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防猫眼开锁和左右换向功能的门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55474发布日期:2019-03-08 17:21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防猫眼开锁和左右换向功能的门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锁领域,特别是一种具有防猫眼开锁和左右换向功能的门锁。



背景技术:

现有的入户门为了便于对来访者进行观察,会在门板上设置猫眼。近年来,不法分子通过猫眼开锁入室盗窃的案件在逐年增多。首先,猫眼开锁工具制作简单,可自制,也可以从网上轻而易举地购买到;其次,猫眼开锁技术简单易学,只需破坏猫眼后将猫眼工具伸入门内即可开锁,而且耗时短,最快十几秒便能完成开锁。

不法分子使用特殊的类似“机械手”的猫眼工具,通过捅开猫眼伸入室内下压把手开锁。但在买防盗门的时候,大多用户只关注其有多厚、有多牢固、有多少个锁点以及锁具的级别和安全性,却忽视了门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猫眼。

因此研发出设有优秀的防止猫眼开锁功能的门锁是行业内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防猫眼开锁和左右换向功能的门锁。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防猫眼开锁和左右换向功能的门锁,所述门锁包括外门锁和内门锁,所述内门锁包括:面板、把手和防开锁离合机构;所述面板设有安装孔;所述把手由转轴段和握持段组成;所述握持段内部设有中空腔,所述中空腔内设有所述防开锁离合机构;所述防开锁离合机构包括:按钮、压缩弹簧和转轴件;所述按钮的一端为按压端,所述按钮的另一端为下压端;所述下压端设有插脚;所述转轴件包括插合管和驱动裙边;所述插合管的端部设有与所述插脚插合固定的插槽;所述驱动裙边设有用于驱动锁舌的摆动触点;所述压缩弹簧的一端顶住所述下压端,所述压缩弹簧的另一端顶住所述插合管;所述下压端、压缩弹簧和插合管在所述握持段的中空腔内滑动;按压所述按钮,所述按钮的下压端的设有的环状的插脚和所述插合管设有的插槽的插合或分离,使得所述握持段与所述转轴件可同步转动或者分离。

更优的,所述内门锁还设有复位扭簧、卡圈和复位圈;所述复位扭簧的一个复位端限位于所述面板,另一个复位端限位于所述卡圈设有的凸筋;所述卡圈和所述复位圈的中部均设有通孔,所述卡圈与所述复位圈分别固定于所述转轴件的驱动裙边的两侧,所述通孔套设与所述转轴的外部。

更优的,所述卡圈和所述复位圈通过两侧设有的螺钉连接固定;所述复位圈两侧设有卡环,所述卡环设有开口;两个卡环将所述复位圈限位于所述转轴件的一端的端部,且所述复位圈不与所述驱动裙边贴合;所述卡环的内径比所述转轴件的外径尺寸小0-1.0mm。

更优的,所述面板设有防撞块和一个定位块;所述防撞块靠近所述卡圈可拆卸的设置;所述防撞块靠近所述卡圈周边的一侧设有圆弧凹陷部;所述面板相对的两侧正对分别设有一个换向孔;所述定位块可拆分的固定于任意一个所述换向孔,且所述定位块位于所述复位扭簧的两个限位端之间。

更优的,所述把手设有装饰盖。

更优的,所述把手本体呈L状,由转轴段和握持段组成;所述转轴段和所述握持段内部均设有中空腔,且两部分中空腔连通;所述握持段的一侧面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握持段的内部设有的中空腔连通;所述装饰盖的底面与所述握持段的内部通过卡合机构进行固定,所述装饰盖盖合于所述开口,并将所述开口完全封堵。

更优的,所述卡合机构包括:卡耳和卡座;所述卡耳中部设有卡孔,所述卡耳至少有两个,两个卡耳组成一组,两个所述卡耳分别正对设置在装饰盖底部两侧边缘处并从所述装饰盖底面伸出;所述卡座包括座体和卡合端;所述座体两端各设置一个所述卡合端;所述卡座数量与所述卡座的组数相等;所述座体固定于所述握持段的中空腔的与所述开口正对的内壁,所述装饰盖与所述开口盖合,带动所述卡耳插入所述握持段的中空腔内,每组所述卡耳恰合与所述卡座设有的两个所述卡合端卡合固定。

