尼器中,优选所述阀芯保持部还具有凸起,所述凸起比所述凹槽靠所述转子主体部的径向外侧,在所述第一突出部的与所述转动中心部连接且面向所述凸起的部位处形成有凹陷,所述凹陷形成为能与所述凸起相互配合。

根据上述结构的流体阻尼器,第一突出部的凹陷能与阀芯保持部的凸起相互配合。由此,能够防止阀芯因工作流体的反作用力而从阀芯保持部的凹槽内脱落,有助于进一步可靠地发挥阻尼作用。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流体阻尼器中,优选所述阀芯还具有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从所述第一突出部朝所述全开位置一侧突出。

根据上述结构的流体阻尼器,阀芯还具有从第一突出部朝全开位置一侧突出的第二突出部。由此,在压缩工作流体时,通过使第二突出部与阀芯保持部的末端抵接,能够进一步防止阀芯因工作流体的反作用力而从阀芯保持部的凹槽内脱落,有助于进一步可靠地发挥阻尼作用。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流体阻尼器中,优选所述第二突出部随着从所述第一突出部朝向所述全开位置一侧而逐渐变细。

根据上述结构的流体阻尼器,有助于防止第二突出部在打开时阻碍工作流体的流动。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铰链,其具有枢转连接的第一铰链构件和第二铰链构件,还具有上述流体阻尼器,所述第一铰链构件固定于所述流体阻尼器的转子,所述第二铰链构件固定于所述流体阻尼器的壳体。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冰柜,其包括:主体;盖体;以及将所述主体和所述盖体枢转连接的铰链,所述铰链包括:上述流体阻尼器;以及枢转连接的第一铰链构件和第二铰链构件,所述第一铰链构件固定于所述主体和所述流体阻尼器的转子,所述第二铰链构件固定于所述盖体和所述流体阻尼器的壳体。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流体阻尼器,小径内周面的与闭侧端面连接的闭侧端面侧部位与转子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一间隙在全开位置处比在中间位置和/或全闭位置处大。由此,在全开位置处,流体阻尼器的工作流体容易经由闭侧端面侧部位与转子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一间隙流入壳体的小径内周面与转子的外周面之间,从而减小工作流体对转子的反作用力,有助于流体阻尼器在关闭初始阶段快速地进行关闭动作;在中间位置和/或全闭位置处,工作流体不易流入壳体的小径内周面与转子的外周面之间,从而充分确保工作流体对转子的反作用力,有助于流体阻尼器在关闭中间阶段和/或最后阶段发挥充分的阻尼作用。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流体阻尼器能够在确保充分的阻尼作用的同时提高关闭动作的整体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冰柜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a是铰链与冰柜的主体及盖体的连接关系的示意图,且表示盖体相对于主体关闭的状态。

图2b是表示铰链与冰柜的主体及盖体的连接关系的示意图,且表示盖体相对于主体打开的状态。

图3a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冰柜所包括的铰链的结构的局部立体图。

图3b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冰柜所包括的铰链的结构的局部立体图,其中省略了转子等一部分构件的图示。

图4a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流体阻尼器去除盖部后的轴视图,其示出了转子位于全开位置的状态。

图4b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流体阻尼器去除盖部后的轴视图,其示出了转子位于中间位置的状态。

图4c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流体阻尼器去除盖部后的轴视图,其示出了转子位于全闭位置的状态。

图5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流体阻尼器的阀芯和阀芯保持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流体阻尼器的阀芯和阀芯保持部的局部放大图。

(符号说明)

