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尘装置和作业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69711发布日期:2019-07-03 03:39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集尘装置和作业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构成为能相对于作业工具进行拆装的集尘装置、和具备了集尘装置的作业工具。



背景技术:

公知有安装于钻具、锤钻等作业工具,并用于收集在开孔作业等中产生的粉尘的集尘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集尘装置经由滑动机构与卡合部件安装于作业工具。而且,使用由设置于作业工具的集尘风扇形成的气流,从吸引口与空气一同吸引粉尘,将该粉尘经由软管移送至粉尘的收容部。在该集尘装置中,对软管进行保持的长条状的筒状部件,以能够沿长轴方向滑动的状态受主体保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71022号公报

在上述集尘装置中,与顶端工具伴随着开孔作业的进行而进入被加工物相对应地,筒状部件在与被加工物抵接了的状态下,被压入主体内部。若开孔作业结束,解除筒状部件的按压,则筒状部件凭借安装有螺旋弹簧的软管的作用力,被顶出至初始位置。存在因此时的冲击,令集尘装置相对于作业工具移动,集尘装置从作业工具脱落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状况,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有利于提高集尘装置相对于作业工具进行安装的安装状态的稳定性的技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集尘装置,构成为安装于驱动顶端工具而对被加工物进行加工作业的作业工具,收集在加工作业中产生的粉尘。该集尘装置具备:主体部、粉尘收容部、滑动部、粉尘移送路、和施力部件。

主体部具备构成为能相对于作业工具进行拆装的安装部。粉尘收容部构成为能够收容粉尘,安装于主体部。滑动部具备吸引部,该吸引部具有粉尘的吸引口。另外,滑动部以能够沿规定的轴向滑动的方式受主体部保持。粉尘移送路连接吸引口与粉尘收容部。另外,粉尘移送路的至少局部在滑动部内延伸。施力部件对滑动部向第1方向进行施力。第1方向是在规定的轴向上的滑动部从主体部突出的方向。滑动部始终被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保持在从主体部向第1方向突出规定的长度的初始位置。另一方面,滑动部构成为,在被向轴向上的与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按压的情况下,能够克服作用力向第2方向移动。另外,集尘装置具备,在将滑动部配置于初始位置时,在轴向上介于主体部与滑动部之间的缓冲部件。

本方式的集尘装置在安装于作业工具,进行加工作业的情况下,在将吸引部按压于被加工物的状态下使用。伴随着加工作业的进行而向第2方向移动的滑动部构成为,若被解除将吸引部向被加工物的按压,则被施力部件向第1方向施力,返回初始位置。相同地,在未使用时(例如,携带时),在滑动部因某些理由被意外地按压,而向第2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也是若被解除按压,则滑动部凭借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返回初始位置。此时,在轴向上介于主体部与滑动部之间的缓冲部件能够吸收滑动部的冲击力,缓和对主体部的冲击。由此,能够抑制主体部因冲击而相对于作业工具移动,提高相对于作业工具安装的安装状态的稳定性。特别是,能够减少集尘装置的主体部因冲击相对于作业工具移动,令安装部从作业工具脱落的可能性。

此外,在本方式中,供集尘装置进行拆装的作业工具,通常是指能够进行产生粉尘的加工作业的作业工具,作为典型例,包含能够在被加工物上开孔的打孔工具。此外,作为打孔工具的具体的例子,能够列举电钻、震动钻、锤钻。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集尘装置的粉尘的收集方式不被特别地限定,集尘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具备马达和风扇,生成用于吸引粉尘的气流,也可以构成为利用由作业工具的马达和风扇生成的气流收集粉尘。

能够将集尘装置向作业工具进行拆装的安装部的结构不被特别地限定,但是,例如,能够适当地采用导轨与能够滑动卡合于导轨的导槽的组合、钩部等突起与能够卡合于突起的凹部的组合、柱状的突出部与能够供突出部嵌合的凹部的组合等。

粉尘收容部的结构不被特别地限定,但粉尘收容部例如,包括具有包含粉尘的空气的流入口、和分离了粉尘之后的空气的流出口的箱状的容器。粉尘收容部可以固定于主体部,也能够从主体部拆下。

滑动部的结构不被特别地限定,但针对滑动部中的以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的方式受主体部保持的部分优选构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滑动部可以在绕轴的周向上被主体部包围,也可以仅局部被主体部保持。粉尘移送路可以整体由滑动部以外的筒状的部件(例如,软管)限定,也可以局部由滑动部的筒状的部分限定,局部由其他的筒状的部件限定。施力部件可以对滑动部直接向第1方向进行施力,也可以经由其他部件(例如,软管)间接地对滑动部进行施力。

