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发切削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38601发布日期:2019-08-03 16:02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毛发切削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一种毛发切削设备。



背景技术:

已知毛发切削设备,如剃须刀和刮胡刀,通常包括容纳如电池和驱动系统等笨重构件的手柄,以及附接至手柄的切削单元。在已知的切削单元中,齿状切削刀片接合防护装置面向刀片的面,并且可以被驱动以在防护装置内的槽上方往复。在使用中,防护装置或附接至防护装置的梳均可以接触用户的皮肤。

在一些切削单元中,防护装置可以相对于切削刀片移动以改变切削长度。切削单元上可以设置调节机构,或者为了便于用户控制,调节机构可以设置在手柄内。例如,致动杆形式的调节机构可以设置在手柄内以驱动防护装置在切削单元内移动。提供在使用时将切削单元锁定在选定切削长度的调节机构可能是期望的。

切削单元可以部分或完全与手柄分离,例如,以用于清洗、维护或更换。



技术实现要素:

在宽泛的方面,本公开涉及一种毛发切削设备,其具有可变切削长度范围,允许设备的壳体单元的可动致动器接合设备的切削单元的可动从动元件,即使是在致动器和从动元件具有不对应的起始位置的情况下。

根据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毛发切削设备,其包括壳体单元和切削单元。所述壳体单元包括致动器,用于在切削长度范围内改变所述切削单元的切削长度,所述致动器可以在第一致动器位置和第二致动器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一致动器位置对应于所述切削长度范围的第一极限切削长度,所述第二致动器位置对应于所述切削长度范围的第二极限切削长度。所述切削单元被配置成相对于所述壳体单元在用于切削操作的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枢轴转动。所述切削单元包括:刀架,用于承载切削刀片;防护装置,其可以沿所述刀架移动以在所述切削长度范围内延伸所述切削单元的切削长度,其中所述防护装置可以在第一防护位置和第二防护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一防护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一极限切削长度,所述第二防护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二极限切削长度,其中所述防护装置朝所述第一防护位置偏压;从动元件,其附接至所述防护装置并且被配置成与所述致动器配合,从而当所述切削单元位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致动器从所述第一致动器位置到所述第二致动器位置的移动驱动所述从动元件将所述防护装置从所述第一防护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防护位置;其中所述从动元件被配置成与所述致动器配合,从而当所述致动器位于所述第二致动器位置时,所述切削单元从所述打开位置到所述闭合位置的枢转运动导致所述致动器驱动所述从动元件将所述防护装置从所述第一防护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防护位置。

因此,虽然防护装置朝第一防护位置偏压从而使其能够在位于打开位置时回到第一防护位置,但从动元件被配置成无论致动器的位置如何都能接合致动器。因此,当致动器位于第一致动器位置和第二致动器位置之间的任意致动器位置时,切削单元可以在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枢转。切削单元移动至打开位置的枢转运动可以有利于实现切削单元的维护、清洁或部件更换。在一些实例中,切削单元是可分离且可更换的。因此,构造元件使得切削单元能够成功地耦合至壳体单元从而使致动器接合从动元件,无论致动器的位置如何,并且不需要对切削单元进行任何提前对准以匹配致动位置。

所述第二防护位置可以对应于所述切削单元的最大(或最长)切削长度。对应地,所述第一防护位置可以对应于所述切削单元的最小 (或最短)切削长度。通过朝对应于最短切削长度的第一防护位置偏压防护装置,可以针对最短切削长度相对高度精确地设置防护装置与刀架上的刀片的相对位置。

所述从动元件可以被配置成与所述致动器配合,从而当所述致动器位于所述第二致动器位置时,所述切削单元从所述打开位置到所述闭合位置的枢转运动导致所述致动器的致动点随着所述切削单元朝所述闭合位置移动,而接合所述从动元件的接触面并沿其移动。所述接触面可以被配置成下述方式:所述致动点沿所述接触面的移动驱动所述从动元件将所述防护装置从所述第一防护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防护位置。

所述从动元件可以被配置成与所述防护装置一起相对于所述刀架沿所述防护装置的延长轴线移动,所述延长轴线对应于所述切削单元的切削长度的延伸。这可以提供将从动元件的平移运动转换为防护装置的运动的特别简单的布置。

所述切削设备可以限定枢转轴线,所述枢转轴线用于所述切削单元相对于所述壳体单元的枢转运动。所述枢转轴线可以与所述延长轴线正交。可以存在与所述枢转轴线交叉且平行于所述延长轴线的延伸平面。所述从动元件可以从所述延伸平面朝所述壳体单元突出以接合所述致动器。

