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双用智能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96245发布日期:2018-11-20 18:52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锁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向双用智能锁。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各种车锁一般都是采用两个锁孔的,通过U形杆、环形杆等各种形状的锁杆,插入所述两个锁孔进行锁定;或者是采用一个锁孔,另一个锁孔中设置有圆形杆结构件,通过旋转锁定。

在日常使用过程中,这些车锁开锁后的位置放置,其实是一个麻烦事,比如骑自行车,一般放在前面的车篮中,骑电动车,一般放在脚踏体的板面上,在骑行的过程中,遇到路面不平时容易掉出车锁;或者是采用锁住并挂在车身的各种支撑杆上,也会磕磕碰碰,很不舒服。

如果可以将锁设计成可装卸的车后座,车后座就是锁,锁就是车后座,不但可以解决车锁放置的问题,也可以发挥车锁的其他用途,比如用来放置和固定行李等,可以满足现实需求,实用性很强。

但现有技术中,没有发现采用三个锁孔口可以双向锁住设计的车锁,也没有发现可以用来锁车又能当作车后座行李架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问题做出改进,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三个锁孔,可以双向锁定,并且可以当作车后座行李架的智能锁,同时所述智能锁具备本地开锁和远程开锁的功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向双用智能锁,包括有锁本体,及设于所述锁本体内部的智能控制板,所述锁本体还包括有钥匙、锁头、U形锁杆以及设于所述锁头内部的锁芯;所述锁头设有三个锁孔,包括第一锁孔、第二锁孔及第三锁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锁孔及所述第二锁孔设于所述锁头的一端,所述第三锁孔设于所述锁头的另一端;所述第一锁孔及所述第二锁孔用于与所述U形锁杆配合使用,所述第三锁孔单独用于与设于车辆中的锁杆配合使用。

进一步地,所述锁头设有锁眼,用于与所述钥匙配合使用。

进一步地,所述U形锁杆的两个U形杆的尾端,以及所述锁杆,分别设有凹块结构,用于插入所述锁头的锁孔时进行固定锁住。

进一步地, 所述智能控制板包括有中央控制单元,及与所述中央控制单元相连的通讯单元、锁止控制装置和供电单元;所述供电单元分别为所述中央控制单元、所述通讯单元及所述锁止控制装置供电。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锁孔设于所述锁头一端的中间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锁杆设于车辆的车座位下端,并与车辆固定成一体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智能控制板包括有第二通讯单元,所述第二通讯单元与所述中央控制单元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中央控制单元是低功耗的微处理器。

进一步地,所述通讯单元采用窄带物联网通讯模组。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通讯单元采用低功耗蓝牙通讯模块。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采用三个锁孔设计,其中两个用于常见的锁车功能,其中一个用于固定自己,并可用于其他用途,做到了双向锁并且双用的功效,实用性很强;在用车时,车锁就是车后座行李架,不但解决了车锁的放置固定问题,也可以当作行李架使用;在停用车辆时,先给行李架开锁并取下,再锁在车轮上,非常方便实用;同时具备智能锁的功能,可以采用短距离的蓝牙技术开锁,也具备基于窄带物联网技术的远程开锁及信息上报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向双用智能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向双用智能锁当成车后座行李架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向双用智能锁用于锁车时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向双用智能锁当成行李架安置行李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向双用智能锁的硬件组成框图。

图1中:2-锁本体、201-锁头、202-U形锁杆、2011-第一锁孔、2012-第二锁孔、2013-第三锁孔、203-锁眼、101-锁杆、5-智能控制板。

图2中:1-车辆、101-锁杆、2-锁本体、201-锁头、202-U形锁杆。

图3中:1-车辆、101-锁杆、2-锁本体、201-锁头、202-U形锁杆、4-手机终端。

图4中:30-行李。

图5中:501-中央控制单元、502-锁止控制装置、503-供电单元、504-通讯单元、505-第二通讯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附图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形式的附图。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本实用新型描述中的术语“连接”、“相连”、“安装”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一体地连接、固定连接或者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通过机械结构或者电子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如图1所示,一种双向双用智能锁,包括有锁本体2,及设于所述锁本体2内部的智能控制板5,所述锁本体2还包括有钥匙、锁头201、U形锁杆202以及设于所述锁头201内部的锁芯;所述锁头201设有三个锁孔,包括第一锁孔2011、第二锁孔2012及第三锁孔2013。

所述第一锁孔2011及所述第二锁孔2012设于所述锁头201的一端,所述第三锁孔2013设于所述锁头201的另一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锁孔2013设于所述锁头201一端的中间位置。

所述第一锁孔2011及所述第二锁孔2012用于与所述U形锁杆202配合使用,所述第三锁孔2013单独用于与设于车辆中的锁杆101配合使用。

所述U形锁杆202的两个U形杆的尾端,以及所述锁杆101,分别设有凹块结构,用于插入所述锁头201的锁孔时进行固定锁住。

如图5所示,所述智能控制板5包括有中央控制单元501,及与所述中央控制单元501相连的通讯单元504、锁止控制装置502和供电单元503;所述供电单元503分别为所述中央控制单元501、所述通讯单元504及所述锁止控制装置502供电。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智能控制板5包括有第二通讯单元505,所述第二通讯单元505与所述中央控制单元501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央控制单元501是低功耗的微处理器。优选地,所述中央控制单元501采用基于ARM内核的微处理器。

优选地,所述通讯单元504采用窄带物联网通讯模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通讯单元504采用NB-IoT模组,所述NB-IoT模组内置有物联网号段的eSIM卡。

优选地,所述第二通讯单元505采用低功耗蓝牙通讯模块。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锁杆101设于车辆的车座位下端,并与车辆固定成一体结构。当所述双向双用智能锁与所述锁杆101连接并锁住时,所述双向双用智能锁就是所述车辆1的车后座行李架。如图4所示,所述双向双用智能锁当作车后座行李架时,可放置固定有行李30。

如图1所示,所述锁头201设有锁眼203,用于与所述钥匙配合使用。通过所述钥匙开锁时,所述第一锁孔2011、所述第二锁孔2012及所述第三锁孔2013都同步处于开锁时的状态,可以自由插拔所述U形锁杆202,或者取下整个所述双向双用智能锁。

如图3所示,所述双向双用智能锁从车辆1上取下,锁在车辆1的车轮上,此时所述双向双用智能锁就是一个普通的车锁。需要开锁使用时,可以直接使用所述钥匙开锁,也可以采用短距离的蓝牙技术开锁,比如通过手机终端4与所述双向双用智能锁的所述第二通讯单元505连接并开锁;同时,可以基于窄带物联网技术,通过所述通讯单元504实现本地或者远程开锁,并将开锁信息上报远程云端平台。

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三个锁孔设计,其中两个用于常见的锁车功能,其中一个用于固定自己,并可用于其他用途,做到了双向锁并且双用的功效,实用性很强;在用车时,车锁就是车后座行李架,不但解决了车锁的放置固定问题,也可以当作行李架使用;在停用车辆时,先给行李架开锁并取下,再锁在车轮上,非常方便实用;同时具备智能锁的功能,可以采用短距离的蓝牙技术开锁,也具备基于窄带物联网技术的远程开锁及信息上报的功能。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上述技术方案只是通过自行车、电动车等车辆的使用示例,来具体说明本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和效果,但不能据此将本技术方案限制在车锁应用范围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此实施,但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