1铰链

3流体阻尼器

4第一铰链构件

4a第一板状部

4b第一基部

4e第一插通孔

4f卡定槽

5第二铰链构件

5a第二板状部

5b第二基部

5c第二插通孔

5d第三插通孔

5e保持部

6转动中心轴

61中心轴主体

62环状摩擦部

9壳体

9a内周面

9a1大径内周面

9a2小径内周面

9a21闭侧端面侧部位

9a22开侧端面侧部位

9a3开侧端面

9a4闭侧端面

10转子

10a外周面

10a1第一切口

10a2第二切口

11转子主体部

11a轴部

11b阀芯保持部

11b1凹槽

11b2第一凸起

11b3第二凸起

12阀芯

12a转动中心部

12b第一突出部

12b1凹陷

12b2突起

12c第二突出部

15卡定销

17螺钉

22扭转螺旋弹簧

22a钩部

bd主体

c轴部的中心

cv盖体

fc全闭位置

fm中间位置

fo全开位置

g1第一间隙

g2第二间隙

lc流体室

s预留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6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冰柜进行说明,其中,图1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冰柜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a是铰链与冰柜的主体及盖体的连接关系的示意图,且表示盖体相对于主体关闭的状态,图2b是表示铰链与冰柜的主体及盖体的连接关系的示意图,且表示盖体相对于主体打开的状态,图3a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冰柜所包括的铰链的结构的局部立体图,图3b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冰柜所包括的铰链的结构的局部立体图,其中省略了转子等一部分构件的图示,图4a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流体阻尼器去除盖部后的轴视图,其示出了转子位于全开位置的状态,图4b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流体阻尼器去除盖部后的轴视图,其示出了转子位于中间位置的状态,图4c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流体阻尼器去除盖部后的轴视图,其示出了转子位于全闭位置的状态。图5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流体阻尼器的阀芯和阀芯保持部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流体阻尼器的阀芯和阀芯保持部的局部放大图。

此处,为方便说明,将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设为x方向、y方向和z方向,且将x方向的一侧设为x1,将x方向的另一侧设为x2,将y方向的一侧设为y1,将y方向的另一侧设为y2,将z方向的一侧设为z1,将z方向的另一侧设为z2,并且,设铰链的转动中心轴的轴向与x方向一致。

如图1、图2a和图2b所示,冰柜大致呈长方体箱状,具有主体bd和盖体cv,其中,盖体cv借助铰链1以能绕水平延伸的轴线转动开闭的方式连接于主体bd。

此处,如图2a和图2b所示,铰链1包括利用转动中心轴6相互转动连接的第一铰链构件4和第二铰链构件5,其中,第一铰链构件4设于冰柜的主体bd,第二铰链构件5设于冰柜的盖体cv。并且,铰链1还包括流体阻尼器3,该流体阻尼器3在第二铰链构件5相对于第一铰链构件4转动时产生阻碍该转动的阻力,由此,能防止冰柜的盖体cv无阻尼地开闭产生冲击而导致冰柜的主体bd和冰柜的盖体cv破损。并且,铰链1还包括转动范围限制机构(未图示),以使冰柜的盖体cv能相对于冰柜的主体bd在大致90°的角度范围内在开位置(参照图2b的状态)和闭位置(参照图2a所示的状态)之间转动。

下面对铰链1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铰链的整体结构)

如图3a和图3b所示,铰链1包括第一铰链构件4和第二铰链构件5,第一铰链构件4与第二铰链构件5通过转动中心轴6以能转动的方式连接,并且,转动中心轴6固定于第一铰链构件4,在转动中心轴6上卷绕有扭转螺旋弹簧22,第二铰链构件5能相对于第一铰链构件4在第一位置(对应于图2b)与第二位置(对应于图2a)之间转动,在第一位置处,扭转螺旋弹簧22松开转动中心轴6,且两端侧分别被第一铰链构件4和第二铰链构件5限制而产生欲使第二铰链构件5朝第二位置转动的弹性恢复力,在第二铰链构件5到达第二位置之前,扭转螺旋弹簧22开始抱紧转动中心轴6。

(第一铰链构件的结构)

如图3a和图3b所示,第一铰链构件4包括两个第一板状部4a,两个第一板状部4a在转动中心轴6的轴向(即x方向)上相对,且分别形成有供转动中心轴6贯穿的第一插通孔4e。

此处,第一板状部4a整体大致与x方向垂直,在第一板状部4a的y1方向侧的端部设置有第一插通孔4e,并且,设置有从第一插通孔4e的内周面朝径向外侧凹陷的卡定槽4f。