当所述切削单元位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从动元件可以被配置成突出穿过所述壳体单元中的开口。这可以允许致动器完全被容纳在壳体内。这样还可以允许切削单元与壳体的下端紧密固定,同时允许从动元件朝壳体突出足够距离,以在第一致动器位置和第二致动器位置之间的任意致动器位置接合致动器。

当所述致动器位于所述第二致动器位置时,所述枢转轴线与用于接合所述从动元件的接触面的所述致动器的致动点之间可以存在径向致动器间隔。所述从动元件可以从所述延伸平面突出,从而使所述接触面具有用于接合所述致动器的接触点范围,所述接触点范围在朝向所述延伸平面的近侧接触点与朝向所述壳体单元的远侧接触点之间。所述接触面可以具有这样的轮廓,即,使得当所述防护装置位于所述第一防护位置时,所述远侧接触点与所述枢转轴之间的径向距离等于所述径向致动器间隔,从而实现与所述致动器在所述远侧接触点处的接合。所述接触面可以具有这样的轮廓,即,使得当所述防护装置位于所述第一防护位置时,所述枢转轴线与所述接触面上的接触点之间的径向距离从所述远侧接触点朝所述近侧接触点小减,从而所述切削单元从所述打开位置到所述闭合位置的枢转运动导致所述致动器的致动点在所述从动元件随着所述接触面上的接触点范围移动时位移所述从动元件。

所述致动器可以在所述第一致动器位置和所述第二致动器位置之间旋转。这可以提供一种将线性的用户输入、如来自可滑动长度设定机构的输入转换为防护装置相对于刀架的移动的简单方式。

所述防护装置和从动元件可以被限制为沿延长轴线一起移动。所述致动器可以具有致动点,用于接合所述从动元件,所述致动点被配置成跟踪所述第一致动器位置与所述第二致动器位置之间的弧形路径,从而使所述致动点具有沿突出轴线的可变位置,当所述切削单元位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突出轴线垂直于所述延长轴线。所述从动元件可以具有接触面,用于接合所述致动器的致动点。所述接触面可以具有沿所述突出轴线的延伸以适配所述致动点的沿所述突出轴线的可变位置。因此,从动元件可以提供一种将致动器的弧形运动转换为防护装置的线性运动的简单、经济的方式。

所述壳体单元可以包括长度设定机构,其被配置成锁定所述致动器的移动。所述长度设定机构可以被配置成选择性地释放所述致动器以在致动器位置之间移动。因此,长度设定机构可以抵挡切削单元从打开位置到闭合位置的枢转运动期间致动器的移动。

所述切削单元可以可分离地附接至所述壳体单元。因此,可以轻松更换和维护切削单元。

所述切削单元和所述壳体单元可以具有配合的附接点,所述配合的附接点限定枢转轴线,该枢转轴线用于所述切削单元相对于所述壳体单元的枢转运动。

本实用新型可以包括本文所涉及特征和/或限定的任意组合,除非这些特征组合互相排斥。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举例方式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切削设备的截面图;

图2和图3分别示出切削单元的防护装置位于对应于最短切削长度的第一位置(图2)及位于对应于最长切削长度的第二位置(图3) 的切削设备;

图4-图7示出切削单元位于打开位置(图4)和闭合位置(图7) 之间的各种不同位置的切削设备;以及

图8示出切削单元位于打开位置的切削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切削设备10,其包括壳体单元12和切削单元30,切削单元30在枢轴14处可枢转地耦合至壳体单元12。在该实施例中,切削单元30和壳体单元12具有配合的附接点,所述配合的附接点能够在枢轴14处可分离地附接以限定枢转轴线,用于切削单元30相对于壳体单元12的枢转运动。在其它实例中,切削单元30可以与壳体单元12一起设置,从而二者无法由用户分离(即实际上永久附接)。

如图1示意性所示,壳体单元12包括致动器16和支撑件18,致动器16安装在支撑件18上。在该实例中,致动器16能够相对于壳体单元12从第一致动器位置转动至第二致动器位置,第一致动器位置对应于切削单元30的最短切削长度,第二致动器位置对应于切削单元30的最长切削长度,如在下文中将结合图3进一步详细说明的。

在该实例中,致动器16一般是能够围绕支撑件18上的致动器枢轴20旋转的杆的形式。致动器具有第一臂,如下文所述,该第一臂从致动器枢轴20延伸至致动点22,以接合切削单元30。在该实例中,第一臂是大体长形的,具有沿朝第二致动器位置的旋转运动方向(即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延伸以限定致动点的突起。

