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业指纹智能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77448发布日期:2019-10-15 18:16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一种工业指纹智能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锁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工业指纹智能锁。



背景技术:

目前工业安全挂锁都是机械开锁,需要使用钥匙拧开,而且钥匙管理繁乱,容易出错;没有开锁记录的日期和时间数据,如出意外不能精确追查;机械锁通开率高,有可能被其他人打开和关闭,有可能使维修人员困在维修室内,造成维修人员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工业指纹智能锁,解决了开锁容易出错、查不到锁具使用情况和维修人员维修安全性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工业指纹智能锁,包括锁体后盖和与锁体后盖相配合的锁体前盖,所述锁体后盖前端面设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上端设有卡件安装槽,所述卡件安装槽内设有卡件,所述卡件前端设有两个卡件弹簧槽,所述卡件弹簧槽内设有卡件弹簧,所述卡件弹簧前端与所述锁体前盖接触,所述锁体后盖上端设有锁梁,所述锁梁包括依次连接的左圆杆、弧形圆杆和右圆杆,所述锁体后盖上端面的左端设有与所述左圆杆相配合的第一锁梁孔,所述锁体后盖上端面的右端设有与所述右圆杆相配合的第二锁梁孔,所述左圆杆右端面设有与所述卡件左端相配合卡接的第一卡口,所述右圆杆左端面上设有与所述卡件右端相配合卡接的第二卡口,所述第一锁梁孔下端设有锁梁弹簧,所述第一卡口下方的所述左圆杆上设有环形凹槽,所述卡件下面设有电机,所述电机上端设有旋转盘,所述旋转盘上端面的一侧设有推块,所述卡件下端面的后端设有与所述推块相配合的缺口,所述容纳腔内设有电路板组件,所述锁体前盖设有指纹头安装口,所述指纹头安装口上设有指纹头,所述锁体前盖上设有按键孔,所述按键孔上设有软性按键,所述锁体后盖左端面上设有充电插口,所述锁体后盖下端面设有电池安装槽,所述电池安装槽内设有电池,所述锁体后盖下端面上设有电池盖。

进一步地,所述左圆杆上设有第一防水圈安装槽,所述第一防水圈安装槽内套设有第一防水圈,所述右圆杆上设有第二防水圈安装槽,所述第二防水圈安装槽内套设有第二防水圈。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插口上设有防水盖。

进一步地,所述防水盖上端设有防水盖连接头,所述锁体后盖左端面设有用于安装所述防水盖连接头的连接头安装孔。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通过电机压板固定在所述容纳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设于所述第二电路板后面。

进一步地于,所述电机上端设有电机轴,所述电机轴上端设有十字凸起,所述旋转盘下端面设有与所述十字凸起相配合的十字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锁梁上套设有绝缘塑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采用指纹识别传输指令给电机,电机控制旋转盘带动推块的转动来推动卡件离开第一卡口和第二卡口,再通过锁梁弹簧弹开锁梁,卡件在卡件弹簧的作用使卡件自动复位,这样在按下锁梁时就会自动锁紧,这样采用一个卡件同时锁紧锁梁两端的结构简单,锁紧效果好,这样就不用机械钥匙,不会出现开锁出错,在电路板组件上设置了数据自动保存功能和数据自动上传系统,也可随时查询到开锁人员及使用情况,避免锁具错误使用导致维修人员困在维修室内,提高维修人员的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工业指纹智能锁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工业指纹智能锁中电机、旋转盘和推块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工业指纹智能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序号及其说明:

1、电池安装槽;2、锁体后盖;3、电机压板;4、防水盖;5、防水盖连接头;6、充电插口;7、电机;8、锁梁弹簧;9、卡件;10、环形凹槽;11、第一卡口;12、第一防水圈安装槽;13、第一防水圈;14、左圆杆;15、弧形圆杆;16、右圆杆;17、第二防水圈;18、第二防水圈安装槽;19、第二卡口;20、缺口;21、卡件弹簧;22、卡件安装槽;23、指纹头;24、锁体前盖;25、指纹头安装口;26、第一电路板;27、第二电路板;28、软性按键;29、按粒;30、按键孔;31、电池;32、电池盖;33、十字凸起;34、旋转盘;35、推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工业指纹智能锁,包括锁体后盖2和与锁体后盖2相配合的锁体前盖24,所述锁体后盖2前端面设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上端设有卡件安装槽22,所述卡件安装槽22内设有卡件9,所述卡件9前端设有两个卡件弹簧槽,所述卡件弹簧槽内设有卡件弹簧21,所述卡件弹簧21前端与所述锁体前盖24接触,所述锁体后盖2上端设有锁梁,所述锁梁包括依次连接的左圆杆14、弧形圆杆15和右圆杆16,所述锁体后盖2上端面的左端设有与所述左圆杆14相配合的第一锁梁孔,所述锁体后盖2上端面的右端设有与所述右圆杆16相配合的第二锁梁孔,所述左圆杆14右端面设有与所述卡件9左端相配合卡接的第一卡口11,所述右圆杆16左端面上设有与所述卡件9右端相配合卡接的第二卡口19,所述第一锁梁孔下端设有锁梁弹簧8,所述第一卡口11下方的所述左圆杆14上设有环形凹槽10,所述卡件9下面设有电机7,所述电机7上端设有旋转盘34,所述旋转盘34上端面的一侧设有推块35,所述卡件9下端面的后端设有与所述推块9相配合的缺口,所述容纳腔内设有电路板组件,所述锁体前盖24设有指纹头安装口25,所述指纹头安装口25上设有指纹头23,所述锁体前盖24上设有按键孔30,所述按键孔30上设有软性按键28,所述锁体后盖2左端面上设有充电插口6,所述锁体后盖2下端面设有电池安装槽1,所述电池安装槽1内设有电池31,所述锁体后盖2下端面上设有电池盖32。环形凹槽10用于与卡件9配合,防止锁梁脱离锁体后盖2。

