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孔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56238发布日期:2018-10-12 23:54阅读:175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孔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打孔钳。



背景技术:

打孔钳是用于对于铁皮、塑料板等各种板形材料打孔的专用工具,其具有打孔针,打孔时,握动按压手柄,使打孔针穿过板形材料,通过打孔针冲击板形材料而完成打孔动作,使用十分方便。

目前,现有的打孔钳主要都是针对握力较大的男性工人设计,其构造不够省力,且复位弹簧弹力较大,需要较大力气才能完成打孔,造成打孔钳不适合握力较小者使用,特别是不适合女性员工使用,成年男子的平均握力在480N左右,而成年女子的平均握力在320N左右,男性在使用现有的打孔钳时会比较轻松,但是女性使用比较吃力。

另外,为了减轻打孔钳的重量,且使打孔钳看起来结构较为简单,现有打孔钳的钳头普遍较为小巧,宽度在20mm左右,造成其钳口较浅,不适于在距离板料的边缘较远的部位打孔,所以打孔的位置有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打孔钳,解决现有技术中使用打孔钳时需要较大握力的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打孔钳,包括钳头、两个相互铰接的手柄,该钳头的一侧设有横向的U形开口,该U形开口的底部具有通孔,该通孔中安装有打孔针,该打孔针上套设有复位弹簧,该U形开口的顶部具有与该打孔针相应的顶帽,该顶帽中具有与该打孔针顶部对应的凹模,还包括曲形连杆,该钳头包括上端的本体部和下端的曲形尾部,该曲形连杆与该曲形尾部交叉设置并相互铰接于第一铰接点,且该曲形连杆的顶端位于该打孔针的底部,两个该手柄在顶端相铰接于第二铰接点,该曲形连杆的下端铰接在其中一个该手柄上位于该第二铰接点下方的部位,该曲形尾部的下端铰接在另一个该手柄上位于该第二铰接点下方的部位。

优选的,该手柄为槽状,其包括两侧板部和底板部,且该两侧板部沿该底板部的顶端向前延伸形成铰接耳座。

优选的,该钳头的本体部为板状,且其前后两面设有多个去料孔,该去料孔的边缘形成肋板。

优选的,该曲形连杆的前端的侧面设有用于限制该曲形尾部的转动角度的限位块。

优选的,该U形开口的深度为35-45mm。

优选的,该复位弹簧为套设在一起的双弹簧。

优选的,该曲形连杆的前端铰接有用于推动该打孔针向上移动的推进块。

优选的,该推进块外套设有槽状的退料卡扣,该退料卡扣同该推进块一起铰接在该曲形连杆的前端。

优选的,该U型开口中设有用于限定板料边缘进入该U型开口内深度的限位卡片。

优选的,该钳头上位于该U型开口的后侧横向设有限位螺孔,在该限位螺孔中拧入限位螺钉,该限位螺钉的长度大于该限位螺孔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整体较轻便,打孔时比较省力。本实用新型打孔钳设有曲形连杆,该曲形连杆相当于杠杆,在挤压手柄时,较为省力,适合握力较小者使用。

(2)打孔针打出的孔与板料边缘的距离的调节范围较大。由于U形开口的深度较深,所以打出的孔可以距离板料的边缘相对较远。

(3)通过设置双弹簧和退料卡扣,使打孔针打完孔后比较容易退掉。双弹簧可以产生较大的回复力,而退料卡扣能够带动打孔针复位,避免打孔针被卡在板料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打孔钳实施例1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打孔钳实施例1中钳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打孔钳实施例2中手柄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打孔钳实施例2中手柄的左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打孔钳实施例3中曲形连杆、推进块和退料卡扣的位置关系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打孔钳实施例4中限位卡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打孔钳实施例4中限位卡片在U形开口中的装配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打孔钳实施例5中曲形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打孔钳实施例6中钳头和限位螺钉的位置关系图。

图中各标号示意为:钳头11、U形开口111、通孔112、打孔针113、复位弹簧114、顶帽115、顶部开孔116、本体部117、曲形尾部118、第一铰接点119、第二铰接点1110、第三铰接点1111、第四铰接点1112、去料孔1113、限位螺孔1114、限位螺钉1115、手柄12、侧板部121、底板部122、铰接耳座123、曲形连杆13、推进块131、退料卡扣132、限位块133、限位卡片14、固定部141、限位部142、孔槽143、螺钉14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说明书中的各器件,如无特别强调,则均为本领域常规零部件。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和图2。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打孔钳包括钳头11、两个相互铰接的手柄12,挤压两个手柄12用于对铁皮、塑料板材等进行打孔。

