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13286发布日期:2020-04-24 18:47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电气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电池组作为电源来驱动的电气设备。



背景技术:

公知使电池组作为电源来工作的电气设备。为了抑制起因于安装在电气设备的前端工具的工作而传递至电池组的振动,提出了一种在供电池组抵接的电气设备主体部分安装弹性体的构造(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9666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若因弹性体对振动的吸收不充分,而电池组振动,则对电池组与电气设备主体之间的电连接产生影响。并且,有时电池组与电气设备主体之间的电连接产生断线。因此,需要进一步抑制电池组的振动。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电池组的振动。换言之,其目的在于抑制振动从电气设备主体向电池组的传递。并且,其目的在于提高电气设备主体的耐久性。再者,其目的在于防止电气设备主体与电池组之间的断线。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电气设备具有:第一壳体,其收纳消耗电力的负荷部;第二壳体,其一端部与上述第一壳体连接,并且在另一端部连接有电池组;以及弹性体,其介于上述第一壳体与上述第二壳体之间,上述第一壳体在与上述弹性体分离的位置具有第一限制部,并在上述第二壳体的与上述弹性体分离的位置具有能够与上述第一限制部卡合的第二限制部,当上述第二壳体欲从上述第一壳体脱离时,上述弹性体变形,并且上述第一限制部与上述第二限制部卡合来阻止脱离。

通过上述结构,由于第二壳体经由弹性体而与第一壳体连接,所以因电力的消耗而负荷部所产生的振动由弹性体吸收,抑制向第二壳体传递。并且,即使因振动,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移动而欲从第一壳体脱离,这样的移动也由第一限制部及第二限制部阻止,从而能够阻止第二壳体从第一壳体脱离。

优选为具有第二弹性体,该第二弹性体介于上述第一壳体的与上述第二壳体对置的对置部和上述第二壳体的一端部之间。通过该结构,即使在因难以预料的外力的作用而第一壳体朝向第二壳体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第二弹性体来防止第一壳体直接抵接于第二壳体。

优选为,上述第一限制部和上述第二限制部中的一方具有突起部,该突起部从上述第一壳体和上述第二壳体中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突出,上述第一限制部和上述第二限制部中的另一方具有凹陷部,该凹陷部在与上述突起部之间设有间隙并接纳上述突起部。通过该结构,第二壳体以与第一壳体可靠地连接的方式支撑于第一壳体。即使因难以预料的外力的作用而第二壳体向从第一壳体脱离的方向移动,也能利用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来阻止该移动,从而防止第二壳体从第一壳体脱离。

并且,也可以构成为,上述第一壳体具有与上述负荷部电连接的端子部,上述第二壳体在上述一端部具有与上述电池组电连接的端子部,上述第二壳体的端子部和上述第一壳体的端子部将上述第二壳体与上述第一壳体连接。

通过上述结构,由于通过负荷部的驱动而产生的振动难以传递至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电连接部位,所以能够抑制大径部的端子部及第二壳体的端子部的起因于振动的磨损。

优选为,上述第一壳体具有负荷收纳部、手柄部以及大径部,其中,上述负荷收纳部收纳上述负荷部,上述手柄部与上述负荷收纳部连接并且由作业者把持,上述大径部关于上述手柄部而在与上述负荷收纳部相反的一侧与上述手柄部连接,并且直径比上述手柄部的直径大,上述弹性体、上述第一限制部、以及上述第二限制部设置在上述大径部与上述第二壳体之间。

通过上述结构,由于第二壳体经由弹性体而与第一壳体连接,所以因电力的消耗而负荷部所产生的振动由弹性体吸收,抑制向第二壳体传递。由此,抑制第二壳体的振动,也抑制安装于第二壳体的电池组的振动。并且,由于弹性体介于直径比手柄部的直径大的大径部与第二壳体之间,所以能够使因振动而作用于弹性体的应力分散来改善弹性体的耐久性。再者,通过将弹性体设置于大径部的外周部,不会存在因设置弹性体而电气设备主体的直径变细的部分,从而能够抑制电气设备主体的破损,能够提高耐久性。