本技术方案用于工业维护场所,使用智能开锁,不需要机械钥匙拧,只要把手指放在指纹头23上就可以识别开锁;不需要钥匙管理,只要录入操作人员的指纹就可以,锁具内部的电路板组件会自动识别,因此不需要钥匙管理,不会出错;锁具的第二电路板27设计有数据储存记录功能,可以追朔锁具的开锁记录(开锁时间、日期、开锁次数),当锁具被故意打开造成相关设备损坏或是人员事故,可以有效的追查到开锁人员;本技术方案采用高精密的指纹采集作为密码,唯一不可复制的,杜绝了机械锁有被通开的风险;可以最高安全的保护维修人员的安全。

本技术方案采用指纹识别传输指令给电机7,电机7控制旋转盘34带动推块35的转动来推动卡件9离开第一卡口11和第二卡口19,再通过锁梁弹簧8弹开锁梁,卡件9在卡件弹簧21的作用使卡件9自动复位,这样在按下锁梁时就会自动锁紧,这样采用一个卡件9同时锁紧锁梁两端的结构简单,锁紧效果好,这样就不用机械钥匙,不会出现开锁出错,也可随时查询到开锁人员及使用情况,避免锁具错误使用导致维修人员困在维修室内,提高维修人员的人身安全。

所述左圆杆14上设有第一防水圈安装槽12,所述第一防水圈安装槽12内套设有第一防水圈13,所述右圆杆16上设有第二防水圈安装槽18,所述第二防水圈安装槽18内套设有第二防水圈17。所述充电插口6上设有防水盖4。第一防水圈13和第二防水圈17位于锁梁和锁体后盖2上端面接触处。第一防水圈13、第二防水圈17和防水盖4用于防止水进入锁体内部损坏电子器件。

所述防水盖4上端设有防水盖连接头5,所述锁体后盖2左端面设有用于安装所述防水盖连接头5的连接头安装孔。这样可以防止防水盖连接头5脱落。

所述电机7通过电机压板3固定在所述容纳腔内。这样可以使电机7能够稳定的带动旋转盘34和推块35工作,在旋转盘34转动过程中,推块35往前走即可推动卡件9往前走,当卡件9离开第一卡口11和第二卡口19时,锁梁弹簧8弹开锁梁,电机7接着转动回到起始位时,在卡件弹簧21的作用下卡件就会自动复位,等到需要关闭锁具时按下锁梁就会自动锁紧。

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第一电路板26和第二电路板27,所述第一电路板26设于所述第二电路板27后面。第一电路板26与电机7连接,主要用于收集指纹头23反馈的信息来控制电机7的转动,第二电路板27主要用于储存使用者的记录,方便数据的采集和调用。

所述电机7上端设有电机轴,所述电机轴上端设有十字凸起33,所述旋转盘34下端面设有与所述十字凸起33相配合的十字凹槽。这样可以防滑,保证旋转盘34与电机轴连接转动的稳定性。推块35为圆柱结构,推块35与电机轴不在同一轴线上,这样方便旋转盘34转动带动推块35来推动卡件9向前移动以及卡件9在卡件弹簧21作用下自动复位。

所述锁梁上套设有绝缘塑胶。绝缘塑胶为尼龙塑胶,锁梁为一体成型的锌合金,既坚固提升拉力、防锈防腐,又绝缘、防爆防火花。

软性按键28通过按粒29与第二电路板27接触,这样设计的防水结构简单容易装配,工艺简单,空间利用率高,可以减小锁具体积,同时也减少装配、生产的时间,也大大的减少产品的不良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指纹识别传输指令给电机,电机控制旋转盘带动推块的转动来推动卡件离开第一卡口和第二卡口,再通过锁梁弹簧弹开锁梁,卡件在卡件弹簧的作用使卡件自动复位,这样在按下锁梁时就会自动锁紧,这样采用一个卡件同时锁紧锁梁两端的结构简单,锁紧效果好,这样就不用机械钥匙,不会出现开锁出错,在电路板组件上设置了数据自动保存功能和数据自动上传系统,也可随时查询到开锁人员及使用情况,避免锁具错误使用导致维修人员困在维修室内,提高维修人员的人身安全。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