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械式使用者身份或状态识别门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55494发布日期:2019-03-08 17:21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械式使用者身份或状态识别门锁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家用五金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机械式使用者身份或状态识别门锁。



背景技术:

在家庭环境中或者是某些办公场合,往往会出现入房者已经关上门,但是闯入者不知道房间内是谁,或者是房间内人员正在干什么而闯入或者是冒然敲门的失礼行为,比如在多口之家,早晨大家都急着上卫生间时,就会出现家庭成员之间因为不知卫生间内是谁,就容易出现冒然敲门,或者是闯入的事情,要是有客人在家留宿,出现这种情况就更显尴尬。

孩子哭闹了很久,妻子终于把孩子带着睡着了,但是刚回家的老公不知道情况,冒然敲门,往往就会吵醒妻子和孩子。老公想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在房间内休息,或者是思考,关上了房门,家庭其他成员不知情,往往会冒然敲门或者是喊叫,影响了老公的安排。类似尴尬或者是失礼的行为在家庭中,或者是某些办公场合,其实非常常见。

市场上也有一些基于传感器技术设计的智能门锁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成本较高,普通家庭难以承受,而且在房门长期的使用震动过程中容易发生故障,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设计的,不仅能满足功能上的使用,而且成本低廉,坚固耐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机械式家用房间入厕者身份或状态识别门锁。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机械原理设计,在锁具的面板上设置多个导杆,每个导杆对应一个家庭成员或者是一个状态,例如有6个导杆,可以分别对应公公(男长辈),婆婆(女长辈),丈夫(男),妻子(女),儿子(男晚辈),女儿(女晚辈),也可以分别对应工作,休息,静思或者是喜悦,愤怒,悲伤等类似的状态标示,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有多种分类方式,当使用者进入房间,关上门,按下相应的导杆,锁住房门的同时,锁具外侧面板相应的导杆就会凸出面板,告诉外部人员,是谁在房间里,状态是怎么样的。在实际的应用中,锁具外侧面板导杆一端可以张贴相应的凸显标志,来凸显这个功能。当相应的导杆被按下时,房门锁死,除非用钥匙,否则从外部无法通过旋转门把手柄实现开门。当使用者出门时,旋转门把手开门的同时,导杆会在内部弹簧的作用下自动弹出,实现锁死功能的解除。

导杆作为本发明的锁死机构,有多个相同的导杆组合而成,每个导杆都连接有一个导杆弹簧,在解锁时,导杆弹簧可以将导杆弹出,进行导杆复位。每个导杆都与作用板相连,按下任意导杆,作用板下压。作用板下部设有方弹簧,在开锁时,可以将作用板复位。导杆上设有外栓,中栓和内栓,分别和下方的外动力柄,中动力柄和内动力柄相连。其中,外动力柄设置在外部手柄上,内动力柄设置在内手柄上,转动手柄,可以转动相连的动力栓。中动力柄通过十字栓和锁芯拉柄与锁芯相连,锁芯内设有钥匙孔,转动钥匙,可以开锁。锁具内部的动力柄结构都与压力框相连,压力框通过锁舌拉柄与锁舌连接,压力框下设压力簧,压力框被动力柄拉缩时,会拉缩锁舌,实现开锁。压力簧回弹时,会复位压力框,压力框的复位会重新释放锁舌,实现闭锁。闭锁和开锁的状态主要是通过栓结构和动力柄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益的效果是整体使用钢制材质,无电源,无消耗件,以此来保证产品的使用寿命。内部的元件也都是五金制造行业常见的加工件,制造难度低,产品成本低廉,对配套的房门,房间无特殊要求,可以被普通百姓接受,适合推广。

附图说明

图1展示的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1是图1-2中H的3倍放大图。

图2展示的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展示的是开锁状态下内部作用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3-1是图3-2中M的3倍放大图。