更优的,所述座体的中部设有螺孔;所述握持段的中部腔与所述开口正对的内壁设有螺孔;所述座体通过螺孔与所述握持段的中部腔的内部可拆卸的固定。

更优的,所述握持段与所述面板的前端面之间设有塑料垫圈。

更优的,所述卡圈与所述面板的后端面之间设有塑料垫圈,且所述塑料垫圈的外径尺寸比所述复位扭簧的内径尺寸小,所述塑料垫圈的厚度比所述复位扭簧的厚度大。

所述门锁在实际使用中,当所述按钮弹起时,所述按钮在所述压缩弹簧的弹力左右下为与所述转轴件的插合管分离,所述把手与所述转轴件处于分离状态,下压转动所述把手时所述转轴件的插合管不会随所述把手转动,所述把手空转不能开锁,起到防猫眼开锁的作用。当手指从所述把手的正面按下所述按钮,所述按钮的下端压缩弹簧,并与所述转轴件的插合管插合固定为一体;所述转轴件随着所述把手转动,所述驱动裙边的摆动触点带动锁体内的锁舌实现开门;此外上提所述把手时,所述把手带动所转轴件进而带动所述摆动触点,驱动锁舌实现门锁反锁;所述门锁把具有防猫眼开锁功能,且上提把手即可实现反锁,提高了所述门锁的安全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面板100,安装孔110,把手200,转轴段210,握持段220,按钮 310,压缩弹簧320,转轴件330,插合管331,驱动裙边332,复位扭簧340,卡圈350,复位圈360,卡环370,防撞块380,圆弧凹陷部381,定位块390,换向孔391,装饰盖400,塑料垫圈4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3所示,一种具有防猫眼开锁和左右换向功能的门锁,所述门锁包括外门锁和内门锁,所述内门锁包括:面板100、把手200和防开锁离合机构;所述面板100设有安装孔110;所述把手200由转轴段210和握持段220组成;所述握持段220内部设有中空腔,所述中空腔内设有所述防开锁离合机构;所述防开锁离合机构包括:按钮310、压缩弹簧320和转轴件330;所述按钮310 的一端为按压端,所述按钮310的另一端为下压端;所述下压端设有插脚;所述转轴件330包括插合管331和驱动裙边332;所述插合管331的端部设有与所述插脚插合固定的插槽;所述驱动裙边332设有用于驱动锁舌的摆动触点;所述压缩弹簧320的一端顶住所述下压端,所述压缩弹簧320的另一端顶住所述插合管331;所述下压端、压缩弹簧320和插合管331在所述握持段220的中空腔内滑动;按压所述按钮310,所述按钮310的下压端的设有的环状的插脚和所述插合管331设有的插槽的插合或分离,使得所述握持段220与所述转轴件330 可同步转动或者分离。

所述卡圈350和所述复位圈360通过两侧设有的螺钉连接固定;所述复位圈360两侧设有卡环370,所述卡环370设有开口;两个卡环370将所述复位圈360限位于所述转轴件330的一端的端部,且所述复位圈360不与所述驱动裙边 332贴合;所述卡环370的内径比所述转轴件330的外径尺寸小0-1.0mm。使得所述卡环370能利用自身的收缩弹力固定在所述插合管331的外壁上,进而对所述复位圈360的位置进行限定;又由于所述卡环370便于拆卸和安装,使得所述复位圈360的组装固定或拆卸更方便快速。

所述面板100设有防撞块380和一个定位块390;所述防撞块380靠近所述卡圈350可拆卸的设置;所述防撞块380靠近所述卡圈350周边的一侧设有圆弧凹陷部381;所述面板100相对的两侧正对分别设有一个换向孔391;所述定位块390可拆分的固定于任意一个所述换向孔391,且所述定位块390位于所述复位扭簧340的两个限位端之间。所述压缩弹簧320、复位圈360和转轴件330 组成转轴组件,所述把手200进行左右换向时,先将所述定位块390和防撞块 380从面板100取出,然后将所述把手200转动180°到相对的另一侧,拆出转轴组件并旋转180°再用螺钉固定;此时原本限位于所述定位块390和所述卡圈 350的复位扭簧340可以随着把手200同步转动,所述复位扭簧340的两个复位端又夹住所述卡圈350的凸筋使得所述卡圈350和所述转轴件330同步转动,接着安装好防撞块380,同时将定位块390安装至与原位置相对的另一侧的换向孔391上,此时定位块390又位于所述复位扭簧340的两个复位端之间,所述复位扭簧340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转动;此时进行左右换向后的转轴件又可以在把手200带动转动一定角度后正常带动所述门锁的锁舌实现开锁,把手在下压开门动作完成后在弹簧的作用力下可将转轴组件进行复位。

所述把手200设有装饰盖400。使得所述把手200的外观更加精美

所述把手200本体呈L状,由转轴段210和握持段220组成;所述转轴段 210和所述握持段220内部均设有中空腔,且两部分中空腔连通;所述握持段 220的一侧面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握持段220的内部设有的中空腔连通;所述装饰盖400的底面与所述握持段220的内部通过卡合机构进行固定,所述装饰盖400盖合于所述开口,并将所述开口完全封堵。所述把手200与普通把手200不同,普通把手200为了减重进行内部掏空,而所述门锁把手200内部除了减重将内部掏空外,同时将所述把手200的转轴段210和握持段220的内部都掏空,让转轴段210和握持段220的内部中空腔连通;所述把手200的转轴段210与对应安装的门锁的内部中空腔又连通,使得门锁的内部中空腔设置的锁体结构,与所述把手200内部的中空腔设置的控制结构通过所述把手200 内部的中空腔隐蔽性连接。此外,所述装饰盖400与所述把手200的握持段220 的开口采用卡合机构固定,所述装饰盖400不设置螺孔及其他任何会暴露在外部的结构,卡合机构也完全设置在所述装饰盖400底部即设置在所述把手200 的握持段220的中空腔内部;使得所述装饰盖400能稳定的安装在所述把手200 的同时所述把手200的外观美感和整体性也大大提高,使用寿命更长。

