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开关的平开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52948发布日期:2018-12-21 20:19阅读:50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开关的平开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窗电动开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开关的平开窗。



背景技术:

当前,市面上的电动平开窗主要有链条机构、丝杠结构等实现方式,窗户开启的角度受到限制,很难保障窗扇顺利开启,无法完全打开、锁闭窗户,或者连杆结构复杂,可靠性耐用性存在欠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平开窗,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动开关的平开窗,包括窗框、窗扇与开合器,窗框与窗扇铰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具备电动模式与手动模式相互切换的锁闭器。

开合器包括电机Ⅰ、联轴器、连杆、螺母、丝杠、外壳、滑道、滑块、撑杆,电机Ⅰ的输出轴与轴联器的第一端轴毂联接,轴联器的第二端与丝杠第一端固定连接,螺母套接在丝杠外周,连杆第一端与螺母固定连接,连杆的第二端与滑块固定连接,滑块与滑道滑动连接,滑道固定于窗框,撑杆的第一端与滑块固定连接,撑杆的第二端与窗扇铰连接,外壳套在丝杠外周,且与丝杠第二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锁闭器包括电机Ⅱ、齿轮Ⅰ、齿轮Ⅱ、齿轮Ⅲ、齿轮Ⅳ、传动轴、执手、拨叉、套筒Ⅰ、套筒Ⅱ、弹簧Ⅰ、弹簧Ⅱ、摩擦片Ⅰ及摩擦片Ⅱ。

电机Ⅱ的输出轴与齿轮Ⅰ轴毂联接,齿轮Ⅰ与齿轮Ⅱ啮合,齿轮Ⅲ与齿轮Ⅳ啮合,执手与齿轮Ⅲ轴毂联接,弹簧Ⅰ安装于套筒Ⅰ的内部,弹簧Ⅱ安装于套筒Ⅱ的内部,传动轴穿过齿轮Ⅱ与齿轮Ⅳ,弹簧Ⅰ与弹簧Ⅱ套在传动轴外周位于齿轮Ⅱ与齿轮Ⅳ之间的一段,摩擦片Ⅰ与摩擦片Ⅱ均为中空圆盘,摩擦片Ⅰ套在传动轴位于齿轮Ⅱ与套筒Ⅰ之间的外周,摩擦片Ⅰ与套筒Ⅰ固定连接,摩擦片Ⅱ套在传动轴位于齿轮Ⅳ与套筒Ⅱ之间的外周,传动轴上固定有轴环,轴环位于弹簧Ⅰ与弹簧Ⅱ之间,传动轴与摩擦片Ⅰ、摩擦片Ⅱ均为轴毂联接,拨叉的两爪分别与套筒Ⅰ、套筒Ⅱ固定连接,拨叉从摩擦片Ⅰ与摩擦片Ⅱ中择一带动传动轴,传动轴通过窗扇内部的传动装置带动设置与窗扇上的锁块,锁块与固定于窗框的锁销配合,实现平开窗的锁闭或开启。

进一步地,连杆与滑块之间采用包括螺钉连接、插接的可拆固定连接方式。

插拔连接,连杆第二端靠近滑块的一侧设置凸块,连杆第二端远离滑块的一侧设置U滑块上设置与凸块配合的凹槽,

进一步地,传动轴与摩擦片Ⅰ、摩擦片Ⅱ之间采用平键联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开关的平开窗,电机Ⅰ通过联轴器与丝杠连接,螺母套在丝杠上,滑块嵌入在窗框上的滑道里,滑块与螺母使用连杆固定连接。滑块与窗扇使用撑杆铰链连接。当直流电机工作时,带动丝杠作旋转运动,螺母则沿丝杠轴线作直线运动,同时带动滑块在滑道内滑动。滑块通过撑杆带动窗扇,锁闭器配合开合器保障窗扇顺利开启,大角度打开、锁闭窗户。结构简单,保障安装便利、运行平稳、低噪声且耐用性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组成正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开合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锁闭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摩擦片与传动轴联接出横截面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为:1-窗框、2-窗扇、3-开合器、4-锁闭器、301-电机Ⅰ、302-联轴器、303-连杆、304-螺母、305-丝杠、306-外壳、307-滑道、308-滑块、309-撑杆、401-电机Ⅱ、402-齿轮Ⅰ、403-齿轮Ⅱ、404-齿轮Ⅲ、405-齿轮Ⅳ、406-传动轴、407-执手、408-拨叉、409-套筒Ⅰ、410-套筒Ⅱ、411-弹簧Ⅰ、412-弹簧Ⅱ、413-摩擦片Ⅰ、414-摩擦片Ⅱ、415-锁块、416-锁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电动开关的平开窗,包括窗框1、窗扇2与开合器3,窗框与窗扇铰连接,还包括具备电动模式与手动模式相互切换的锁闭器4。