优选为,上述第二壳体仅利用上述弹性体而与上述大径部分离,上述大径部及上述第二壳体分别具有限制部,该限制部因上述弹性体的变形而相互接触,来防止另一方从上述大径部及上述第二壳体中的任一方的脱离。通过上述结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互分离地保持,当因电气设备的落下等对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作用预期外的外力时相互直接接触。因此,能够防止第二壳体从第一壳体脱离。

优选为具有控制上述负荷部的控制部,上述控制部收纳在上述大径部内。通过上述结构,能够抑制将控制部与负荷部电连接的布线的断开。

本发明的电气设备具有:第一壳体,其具有负荷收纳部、手柄部以及大径部,其中,上述负荷收纳部收纳消耗电力的负荷部,上述手柄部与上述负荷收纳部连接并且由作业者把持,上述大径部关于上述手柄部而在与上述负荷收纳部相反的一侧与上述手柄部连接,并且直径比上述手柄部的直径大;第二壳体,其一端部安装于上述大径部,并且在在另一端部保持电池组;控制部,其收纳在上述大径部内,且控制上述负荷部;以及弹性体,其介于上述大径部与上述第二壳体的上述一端部之间,将上述第二壳体与上述大径部连接。

通过上述结构,由于第二壳体经由弹性体而与第一壳体连接,所以因电力的消耗而负荷部所产生的振动由弹性体吸收,抑制向第二壳体传递。由此,抑制第二壳体的振动,也抑制安装于第二壳体的电池组的振动。并且,由于弹性体介于直径比手柄部的直径大的大径部与第二壳体之间,所以能够使因振动而作用于弹性体的应力分散来改善弹性体的耐久性。另外,通过将弹性体设置于大径部的外周部,不会存在因设置弹性体而电气设备主体的直径变细的部分,从而能够抑制电气设备主体的破损,能够提高耐久性。

优选为,上述第二壳体仅利用上述弹性体而与上述大径部分离,上述大径部及上述第二壳体分别具有限制部,该限制部通过上述弹性体的变形而相互接触,来防止上述第二壳体从上述第一壳体脱离。通过上述结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互分离地保持,当因电气设备的落下等对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作用预期外的外力时相互直接接触。因此,能够防止第二壳体从第一壳体脱离。

优选为,上述限制部与上述弹性体分离地设置。通过该结构,即使弹性体因预期外的外力的作用变形,而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的位置欲变化,通过使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经由限制部相互接触,也能够使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的更进一步的移动停止。因此,能够防止第二壳体从第一壳体脱离。并且,能够防止弹性体的断裂。

优选为具有第二弹性体,该第二弹性体介于上述大径部的与上述第二壳体的上述一端部对置的对置部和上述第二壳体的一端部之间。通过该结构,即使在因难以预料的外力的作用而第一壳体朝向第二壳体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第二弹性体来防止第一壳体直接抵接于第二壳体的一端部。

优选为,上述大径部在大致筒状的外周部具有安装有上述弹性体的安装部,上述第二壳体具有在与上述大径部连接时与上述弹性体卡合的卡合部,上述弹性体沿径向的截面呈圆形。通过该结构,第二壳体以与第一壳体可靠地连接的方式支撑于第一壳体。即使因难以预料的外力的作用而第二壳体向从第一壳体脱离的方向移动,由于弹性体均与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接触,并且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间隙内一边旋转一边移动,所以也能够防止弹性体的断裂。

并且,也可以构成为,上述大径部具有与上述负荷部电连接的端子部,上述第二壳体在上述一端部具有与上述电池组电连接的端子部,上述第二壳体的端子部和上述大径部的端子部在上述第二壳体与上述大径部连接时相互电连接。

通过上述结构,由于通过负荷部的驱动而产生的振动难以传递至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电连接部位,所以能够抑制大径部的端子部及第二壳体的端子部的起因于振动的磨损。

本发明的电气设备具有:第一壳体,其具有负荷收纳部、手柄部以及基板收纳部,上述负荷收纳部收纳消耗电力的负荷部,上述手柄部与上述负荷收纳部连接并且由作业者把持,上述基板收纳部关于上述手柄部而在与上述负荷收纳部相反的一侧与上述手柄部连接,并且收纳控制上述负荷部的控制部;第二壳体,其一端部安装于上述基板收纳部,并且在另一端部保持电池组;以及弹性体,其介于上述基板收纳部与上述第二壳体的上述一端部之间,将上述第二壳体与上述基板收纳部连接。