缓冲部件为能够通过进行变形来吸收冲击力的部件,其结构不被特别地限定。例如,能够适当地采用弹簧、橡胶、具有发泡构造的合成树脂等弹性体。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缓冲部件也可以安装于主体部。在本方式的集尘装置中,缓冲部件不是安装于沿轴向移动的滑动部,而是安装于对滑动部进行保持的主体部。因此,能够容易确保供缓冲部件配置的空间,提高配置位置的自由度。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集尘装置也可以进一步具备与缓冲部件的第2方向侧邻接配置,在将滑动部配置于初始位置时与滑动部抵接的抵接部件。根据本方式,向第2方向形成了移动的滑动部被施力部件向第1方向施力,在返回初始位置时,不是与缓冲部件碰撞,而是与抵接部件碰撞。因此,能够防止缓冲部件因滑动部直接碰撞形成的冲击而破损。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滑动部也可以具备设置为能够变更轴向上的卡止位置的调整部件。调整部件构成为调整滑动部在初始位置从主体部突出的长度。缓冲部件也可以在将滑动部配置于初始位置时,在轴向上介于主体部与调整部件之间。在本方式的集尘装置中,能够通过调整部件,根据实际安装于作业工具的顶端工具的长度,调整滑动部在初始位置从主体部突出的长度。另外,缓冲部件吸收调整部件返回初始位置时的冲击,因此能够减少调整部件的破损的可能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滑动部的至少局部也可以由比重小于铁的金属形成。本方式的集尘装置的滑动部通过在必要的部分使用相对轻质的金属,能够提高强度。另一方面,即使采用比重小于铁的金属,与整体由树脂形成的情况相比,滑动部的质量也增大,因此冲击力容易增大,但缓冲部件能够有效地缓和滑动部返回初始位置时的对于主体部的冲击。换句话说,能够维持稳定的安装状态,并且确保必要的强度。此外,作为比重小于铁的金属,例如,能够适当地采用铝、镁和含有它们的至少一方的合金。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集尘装置也可以进一步具备以能够绕规定的转动轴线转动的方式受主体部保持的锁定部件。锁定部件优选具有钩部,该钩部构成为在将安装部安装于作业工具时,与在作业工具设置的凹部卡合,限制集尘装置相对于作业工具的移动。而且,锁定部件的转动轴线与钩部的顶端的距离间优选小于转动轴线与钩部的基端间的距离。本方式的集尘装置在经由安装部安装于作业工具时,相对于作业工具的移动被锁定部件的钩部与作业工具的凹部间的卡合限制。锁定部件的转动轴线与钩部的顶端间的距离小于转动轴线与钩部的基端间的距离。换言之,钩部的顶端的旋转半径小于钩部的基端的旋转半径。因此,相比于转动轴线与钩部的顶端间的距离为转动轴线与钩部的基端间的距离以上的情况,钩部在转动时容易与凹部的内表面干涉,因此不易解除卡合。换句话说,能够更加可靠地维持钩部与凹部的卡合,使借助安装部形成的安装状态进一步稳定。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集尘装置也可以进一步具备以能够绕规定的转动轴线转动的方式受主体部保持的锁定部件。锁定部件优选具有钩部,该钩部构成为,在将安装部安装于作业工具时,该钩部与在作业工具设置的凹部卡合,限制集尘装置相对于作业工具的移动。钩部也可以具有滑动阻力部,该滑动阻力部构成为设置于内侧区域,妨碍钩部相对于凹部的滑动。根据本方式,能够进一步减少钩部相对于凹部滑动(滑行),而解除钩部与凹部间的卡合的可能性。此外,滑动阻力部例如可以由摩擦材料构成,也可以由凹凸构造构成。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提供一种作业工具,驱动顶端工具而对被加工物进行加工作业。该作业工具具备工具主体、和经由安装部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工具主体的集尘装置。作为集尘装置,能够采用上述的方式中任一个所记载的集尘装置。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集尘装置的安装部也可以包含沿轴向延伸的导轨或者导槽。而且,作业工具的工具主体也可以具备构成为与安装部的导轨在轴向上进行滑动卡合的导槽,或者构成为与安装部的导槽在轴向上进行滑动卡合的导轨。根据本方式,能够容易进行集尘装置相对于作业工具的工具主体的拆装。另一方面,滑动部的滑动方向与集尘装置的拆装方向一致,因此滑动部返回了初始位置时的冲击作为集尘装置的拆下方向的力发挥作用。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缓冲部件能够有效地缓和对主体部的冲击,由此有效地抑制导轨与导槽间形成滑动,而使集尘装置向从工具主体脱落的方向移动这种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对锤钻和集尘装置的拆装方式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2是供集尘装置安装的锤钻的前后方向纵剖面。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3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2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图5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是表示钩部与卡合凹部进行了卡合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8是钩部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钩部与卡合凹部间的卡合被解除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从图5的状态起,滑动部被向后方压入的状态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锤钻;10…主体部;11…主体壳体;113…安装部;114…导槽;116…卡合凹部;117…对置面;12…刀夹;13…手柄;131…手柄壳体;133…电源电缆;135…扳机;15…吸气口;151…流路;17…侧手柄;19…顶端工具;20…马达;21…输出轴;23…冷却风扇;25…集尘风扇;27…驱动齿轮;31…运动转换机构;33…冲击机构;35…旋转传递机构;4…集尘装置;5…主体部;50…内部空间;501…导轨;51…箱状部;511…突出部;512…转动支承部;513…卡止部;52…筒状部;521…开口部;525…收容部;527…开口;53…止动部;531…缓冲件保持部;532…前壁;533…侧壁;534…突起;535…缓冲件;538…抵接部件;539…槽;55…卡合部;551…导轨;57…锁定部件;571…钩部;572…基端;573…顶端;574…前表面;575…弹性体层;577…按压部;58…施力弹簧;6…粉尘收容部;60…过滤器;601…流入口;602…流出口;61…容器主体;610…收容空间;612…转动卡合部;613…卡止突部;64…过滤器支架;645…上表面部;7…滑动部;71…第1筒状部;711…吸引罩;712…吸引口;72…第2筒状部;721…主体框架;722…导槽;723…左侧部;725…右侧部;727…导轨;728…齿部;729…止动部;74…软管;741…施力弹簧;75…定位单元;751…止动件;752…左侧面部;753…卡止部件;755…施力弹簧;759…操作杆;76…软管连接部;77…深度调整单元;8…粉尘移送路;9…连通路;90…连接管;a1…驱动轴线;a2…滑动轴线;a3…转动轴线;d1…距离;d2…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作为驱动顶端工具进行加工作业的作业工具,例示电动式的锤钻1。另外,例示构成为能够相对于锤钻1进行拆装的集尘装置4。

首先,对锤钻1的整体结构简单地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锤钻1具备主体部10与手柄13。主体部10形成为长条状。在主体部10的在长轴方向上的一端部设置有能够对顶端工具19进行拆装的刀夹12。手柄13从主体部10的在长轴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向与主体部10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详细而言,为大体正交的方向)延伸。此外,作为能够安装于刀夹12的顶端工具19,准备种类和长度不同的多个工具(钻头、锤钻头等),以应对各种加工作业。使用者根据实际进行的作业,将适当的种类和长度的顶端工具19安装于锤钻1来进行使用。