此外,如图3a和图3b所示,第一铰链构件4还包括第一基部4b,第一基部4b将两个第一板状部4a连接。

此处,第一基部4b整体大致与z方向垂直,并且,第一基部4b的y1方向侧的端部比第一板状部4a的y1方向侧的端部靠y2方向侧,也就是说,第一板状部4a的y1方向侧的端部比第一基部4b的y1方向侧的端部朝向y1方向突出。

此外,虽未图示,但在两个第一板状部4a中,x1方向侧的第一板状部4a的y1方向侧的端部形成有抵接部,在上述第一位置处,扭转螺旋弹簧22的另一端与抵接部抵接,在第二位置处,扭转螺旋弹簧22的另一端与抵接部分离。

此外,第一铰链构件4的材料不受限制,可根据情况适当选择,例如采用金属或树脂等制作。

(第二铰链构件的结构)

如图3a和图3b所示,第二铰链构件5包括两个第二板状部5a,两个第二板状部5a在转动中心轴6的轴向上相对,且分别形成有供转动中心轴6贯穿的第二插通孔5c。

此处,第二板状部5a整体大致与x方向垂直,在第二板状部5a的y2方向侧的端部设置有第二插通孔5c,并且,在第二板状部5a的比第二插通孔5c靠y1方向侧的位置设置有第三插通孔5d,该第三插通孔5d供用于将阻尼器3的壳体9固定于第二铰链构件5的螺钉17插入。

此外,如图3a和图3b所示,第二铰链构件5还包括第二基部5b,第二基部5b将两个第二板状部5a连接。

此处,第二基部5b整体大致与z方向垂直,并且,第二基部5b的y2方向侧的端部比第二板状部5a的y2方向侧的端部靠y1方向侧,也就是说,第二板状部5a的y2方向侧的端部比第二基部5b的y2方向侧的端部朝向y2方向突出。

此外,如图3a和图3b所示,在两个第二板状部5a中,x1方向侧的两个第二板状部5a具有保持部5e,保持部5e保持扭转螺旋弹簧22的一端。

此处,保持部5e具有卡定槽,扭转螺旋弹簧22的一端卡入该卡定槽。具体而言,扭转螺旋弹簧22的一端和另一端分别大致在yz平面内延伸,且扭转螺旋弹簧22的一端具有钩部22a,该钩部22a使一部分卡入保持部5e的卡定槽,且将保持部5e钩住。

此外,如图3a和图3b所示,在转动中心轴6的轴向上,第二铰链构件5配置在第一铰链构件4的内侧。

此处,在转动中心轴6的轴向上,第二铰链构件5的两个第二板状部5a配置于第一铰链构件4的两个第一板状部4a的内侧,并且,扭转螺旋弹簧22位于两个第二板状部5a的内侧,流体阻尼器3也位于两个第二板状部5a之间且比扭转螺旋弹簧22靠x2方向侧。

此外,第二铰链构件5的材料不受限制,可根据情况适当选择,例如采用金属或树脂等制作。

(转动中心轴的结构)

如图3a和图3b所示,转动中心轴6沿x方向延伸,两端部分别贯穿第二铰链构件5的两个第二板状部5a的第二插通孔5c和第一铰链构件4的两个第一板状部4a的第一插通孔4e,并且,转动中心轴6的从第一插通孔4e朝向外侧突出的部分被压扁而铆接于第一板状部4a,从而避免转动中心轴6从第一铰链构件4和第二铰链构件5脱落。

此处,转动中心轴6包括中心轴主体61和环状摩擦部62,中心轴主体61呈沿x方向延伸的杆状,环状摩擦部62从中心轴主体61朝向转动中心轴6的径向外侧突出,并且,扭转螺旋弹簧22卷绕于环状摩擦部62的外周侧。具体而言,环状摩擦部62与中心轴主体61分体形成,并且,在转动中心轴6的中心轴主体61中,位于两个第二板状部5a内侧的部分的垂直于x方向的截面大致呈多边形,环状摩擦部62具有与中心轴主体61的截面形状匹配的大致呈多边形的中心孔,通过将中心轴主体61插入环状摩擦部62的中心孔,能避免环状摩擦部62相对于中心轴主体61转动。

