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推拉门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45945发布日期:2019-10-12 23:41阅读:549来源:国知局
一种推拉门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锁技术领域,尤其是指可通过推拉方式解锁的一种推拉门锁。



背景技术:

门锁作为一种安全防盗的措施已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先今的门锁有传统的机械锁还有当下实兴的电子锁。门锁的种类也逐渐增多,新的门锁结构也多种多样并持续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新的门锁结构,使得可简单推拉解锁。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推拉门锁,包括面板、把手、传动组件和锁体;

所述把手枢接于面板上并可分别通过推动和拉动把手而使把手旋转,推动和拉动把手的旋转角度最大值皆为15±5°;

所述把手与锁体通过传动组件传动,传动组件传递把手的作用力并带动锁体解锁;

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传动板、传动轮、传动杆,传动板与所述把手的一端相连并可随把手的转动而平移,传动轮与传动板接触并可随传动板的移动而沿自身轴线旋转,传动杆一端与传动轮相连并可随传动轮同步旋转,传动杆另一端与锁体相连并可带动锁体的斜舌缩回锁体而解锁。

进一步的,所述把手包括驱动端和传动端,所述枢接所对应的枢接点位于驱动端与传动端之间,驱动端为一可操作的自由端,传动端与所述传动板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端至所述枢接点间为把手的驱动段,所述传动端至所述枢接点间为把手的传动段,驱动段与传动段间夹角为90±15°

进一步的,所述把手的传动段长度为65±5mm。

进一步的,所述把手的传动端插接于所述传动板中,且随着把手的旋转而可带动传动板沿自身所在平面同步平移,且把手的旋转平面与传动板自身所在平面相互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传动板上在远离与所述把手相连的一端设有第一开窗,在第一开窗中垂直设有一滑动轴,滑动轴与所述传动轮固定相连;

第一开窗在靠近把手传动端的边沿上形成有第一推动面,第一开窗在远离把手传动端的边沿上形成有第二推动面,所述滑动轴夹设于第一推动面与第二推动面之间并可利用第一推动面/第二推动面与滑动轴的侧面接触而推动滑动轴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传动板上在远离与所述把手相连的一端还设有第二开窗,所述传动轮垂直设于第二开窗中;

第二开窗在靠近把手传动端的边沿上形成有第一限位位,第二开窗在远离把手传动端的边沿上形成有第二限位位,所述传动轮夹设于第一限位位与第二限位位之间且可通过传动轮与第一限位位/第二限位位接触而限制传动板继续平移。

进一步的,在无外力作用的初始状态下,所述传动轮上可与第一限位位/第二限位位接触的部位距离第一限位位/第二限位位的距离为15±5mm。

进一步的,所述滑动轴的轴心到所述传动轮的轴心之间的距离为18±5mm,所述传动轮随滑动轴同步转动的角度为50±10°。

进一步的,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复位件,复位件与所述传动板相连并可在外力撤去后将传动板回复至初始位置。

本方案中的推拉门锁,包括把手、面板、传动组件和锁体,把手枢接于面板上,同时,把手的一端带动传动组件的传动板移动,传动板再带动传动组件的传动轮转动,传动轮再带动传动组件的传动杆转动,由于传动杆又和锁体相连并带动锁体的斜舌缩回而开锁。且把手采用推拉解锁的结构设计,推拉角度为15±5°,角度较小且范围最优,方便用户推拉开锁,不仅可节省把手所占据的空间,而且该种门锁结构新颖、简单、耐用,直接将把手的转动转化为锁舌的移动,传动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详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

图1为一种推拉门锁常态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推拉门锁常态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推拉门锁推动解锁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推拉门锁推动解锁状态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种推拉门锁拉动解锁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种推拉门锁拉动解锁状态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一种推拉门锁常态下锁体处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种推拉门锁解锁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面板、210-驱动段、211-驱动端、220-枢接点、230-传动段、231-传动端、310-传动板、311-第一限位位、312-第一推动面、313-第二推动面、314-第二限位位、315-第二开窗、316-第一开窗、320-传动轮、321-滑动轴、330-传动杆、400-锁体、401-锁舌。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结合附图1-8,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推拉门锁,具体包括面板100、把手、传动组件和锁体400;所述把手枢接于面板100上并可分别通过推动和拉动把手而使把手旋转,推动和拉动把手的旋转角度最大值皆为15±5°,即通过推动把手和拉动把手都可实现解锁;所述把手与锁体400通过传动组件传动,即通过传动组件传递把手的作用力并带动锁体400解锁;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传动板310、传动轮320、传动杆330,传动板310与所述把手的一端相连并可随把手的转动而平移,传动轮320与传动板310接触并可随传动板310的移动而沿自身轴线旋转,传动杆330一端与传动轮320相连并可随传动轮320同步旋转,传动杆330另一端与锁体400相连并可带动锁体400的斜舌缩回锁体400而解锁。即,在需要解锁时,既可以可拉动把手,也可推动把手,使得把手旋转并同步带动传动板310沿着自身平面平移,即将旋转运动转化为平移运动。然后,传动板310再将自身的平移运动转化为传动轮320的旋转运动,并同步带动传动杆330旋转,最后带动锁体400解锁,如带动锁舌401缩回锁体内。