通过上述结构,由于第二壳体经由弹性体而与第一壳体连接,所以因电力的消耗而负荷部产生的振动由弹性体吸收,抑制向第二壳体传递。由此,抑制第二壳体的振动,也抑制安装于第二壳体的电池组的振动。并且,由于弹性体设于具有尺寸比手柄部的尺寸大的倾向的基板收纳部附近,所以能够使因振动而作用于弹性体的应力分散来改善弹性体的耐久性。

优选为,上述第二壳体仅利用上述弹性体而与上述基板收纳部分离,上述基板收纳部及上述第二壳体分别具有限制部,该限制部通过上述弹性体的变形而相互接触,来防止上述第二壳体从上述第一壳体脱离。通过上述结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互分离地保持,当因电气设备的落下等对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作用预期外的外力时相互直接接触。因此,能够防止第二壳体从第一壳体脱离。

优选为,上述限制部设为与上述弹性体分离。通过该结构,即使弹性体因预期外的外力的作用变形,而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的位置欲变化,通过使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经由限制部相互接触,也能够使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的更进一步的移动停止。因此,能够防止第二壳体从第一壳体脱离。

优选为具有第二弹性体,该第二弹性体介于上述基板收纳部的与上述第二壳体的上述一端部对置的对置部和上述第二壳体的一端部之间。通过该结构,即使在因难以预料的外力的作用而第一壳体朝向第二壳体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第二弹性体来防止第一壳体直接抵接于第二壳体的一端部。

优选为,上述基板收纳部具有在以与手柄部连接的连接方向作为轴的大致筒状的外周部安装上述弹性体的安装部,上述第二壳体具有在与上述基板收纳部连接时与上述弹性体卡合的卡合部,上述弹性体沿径向的截面呈圆形。通过该结构,第二壳体以与第一壳体可靠地连接的方式支撑于第一壳体。即使因难以预料的外力的作用而第二壳体向从第一壳体脱离的方向移动,由于弹性体均与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接触,并且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间隙内一边旋转一边移动,所以也能够防止弹性体的断裂。

并且,也可以构成为,上述基板收纳部具有与上述负荷部电连接的端子部,上述第二壳体在上述一端部具有与上述电池组电连接的端子部,上述第二壳体的端子部和上述基板收纳部的端子部在上述第二壳体与上述基板收纳部连接时相互电连接。

通过上述结构,由于通过负荷部的驱动而产生的振动难以传递至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电连接部位,所以能够抑制第一壳体的端子部及第二壳体的端子部的起因于振动的磨损。

本发明的电气设备具有:第一壳体,其收纳消耗电力的负荷部;第二壳体,其与上述第一壳体,并且装配电池组;以及摆动支撑部,其允许上述第一壳体及上述第二壳体中的任一方相对于上述第一壳体及上述第二壳体中的另一方的摆动。

根据上述结构的电气设备,当在作业时第一壳体产生了振动的情况下,由于由摆动支撑部构成为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中的任一方能够相对于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中的另一方摆动,所以抑制振动传递至与第二壳体连接的电池组。由此,能够适当地控制电气设备主体与电池组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磨损。

并且,上述摆动支撑部优选具有设于上述任一方的轴部、和设于上述另一方并且能够摆动地支撑上述轴部的支撑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以设于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中的任一方的轴部为中心使该任一方相对于另一方摆动,能够抑制振动传递至与第二壳体连接的电池组。由此,能够适当地控制电气设备主体与电池组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磨损。

并且,上述支撑部优选形成有能够摆动地支撑上述轴部的贯通孔,上述贯通孔的内径随着从上述贯通孔的两端的开口端朝向内侧而逐渐缩径。

根据这样的结构,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中的任一方能够相对于另一方沿贯通孔的径向摆动。由此,抑制振动传递至与第二壳体连接的电池组,从而能够适当地控制电气设备主体与电池组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磨损。