在该实例中,致动器16进一步包括第二臂,第二臂从致动器枢轴20延伸至驱动输入点24,该驱动输入点用于接收驱动力以将致动器16从第一致动器位置移动至第二致动器位置。例如,驱动输入点 24可以由壳体单元12的长度设定机构驱动。例如,图1中的切削设备10具有滑动器60,其可滑动地安装至壳体单元12的支撑件18,并且被配置成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滑动,从而引起致动器16 从第一致动器位置到第二致动器位置的对应滑动运动。滑动器60为活塞形式,其具有接合滑动器的驱动输入点24的头部。滑动按钮62 从活塞的一侧突出并穿过壳体单元12的壁上的槽。在该实例中,滑动器60安装至支撑件18从而使得为了滑动滑动器60,按下按钮62,以朝支撑件18推压滑动器60用以释放闩锁。当释放按钮62时,其在偏压力的作用下从下压构造恢复,从而使闩锁再次接合,借此将滑动器60锁定就位,并防止意外滑动。

图1示出位于闭合位置的切削单元30,在该闭合位置切削单元沿壳体单元12的下端延伸并抵靠该下端被保持。例如,在闭合位置,切削单元30可以通过附接至枢轴14、并通过一个或多个其它紧固件——如分别在切削单元30和壳体单元12上的互相接合的卡合结构——而抵靠着壳体单元12被保持。在闭合位置,切削单元30可以与壳体单元12的刀片驱动对准,以驱动切削单元的切削刀片往复运动。

切削单元30包括刀架32,其被配置成:在枢轴14处可分离地附接至壳体单元12,并在闭合位置沿壳体12的下端延伸。刀架32保持刀片34,刀片34从刀架32的前端部(图1中的右侧)延伸。在该实例中,刀片34具有齿状切削刃,其被配置成沿平行于枢轴14的枢转轴线的横向轴线横向往复。

切削单元30进一步包括防护装置40,其耦合至刀架32,从而能够以相对于刀架32沿延长轴线A(图1中示出延长轴线A与枢轴14 相交)滑动。如图1所示,在该实例中,防护装置40沿刀架32的下侧延伸。防护装置具有短的大体立方形的主体,该主体在其下侧被斜切,以限定从刀架32向前突出的前尖端。防护装置40具有大体平的上面向刀片面,其面向并接合切削刀片34以限定切削单元的切削位置。

防护装置40的前尖端具有用于接触用户皮肤的防护接触面42,其相对于上面向刀片面(以及相对于下面向刀片面)以15°和40°之间的角度倾斜。在该特定实例中,防护接触面42相对于面向刀片面以约30°角倾斜。

防护接触面42大体平坦,并且用于在切削期间接合用户的皮肤。当防护接触面42接合用户的皮肤时,切削单元30的切削长度等于防护接触面42与沿垂直于防护接触面42的轴线的切削位置之间的距离。

由于防护装置40可以沿延长轴线A滑动,所以切削长度是可变的。图1示出防护装置位于对应于切削单元的最短切削长度的第一防护位置。在该实例中,例如通过作用在刀架32与防护装置40之间的弹性件(或从动元件,下文中将进一步描述)、或任意合适的偏压装置,防护装置40被偏压至第一防护位置。可以存在作用在防护装置与刀架之间的止挡件,该止挡件限定第一防护位置,防护装置被偏压至该第一防护位置。

通过相对于刀架32(进而相对于刀片34)将防护装置偏压至预定位置,可以相对高的精度来设置防护装置与刀片34的相对位置。与避开偏压定位的防护位置相比,这种精确性可以相对较高,偏压定位可以取决于沿着用户输入(如用户可接合滑动器)与防护装置之间的传输的各种部件(如致动器、从动元件、刀架、刀片及防护装置本身)的制造公差。相反地,例如可以通过防护装置与刀架32上的止挡件的简单贴靠来确定所述预定位置,这直接确定防护装置和刀架32 进而和刀片34的相对位置。

在该实例中,由于防护装置40被偏压至对应于切削单元的最短切削长度的第一防护位置,因而可以相对高的精度性来设置最短切削长度。这会是有利的,因为最短切削长度可以具有最小误差限度。换言之,与最长切削长度相比,绝对误差将转换为针对最短切削长度的较高的误差百分比。