本实施方式的锤钻1构成为进行使顶端工具19沿着规定的驱动轴线a1呈直线状驱动的动作(锤击动作)、使顶端工具19绕驱动轴线a1进行旋转驱动的动作(钻孔动作)。

以下,对主体部10和手柄13的详细结构依次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驱动轴线a1的延伸方向(也称为主体部10的长轴方向,或者顶端工具19的轴向)规定为锤钻1的前后方向,将设置有刀夹12的一侧规定为锤钻1的前侧,将连接有手柄13的一侧规定为后侧。另外,将与驱动轴线a1正交且与手柄13的延伸方向对应的方向规定为上下方向,将手柄13的与主体部10形成连接的一侧规定为上侧,将供手柄13的顶端(自由端)配置的一侧规定为下侧。

对主体部10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主体部10具备:主体壳体11、刀夹12、马达20、运动转换机构31、冲击机构33、旋转传递机构35。以下,对这些结构依次进行说明。

主体壳体11是形成主体部10的外廓的中空体。如图1所示,主体壳体11中的前端部构成形成为圆筒状的桶部。能向桶部的外周部拆装侧手柄17。主体壳体11中的比桶部靠后侧的部分形成为大体矩形箱状。如图2所示,在主体壳体11的前端部内(桶部内)配置有刀夹12。除此之外,在主体壳体11中还收容有马达20、运动转换机构31、冲击机构33、旋转传递机构35等。

在主体壳体11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央区域的下端面设置有吸气口15。吸气口15是使主体壳体11内部与外部连通的贯通孔。详细后述,但吸气口15设置为在将集尘装置4安装于锤钻1时与集尘装置4的连通路9连通。在主体壳体11上,还设置有使从吸气口15流入并通过了主体壳体11内的规定的流路的空气排出的排气口(未图示)。

另外,如图1所示,在主体壳体11的下端部设置有构成为能够对集尘装置4进行拆装的安装部113。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部113包含设置于主体壳体11的下端部的左右侧表面的一对导槽114。导槽114从主体壳体11的前端部至中央部(比吸气口15靠前侧)在前后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一对导槽114构成为能够与后述的集尘装置4的一对导轨551卡合。另外,如图3所示,在主体壳体11的前下端部(导槽114的前侧)设置有卡合凹部116。卡合凹部116是从主体壳体11的下端面向上方凹陷的凹部。卡合凹部116构成为,在将后述的集尘装置4相对于主体壳体11配置于规定位置的情况下,供集尘装置4的锁定部件57的钩部571卡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顶端工具19的驱动源而发挥功能的马达20采用交流马达。如图2所示,马达20以马达20的输出轴21的旋转轴线与驱动轴线a1平行的方式(换句话说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于主体壳体11的后部区域内。在输出轴21固定有用于对马达20进行冷却的冷却风扇23、和配置于冷却风扇23前侧的集尘风扇25。集尘风扇25是构成为产生用于对在顶端工具19的加工作业中产生的粉尘形成吸引的气流的吸引风扇。此外,集尘风扇25配置于上述的吸气口15的上方。在输出轴21的前端部设置有驱动齿轮27。冷却风扇23、集尘风扇25、和驱动齿轮27与输出轴21一体地进行旋转。

运动转换机构31、冲击机构33、和旋转传递机构35配置于主体壳体11的前部区域内。马达20的旋转动力经由驱动齿轮27向运动转换机构31和旋转传递机构35传递。运动转换机构31构成为,通过摆动环摆动,而将输出轴21的旋转运动转换成活塞缸的在驱动轴线a1方向上的往复运动。冲击机构33构成为伴随着活塞缸的往复运动,而对顶端工具19施加驱动轴线a1方向上的冲击力。顶端工具19伴随着马达20的驱动,被运动转换机构31和冲击机构33在驱动轴线a1方向上呈直线状驱动。旋转传递机构35构成为包含多个齿轮的减速机构。旋转传递机构35构成为将马达20的旋转运动经由作为最终轴的刀夹12向顶端工具19传递。顶端工具19伴随着马达20的驱动,被旋转传递机构35以低于输出轴21的速度绕驱动轴线a1旋转驱动。此外,运动转换机构31、冲击机构33、旋转传递机构35的结构为公知的,因此省略这里的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锤钻1构成为通过设置于主体部10的模式切换杆(参照图1)的操作,能够选择锤钻模式、钻孔模式、锤击模式的三个模式中的任一个模式。锤钻模式是通过驱动运动转换机构31和旋转传递机构35,来进行冲击动作和钻孔动作的模式。锤击模式是通过切断旋转传递机构35处的动力的传递,仅驱动运动转换机构31,来仅进行冲击动作的模式。钻孔模式是通过切断运动转换机构31处的动力的传递,仅驱动旋转传递机构35,来仅进行钻孔动作的模式。此外,用于模式切换的机构的结构为公知的,因此省略这里的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集尘装置4使用于这些模式中的使锤钻1以锤钻模式或者钻孔模式进行动作的情况(换句话说进行包含开孔作业的加工作业的情况)是特别有用的。

对手柄13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手柄13是从主体部10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的长条状的部位,构成为能够供使用者进行把持。手柄13具备形成手柄13的外廓的手柄壳体131、电源电缆133、扳机135。手柄壳体131形成为与主体壳体11分体,可以结合于主体壳体11,也可以与主体壳体11的至少局部形成为一体。

用于与外部的交流电源连接的电源电缆133以手柄壳体131的下端部为起点延伸。扳机135设置于手柄壳体131的上端部前侧。在手柄壳体131的内部收容有开关、控制器(均未图示)等。在控制器上电连接有马达20、电源电缆133、开关等。工作人员勾动扳机135,由此开关成为on,马达20被驱动。马达20的驱动由控制器控制。

以下,对集尘装置4的整体结构简单地进行说明。此外,集尘装置4在安装于锤钻1的状态下使用,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规定为使集尘装置4的方向与集尘装置4安装于锤钻1时的锤钻1的方向一致。

如图2所示,集尘装置4具备:主体部5、粉尘收容部6、滑动部7、粉尘移送路8、和连通路9。主体部5构成为能相对于锤钻1的主体部10的下侧进行拆装。粉尘收容部6以能够拆下的方式安装于主体部5的下侧。滑动部7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l字状,在顶端部具有粉尘的吸引口712。滑动部7在包含吸引口712的局部从主体部5向前方突出的状态下,以能够沿着与驱动轴线a1平行的滑动轴线a2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的方式受主体部5保持。移送粉尘的粉尘移送路8的至少局部在滑动部7内延伸,连接吸引口712与粉尘收容部6。另外,若将集尘装置4安装于锤钻1,则粉尘收容部6凭借配置于主体部5内的连通路9,与锤钻1的吸气口15连接。