图4展示的是导杆的三视图。其中图4-1是主视图,图4-2是右视图,图4-3是左视图。

图5展示的是作用板的三视图。其中图5-2是主视图,图5-1是左视图,图5-3是仰视图。

图6展示的是固定外壳的两视图。其中图6-1是全视图,6-2是剖视图。

图7展示的是压力框的三视图以及仰视图剖视图。其中图7-2是主视图,图7-1是俯视图,图7-4是仰视图,图7-3是图7-4中N-N视角的剖视图。

图8展示的是十字栓的两视图。其中图8-2是主视图,图8-1是仰视图。

图9展示的是动力柄的配位图。图9-1是图9-2中E部分的3倍放大图。

图10展示的是钥匙,锁芯,锁芯拉柄,十字栓之间的配位图。其中图10-1是图10-2中A部分的3倍放大图。

图11展示的是开锁状态下推力板和受力柄的位置关系图。其中图11-1是图11-2中F部位的3倍放大图。

图12展示的是开锁状态下动力柄和栓的位置关系图。其中图12-2是图11-2中的B-B视角的剖视图,图12-1是图12-2中D部分的三倍放大图。

图13展示的是闭锁状态下推力板和受力柄的位置关系图。其中13-1是图13-2中G部位的3倍放大图。

图14展示的是闭锁状态下动力柄和栓的位置关系图。其中14-2是图13-2中A-A视角的剖面图,图14-1是图14-2中K部位的3倍放大图。

图15展示的是开锁状态下内部元件的位置关系图。其中图15-1是图15-2中B部位的三倍放大图。

图16展示的是锁住状态下内部元件的位置关系图。其中图16-1是图16-2中C部位的3倍放大图。

为了能够充分反映锁具内部元件的结构,图3,图10,图11,图12,图13,图14,图15,图16中都隐藏了固定外壳2的结构。

图中编号对应名称如下:1-导杆,2-固定外壳,3-内手柄,4-压力框,5-锁舌固定孔,6-锁舌固定板,7-锁舌,8-外手柄,9-钥匙,10-导杆弹簧,11-作用板,12-滑动缝,13-方弹簧固定上鞘,14-方弹簧,15-压力簧,16-锁芯,17-锁芯拉柄,18-十字栓,19-锁舌拉柄,20-外动力柄,21-外栓,22-中栓,23-导杆弹簧压板,24-内栓,25-内端头,26-内动力柄,27-中端头,28-中动力柄,29-推力板,30-卡槽,31-受力柄,32-方弹簧固定下鞘,33-内动力孔,34-中动力孔,35-外动力孔,36-手柄孔,37-压力簧固定下鞘,38-导杆孔,39-挂孔,40-压力簧固定上鞘,41-临界角,42-十字孔,43-锁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基于机械原理设计,产品使用状态主要是锁住和开锁两种状态。状态的转换主要是通过设置于导杆1上的推力板29向前运动的过程中,与设置在作用板11上的受力柄31发生滑动摩擦作用,由于受力柄卡在固定外壳2的滑动缝12中,所以受力柄只能沿着缝的方向上下运动,推力板推动的作用促使整个作用板11向下滑动,使设置于作用板11下方的外栓21,中栓22,内栓24三个栓结构到达各自的作用位,与各自相对应的外动力柄20,中动力柄28,内动力柄26发生阻挡,移动等作用,来实现锁具的开和闭,以此来实现锁具的功能。用户则通过观察外部对应的凸出导杆来判断内部使用人员的身份或状态,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图6展示的是固定外壳2的两视图。其中32是方弹簧固定下鞘,与方弹簧固定上鞘13配位,来实现对方弹簧14的固定。36是手柄孔,用来固定手柄。37是压力簧固定下鞘,用来固定压力簧15。38是导杆孔,用来固定导杆1。12是滑动缝,用来限制作用板11。33是内动力孔,是内受力柄3上的内动力柄在发生转动时的运动孔。中动力孔34是设于十字栓18端头的中动力柄28在转动时的运动孔。外动力孔35是设于外手柄8端头的外动力柄20在转动时的运动孔。

图7展示的是压力框4的三视图以及仰视图剖视图。其中39是挂孔,负责连接固定锁舌拉柄19,实现拉力能通过锁舌拉柄19传递到锁舌7上。40是设置于压力框4内部的压力簧固定上鞘,可以和压力簧固定下鞘配位,实现对压力簧15的固定。

图11展示的是开锁状态下推力板29和受力柄31的位置关系图。按下导杆1,推力板29向前运动,压下受力柄31,当受力柄下到临界点41以下时,继续按动导杆1,方弹簧14会把受力柄顶到卡槽30的位置,此时导杆1被卡槽30卡死,无法返回,锁具进入锁住状态。

图12展示的是开锁状态下动力柄和栓的位置关系图。中动力柄28设置在十字栓18的端头,当转动钥匙的时候,中端头27会在中柄22下方沿着路径a运动,无法触及中柄22。

图13展示的是闭锁状态下推力板29和受力柄31的位置关系图。可以看到此时受力柄31已经进入卡槽30,无法在方弹簧14向上的弹力作用下回归原位,导杆1也无法在导杆弹簧10的作用下回归原位。

图14展示的是闭锁状态下动力柄和栓的位置关系图。中动力柄28设置在十字栓18的端头,当转动钥匙的时候,中端头27会在中柄22上方沿着路径a运动,当触及中柄22的时候,会压下中柄22,从而压下作用板11。当作用板11上的受力柄31低于临界角41时,导杆1会在导杆弹簧10的弹力作用下,返回原始位置,锁具开锁。

图15展示的是开锁状态下内部元件的位置关系图。此时,方弹簧14处于舒展状态,受力柄31没有受到推力板29的作用,处于原始状态。此时作用板11没有下移,设置在作用板11上的外栓21,中栓22,内栓24距离外动力柄20,中动力柄28,内动力柄26较远,20,26,28的的位置处于它们下方,转动不会触及21,22和24,锁具处于开锁状态。

