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动刀柄锁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78885发布日期:2018-08-14 18:54阅读:161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数控机床加工所用的刀具紧固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动刀柄锁紧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气动自动化技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对数控机床加工所用的刀具安全紧固及稳固等操作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操作和推广简便化,而传统的人工式锁刀费时费力,使用亦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气动刀柄锁紧装置,其利用气动技术实现了对刀柄的有效稳固和保护,操作简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气动刀柄锁紧装置,其包括气动螺丝机及锁刀套,其中锁刀套包括锁刀套主套、锁套分体外套环、锁套分体内套环、若干圆柱滚柱、主套垫板及外套垫板;所述锁刀套主套为下部开口的圆柱形锁套,锁刀套主套上部设置与气动螺丝机的下部端口连接的结构,锁刀套主套内部为空腔,所述空腔为阶梯型,空腔的上部圆柱直径小于空腔的下部圆柱直径,所述空腔的下部嵌入锁套分体外环套,锁套分体外环套的内侧设置锁套分体内套环,锁套分体内套环的柱体外侧面加工若干个梯形端槽,每个所述梯形端槽内配一个圆柱滚柱,锁套分体外环套上端面与所述空腔的上部下端面之间设置外套垫板,所述锁刀套主套下部设置主套垫板,螺钉穿过主套垫板与锁套分体外环套下部连接。

所述锁刀套上端螺丝头套在气动螺丝机下部的端口上。

所述若干个梯形端槽两两对称均布在所述柱体外侧面。

所述锁刀套主套上端采用10MM螺丝头,其与所述气动螺丝机端口相配合。这样的结构实配气动螺丝机端口,避免了手动用力不到位而导致的刀柄夹套未拧紧。

所述锁套分体外套环采用SKD高碳钢材质,作用于锁套分体内套环和圆柱滚柱的配接。

所述圆柱滚柱为4MM圆柱滚柱。

所述主套垫板及外套垫板,将锁套分体外套环与锁套分体内套环固定在锁刀套主套上。

所述锁套分体内套环采用SKD高碳钢材质。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当所需紧固刀具时,将刀头置于刀柄上,轻轻拧紧刀柄夹套,先将锁刀套主套,锁套分体外套环,锁套分体内套环,4MM滚柱组装成锁套;再将组装好的锁套与主套垫板及外套垫板安装在一起,组立成锁刀套,锁刀套上端螺丝头套在气动螺丝机上,锁刀套下端放于刀柄上,按下气动螺丝机的开关键,锁刀套随及按顺时针方向锁紧刀柄夹套。需要拆卸刀具时亦同上述操作方法,只需要将螺丝机的旋转开关切为反转即可。至此完成一次刀具的松开和紧固动作。

本实用新型的刀柄锁紧装置采用了异于传统的人工操作的方式,避免了由于刀套长度不佳而产生的使用不便问题,利于用气动螺丝机为动力进行拧紧和松卸,达到方便装取,省时省力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装置具有安全稳固,省时省力,可实用性强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锁刀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锁套分体外套环与锁套分体内套环位置示意图;

图4为锁套分体内套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锁套分体外套环与锁套分体内套环的俯视图;

图6为锁刀套的俯视图;

图中:1、气动螺丝机,2、锁刀套主套,3、锁套分体外套环,4、锁套分体内套环,5、圆柱滚柱,6、主套垫板,7、外套垫板,8、下部端口,9、螺钉,10、刀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一种气动刀柄锁紧装置,其包括气动螺丝机1及锁刀套,其中锁刀套包括锁刀套主套2、锁套分体外套环3、锁套分体内套环4、若干圆柱滚柱5、主套垫板6及外套垫板7;所述锁刀套主套2为下部开口的圆柱形锁套,锁刀套主套2上部设置与气动螺丝机1的下部端口8连接的结构,锁刀套主套2内部为空腔,所述空腔为阶梯型,空腔的上部圆柱直径小于空腔的下部圆柱直径,所述空腔的下部嵌入锁套分体外套环3,锁套分体外套环3的内侧设置锁套分体内套环4,锁套分体内套环4的柱体外侧面加工若干个梯形端槽,每个所述梯形端槽内配一个圆柱滚柱5,锁套分体外套环3上端面与所述空腔的上部下端面之间设置外套垫板7,所述锁刀套主套2下部设置主套垫板6,螺钉9穿过主套垫板6与锁套分体内套环4下部连接。

所述锁刀套上端螺丝头套在气动螺丝机1下部的端口上。

所述若干个梯形端槽两两对称均布在所述柱体外侧面。

所述锁刀套主套2上端采用10MM螺丝头,其与所述气动螺丝机1端口相配合。这样的结构实配气动螺丝机1端口,避免了手动用力不到位而导致的刀柄10夹套未拧紧。

所述锁套分体外套环3采用SKD高碳钢材质,作用于锁套分体内套环4和圆柱滚柱5的配接。

所述圆柱滚柱为4MM圆柱滚柱5。

所述主套垫板6及外套垫板7,将锁套分体外套环3与锁套分体内套环4固定在锁刀套主套2上。

所述锁套分体内套环4采用SKD高碳钢材质。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