若驱动锤钻1的马达20,则通过与输出轴21一同旋转的集尘风扇25,形成从吸气口15导入主体壳体11内的方向上的气流。凭借该气流,通过集尘装置4的连通路9、粉尘收容部6、粉尘移送路8在吸引口712作用有吸引力。由加工作业产生的粉尘与空气一同被该吸引力从吸引口712吸入,通过粉尘移送路8流入粉尘收容部6。在粉尘收容部6中,仅粉尘被从空气中分离并被收容。被分离了粉尘之后的空气通过连通路9从吸气口15流入锤钻1的主体壳体11内,从排气口(未图示)排出。这样,集尘装置4构成为使用由锤钻1的集尘风扇25形成的气流收集粉尘。

以下,对集尘装置4的各部分的详细结构依次进行说明。

首先,对主体部5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主体部5形成为与锤钻1的主体部10对应的长条状,构成为能相对于主体部10进行拆装。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5包含形成主体部5的后侧部分的箱状部51、和形成主体部5的前侧部分的筒状部52。箱状部51是供粉尘收容部6进行拆装的部位,形成为大体矩形箱状。箱状部51在前端部具有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511。筒状部52主要是用于将滑动部7保持为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的部位,形成为大体矩形筒状。筒状部52沿着规定的滑动轴线a2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5为树脂制,箱状部51与筒状部52形成为一体。主体部5具有沿着滑动轴线a2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内部空间50(与箱状部51和筒状部52的内部连续地形成的空间区域)。另外,内部空间50经由在筒状部52的前端设置的开口部521与主体部5的外部连通。

在主体部5内设置有用于将滑动部7保持为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的结构。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在主体部5的左右的内壁面设置有在上下方向上分离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导轨501。导轨501呈从左右的内壁面向主体部5内突出的突出状,构成为能够与后述的滑动部7的导槽722滑动卡合。

如图3、图5和图6所示,在筒状部52的前端部设置有用于限制滑动部7向前方的移动的止动部53,以使滑动部7不从主体部5脱落。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止动部53构成为能够缓和滑动部7返回初始位置时的对主体部5的冲击,止动部53包含缓冲件保持部531、缓冲件535、和抵接部件538。此外,在图3中,止动部53实际上呈隐藏于第2筒状部72内的状态,但为了结构说明的方便,图示了其纵剖面。

缓冲件保持部531是设置为从筒状部52的左侧部的内周面向内侧(右方,第2筒状部72侧)突出的壁部,构成为能够保持缓冲件535。更加详细而言,缓冲件保持部531包含前壁532和上下一对侧壁533。由前壁532与侧壁533从三个方向围起的空间构成缓冲件535的收容空间。此外,该收容空间利用无用空间而得以确保。

缓冲件535是在滑动轴线a2方向(前后方向)上,介于前壁532与后述的定位单元75之间,用于缓和滑动部7返回初始位置时的对主体部5的冲击的缓冲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缓冲件535,采用复原力和耐久性优越的醚系的聚氨酯海绵。

抵接部件538与缓冲件535的后侧邻接(在已接触的状态下)配置。抵接部件538是在将滑动部7配置于初始位置时与后述的定位单元75抵接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抵接部件538由合成树脂,整体形成为矩形块状。抵接部件538具有从其一端部延伸至中央部的直线状的槽539。抵接部件538以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的方式嵌入侧壁533之间。此外,在一对侧壁533的后端部之间配置有从筒状部52的左侧部的内周面向内侧(右方)突出的突起534。抵接部件538配置为该突起534与槽539卡合。由此,限制抵接部件538向后方的移动。另一方面,在抵接部件538被向前方按压的情况下,缓冲件535发生变形,由此允许抵接部件538向前方移动少许。

此外,在筒状部52的左侧部以与抵接部件538的后端部和该后端部后侧的规定区域对置的方式设置有矩形状的开口527。另外,以覆盖开口527的方式,配置有后述的定位单元75用的操作杆759。操作杆759在其前端部中,经由销以能够在左右方向上转动的方式受筒状部52保持。

另外,如图1所示,在主体部5(详细而言为箱状部51)的上端部设置有构成为能相对于锤钻1的主体部10(详细而言,为安装部113)进行拆装的卡合部55。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部55从主体部5的左右的端部向上方突出,并且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突出部。卡合部55具有与安装部113的导槽114对应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另外,卡合部55在上端部具有朝向内侧(朝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突出的一对导轨551。一对导轨551构成为能够与安装部113的一对导槽114在前后方向上滑动卡合。通过这样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集尘装置4相对于锤钻1(主体壳体11)进行拆装的拆装方向(由粗线箭头图示)设定为与锤钻1的驱动轴线a1和滑动轴线a2平行的前后方向。

另外,在主体部5的卡合部55的前侧设置有锁定部件57。锁定部件57配置为能够与使用者的外部操作对应地在上下方向上转动。锁定部件57构成为在将集尘装置4安装于锤钻1的情况下,与锤钻1的卡合凹部116卡合,限制集尘装置4相对于锤钻1形成移动。

如图7所示,锁定部件57配置于在筒状部52的上方设置的收容部525内。锁定部件57的前端部在收容部525的前端部内,被卡止为能够绕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线a3转动。锁定部件57具有设置于后端部的钩部571、和设置于中央部的按压部577。钩部571是构成为能够与锤钻1的卡合凹部116卡合的部位。按压部577是由使用者从外部进行按压操作的部位。在锁定部件57与筒状部52的上表面之间配置有施力弹簧58。此外,施力弹簧58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锁定部件57由施力弹簧58始终向上方施力,钩部571和按压部577分别从在收容部525上表面设置的2个开口部向上方露出。此外,将此时的钩部571的位置称为钩部571的初始位置。通过这样的结构,锁定部件57能够以前端部为支点在上下方向上摆动地受收容部525保持。