并且,优选为,上述贯通孔的轴心方向上的中心具有上述贯通孔的内径中最小的内径。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使第一壳体以轴部的轴线方向上的中央部为支点相对于第二壳体摆动,能够抑制振动向第二壳体22传递。由此,能够适当地控制电气设备主体与电池组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磨损。

并且,优选为,上述任一方壳体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上述第一部分和上述第二部分相互形成为半分割形状,上述轴部从第一部分延伸并与上述第二部分抵接,形成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螺纹孔,并且利用上述轴部与第二部分的抵接来决定上述第二部分相对于上述第一部分在上述轴部的轴线方向上的位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使螺丝与轴部螺纹结合,能够将第二部分固定于第一部分。并且,由于将一直以来一般设置于电气设备的凸台作为轴部来使用,所以能够抑制部件件数增加。

并且,在上述第一壳体的与上述第二壳体对置的对置部形成有开口,上述支撑部以经由上述开口朝向上述第一壳体的内侧的方式突出,在上述支撑部与上述第一壳体的内周面之间配置有第一弹性体。

根据这样的结构,利用第一弹性体的作用力,在外力不作用的非作业时,能够适当地恒定保持电气设备的姿势。

并且,优选为,在上述第一壳体与上述第二壳体的对置部配置有第二弹性体。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提高壳体的防尘性。

并且,优选为,上述第一壳体具有马达壳体部和把持部,其中,上述马达壳体部收纳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输出轴的马达,上述把持部从上述马达壳体部沿与上述马达壳体部交叉的方向延伸,上述第二壳体经由上述摆动支撑部而与上述把持部连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振动传递至与第二壳体连接的电池组。由此,能够适当地抑制电气设备主体与电池组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磨损。

并且,优选为,还具有收纳在上述第二壳体内的控制部、和经由上述开口使上述控制部与上述马达电连接的连接线。

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第一壳体以轴部为支点相对于第二壳体摆动,并且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在轴部的径向上不分离,所以与支撑轴部的支撑部相同,能够抑制插通在第一壳体的开口内的连接线断开。

并且,优选为,上述第二壳体具有供上述连接线通过的贯通孔,并在上述贯通孔的内侧配置有第三弹性体。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连接线断开。

并且,优选为,上述摆动支撑部具备与上述第一壳体及上述第二壳体相独立地横跨两壳体配置的接头部、和配置于上述接头部的外侧的弹性体,上述第一壳体及上述第二壳体分别具有与上述弹性体卡合的突出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振动传递至与第二壳体连接的电池组。由此,能够适当地控制电气设备主体与电池组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磨损。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壳体,其收纳消耗电力的负荷部;第二壳体,其一端部与上述第一壳体连接,并且在另一端部连接有电池组;支撑机构部,其阻止上述第一壳体及上述第二壳体中的任一方相对于上述第一壳体及上述第二壳体中的另一方的脱离;以及弹性体,其设于上述支撑机构部的周围,上述第一壳体具有构成上述支撑机构部的第一限制部,上述第二壳体具有构成上述支撑机构部并能够与上述第一限制部卡合的第二限制部,上述弹性体配置于上述支撑机构部周围的除上述第一限制部与上述第二限制部之间的位置以外的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的电气设备,由于弹性体设于远离第一限制部与第二限制部之间的位置的位置,所以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的位置难以受到弹性体的劣化等的影响。由此,能够抑制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自由地移动。也就是说,能够难以产生壳体彼此的位置偏移,由此能够成为横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配置的连接线难以断开的结构。并且,即使在弹性体劣化了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第二壳体从第一壳体脱离。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为,上述第一限制部和上述第二限制部中的一方具有从上述第一壳体和上述第二壳体中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突出的突起部,并且上述第一限制部和上述第二限制部中的另一方具有接纳上述突起部的孔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适当地抑制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脱离。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气设备,能够抑制振动向电池组的传递。抑制因负荷部的电力消耗而第一壳体所产生的振动传递至安装有电池组的第二壳体。因此,能够抑制振动向电池组传递。并且,能够抑制(阻止)因振动而第二壳体从第一壳体脱离。另外,能够提高电气设备主体的耐久性。能够防止电气设备主体与电池组之间的断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冲击扳手的侧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冲击扳手的基板收纳部(大径部)、弹性体以及第二壳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4的(a)是示出基板收纳部(大径部)、弹性体以及第二壳体的连接构造的图,(b)是示出第二壳体相对于基板收纳部(大径部)向脱离的方向移动时的状况的图。