切削单元30还包括从动元件50,其被配置成接合壳体单元12的致动器16,以驱动防护装置40相对于刀架滑动运动。在该实例中,从动元件50固定附接至防护装置40,从而使防护装置40和从动元件 50被迫使沿延长轴线A一起移动。从动元件50可以以任意合适方式耦合至防护装置40。例如,从动元件50可以被夹固至防护装置40,可以接合防护装置40的配合结造(如通过卡合连接),或者可以通过机械紧固件(如螺钉)耦合至防护装置。

如图1所示,从动元件50具有接触部件52,其从从动元件50的主体朝壳体单元12突出。在该实例中,从动元件被配置成在切削单元位于闭合位置时突出穿过壳体单元中的开口。下文中将结合与枢轴 14的枢转轴线交叉且平行于延长轴线A的延伸平面描述从动元件50 的突出。在图1所示的取向中,延伸平面与延长轴线A重合。在该实例中,接触部件52从延伸平面突出,从而具有沿突出轴线B(即,与延伸平面正交的轴线)朝壳体单元的延伸。

枢轴14的枢转轴线、延长轴线A和突出轴线B是相对于切削单元30固定的三条正交轴线。这些轴线与延伸平面一起在下文中用于描述切削单元30及壳体的构件之间的几何关系。

接触部件52从延伸平面朝壳体单元12突出,以限定用于接合致动器16的接触面54。在该特定实例中,接触面54大体平坦,并且相对于与延长轴线A正交的平面以锐角(例如约10°)倾斜。换言之,接触面的法向轴线相对于延长轴线以锐角(如约10°)倾斜,并且位于与枢转轴线正交的平面内。在其它示例中,接触面54可以是弯曲的。下文中将详细描述接触面54与致动器16的致动点22之间的相互作用。

图2和图3示出切削设备10的部分截面图,其中示出防护装置40位于对应于切削单元30的最短切削长度的第一防护位置(图2),以及位于对应于切削单元30的最长切削长度的第二防护位置(图3)。

切削单元30具有切削长度范围,并且第一和第二防护位置对应于切削长度范围的两个极限值:即最短切削长度和最长切削长度。

如图2和图3的对比所示,在使用时,致动器16围绕致动器枢轴20转动(在附图所示的逆时针位置),以从对应于最短切削长度的第一致动器位置移动至对应于最长切削长度的第二致动器位置。

在第一致动器位置,致动器的致动点22在接触点处接合从动元件50的接触面54。

致动器的枢转运动引起致动器上的致动点22跟踪弧形路径,从而使致动点沿延长轴线A移动并同时沿突出轴线移动。因此,致动点 22沿接触面54移动,以在跟踪弧形路径时在不同接触点处接合接触面54。

随着致动器16朝第二致动器位置移动,引起从动元件50、且进而引起防护装置40沿延长轴线移动,从而使防护装置40到达如图3 所示的、对应于最长切削长度的第二防护位置。

在使用中,致动器16能够从第二致动器位置返回第一致动器位置(或返回至两者之间的任意位置)。在该实例中,防护装置被偏压至对应于最短切削长度的第一防护位置,并且因此在偏压力的作用下,致动器16的返回运动允许防护装置40从第二防护位置朝第一防护位置移动返回。

图4-图7示出随着切削单元30从打开位置移动至闭合位置,切削单元30相对于壳体单元的各种构型(为清楚起见仅示出致动器 16),其中致动器位于第二致动器位置。

例如,在使用中,通过将切削单元30相对于壳体单元12从闭合位置枢转至打开位置(即围绕枢轴14远离壳体单元12),切削设备 10可以从图3所示构造(即致动器和防护装置分别位于对应于最长切削长度的第二位置)到达图4所示构造。

如上所述,壳体单元包括长度设定机构60,其被配置成锁定致动器16的移动并选择性地释放致动器以使其移动。因此,切削单元30 从闭合位置到打开位置的这种枢转运动不会导致致动器移动至不同的致动器位置。因此,致动器16保持在第二致动器位置。

类似地,分离切削单元30不会导致致动器移动至不同的致动器位置。

相反地,由于切削单元30从闭合位置到打开位置的枢转运动致使致动器停止接合从动元件,因此防护装置40向第一防护位置被偏压、并且因而朝向所述第一防护位置返回。

如下文中详细所述,切削设备10被配置成使得切削单元30可以从如图4所示的打开位置枢转至闭合位置(如图1-3、7所示),从而使致动器16接合从动元件,以在第一和第二防护位置之间移动防护装置,无论在此枢转之前致动器元件的起始位置在哪。