这里,对钩部571的详细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钩部571在配置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朝向斜前上方突出。以下,将钩部571向斜前上方开始突出的端部(下端)称为基端572,将钩部571的斜前上方的端部称为顶端57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基端572与顶端573均与转动轴线a3大体平行,钩部571的前表面574(靠转动轴线a3侧的表面)形成矩形状的平面。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部件57的其他的部分为合成树脂制,与此相对,前表面574由弹性体层575构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体层575与锁定部件57的其他的部分一体成型,但也可以在锁定部件57的其他的部分预先由合成树脂成型后,通过利用粘合剂的粘合等方法进行接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钩部571构成为转动轴线a3与顶端573之间的距离d2小于转动轴线a3与基端572之间的距离d1。此外,距离d1和d2分别也称为基端572和顶端573的旋转半径。换句话说,顶端573的以转动轴线a3为中心的圆弧状的轨道形成得比基端572的以转动轴线a3为中心的圆弧状的轨道靠内侧(靠接近转动轴线a3的一侧)。通过这样的结构,与假定为以距离d1与距离d2相等的方式构成钩部571的情况下的钩部571的前表面574相比,本实施方式的实际的前表面574相对地向钩部571的内侧(转动轴线a3侧)倾斜10度左右。

此外,如图7所示,供钩部571卡合的上述的卡合凹部116形成为与钩部571对应的形状。在将集尘装置4安装于锤钻1,将钩部571配置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与钩部571的前表面574(弹性体层575)对置的对置面117与前表面574大体平行。

另外,在主体部5设置有用于对粉尘收容部6进行保持的结构。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在箱状部51的下后端部设置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圆柱状的转动支承部512。另外,在突出部511的下端部以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有向后方突出的卡止部513。后述的粉尘收容部6的转动卡合部612、卡止突部613和转动支承部512、卡止部513卡合,由此能够将粉尘收容部6安装于主体部5。

以下,对粉尘收容部6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粉尘收容部6整体形成为大体矩形箱状,以能够拆下的方式安装于主体部5的下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粉尘收容部6具备容器主体61、过滤器支架64、和过滤器60。

容器主体61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矩形箱状的中空体。容器主体61的内部空间构成粉尘的收容空间610。另外,在容器主体61的后上端部设置有转动卡合部612,在前下端部设置有卡止突部613。转动卡合部612与主体部5的转动支承部512对应地形成为剖面半圆状的凹部。转动卡合部612构成为与转动支承部512卡合,能够以转动支承部512为中心转动。卡止突部613形成为向前方突出的突条,构成为能够与卡止部513的上端卡止。工作人员在粉尘收容部6的前端部向下方产生了倾斜的状态下,使转动卡合部612与转动支承部512卡合,将前端部向上顶起而使卡止突部613与卡止部513卡止,由此能够将粉尘收容部6安装于主体部5(箱状部51)。

过滤器支架64构成为对过滤器60进行保持,并且覆盖容器主体61上部的开口。过滤器60在折叠的状态下,安装于过滤器支架64,保持于收容空间610内。此外,过滤器60构成为由纸、无纺布等具有通气性的材料形成,在流入了收容空间610内的气流通过过滤器60时,分离粉尘。在过滤器支架64的上表面部645形成有使粉尘收容部6(容器主体61的收容空间610)与外部连通的流入口601和流出口602。流入口601是供从吸引口712(参照图2)吸引并在粉尘移送路8移送的包含粉尘的空气流入粉尘收容部6的开口。流出口602是供被过滤器60分离了粉尘后的空气从粉尘收容部6流出的开口。流入口601设置于上表面部645的前端部,在流入口601连接有后述的软管连接部76。流出口602设置于上表面部645的中央部,在流出口602连接有连接管90。

以下,对连通路9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连通路9是配置于主体部5的内部空间50,并在将集尘装置4安装于锤钻1的情况下,连接粉尘收容部6的流出口602与锤钻1的吸气口15的通路。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路9配置于内部空间50的后部区域(箱状部51内部的中央区域),沿上下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路9由连接管90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管90整体形成为能够在轴向(上下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的筒状部件。连接管90的由弹性体形成的上端部与下端部分别嵌入设置于主体部5(箱状部51)的上表面与下表面的贯通孔,由此连接管90被主体部5保持。形成于连接管90的上端与下端的凸缘部均向主体部5的外部稍微突出。

连接管90的下端的凸缘部从上方呈紧贴状地被按压于粉尘收容部6(过滤器支架64)的流出口602的周围。另外,若将集尘装置4安装于锤钻1的主体壳体11,则连接管90的上端的凸缘部从下方呈紧贴状地被按压于主体壳体11的吸气口15的周围。由此,流出口602与吸气口15经由连接管90连接。

以下,对滑动部7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滑动部7包含具有吸引口712的第1筒状部71、和连结于第1筒状部71并由主体部5保持的第2筒状部72。

第1筒状部71是侧视观察形成为大致l字状的筒状部件。在第1筒状部71的一端部设置有形成为能够覆盖顶端工具19的顶端的吸引罩711。在吸引罩711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贯通吸引罩711的吸引口712。以下,将第1筒状部71的设置有吸引罩711的端部称为顶端部,将相反一侧的端部称为基端部。

第2筒状部72是呈直线状延伸的部件,在下端部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开口,整体形成为大体筒状。第2筒状部72配置为与驱动轴线a1平行地,沿着滑动轴线a2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第2筒状部72的前端部,以第1筒状部71的顶端部配置于上方的状态连结固定有第1筒状部71的基端部。第2筒状部72中的包含后端部的局部始终经由开口部521插入主体部5的内部空间50。

如图1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筒状部72的外廓主要由铝制的主体框架721和树脂制的左侧部723、右侧部725形成。主体框架721是呈直线状延伸的长条部件。左侧部723与右侧部725均是直线状的长条部件,分别嵌入在主体框架721的左侧部与右侧部形成的槽。第2筒状部72构成为能够与主体部5滑动卡合。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在主体框架721的左侧部和右侧部分别设置有在上下方向上分离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导槽722。导槽722分别构成为能够与在主体部5的内壁面设置的导轨501滑动卡合。采用上述结构,滑动部7在绕着第2筒状部72的滑动轴线a2的相对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下,被保持为能够相对于主体部5沿着滑动轴线a2在前后方向上(在第2筒状部72的长轴方向上)滑动。