此外,如图2a和图2b所示,转动中心轴6还包括卡定销15,该卡定销15设置于中心轴主体61的至少一端部,且沿中心轴主体61的径向贯穿中心轴主体61,并卡入第一铰链构件4的第一板状部4a的卡定槽4f,由此,能可靠地避免转动中心轴5相对于第一铰链构件4发生转动。

此外,转动中心轴6的材料不受限制,可根据情况适当选择,例如采用金属或树脂等制作(优选利用容易产生大的摩擦力的材料制作环状摩擦部,并利用强度大的材料制作中心轴主体)。

(流体阻尼器的结构)

如图4a至图4c所示,流体阻尼器3包括:壳体9;以及以能在全开位置fo(对应图2b)、中间位置fm和全闭位置fc(对应图2a)之间转动的方式设置在壳体9内的转子10,其中,壳体9的内周面9a包括大径内周面9a1、小径内周面9a2以及将大径内周面9a1与小径内周面9a2连接的开侧端面9a3和闭侧端面9a4,在大径内周面9a1与转子10的外周面10a之间形成有流体室lc,在流体室lc内填充有工作流体,小径内周面9a2的与闭侧端面9a4连接的闭侧端面侧部位9a21与转子10的外周面10a之间的第一间隙g1在全开位置fo(参照图4a)处比在中间位置fm(参照图4b)和/或全闭位置fc(参照图4c)处大。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图4a至图4c是沿x方向(即转动中心轴6的轴向)观察时的流体阻尼器3的轴视图,并且,图4a示出了转子9位于全开位置fo的状态,图4c示出了转子9位于全闭位置fc的状态。为了便于对流体阻尼器3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图4a至图4c去除了沿x方向封闭流体阻尼器3内部空间的盖部(未示出)。

根据本发明的流体阻尼器3,小径内周面9a2的与闭侧端面9a4连接的闭侧端面侧部位9a21与转子10的外周面10a之间的第一间隙g1在全开位置fo处比在中间位置fm和/或全闭位置fc处大。由此,在全开位置fo处,流体阻尼器3的工作流体容易经由闭侧端面侧部位9a21与转子10的外周面10a之间的第一间隙g1流入壳体9的小径内周面9a2与转子10的外周面10a之间,从而减小工作流体对转子10的反作用力,有助于流体阻尼器3在关闭初始阶段快速地进行关闭动作;在中间位置fm和/或全闭位置处,工作流体不易流入壳体9的小径内周面9a2与转子10的外周面10a之间,从而充分确保工作流体对转子10的反作用力,有助于流体阻尼器3在关闭中间阶段和/或最后阶段发挥充分的阻尼作用。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流体阻尼器3能够在确保充分的阻尼作用的同时提高关闭动作的整体效率。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转子10的外周面10a上设置有第一切口10a1,在全开位置fo处,第一切口10a1与闭侧端面侧部位9a21相向(参照图4c)。如图4a至图4c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切口10a1是沿着x方向(即转动中心轴6的轴向方向)在转子10的外周面10a上平切而形成的缺口。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在转子10外周面10a的相应位置上沿着x方向开设u字形或v字形槽等而形成第一切口10a1。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流体阻尼器3,仅通过设置在全开位置fo处与闭侧端面侧部位9a21相向第一切口10a1,就能够使闭侧端面侧部位9a21与转子10的外周面10a之间的第一间隙g1在全开位置fo处比在中间位置fm和/或全闭位置fc处大,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小径内周面9a2的与开侧端面9a3连接的开侧端面侧部位9a22与转子10的外周面10a之间的第二间隙g2在全开位置fo处比在中间位置fm和/或全闭位置fc处大。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流体阻尼器3,在全开位置fo处,工作流体容易经由开侧端面侧部位9a3与转子10的外周面10a之间的第二间隙g2从壳体9的小径内周面9a2与转子10的外周面10a之间流出,有助于流体阻尼器3在关闭初始阶段更快速地进行关闭动作;在中间位置fm和/或全闭位置fc处,工作流体不易从壳体9的小径内周面9a2与转子10的外周面10a之间流出,有助于流体阻尼器3在关闭中间阶段和/或最后阶段发挥更充分的阻尼作用。因此,能够进一步在确保充分的阻尼作用的同时提高关闭动作的整体效率。