当致动器16位于如图1和图2所示的第一致动器位置时,由于第一致动器位置的致动点22被设置为在防护装置位于第一防护位置时接合从动元件50,因而切削单元30可以简单地在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来回枢转。

更复杂的相互作用发生在致动器16位于如图4-图7所示的第二致动器位置,且切削单元30从打开位置(如图4所示)枢转至闭合位置时,下文中将进一步描述。

如图4所示,当致动器16位于对应于最长切削长度的第二致动器位置时,在枢轴14与致动器16的致动点22之间存在径向致动器间隔。当致动器16锁定就位时,该径向致动器间隔是固定的。

虽然防护装置40位于对应于最短切削长度的第一防护位置,从动元件50从延伸平面突出,从而使接触面54具有用于接合致动器的接触点范围,该接触点范围从靠近延伸平面的近侧接触点到朝向壳体单元的远侧接触点。如图1所示,当防护装置40位于第一防护位置时,从动元件50相对于枢轴14设置,从而存在朝壳体单元12(即朝从动元件的远离延伸平面的尖端)的远侧接触点56,其与枢转轴线以等同于径向间隔的距离沿径向隔开。因此,当切削单元30位于如图4 所示的打开位置,并且致动器16位于第二致动器位置时,致动器的致动点22在远侧接触点56处接合从动元件50的接触面54。

在准备使用时,切削单元30从图4的打开位置枢转至图7所示的闭合位置,由此致动器16作用在从动元件50上以将防护装置40 驱动至防护位置,下文中将进一步描述。

应当理解的是,切削单元30围绕枢轴14朝壳体12的枢转运动 (如在用户作用下)将趋向于使致动器16的致动点22沿着从动元件的接触面54移动。此外,如上所述,当防护装置40位于防护位置时,远侧接触点56与枢转轴线在枢轴14处以等同于枢转轴线与致动点之间的间隔的距离沿径向隔开。

接触面54被配置成使得枢转轴线与接触面上的其它接触点之间的径向距离从远侧接触点56朝延伸平面、或朝靠近延伸平面的近侧接触点减小。因此,当接触面54转过致动器的致动点时,导致从动元件50沿延长轴线向前移动,以保持枢转轴线与接触面上的接触点之间的径向距离。

图5和图6示出随着致动器的致动点22沿从动元件的接触面54 移动,切削单元30相对于致动器16位于打开位置(图4)与闭合位置(图7)之间的中间位置,从而致使从动元件相对于刀架32沿延长轴线向前移动。当切削单元30到达如图7所示的闭合位置时,致动器16的致动点22接合近侧接触点58。从动元件50的运动驱动防护装置40从第一防护位置到第二防护位置对应运动,如图7所示。

虽然图4中示出切削单元位于其中致动器的致动点接合从动元件的接触面的打开位置,但在其它打开位置可以没有这种接合。例如,切削单元可以位于如图4所示的打开位置,但致动元件可以位于第一致动器位置、或第一和第二致动器位置之间的中间致动器位置。此外,如图8所示,切削单元30能够枢转至打开位置,在该打开位置,防护装置40位于第一防护位置且致动器16位于第二致动器位置,致动器16的致动点22与从动元件50的接触面54分离。

虽然已经描述了当致动器位于对应于切削单元的切削长度范围极限(尤其是最长切削长度)的第二致动器位置时,切削单元枢转至闭合位置的示例,但应当理解的是,当致动器位于第一致动器位置或中间致动器位置(即对应于由设置长度设定机构的用户选择的切削长度的任意致动器位置)时,切削单元同样可以枢转至闭合位置。

当致动器位于对应于中间切削长度的中间致动器位置时,致动器在枢转运动中、在切削单元位于结合图4描述并示出的相对更靠近壳体单元的打开位置时首先接合从动元件的接触面。此处,致动器的致动点首先在介于远侧接触点与近侧接触点之间的中间接触点处接合从动元件的接触面。类似地,从动元件和防护装置被驱动至对应于中间切削长度的位置。

虽然附图和以上描述中已经详细说明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这些说明和描述应视为说明性或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公开的实施例。在整个详细描述中讨论了各种替代实例。

在实践所要求保护的实用新型的过程中,通过学习附图、公开内容及所附权利要求,本领域技术人员对于所公开实施例的其它变型是可以理解并实现的。在权利要求中,“包括”一词不排除其它元件或步骤,不定冠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多个。权利要求中的任意附图标记不应该被理解为限定其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