图16展示的是锁住状态下内部元件的位置关系图。此时,方弹簧14处于压缩状态,受力柄31受到推力板29的作用,滑动到卡槽30内,锁具处于锁住状态。此时作用板11下移,设置在作用板11上的外栓21,中栓22,内栓24处于外动力柄20,中动力柄28,内动力柄26下方,动力柄转动会触及21,22和24。外手柄8的转动会让外动力柄触及外栓21,由于外栓21的阻挡,无法实现转动,无法开锁。此时转动钥匙和内手柄3可以实现开锁。

使用时,当有人站在门外,想要进入房间时,手握外手柄8,下压外手柄8,外手柄8沿箭头方向转动(图12),此时在锁具内部,设置在外手柄8端头的外动力柄20同样会沿着箭头方向转动,在转动过程中下压与它接触的压力框4,压力框受到压力,压缩压力簧15,做回缩运动,压力框4在做回缩运动的同时,拉动与其相连的锁舌拉柄19,拉动锁舌7回缩,实现开锁,打开房门进入房间。进入房门,松开外手柄8,此时压力框4在压力簧15的弹力作用下回到原位,外手柄8也在压力框推力下返回原位,锁舌7也在锁舌弹簧43的弹力作用下回到原位。

此时用户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手按下锁柄上方相对应的导杆1(图11),设置于导杆1上的推力板29也跟着向前滑动,在滑动过程中作用板11上的受力柄31发生摩擦,受力柄31产生滑动。由于受力柄31被固定外壳2上的滑动缝12固定,所以只能沿着缝的方向向下滑动,此时设置在受力柄31上的外栓21,中栓22,内栓24也跟着一块向下滑动。在按下导杆1的过程中(图13),设置在导杆1上的导杆弹簧压板23会压缩导杆弹簧10,当推力板29上的临界角41在向前运动的过程中越过受力柄31时,此时受力柄31会在方弹簧14的弹力作用下跳到卡槽30内,此时停止按动导杆1,由于卡槽30的限制,此时导杆1无法在导杆弹簧10的弹力作用下回位,此时锁已锁住。导杆1的外端凸出在门外,外部人员通过凸出的导杆1判断房间内人员的身份或状态。

当导杆1被按下后,此时设置在作用板11下方的栓结构与锁具中的动力柄结构由图15中展示的位置关系变换到图16展示的位置关系中,此时如果从门外压下外手柄8,由于此时设置在作用板11上的外栓21已经下降到外动力柄20的转动路径上,阻挡了外动力柄20的转动,所以跟外动力柄20连为一体的外手柄8也无法实现转动。此时外动力柄8无法压下压力框4,无法通过锁舌拉柄19拉回锁舌7。开锁无效。

如果此时要想从外部开锁,只能用到钥匙。把钥匙9插入锁芯16中(图10),转动锁芯16,锁芯16通过锁芯拉柄17带动十字栓18转动,设置在十字栓18上的中动力柄28也会发生转动,由于此时中栓24已经位于中动力柄28运动轨迹的下方(图14),在中动力柄28运动的过程中会触碰到中栓24,由于中栓24是斜面设计,又由于滑动缝12的限制作用,当中动力柄28的中端头27压缩中栓24的时候,中栓24只能向下运动,中栓24向下运动带动整个作用板11向下运动,从而带动受力柄31向下运动,当受力柄31运动到临界角41的下方时,脱离卡槽30,导杆弹簧10释放弹力,作用在导杆弹簧压板23上,把导杆1又推回到初始位置,导杆1在外端的凸出会回位。当中动力柄28在转动的过程中同样会下压与其接触的压力框4,压力框4回缩,通过锁舌拉柄19内拉锁舌7,锁舌7回缩,实现开锁。放开钥匙,一切又在压力簧15的作用下回到未锁状态。

在锁住状态下还可以从内部开锁。人员使用房间结束以后,需要打开房门,此时只要转动内手柄3即可。压下内手柄3,设置在内手柄3端头的内动力柄26随之发生转动,转动到内栓24上方,继续转动,压下内栓24(原理同从门外用钥匙开锁一样),此时内栓24带动作用板11向下运动,当受力柄31运动到临界角41的下方时,脱离卡槽30,导杆弹簧10释放弹力,作用在导杆弹簧压板23上,把导杆1又推回到初始位置,导杆1在外端的凸出会回位。内动力柄26在转动的过程中同样会下压与其接触的压力框4,压力框4回缩,通过锁舌拉柄19内拉锁舌7,锁舌7回缩,实现开锁。放开内手柄3,一切又在压力簧15的作用下回到未锁状态。

本发明采用机械原理设计,通过门板上导杆的凸出显示,实现了外部人员对使用者身份或状态的辨识。原理明确,加工难度低,成本低廉,全金属结构的设计最大限度的保证了产品的使用寿命。产品设计新颖,功能实际耐用,便于推广,进一步方便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