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点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69122发布日期:2019-02-26 17:55阅读:624来源:国知局
打点工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打点工装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打点工装。



背景技术:

相互焊接的两根铜管在焊接时,需要限位焊接,才能保证焊接深度一致性及有效焊接粘合尺寸,进而保证产品焊接质量的稳定性。由于产品的焊接前需要在产品规定的位置进行尺寸有效内定位。因此,铜管在焊接前需要在铜管外壁进行打点,进而起到标识性定位作用。目前,市场上所见的用于铜管或类似产品的管径打点操作依一般是通过人工操作完成。这种加工方法存在明显的缺陷,直接徒手进行打点,徒手打点容易出现定位不准确,甚至会点错位置,而且具有随意性,打点太深容易发生穿透泄漏的现象;打点太潜,定位标识性较差,装配后的产品一致性较差,产品不合格率比较高。操作工人需要对产品每道工序分别进行手动加工才能完成整个工序,操作繁琐且劳动强度比较大,工作效率低又费时。因此,如何研发一种新型打点工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打点效率较低且打点稳定性差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打点工装,提高打点稳定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打点工装,包括底板、气缸、打点套模,所述底板的端部垂直设置有气缸定位板,气缸固定安装在气缸定位板上;所述打点套模包括冲针套模和侧靠模,冲针套模和侧靠模的相对位置分别开设有卡槽a和卡槽b,卡槽a和卡槽b相互卡合形成与工件相适配的夹合腔,冲针套模上与卡槽a相对应的位置嵌设有冲针,冲针的尖端延伸至卡槽a中,冲针套模和气缸的活塞杆连接,通过活塞杆控制冲针套模相对于侧靠模移动,侧靠模固定安装在底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气缸定位板上和冲针套模相互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滑动套模,滑动套模包括滑动套模a和滑动套模b,二者均设置为长方体块状结构。

更进一步的,所述滑动套模a和滑动套模b沿着冲针套模的两侧呈平行对称排布,二者之间间隔形成导向空腔,冲针套模沿着导向空腔左右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卡槽a和卡槽b均设置为半圆弧形凹槽,夹合腔设置为中空圆柱筒体空腔。

进一步的,所述冲针套模和侧靠模均沿着垂直于底板的方向排布设置,冲针套模和侧靠模呈平行排列。

进一步的,所述冲针设置为末端呈尖端的冲头螺杆结构,其活动旋拧在冲针套模上,通过限位螺帽调控其延伸至卡槽a内的深度。

进一步的,还设置有定位模,定位模设置为横截面呈L形的折板结构,其通过螺栓和侧靠模相连接,定位模的端部延伸至与侧靠模的卡槽b外端相齐平的位置。

进一步的,应用于两根待焊接的铜管打点,A铜管和B铜管以打点处为定位尺寸进行焊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中的滑动套模为冲针套模提供了移动轨道,保证了冲针套模左右移动的稳定性,避免冲针套模发生移位现象,进而保证了冲针打点的位置一致性;冲针套模和侧靠模相互配合对待打点的铜管起到限位作用,保证了打点的定位准确一致性,通过气缸控制冲针套模打点,快速方便,省时省力,保证了每根筒管打点的尺寸的一致性,进而提高装配后的产品的一致性,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冲针和冲针套模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A铜管和B铜管相焊接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气缸定位板;2、气缸;3、活塞杆;4、冲针;5、冲针套模; 5-1、卡槽a;6、侧靠模;6-1、卡槽b;7、底板;8、滑动套模a;9、滑动套模b;10、定位模;11、限位螺帽;12、A铜管;13、B铜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打点工装,包括底板7、气缸2、打点套模,所述底板 7的端部垂直设置有气缸定位板1,气缸2固定安装在气缸定位板1上;所述打点套模包括冲针套模5和侧靠模6,冲针套模5和侧靠模6的相对位置分别开设有卡槽a5-1和卡槽b6-1,卡槽a5-1和卡槽b6-1相互卡合形成与工件相适配的夹合腔,冲针套模5上与卡槽a5-1相对应的位置嵌设有冲针4,冲针4 的尖端延伸至卡槽a5-1中,冲针套模5和气缸2的活塞杆3连接,通过活塞杆3控制冲针套模5相对于侧靠模6移动,侧靠模6固定安装在底板7上。