如图2所示,钳头11包括上端的本体部117和下端的曲形尾部118,在钳头11的本体部117左侧设有横向的U形开口111,准备打孔的板材的边缘伸入U形开口111中,在U形开口111的底部具有通孔112,通孔112中安装有打孔针113,打孔针113具有针座、针头和底帽,针头的顶面为倾斜面以便于打孔,打孔针113上套设有复位弹簧114,打孔针113的底帽的外径大于复位弹簧114的外径,然后打孔针113由下向上穿过通孔112,在U形开口111的顶部具有与打孔针113相应的顶帽115,顶帽115中具有与打孔针顶部对应的凹模,且顶帽115的凹模处贯通,在U形开口111的顶部开有用于安装顶帽115的贯穿的顶部开孔116,这样,打孔针在板材上去掉的板料可以穿过凹模且穿过顶部开孔116掉落。

进一步的,请继续参阅图1,该打孔钳还包括曲形连杆13,曲形连杆13与曲形尾部118交叉设置并相互铰接于第一铰接点119,且曲形连杆13的顶端与打孔针113的底帽相接触,两个手柄12在顶端相铰接于第二铰接点1110,曲形连杆13的下端与右边的手柄12铰接于第三铰接点1111,且第三铰接点1111位于右侧的手柄12上第二铰接点1110下方的部位,钳头11的曲形尾部118的下端与左侧的手柄12铰接于第四铰接点1112,且第四铰接点1112位于左侧的手柄12上第二铰接点1110下方的部位。

在打孔时,在挤压两个手柄12时,曲形连杆13相当于一个杠杆,其后端被向下按压,前端向上抬起,从而带动打孔针113向上移动,打孔针13的顶部对被置入U形开口111的板料进行切割,完成打孔,由于曲形连杆13相当于一个杠杆,而其末端的铰接点与支点之间的距离大于其前端的铰接点与支点之间的距离,所以比较省力,且使得两个手柄12之间的距离不至于太大,适合手型较小的人使用。

进一步的,钳头11的本体部117为板状,且其前后两面设有多个去料孔1113,在本实施例中,去料孔1113为凹槽状,在其它实施例中,去料孔1113也可以开设为贯穿钳头的通孔。去料孔1113的边缘形成肋板,以增强钳头11的强度。

U形开口111的深度L为40mm,这样,板料的边缘能够放置在U形开口111中深度为40mm的位置,能够保证在距离板料边缘相对较远的位置打孔。

在本实施例中,复位弹簧为单个弹簧,在其它实施例中,复位弹簧 也可以是套设在一起的双弹簧,该双弹簧均套设在打孔针上。

实施例2

请参阅图3和图4。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打孔钳的手柄12为槽状,其包括两侧板部121和底板部122,且两侧板部121沿底板部122的顶端向前延伸形成铰接耳座123,铰接耳座123上具有两个铰接点,其中,靠上的一个铰接点用于与另一个手柄相铰接,靠下的一个铰接点用于与曲形连杆的底部铰接,该手柄112的材质为铝合金。将手柄设置为槽状以及使用铝合金材质,有利于减轻该打孔钳的重量,使打孔钳更加轻便。

实施例3

请参阅图5。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打孔钳的曲形连杆13的前端铰接有用于推动打孔针向上移动的推进块131,在推进块131外套设有槽状的退料卡扣132,在曲形连杆13的前端设置有耳座,退料卡扣132同推进块131一起铰接在曲形连杆13的前端的耳座上,在安装打孔针时,退料卡扣132顶部具有使打孔针穿过的孔,将打孔针的底帽设置在退料卡扣132中,打孔针在打孔之后,在复位弹簧的回复力的作用下,退料卡扣132带动打孔针复位,防止打孔针被卡在板料中。

实施例4

请参阅图6和图7。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打孔钳还包括设置在U型开口中的限位卡片14,限位卡片14用于限定板料边缘进入U型开口111内的深度,限位卡片14包括相垂直的固定部141和限位部142,定位部141中设有孔槽143,在钳头的U型开口的后方设有螺孔,通过穿过螺孔和孔槽143的螺钉144将限位卡片14固定在钳头上,孔槽143沿螺钉144左右移动,可以改变限位部142在孔槽143内的位置。

实施例5

请参阅图8。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打孔钳的曲形连杆13的前端的侧面设有用于限制曲形尾部的转动角度的限位块133。由于钳头的曲形尾部和曲形连杆之间铰接,曲形尾部和曲形连杆之间可以相互转动,设置的限位块133可以使曲形尾部和曲形连杆之间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转动,防止两个手柄自由张开较大角度。

实施例6

请参阅图9。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打孔钳的钳头11上位于U型开口111的后侧横向设有限位螺孔1114,在限位螺孔1114中拧入限位螺钉1115,限位螺钉1115的长度大于限位螺孔1114的长度,通过将限位螺钉1115从右端拧入限位螺孔1114中,并使限位螺钉1115的前端位于U型开口111中,使得限位螺钉1115能够对板料进入U型开口111中的深度起到限制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