具体而言,在转子10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二切口10a2,在全开位置fo处,第二切口10a2与开侧端面侧部位9a22相向(参照图4a)。如图4a至图4c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切口10a2也是沿着x方向(即转动中心轴6的轴向方向)在转子10的外周面10a上平切而形成的缺口。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在转子10外周面10a的相应位置上沿着x方向开设u字形或v字形槽等而形成第二切口10a2。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流体阻尼器3,仅通过设置在全开位置fo处与开侧端面侧部位9a22相向第二切口10a2,就能够使开侧端面侧部位9a22与转子10的外周面10a之间的第二间隙g2在全开位置fo处比在中间位置fm和/或全闭位置fc处大,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以上虽然对通过在转子10的外周面10a上设置第一切口10a1/第二切口10a2而使第一间隙g1/第二间隙g2在全开位置处更大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在流体阻尼器3内设置触发器/控制器和可开闭通路等,使得当处于全开位置fo时,可以通过触发器/控制器使可开闭通路打开以供工作流体流入/流出,进而实现与本实施方式相同或相似的功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小径内周面9a2的与闭侧端面9a4连接的闭侧端面侧部位9a21的内径比小径内周面9a2的其它部位的内径小。换言之,闭侧端面侧部位9a21比小径内周面9a2的其它部位更靠近转子10的外周面10a。即,闭侧端面侧部位9a21与转子10的外周面10a中未形成切口10a1的部分之间的微小间隔比小径内周面9a2的其它部位与转子10的外周面10a中未形成切口10a1的部分之间的微小间隔小。由此,在中间位置fm和/或全闭位置fc处,能够通过闭侧端面侧部位9a4来防止工作流体流入壳体9的小径内周面9a2与转子10的外周面10a之间,从而充分确保工作流体对转子的反作用力,有助于流体阻尼器3在关闭中间阶段和/或最后阶段发挥充分的阻尼作用。此外,还能够通过内径缩小的闭侧端面侧部位9a4对转子10进行限位,从而防止转子10从壳体9的小径内周面9a2脱落。

此外,类似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小径内周面9a2的与开侧端面9a3连接的开侧端面侧部位9a22的内径比小径内周面9a2的除了闭侧端面侧部位9a21以外的其它部位的内径小。开侧端面侧部位9a22的结构和作用效果与闭侧端面侧部位9a21类似,此处不再重复说明。

此外,如图4c所示,在全闭位置fc处,转子10与流体室lc的闭侧端面9a4(参照图4a)之间存在预留空间s。由此,即使在从全闭位置fc刚打开后便关闭的情况下,由于在预留空间s处存在工作流体,后述的阀芯12会受到压缩该工作流体而产生的反作用力,进而产生关闭阻力,因此,流体阻尼器3也能充分发挥阻尼作用。

继续参照图4a,对流体阻尼器3的内部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10包括:转子主体部11,转子主体部11具有轴部11a和从轴部11a朝径向外侧突出的阀芯保持部11b;以及阀芯12,阀芯12以能相对于阀芯保持部11b转动的方式保持于阀芯保持部11b。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全开位置fo”是指:壳体9随着冰柜的盖体cv相对于转子10转动到完全打开的位置时,阀芯保持部11b的中轴线与图4a中过轴部11a的中心c的虚线fo大致重合;上述“全闭位置fc”是指:壳体9随着冰柜的盖体cv相对于转子10转动到完全关闭的位置时,阀芯保持部11b的中轴线与图4a中过轴部11a的中心c的虚线fc大致重合;上述“中间位置fm”是指:壳体9随着冰柜的盖体cv相对于转子10转动到完全打开与完全关闭之间的位置时,阀芯保持部11b的中轴线位于虚线fo与虚线fc之间的任意位置,而图4c所示的虚线fm仅是无数个中间位置fm中的一例。此外,上述“在全闭位置fc处,转子10与流体室lc的闭侧端面9a4之间存在预留空间s”具体是指:在全闭位置fc处,阀芯保持部11b与流体室lc的闭侧端面9a4分离。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形成预留空间s,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此外,预留空间s既可以通过上述铰链1的转动范围限制机构对壳体9的转动进行限位而形成,也可以直接通过转子10的阀芯保持部11b与闭侧端面9a4的靠近轴部11a的部分抵接而形成。