另外,如图4和图5所示,在第2筒状部72设置有构成为在前后方向上限定滑动部7相对于主体部5所处的初始位置(换言之,滑动部7从主体部5(开口部521)突出的突出长度)的定位单元75。定位单元75构成为能够在滑动轴线a2方向(前后方向)上相对于第2筒状部72相对移动,并且能够在滑动轴线a2方向(前后方向)上在任意的位置与第2筒状部72卡止。更加详细而言,定位单元75被在第2筒状部72设置的一对导轨727保持为能够在滑动轴线a2方向(前后方向)上相对移动,并能够与一对导轨727卡止。如图1所示,一对导轨727设置于左侧部723,在上下方向上分离,相互大致平行地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导轨727分别具有包含在前后方向上成一列地等间隔地配置的多个突起的齿部728。

如图4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单元75构成为以止动件751、卡止部件753和施力弹簧755为主体。止动件751以侧视观察呈矩形状的左侧面部752跨于上下一对导轨727上的方式配置于导轨727的左方,其他的部分配置于导轨727的内侧(滑动轴线a2侧,右侧)。止动件751在中央部具有贯通孔。在该贯通孔插通有卡止部件753。虽省略详细的图示,但卡止部件753具有能够与导轨727的齿部728卡合的凹部。卡止部件753始终被施力弹簧755以使之从止动件751的贯通孔向朝外侧(左侧)突出的方向施力,齿部728中的任一个的突起与卡止部件753的凹部卡合。由此,定位单元75被相对于第2筒状部72在前后方向上定位并被卡止。定位单元75对滑动部7的初始位置进行限定的方法后述。

以下,对粉尘移送路8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粉尘移送路8是连接吸引口712与粉尘收容部6的流入口601的通路,其至少局部在滑动部7内延伸。从吸引口712吸引来的粉尘被通过粉尘移送路8移送至粉尘收容部6。在本实施方式中,粉尘移送路8由上述的第1筒状部71、软管74、软管连接部76限定。

软管74的一端部连结于插入第2筒状部72的前端部的第1筒状部71的基端部。软管74形成为褶皱状,且能够自如伸缩。软管74的另一端部连结于软管连接部76的一端部。软管连接部76是在侧面观察呈l字状弯曲的筒状部件。软管连接部76的一端部朝向前方连接于软管74。软管连接部76的另一端部嵌入形成于主体部5的下表面的贯通孔,向下方突出。软管连接部76的下端部从流入口601插入容器主体61内。由此,在第1筒状部71、软管74和软管连接部76的内部延伸的粉尘移送路8与粉尘收容部6的收容空间610连通。另外,在软管74安装有施力弹簧741。此外,施力弹簧741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

在具有以上那样的结构的集尘装置4中,滑动部7在被施力弹簧741的弹力始终向使其从主体部5(开口部521)突出的方向,换句话说被施力弹簧741的弹力向前方施力的状态下,保持于初始位置。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滑动部7的初始位置是定位单元75(详细而言为止动件751)与主体部5的止动部53(详细而言为抵接部件538)的后端抵接,禁止滑动部7继续向前方移动的位置。此外,在将定位单元75配置于该位置时,设置于主体部5的筒状部52的前端部处的操作杆759经由开口527与定位单元75对置。更加详细而言,操作杆759的顶端部(自由端)与从止动件751的贯通孔向左方突出的卡止部件753对置。

以下,对集尘装置4(主体部5)相对于锤钻1(主体壳体11)的拆装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使用者在将集尘装置4安装于锤钻1的情况下,使导轨551与安装部113的导槽114滑动卡合,使集尘装置4相对于锤钻1向后方移动。在集尘装置4向后方移动的过程中,钩部571被主体壳体11的前端部按压,克服施力弹簧58的作用力暂时向下方移动。之后,若集尘装置4移动至规定位置,则如图7所示,钩部571被施力弹簧58施力而与卡合凹部116卡合。由此,集尘装置4向锤钻1的安装结束。钩部571与卡合凹部116卡合,限制主体部5相对于主体壳体11的相对移动,由此保持导槽114与导轨551间的卡合状态。

使用者在从锤钻1拆下集尘装置4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将按压部577向下方按压。锁定部件57克服施力弹簧58的作用力向下方摆动,解除钩部571与卡合凹部116间的卡合。使用者在该状态下使集尘装置4相对于锤钻1向前方移动,由此能够从锤钻1拆下集尘装置4。这样,锁定部件57构成为能够在保持导槽114与导轨551间的卡合的状态和能够解除该卡合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以下,对初始位置(滑动部7的突出长度)的变更方法进行说明。如上述那样,在锤钻1上能够安装有具有各种长度的顶端工具19。因此,使用者根据实际使用的顶端工具19的长度,变更定位单元75相对于导轨727所处的卡止位置(参照图4~图6)。首先,若使用者将操作杆759向右方(筒状部52的内侧方向)按压,则操作杆759的顶端部克服施力弹簧755的作用力将卡止部件753向右方按压,解除卡止部件753相对于齿部728的卡合。使用者保持利用一只手按压着操作杆759的状态不变,利用另一只手使滑动部7相对于主体部5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移动,以顶端工具19的顶端部被吸引罩711覆盖的方式,调整滑动部7的突出长度(参照图2)。此时,定位单元75在被解除相对于导轨727的卡止的状态下,被保持在操作杆759与主体框架721之间,因此滑动部7相对于定位单元75也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移动。使用者之后解除经由操作杆759形成的对卡止部件753的按压,由此能够使卡止部件753与齿部728上的其他的位置卡合。

使用者利用上述的方法,能够变更在滑动轴线a2方向(前后方向)上的定位单元75的卡止位置。由此,也能够变更滑动部7相对于主体部5所处的初始位置,换句话说,也能变更滑动部7从主体部5(开口部521)突出的突出长度。此外,图5示出了将定位单元75配置于第2筒状部72的最后端时的位置。此时,滑动部7的突出长度成为最大。此外,在第2筒状部72的后端部设置有止动部729,该止动部729通过与定位单元75抵接,禁止定位单元75继续向后方移动。