如图2所示,开合器包括电机Ⅰ301、联轴器302、连杆303、螺母304、丝杠305、外壳306、滑道307、滑块308及撑杆309,电机Ⅰ301的输出轴与轴联器302的第一端轴毂联接,轴联器302的第二端与丝杠305第一端固定连接,螺母304套接在丝杠305外周,连杆303第一端与螺母304固定连接,连杆303的第二端与滑块308固定连接,滑块308与滑道307滑动连接,如图3所示,滑道307固定于窗框,撑杆309的第一端与滑块308固定连接,撑杆309的第二端与窗扇3铰连接,外壳306套在丝杠305外周,且与丝杠305第二端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开关的平开窗,电机Ⅰ通过联轴器与丝杠连接,螺母套在丝杠上,滑块嵌入在窗框上的滑道里,滑块与螺母使用连杆固定连接。滑块与窗扇使用撑杆铰链连接。当直流电机工作时,带动丝杠作旋转运动,螺母则沿丝杠轴线作直线运动,同时带动滑块在滑道内滑动。滑块通过撑杆带动窗扇,锁闭器配合开合器保障窗扇顺利开启,大角度打开、锁闭窗户。结构简单,保障安装便利、运行平稳、低噪声且耐用性好。电机与外部控制电路电连接,可以实现对平开窗的自动化开关与开度调整。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锁闭器4包括电机Ⅱ401、齿轮Ⅰ402、齿轮Ⅱ403、齿轮Ⅲ404、齿轮Ⅳ405、传动轴406、执手407、拨叉408、套筒Ⅰ409、套筒Ⅱ410、弹簧Ⅰ411、弹簧Ⅱ412、摩擦片Ⅰ413及摩擦片Ⅱ414。

电机Ⅱ401的输出轴与齿轮Ⅰ402轴毂联接,齿轮Ⅰ402与齿轮Ⅱ403啮合,齿轮Ⅲ404与齿轮Ⅳ405啮合,执手407与齿轮Ⅲ404轴毂联接,弹簧Ⅰ411安装于套筒Ⅰ409的内部,弹簧Ⅱ412安装于套筒Ⅱ410的内部,传动轴406穿过齿轮Ⅱ403与齿轮Ⅳ405,弹簧Ⅰ411与弹簧Ⅱ412套在传动轴406位于齿轮Ⅱ403与齿轮Ⅳ405之间的外周,摩擦片Ⅰ413与摩擦片Ⅱ414均为中空圆盘,摩擦片Ⅰ413套在传动轴406位于齿轮Ⅱ403与套筒Ⅰ409之间的外周,摩擦片Ⅰ413与套筒Ⅰ409固定连接,摩擦片Ⅱ414套在传动轴406位于齿轮Ⅳ405与套筒Ⅱ411之间的外周,传动轴上固定有轴环417,轴环417位于弹簧Ⅰ411与弹簧Ⅱ412之间,传动轴406与摩擦片Ⅰ413、摩擦片Ⅱ414均为轴毂联接,拨叉408的两爪分别与套筒Ⅰ409、套筒Ⅱ410固定连接,通过拨叉408选择摩擦片Ⅰ与摩擦片Ⅱ之一带动传动轴406,如图3所示,传动轴406通过窗扇3内部的传动装置带动设置于窗扇2的锁块415,锁块415与固定于窗框4的锁销416配合实现平开窗的锁闭或开启。

当拨叉拨向齿轮Ⅱ时,摩擦片Ⅰ在弹簧的作用下与齿轮Ⅱ下表面紧密接触,由于摩擦片Ⅱ与弹簧Ⅱ的一端固定连接,摩擦片Ⅱ与齿轮Ⅳ分离,电机Ⅱ带动齿轮Ⅰ,齿轮Ⅰ带动齿轮Ⅱ,摩擦片Ⅰ与齿轮Ⅱ一起运动,摩擦片Ⅰ带动传动轴,传动轴通过窗扇里的传动器带动锁块,与设置与窗框上的锁销配合,实现窗户的锁闭或开启。

当拨叉拨向齿轮Ⅳ时,摩擦片Ⅱ在弹簧的作用下与齿轮Ⅳ上表面紧密接触,摩擦片Ⅰ与齿轮Ⅱ分离,电机Ⅱ带动齿轮Ⅲ,齿轮Ⅲ带动齿轮Ⅳ,摩擦片Ⅱ与齿轮Ⅳ一起运动,摩擦片Ⅱ带动传动轴,传动轴通过窗扇里的传动器带动锁块,与设置与窗框上的锁销配合,实现窗户的锁闭或开启。

锁闭器的主要功能是弥补开合器难以完全关闭窗户以及刚开启不够顺畅的缺陷,锁闭器通过拨叉、摩擦片、齿轮及传动轴的配合,实现电动与手动模式的切换。

进一步地,连杆303与滑块308之间采用包括螺钉连接、插接的可拆固定连接方式。可拆固定连接方式便于连杆与滑块之间分离或连接,与拨叉配合,最终实现窗户开关操作的手动与电动模式的切换。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传动轴406与摩擦片Ⅰ413、摩擦片Ⅱ414之间采用平键联接。由于传动轴与摩擦片Ⅰ、摩擦片Ⅱ的联接位置不在传动轴的端部,平键联接便于安装于拆卸。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