以下主要参照图5,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流体阻尼器3的阀芯保持部11b和阀芯12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5所示,阀芯保持部11b具有凹槽11b1,阀芯12具有:转动中心部12a,转动中心部12a能转动地收纳于凹槽11b;以及第一突出部12b,第一突出部12b从转动中心部12a朝向转子主体部11a的径向外侧突出。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流体阻尼器3,阀12的第一突出部12b从转动中心部12a朝向转子主体部12a的径向外侧突出。由此,通过第一突出部12b压缩工作流体,能够可靠地发挥阻尼作用。

具体而言,除了凹槽11b1以外,阀芯保持部11b还具有第一凸起11b2和第二凸起11b3,第一凸起11b2比凹槽11b1靠转子主体部11a的径向外侧,第二凸起11b3比凹槽11b1靠转子主体部11a的径向内侧。在沿x方向观察时,凹槽11b1大致呈具有朝向闭侧端面9a4一侧的开口的圆形,而第一凸起11b2和第二凸起11b3分别形成为使凹槽11b1的开口随着朝向闭侧端面9a4一侧而逐渐缩窄,以防止阀芯12的转动中心部12a从凹槽11b1中脱落。阀芯12的转动中心部12a的外周面与凹槽11b1的内周面紧密贴合,使得转动中心部12a能够在始终保持于凹槽11b1内的情况下带动整个阀芯12顺畅地转动。

此外,在第一突出部12b的与转动中心部12a连接且面向第一凸起11b2的部位处形成有凹陷12b1,该凹陷12b1形成为能与第一凸起11b2相互配合。在转子10相对于壳体9朝全闭位置fc旋转时(即,将冰柜的盖体cv关闭时),第一突出部12b受到工作流体的反作用力而朝向全开位置fo一侧转动,从而使凹陷12b1与第一凸起11b2相互配合,以阻止第一突出部12b朝向全开位置fo一侧进一步转动,进而进一步防止阀芯12的转动中心部12a从凹槽11b1中脱落,有助于进一步可靠地发挥阻尼作用。

另外,在第一突出部12b的与第二凸起11b3相向的部位还形成有微小的突起12b2,在转子10相对于壳体9朝全开位置fo旋转时(即,将冰柜的盖体cv打开时),第一突出部12b受到工作流体的反作用力而朝向全闭位置fc一侧转动,从而使该突起12b2与第二凸起11b3抵接,以阻止第一突出部12b朝向全闭位置fc一侧进一步转动,进而进一步防止阀芯12的转动中心部12a从凹槽11b1中脱落,有助于进一步可靠地发挥阻尼作用。

以下参照图6,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流体阻尼器的阀芯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在图6中,对与图5相同或相似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

在本变形例中,除了阀芯12还具有第二突出部12c这一点以外,其它结构均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6所示,阀芯12的第二突出部12c从第一突出部12b朝全开位置fo一侧突出(同时参照图4a至图4c)。即,第二突出部12c的延伸方向与第一突出部12b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由此,在压缩工作流体时,通过使第二突出部12c与阀芯保持部11b的末端(具体为第一凸起11b2的靠径向外侧的表面)抵接,能够防止阀芯12因工作流体的反作用力而从阀芯保持部11b的凹槽11b1内脱落,有助于进一步可靠地发挥阻尼作用。

此外,在本变形例中,第二突出部12c随着从第一突出部12b朝向全开位置fo一侧而逐渐变细。由此,有助于防止第二突出部12c在打开时阻碍工作流体的流动。

本发明在其范围内,能将各实施方式自由组合,或是将各实施方式适当变形、省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