以下,对锤钻1和集尘装置4的作用进行说明。在将集尘装置4安装于锤钻1的状态下,若由使用者扣动操作扳机135,则开始马达20的驱动。由此,如上述那样,边从吸引口712对粉尘与空气一同进行吸引,边进行由顶端工具19进行的加工作业。若在将吸引罩711按压于被加工物的状态下进行加工作业(典型地,为开孔作业),则滑动部7克服施力弹簧741的作用力被压入主体部5内(内部空间50)。如图10所示,定位单元75在与导轨727进行了卡止的状态下,与滑动部7一同相对于主体部5向后方移动。换句话说,逐渐远离止动部53的抵接部件538。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筒状部72设置有具有与定位单元75大体相同的结构的深度调整单元77。深度调整单元77与定位单元75相同,被一对导轨727保持为能够在滑动轴线a2方向(前后方向)上相对移动,并能够与一对导轨727卡止。若深度调整单元77与主体部5(筒状部52)的前端(开口部521)抵接,则禁止滑动部7继续相对于主体部5向后方相对移动。换句话说,对被加工物的加工的深度(在开孔作业的情况下,为孔的深度)与从开口部521至深度调整单元77的后端的距离对应。因此,使用者以与定位单元75的卡止位置变更相同的顺序,变更深度调整单元77在导轨727上的位置,由此能够设定所希望的加工的深度。

若加工结束至所希望的深度,则使用者解除对扳机135的按压使马达20的驱动停止,并且解除吸引罩711对被加工物的按压。与此相伴,滑动部7被安装有施力弹簧741的软管74向初始位置朝前方按压,定位单元75的止动件751与止动部53的抵接部件538碰撞(参照图5)。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在滑动轴线a2方向(前后方向)上,在止动部53的前壁532与抵接部件538之间隔有聚氨酯海绵制造的缓冲件535。缓冲件535能够吸收经由伴随着止动件751的碰撞而向前方滑动的抵接部件538接受的冲击力,有效地缓和对于主体部5的冲击。由此,能够抑制主体部5因冲击而相对于主体壳体11移动这种情况,提高对主体壳体11的安装状态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滑动部7的局部的主体框架721为了确保强度而形成铝制。其结果,与滑动部7整体由树脂形成的情况相比,滑动部7的质量增大,因此止动件751与抵接部件538碰撞时的冲击力容易增大。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缓冲件535,能够有效地缓和此时的对于主体部5的冲击。换句话说,能够维持集尘装置4的稳定的安装状态,并且确保主体框架721所需的强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集尘装置4相对于锤钻1的拆装通过导轨551与导槽114在前后方向上滑动卡合而进行,因此容易拆装。另一方面,滑动部7的滑动方向与集尘装置4的拆装方向一致,因此滑动部7返回初始位置时的冲击作为集尘装置的拆下方向的力发挥作用。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缓冲件535有效地缓和对主体部5的冲击,由此能够抑制导轨551相对于导槽114滑动,而使集尘装置4向从锤钻1脱落的方向移动这种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体部5设置有当在导槽114卡合有导轨551的状态下,对集尘装置4相对于锤钻1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锁定部件57。而且,锁定部件57的钩部571构成为转动轴线a3与顶端573间的距离d2小于转动轴线a3与基端572间的距离d1。换言之,钩部571的顶端573的旋转半径小于基端572的旋转半径。由此,与转动轴线a3与顶端573间的距离d2为转动轴线a3与基端572间的距离d1以上的情况相比,钩部571形成在转动时容易与卡合凹部116干涉,而不易从卡合凹部116脱落的结构。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维持钩部571与卡合凹部116间的卡合,使经由导槽114与导轨551形成的集尘装置4的安装状态进一步稳定。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钩部571的前表面574由弹性体层575构成。弹性体层575能够通过摩擦力,有效地阻碍钩部571相对于合成树脂制的主体壳体11的卡合凹部116(对置面117)形成的滑动(滑行)。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钩部571与卡合凹部116间的卡合被解除的可能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吸引罩711配置于下侧,形成滑动轴线a2在铅垂方向上延伸的姿势的情况下,在滑动部7返回初始位置时,由安装有施力弹簧741的软管74形成的载荷、和包含铝制的主体框架721的滑动部7的自由下落形成的载荷,会对抵接部件538施加特别大的冲击载荷。此时,若钩部571脱落,则存在导轨551沿着导槽114向下方滑动,而使集尘装置4从锤钻1脱落的可能性。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缓冲件535形成有效地缓和对主体部5的冲击,抑制钩部571的摆动,并且钩部571不易从卡合凹部116脱落的结构,由此能够防止集尘装置4从锤钻1脱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部7的止动件751不是与缓冲件535碰撞,而是与抵接部件538碰撞。因此,能够防止缓冲件535因止动件751直接碰撞形成的冲击而破损。另外,止动件751虽与抵接部件538碰撞,但缓冲件535吸收冲击力,因此也能够减少止动件751、定位单元75的破损的可能性。

此外,在以上的作用的说明中,例示了在加工作业时滑动部7被从初始位置向后方压入,在加工作业后返回初始位置的情况。然而,即使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例如,在安装有集尘装置4的状态下,在搬运锤钻1的期间,滑动部7与碰撞到其他物件而被向后方压入的情况)下,缓冲件535也能够有效地缓和滑动部7返回初始位置时的对主体部5的冲击,防止集尘装置4从锤钻1脱落,这点时相同的。