优选的,所述把手包括驱动端211和传动端231,所述枢接所对应的枢接点220位于驱动端211与传动端231之间,驱动端211为一可操作的自由端,传动端231与所述传动板310相连。解锁时,可对驱动端211施加外力,可以是推力,也可以是拉力,使得把手可以绕着枢接点220旋转。

优选的,所述驱动端211至所述枢接点220间为把手的驱动段210,所述传动端231至所述枢接点220间为把手的传动段230,驱动段210与传动段230间夹角为90±15°。优选的,所述把手的传动段230长度为65±5mm。如此,门锁处的把手布局更为合理,传动效率也更高,开锁也给为省力便捷。

优选的,所述把手的传动端231插接于所述传动板310中,且随着把手的旋转而可带动传动板310沿自身所在平面同步平移,且把手的旋转平面与传动板310自身所在平面相互垂直。即可将把手的旋转运动转化为传动板310沿自身平面的平移,并进一步将动力传递下去。

优选的,所述传动板310上在远离与所述把手相连的一端设有第一开窗316,在第一开窗316中垂直设有一滑动轴321,滑动轴321与所述传动轮320固定相连;第一开窗316在靠近把手传动端231的边沿上形成有第一推动面312,第一开窗316在远离把手传动端231的边沿上形成有第二推动面313,所述滑动轴321夹设于第一推动面312与第二推动面313之间并可利用第一推动面312/第二推动面313与滑动轴321的侧面接触而推动滑动轴321运动。因滑动轴321与传动轮320固定相连,故滑动轴321仅仅只能与传动轮320同步转动,在第一推动面312/第二推动面313的推动下,滑动轴321也仅仅只能是随着传动轮320同步转动,并进一步带动传动杆330的转动而解锁。

优选的,所述传动板310上在远离与所述把手相连的一端还设有第二开窗315,所述传动轮320垂直设于第二开窗315中;第二开窗315在靠近把手传动端231的边沿上形成有第一限位位311,第二开窗315在远离把手传动端231的边沿上形成有第二限位位314,所述传动轮320夹设于第一限位位311与第二限位位314之间且可通过传动轮320与第一限位位311/第二限位位314接触而限制传动板310继续平移。

优选的,在无外力作用的初始状态下,所述传动轮320上可与第一限位位311/第二限位位314接触的部位距离第一限位位311/第二限位位314的距离为15±5mm,如此在外力作用下,传动板310从初始位置开始,可移动的距离为15±5mm,并在第一限位位311/第二限位位314的作用下而不再继续前移动,此时,把手也停止而无法继续被转动。

优选的,所述滑动轴321的轴心到所述传动轮320的轴心之间的距离为18±5mm,所述传动轮320随滑动轴321同步转动的角度为50±10°。

优选的,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复位件,复位件与所述传动板310相连并可在外力撤去后将传动板310回复至初始位置。此处的复位件可利用常规的纽簧、拉簧、弹簧等,其个数,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及以上。

本方案中的推拉门锁,包括把手、面板、传动组件和锁体,把手枢接于面板上,同时,把手的一端带动传动组件的传动板移动,传动板再带动传动组件的传动轮转动,传动轮再带动传动组件的传动杆转动,由于传动杆又和锁体相连并带动锁体的斜舌缩回而开锁。且把手采用推拉解锁的结构设计,推拉角度为15±5°,角度较小,不仅可节省把手所占据的空间,还该种门锁结构新颖、简单、耐用,直接将把手的转动转化为锁舌的移动,传动效率高。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第一、第二……只代表其名称的区分,不代表它们的重要程度和位置有什么不同。此处,上、下、左、右、前、后只代表其相对位置而不表示其绝对位置。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