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密封体拆卸专用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44129发布日期:2019-08-27 21:30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自密封体拆卸专用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密封体拆装工具技术领域,是一种自密封体拆卸专用工具。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660MW以上的火电机组高压加热器人孔的密封形式一般为自密封结构,高压加热器水侧压力24-30Mpa、水温180-240℃。压力容器水室的人孔顶部有压板,通过双头螺母与自密封底座相接。当装在牵制环上的双头螺栓拉紧时,就使密封座移动,密封座又通过密封环、垫圈压住嵌在水室槽内的均压四合环上,这就起了初步的密封作用。当加热器投入运行,水室中充高压水后,密封座就自内向外紧紧压在均压四合圈上,达到了自密封的效果。压力愈高,密封性能愈好。然而,对应具有良好密封性的自密封体而言,其在检修时往往因为整个结构组合体都在设备筒体内部,且自密封结构紧凑拆卸空间狭小,单体重量比较重,而导致拆卸困难,费时费力,检修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密封体拆卸专用工具,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自密封体存在的拆卸困难,费时费力,检修效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自密封体拆卸专用工具,包括压力容器、自密封底座、自密封体、自密封垫环、牵制拉紧环和吊杆,压力容器的右部设有开口向右的自密封筒体,自密封筒体内安装有自密封底座,自密封底座呈左窄右宽的锥台状,自密封底座的右部外侧设有外环槽,对应外环槽左端槽底右侧位置的自密封筒体与自密封底座之间由左至右依次分布有自密封体和自密封垫环,对应自密封底座右侧位置的自密封筒体内设有内环槽,内环槽内能安装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的左端能抵在自密封垫环的右端面上;牵制拉紧环包括小径段和大径段,小径段的右端与大径段的左端连接在一起,小径段套装在自密封筒体的右端且两者相适配,大径段的左端面抵在自密封筒体的右端;自密封底座的右部沿圆周固定有至少两个拉紧螺栓,对应每个拉紧螺栓位置的牵制拉紧环上均分布有左右贯通的安装孔,每个拉紧螺栓的右端均穿出于相应的安装孔右侧并螺纹连接有螺母,所述螺母的左端抵在牵制拉紧环的右端面上;牵制拉紧环内孔内设有吊杆,吊杆的左端与自密封底座的右端固定安装在一起,对应牵制拉紧环右方位置的吊杆上分别固定有位于上侧的起吊吊耳和位于下侧的配重吊耳,配重吊耳位于起吊吊耳的右方。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吊杆的左端可固定有紧固连接卡盘,紧固连接卡盘的左端固定有连接螺柱,自密封底座的右端中部设有螺纹盲孔,连接螺柱螺纹连接于螺纹盲孔内。

上述配重吊耳上可连接有能拆装的配重块。

上述配重吊耳与起吊吊耳的间距可大于自密封底座与起吊吊耳的间距。

上述对应起吊吊耳与配重吊耳之间位置的吊杆上可设有伸缩段,伸缩段上标注有伸缩刻度。

上述对应每个拉紧螺栓位置的自密封底座的右侧均可分布连接盲螺孔,拉紧螺栓的左端螺纹连接于相应的连接盲螺孔内。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构思巧妙,通过增设吊杆可使其左端能与自密封底座固定安装在一起,通过起吊吊耳和配重吊耳的设置,可便于用户通过增加配重块以平衡自密封底座和牵制拉紧环的重量,从而能消除单体重量中对拆卸作业的影响,使其便于拆卸,省时省力,方便快捷,且能大幅提高其检修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自密封底座,2为自密封体,3为自密封垫环,4为吊杆,5为密封筒体,6为限位环,7为小径段,8为大径段,9为拉紧螺栓,10为螺母,11为起吊吊耳,12为配重吊耳,13为紧固连接卡盘,14为连接螺柱,15为配重块,16为伸缩段。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所示,该自密封体拆卸专用工具包括压力容器、自密封底座1、自密封体2、自密封垫环3、牵制拉紧环和吊杆4,压力容器的上设有开口向右的自密封筒体5,自密封筒体5内安装有自密封底座1,自密封底座1呈左窄右宽的锥台状,自密封底座1的右部外侧设有外环槽,对应外环槽左端槽底右侧位置的自密封筒体5与自密封底座1之间由左至右依次分布有自密封体2和自密封垫环3,对应自密封底座1右侧位置的自密封筒体5内设有内环槽,内环槽内能安装限位环6,所述限位环6的左端能抵在自密封垫环3的右端面上;牵制拉紧环包括小径段7和大径段8,小径段7的右端与大径段8的左端连接在一起,小径段7套装在自密封筒体5的右端且两者相适配,大径段8的左端面抵在自密封筒体5的右端;自密封底座1的右部沿圆周固定有至少两个拉紧螺栓9,对应每个拉紧螺栓9位置的牵制拉紧环上均分布有左右贯通的安装孔,每个拉紧螺栓9的右端均穿出于相应的安装孔右侧并螺纹连接有螺母10,所述螺母10的左端抵在牵制拉紧环的右端面上;牵制拉紧环的中心孔内设有吊杆4,吊杆4的左端与自密封底座1的右端固定安装在一起,对应牵制拉紧环右方位置的吊杆4上分别固定有位于上侧的起吊吊耳11和位于下侧的配重吊耳12,配重吊耳12位于起吊吊耳11的右方。