气缸定位板1上和冲针套模5相互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滑动套模,滑动套模包括滑动套模a8和滑动套模b9,二者均设置为长方体块状结构,所述滑动套模a8和滑动套模b9沿着冲针套模5的两侧呈平行对称排布,二者之间间隔形成导向空腔,冲针套模5沿着导向空腔左右移动。滑动套模为冲针套模5提供了移动轨道,保证了冲针套模5左右移动的稳定性,避免冲针套模5发生移位现象,进而保证了冲针4打点的位置一致性。

卡槽a5-1和卡槽b6-1均设置为半圆弧形凹槽,夹合腔设置为中空圆柱筒体空腔。实现了对待打点铜管的卡合限位作用。

冲针套模5和侧靠模6均沿着垂直于底板7的方向排布设置,冲针套模5 和侧靠模6呈平行排列。冲针套模5和侧靠模6的特殊排布方式,保证了卡槽 a5-1和卡槽b6-1相互卡合的稳定一致性。既可实现对待打点的铜管的限位,又避免对铜管造成损伤。

如图3所示,冲针4设置为末端呈尖端的冲头螺杆结构,其活动旋拧在冲针套模5上,通过限位螺帽11调控其延伸至卡槽a5-1内的深度。限位螺帽11 起到固定冲针4深度的作用,保证了冲针4对铜管打点深度的均匀一致性,避免打点太深造成穿透,形成铜管开裂泄漏现象;同时避免打点尺寸不符,达不到定位作用,导致铜管插入过深产品报废。

还设置有定位模10,定位模10设置为横截面呈L形的折板结构,其通过螺栓和侧靠模6相连接,定位模10的端部延伸至与侧靠模6的卡槽b6-1外端相齐平的位置。定位模10的端部延伸至卡槽b6-1处,便于对插设在卡槽b6-1 内的铜管起到抵靠限位的作用,保证了每根铜管打点的尺寸的一致性,进而提高装配后的产品的一致性。

具体打点运行过程为:

将各个部件按照上述装配关系进行装配,初始位置,气缸2的活塞杆3带动冲针套模5移动至远离侧靠模6的位置,将待打点的B铜管13待打点的一端插设在侧靠模6上的卡槽b6-1中,将B铜管13的端部抵靠在定位模10上,确定好自B铜管13端部至延伸至卡槽b6-1中部的B铜管13的长度尺寸,保证了B铜管13上的打点尺寸一致性,接通电源,控制气缸2运行,气缸2的活塞杆3带动冲针套模5沿着滑动套模a8和滑动套模b9之间的导向空腔移动,冲针套模5向靠近侧靠模6的位置移动,直至冲针套模5的卡槽a5-1和侧靠模6的卡槽b6-1相互卡合,冲针套模5上的冲针4对B铜管13的外壁施加一定的冲击力,完成对B铜管13的打点,完成打点后,控制气缸2的活塞杆3 回缩,活塞杆3带动冲针套模5沿着滑动套模a8和滑动套模b9之间的导向空腔反向移动,直至冲针套模5的卡槽a5-1和侧靠模6的卡槽b6-1相互分离,取下打点后的B铜管13。完成打点工作。

如图4所示,应用于两根待焊接的铜管打点,A铜管12的外壁上未打点和 B铜管13的外壁上打点,将A铜管12沿着B铜管13打点的端部插设在B铜管 13内,插设深度以B铜管13打点处为标记,A铜管12和B铜管13以打点处为定位凹点进行焊接。定位凹点起到插入深度尺寸固定作用,保证了相互焊接铜管焊接深度的一致性,焊接方便快捷,保证了焊接装配尺寸一致性,产品合格率明显提高。

以上所述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质范围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