所述卡合机构包括:卡耳和卡座;所述卡耳中部设有卡孔,所述卡耳至少有两个,两个卡耳组成一组,两个所述卡耳分别正对设置在装饰盖400底部两侧边缘处并从所述装饰盖400底面伸出;所述卡座包括座体和卡合端;所述座体两端各设置一个所述卡合端;所述卡座数量与所述卡座的组数相等;所述座体固定于所述握持段220的中空腔的与所述开口正对的内壁,所述装饰盖400 与所述开口盖合,带动所述卡耳插入所述握持段220的中空腔内,每组所述卡耳恰合与所述卡座设有的两个所述卡合端卡合固定。所述卡合机构有卡耳和卡座组成,在生产组装过程中,所述卡耳设置于装饰盖400的底面,所述卡座与所述握持段220的中空腔内壁固定,在将所述装饰盖400与所述开口盖合,所述卡耳与所述卡座卡合,所述卡耳和所述卡座均设置在所述把手200的内部,没有任何结构外露在所述把手200外部,可避免所述卡合机构外露受损,使用寿命更长,所述把手200采用卡合机构固定所述装饰盖400,所述卡合机构不会收到所述把手200使用转动或外界环境影响,可长期稳定的将所述装饰盖400 盖合在所述把手200的开口。

所述座体的中部设有螺孔;所述握持段220的中部腔与所述开口正对的内壁设有螺孔;所述座体通过螺孔与所述握持段220的中部腔的内部可拆卸的固定。所述卡座的结构较为复杂,无法将所述握持段220与所述卡座一体成型得到,因此可以将所述卡座单独批量生产,然后采用螺钉快速的将所述卡座与所述把持段安装固定;此外所述装饰盖400与所述把持段是采用卡合机构固定的,所述装饰盖400很难拆开,要拆开所述装饰盖400必须借用外力破坏所述卡合端;当所述卡合端破坏后,拧开螺钉,可快速更换所述卡座,便于后续盖板的更换或安装。

所述握持段220与所述面板100的前端面之间设有塑料垫圈410。因为所述面板100与所述把手200之间都会存在经常性的相对转动,转动过程中同为刚性材质的把手200与所述面板100发生摩擦产生噪音,甚至导致彼此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在对应位置设置所述塑料垫圈410后可以很好的降低噪音,并避免个部件之间彼此直接摩擦;使得所述门锁的使用舒适度更好,使用寿命更长。

所述卡圈350与所述面板100的后端面之间设有塑料垫圈410,且所述塑料垫圈410的外径尺寸比所述复位扭簧340的内径尺寸小,所述塑料垫圈410的厚度比所述复位扭簧340的厚度大。如果不设置所述塑料垫圈410,所述卡圈 350与所述面板100的后端面的配合间隙会将所述复位扭簧340过堵夹紧或放松,使得所述复位扭簧340转动不顺畅或容易移位;设置所述塑料垫圈410后,所述卡圈350与所述面板100的后端面可以将所述塑料垫圈410完全加紧,此时所述卡圈350也可以顺畅的转动,所述复位扭簧340也不会出现卡死和移位的现象。

所述门锁在实际使用中,当所述按钮310弹起时,所述按钮310在所述压缩弹簧320的弹力左右下为与所述转轴件330的插合管331分离,所述把手200 与所述转轴件330处于分离状态,下压转动所述把手200时所述转轴件330的插合管331不会随所述把手200转动,所述把手200空转不能开锁,起到防猫眼开锁的作用。当手指从所述把手200的正面按下所述按钮310,所述按钮310 的下端压缩弹簧320,并与所述转轴件330的插合管331插合固定为一体;所述转轴件330随着所述把手200转动,所述驱动裙边332的摆动触点带动锁体内的锁舌实现开门;此外上提所述把手200时,所述把手200带动所转轴件330 进而带动所述摆动触点,驱动锁舌实现门锁反锁;所述门锁把具有防猫眼开锁功能,且上提把手200即可实现反锁,提高了所述门锁的安全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所述内门锁还设有复位扭簧340、卡圈350和复位圈360;所述复位扭簧340 的一个复位端限位于所述面板100,另一个复位端限位于所述卡圈350设有的凸筋;所述卡圈350和所述复位圈360的中部均设有通孔,所述卡圈350与所述复位圈360分别固定于所述转轴件330的驱动裙边332的两侧,所述通孔套设与所述转轴的外部。所述复位扭簧340为所述把手200提供恢复弹力时,使得所述把手200在每次操作后都可以恢复至制定位置;所述卡圈350一方面为所述复位扭簧340提供了限位结构,另一方面通过控制所述把手200、所述卡圈 350和所述复位圈360的固定和分离,可以实现快速对把手200的左右换向操作。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