本实用新型所述状态为自密封体2拆卸时的连接状态,在此状态下进行自密封体2拆卸时,可将现有的起吊装置与起吊吊耳11连接在一起,由此可通过起吊装置向起吊吊耳11施加向上的作用力,并将现有的配重块15连接在配重吊耳12上,使吊杆4能以起吊吊耳11为支点以自密封底座1和牵制拉紧环、配重块15分别为动力臂和阻力臂建立杠杆平衡(即此时吊杆4的轴线能与自密封底座1的轴线共线),之后可同时或分别旋拧各个螺母10,从而通过拉紧螺栓9拉动自密封底座1和自密封体2向右移动(此过程中螺母10和拉紧螺栓9相当于丝杠螺母副),直至解除自密封体2与自密封筒体5的密封配合,此时自密封体2与自密封筒体5之间可呈松动状态,用户可通过吊杆4将自密封底座1、自密封体2、自密封垫环3、拉紧螺栓9和牵制拉紧环一起向右拉出至自密封筒体5外侧。当本实用新型中自密封体2用于与自密封筒体5的密封时,吊杆4与自密封底座1可保持分离状态,且内环槽内应安装有限位环6,所述限位环6的左端应抵在自密封垫环3的右端面上,当需要拆卸自密封体2时,可先将牵制拉紧环取下,将限位环6从自密封筒体5内取出,然后使牵制拉紧环复位安装,并将吊杆4的左端与自密封底座1固定,即可进行上述的拆卸作业。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构思巧妙,通过增设吊杆4可使其左端能与自密封底座1固定安装在一起,通过起吊吊耳11和配重吊耳12的设置,可便于用户通过增加配重块15以平衡自密封底座1和牵制拉紧环的重量,从而能消除单体重量中对拆卸作业的影响,使其便于拆卸,省时省力,方便快捷,且能大幅提高其检修效率。根据需求,所述限位环6可采用现有公知技术,如四合环(将圆环体通过过轴线的平面切割形成四瓣得到的四片扇形环,每个扇形环均通过螺栓连接与自密封筒体5固定安装在一起)等,由此可便于限位环6的安装和拆卸。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自密封体拆卸专用工具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1所示,吊杆4的左端固定有紧固连接卡盘13,紧固连接卡盘13的左端固定有连接螺柱14,自密封底座1的右端中部设有螺纹盲孔,连接螺柱14螺纹连接于螺纹盲孔内。由此可通过紧固连接卡盘13将吊杆4与自密封底座1固定安装在一起,且便于两者的拆卸。根据需求,紧固连接卡盘13可与吊杆4一体设置或固定安装在一起,紧固连接卡盘13可与吊杆4传递扭矩或相对吊杆4转动。

如附图1所示,配重吊耳12上连接有能拆装的配重块15。根据需求,可设置多个配重块15,并在配重块15上分别标注规格,从而便于用户能根据自密封底座1、牵制拉紧环的重量取用配重。由此可使用户的配重操作更加方便省力。

如附图1所示,配重吊耳12与起吊吊耳11的间距大于自密封底座1与起吊吊耳11的间距。由此可减轻配重吊耳12上配重块15的重量。

如附图1所示,对应起吊吊耳11与配重吊耳12之间位置的吊杆4上设有伸缩段16,伸缩段16上标注有伸缩刻度。由此可便于用户在配重吊耳12上连接的配重块15无法满足平衡调节或不便调节时,能通过伸缩段16进行平衡调节。根据需求,伸缩段16可采用现有公知技术。

如附图1所示,对应每个拉紧螺栓9位置的自密封底座1的右侧均分布连接盲螺孔,拉紧螺栓9的左端螺纹连接于相应的连接盲螺孔内。由此可便于拉紧螺栓9的拆装。根据需求,拉紧螺栓9还可通过焊接或一体设置的方式固定在自密封底座1上。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