以下表示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各构成要素与本发明的各构成要素的对应关系。锤钻1是本发明的“作业工具”的一个例子。集尘装置4是本发明的“集尘装置”的一个例子。主体部5是本发明的“主体部”的一个例子。安装部113是本发明的“安装部”的一个例子。粉尘收容部6是本发明的“粉尘收容部”的一个例子。滑动部7是本发明的“滑动部”的一个例子。吸引罩711和吸引口712分别是本发明的“吸引部”、“吸引口”的一个例子。滑动轴线a2是本发明的“规定的轴线”的一个例子。粉尘移送路8是本发明的“粉尘移送路”的一个例子。施力弹簧741是本发明的“施力部件”的一个例子。缓冲件535是本发明的“缓冲部件”的一个例子。抵接部件538是本发明的“抵接部件”的一个例子。定位单元75(止动件751)是本发明的“调整部件”的一个例子。锁定部件57是本发明的“锁定部件”的一个例子。转动轴线a3是本发明的“转动轴线”的一个例子。钩部571和卡合凹部116分别是本发明的“钩部”和“凹部”的一个例子。弹性体层575是本发明的“滑动阻力部”的一个例子。主体壳体11是本发明的“工具主体”的一个例子。导轨551是本发明的“安装部”的“导轨”的一个例子。导槽114是本发明的“工具主体”的“导槽”的一个例子。

上述实施方式仅仅是例示,本发明的集尘装置和作业工具不限定于例示的集尘装置4和锤钻1的结构。例如,能够追加下述例示的变更。此外,这些变更能够将这些中的仅任意一个,或者多个与实施方式所示的集尘装置4和锤钻1,或者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发明进行组合而采用。

集尘装置4也可以应用于锤钻1以外的作业工具。例如,能够适当地应用于不进行锤击动作,仅能够进行钻孔动作的打孔工具(振动钻具,电动钻具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集尘装置4构成为通过由锤钻1的马达20和集尘风扇25形成的气流收集粉尘。因此,然而,集尘装置4本身也可以构成为具备马达和集尘风扇,生成用于吸引粉尘的气流。在该情况下,不需要连通路9。另外,为了向马达供电,例如,设置有能够与锤钻1电连接的连接器。也能够根据这样的变更,或者与这样的变更无关地,适当地变更主体部5、粉尘收容部6、滑动部7、和粉尘移送路8的结构、配置关系。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滑动部7被安装有施力弹簧741的软管74向前方施力,但也可以被与软管74设置为分体的弹簧(压缩螺旋弹簧、发条弹簧、板弹簧等)施力。粉尘移送路8由第1筒状部71、软管74、软管连接部76限定。但是,粉尘移送路8只要构成为能够从吸引口712至粉尘收容部6与空气一同移送粉尘即可,例如,也可以仅由连接吸引口712与粉尘收容部6的软管形成。粉尘收容部6不限定于能相对于进行拆装主体部5的结构,也可以与主体部5设置为一体。

集尘装置4向锤钻1或者其他的作业工具安装的方式不限定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的导轨551与导槽114的组合。例如,能够采用钩部等突起与能够与突起卡合的凹部的组合、柱状的突出部与能够供突出部嵌合的凹部的组合等所构成的卡合机构。另外,也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反,在锤钻1设置有导轨,在集尘装置4设置有导槽。

此外,在上述的卡合机构的基础上,优选如锁定部件57那样,设置限制集尘装置4相对于锤钻1的移动,用于保持卡合机构形成的卡合状态的结构,但不排除被省略的情况。另外,锁定部件57的结构也适当地被变更。例如,锁定部件57也可以是在上下方向上呈直线状移动,并与设置于主体壳体11的下端部的凹部嵌合的突出部。另外,作为用于妨碍钩部571相对于卡合凹部116(对置面117)滑动(滑行)的结构(用于赋予滑动阻力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弹性体层575以外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只要在钩部571的内侧区域和供钩部卡止的卡合凹部116的内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使钩部571与卡合凹部116间的接触面的摩擦系数增大的结构即可。例如,可以在钩部571的内侧区域和卡合凹部116的内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形成有凹凸,也可以粘合有砂纸等摩擦材料。

用于缓和滑动部7返回初始位置时的对主体部5的冲击的结构不限定于缓冲件535,例如,能够采用螺旋弹簧、橡胶、聚氨酯海绵以外的合成树脂的发泡体等。上述的缓冲构造只要在滑动轴线a2方向(前后方向)上介于主体部5的局部与滑动部7的局部之间,吸收滑动部7返回初始位置时的冲击力即可,可以保持于主体部5的其他的部位,也可以不是安装于主体部5,而是安装于滑动部7(例如,定位单元75(止动件751)的前端)。此外,主体部5的局部与滑动部7的局部也可以如上述实施方式的前壁532和定位单元75(止动件751)那样,在滑动轴线a2方向观察,配置为重叠,另外,与缓冲构造一同配置在与滑动轴线a2平行的同一直线上。另外,上述的缓冲构造也可以设置有多个。

另外,鉴于本发明和上述实施方式的主旨,构建以下的结构(方式)。能够将以下的结构中的仅任意一个,或者多个与实施方式的锤钻1及其变形例,或者各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发明组合而采用。

[方式1]

上述主体部具备第1止动部,

上述滑动部具备配置为在上述轴向观察时与上述第1止动部重叠的第2止动部,

在将上述滑动部配置于上述初始位置时,上述缓冲部件在上述轴向上介于上述第1止动部与上述第2止动部之间。

上述实施方式的前壁532是本方式的“第1止动部”的一个例子。定位单元75(止动件751)是本方式的“第2止动部”的一个例子。

[方式2]

在方式1中,也可以是,上述第1止动部、上述缓冲部件和上述第2止动部配置于在上述轴向上延伸的同一直线上。

[方式3]

在方式1或者2中,也可以是,

上述主体部具备供上述滑动部插通,并且将上述滑动部保持为能够在上述轴向上滑动的筒状部,

上述第1止动部设置于上述筒状部的内周部,

上述第2止动部设置于上述滑动部的外周部。

[方式4]

在方式3中,也可以是,

上述第1止动部和上述第2止动部分别构成为从上述筒状部的内周面和上述滑动部的外周面向与上述滑动部的长轴交叉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

[方式5]

也可以是,上述抵接部件被保持为,在向上述第2方向的移动受限制的状态下,能够在上述轴向上滑动。

[方式6]

也可以是,上述工具主体进一步具备:

能够供上述钩部卡合的凹部;和

设置于供上述钩部卡止的上述凹部的内表面,构成为妨碍上述钩部相对于上述凹部滑动的滑动阻力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