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热手包开孔设备的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21100发布日期:2019-08-13 20:39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热手包开孔设备的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热手包开孔设备的调节机构。



背景技术:

PET淋膜表面用排列不规则的大头针制作的像钢丝刷一样的简易工具打透气微孔,现有开孔方式保证不了孔深度及孔距孔径大不的一致性,就难以保证手包装入发热料后发热温度的温差标准及发热时间长短。

CN205394719U公开了一种发热手包开孔设备,包括机架、连接杆、铜针圈、钢针座、不锈钢针、橡胶辊、橡胶辊支撑架、铜针圈支撑架、支撑连接杆、连接杆固定器和PET淋膜,橡胶辊上缠绕着PET淋膜,铜针圈支撑架上设置有铜针圈,铜针圈外围嵌套着钢针,通过该设备可以提高产品质量,解决打孔材料发热不均的难题,但是这种设备不能调节橡胶辊支撑架与铜针圈支撑架之间的距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上述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发热手包开孔设备的调节机构,这种调节机构能够调节开孔设备中橡胶辊支撑架与铜针圈支撑架之间的距离,从而适合不同类型无纺布打孔的加工。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热手包开孔设备的调节机构,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包括用来固定橡胶辊的橡胶辊支撑架以及用来固定铜针圈的铜针圈支撑架,所述机架底部设有底座,所述橡胶辊支撑架以及铜针圈支撑架上均设有与底座可活动连接的固定块,所述橡胶辊支撑架以及铜针圈支撑架之间设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设置在橡胶辊支撑架以及铜针圈支撑架之间用来测量距离的游标卡尺,所述游标卡尺通过连接支架固定在橡胶辊支撑架以及铜针圈支撑架上。

优选的,所述橡胶辊支撑架以及铜针圈支撑架与底座相接触的位置设用于固定的锁紧件。

优选的,所述橡胶辊支撑架以及铜针圈支撑架与底座可拆卸式连接。

优选的,所述橡胶辊支撑架以及铜针圈支撑架上设有与连接支架大小相匹配的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用于固定连接支架的螺纹孔。

优选的,所述铜针圈上设有带不锈钢针的铜针座,且铜针座上的不锈钢针与橡胶辊相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机架底部设有底座,橡胶辊支撑架以及铜针圈支撑架可以在底座上移动,从而调节两者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的,橡胶辊支撑架以及铜针圈支撑架之间设置有游标卡尺,可以更精确的保证移动的距离,在提高生产品质及生产效率的同时,可以适合不同类型无纺布打孔的加工。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发热手包开孔设备的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发热手包开孔设备的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说明:1、橡胶辊支撑架;2、铜针圈支撑架;3、橡胶辊;4、铜针圈;5、底座;6、固定块;7、调节机构;8、游标卡尺;9、连接支架;10、锁紧件;11、凹槽;12、不锈钢针;13、铜针座。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如下:如图1-2所示的一种发热手包开孔设备的调节机构,包括机架,机架包括用来固定橡胶辊3的橡胶辊支撑架1以及用来固定铜针圈4的铜针圈支撑架2,铜针圈4上设有带不锈钢针12的铜针座13,不锈钢针12采用直径0.5mm长4mm45度锥形钢针,且均匀分布在铜针座13上,铜针座13上的不锈钢针12与橡胶辊3相切,橡胶辊3上缠绕着需要进行加工的无纺布,工作时,通过橡胶辊3和铜针圈4上均匀分布的不锈钢针12相对相切转动来对无纺布进行打孔加工。

进一步的,机架底部设有底座5,橡胶辊支撑架1以及铜针圈支撑架2上均设有与底座5可活动连接的固定块6,从而可以调节两者之间的距离,同时橡胶辊支撑架1以及铜针圈支撑架2与底座5可拆卸式连接,能够方便单独进行维修更换,不影响整体设备的使用。

进一步的,橡胶辊支撑架1以及铜针圈支撑架2之间设有调节机构7,调节机构7包括设置在橡胶辊支撑架1以及铜针圈支撑架2之间用来测量距离的游标卡尺8,通过游标卡尺8可以更精确的保证移动的距离,橡胶辊支撑架1以及铜针圈支撑架2与底座5相接触的位置设用于固定的锁紧件10,当移动到所需位置时,通过锁紧件10将橡胶辊支撑架1以及铜针圈支撑架2固定在底座5的当前位置,游标卡尺8通过连接支架9固定在橡胶辊支撑架1以及铜针圈支撑架2上,橡胶辊支撑架1以及铜针圈支撑架2上设有与连接支架9大小相匹配的凹槽11,凹槽11内设有用于固定连接支架9的螺纹孔,通过上述结构,使该发热手包开孔设备在提高生产品质及生产效率的同时,可以适合不同类型无纺布打孔的加工。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