图5是以使基板收纳部(大径部)、第二壳体以及电池组分别分离的状态示出的图。

图6的(a)是示出基板收纳部(大径部)与第二壳体之间的连接部的剖视图,(b)是示出第二弹性体的纵剖视图,(c)是安装有电池组的第二壳体的剖视图。

图7的(a)至(c)分别是示出限制部的变形例的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冲击扳手的内部构造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冲击扳手的壳体、第一弹性体以及第二弹性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大致从下方观察到的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冲击扳手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冲击扳手的壳体及摆动机构部的剖视图,并且示出与铅垂方向平行且通过摆动机构部的轴部的截面。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冲击扳手的组装工序的图(其1)。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冲击扳手的组装工序的图(其2)。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冲击扳手的组装工序的图(其3)。

图15是说明在作业时第一壳体产生了前后方向的振动的情况下的本发明的效果的图,(a)示出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以轴部的轴线为中心向图中顺时针方向摆动后的状态,(b)示出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以轴部的轴线为中心向图中逆时针方向摆动后的状态。

图16是说明在作业时第一壳体产生了左右方向的振动的情况下的本发明的效果的图,(a)示出冲击扳手主体未产生振动的基准的状态,(b)示出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以轴部的轴线方向上的中央部为支点向图中顺时针方向摆动后的状态,(c)示出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以轴部的轴线方向上的中央部为支点向图中逆时针方向摆动后的状态。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冲击扳手的组装工序的图(其1)。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冲击扳手的组装工序的图(其2)。

图19是示出比较例的冲击扳手的内部构造的剖视图。

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冲击扳手的内部构造的剖视图。

图2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冲击扳手的内部构造的剖视图。

图2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冲击扳手的内部构造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作为本发明的电气设备的一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冲击扳手1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冲击扳手1主要由壳体2、马达3、齿轮机构4、锤5、砧座部6、控制部8以及电池组9构成。

壳体2由树脂制成,形成冲击扳手1的外部轮廓,并由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构成,其中,第一壳体21用于收纳马达3、齿轮机构4、锤5、砧座部6以及控制部8,第二壳体22与第一壳体21连接并且用于装配电池组9。

第一壳体21主要由大致筒状的负荷收纳部23、从负荷收纳部23延伸突出的手柄部24以及基板收纳部25构成。负荷收纳部23大致呈筒状,并依次收纳有马达3、齿轮机构4、锤5以及砧座部6。此外,如在下文中详细说明那样,马达3、齿轮机构4、锤5以及砧座部6构成利用供给至马达3的电力来经由齿轮机构4及锤5使安装于砧座部6的前端工具工作的负荷部的一例。

此外,以下的说明中,将砧座部6侧定义为前侧,并将马达3侧定义为后侧。并且,将手柄部24相对于负荷收纳部23延伸突出的方向定义为下方,并将相反方向定义为上方。再者,将图1中的纸面方向近前侧定义为右方向,并将相反方向定义为左方向。

并且,第一壳体21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分割成两部分的半分割形状。同样,第二壳体22也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分割成两部分的半分割形状。

在负荷收纳部23内的前侧位置,配置有用于内置锤5及砧座部6的金属制的锤壳26。锤壳26形成为随着朝向前方而直径逐渐变细的近似漏斗形状,并在前端部分形成有开口26a。在负荷收纳部23的后端面形成有获取外部空气的多个进气口23a,在负荷收纳部23的侧面且在下述的冷却风扇31的外侧形成有排出所获取到的外部空气的未图示的多个排气口。

手柄部24形成为具有作业者能够把持的直径的近似筒状。并且,就手柄部24而言,其一端的上端与负荷收纳部23连接,另一端亦即上端的相反侧的下端与基板收纳部25连接。在手柄部24设有扳机27,扳机27与收纳在手柄部24内的开关机构28连接。由扳机27在向马达3供给电力的状态与切断电力的供给的状态之间切换。在手柄部24与负荷收纳部23之间的连接部分且在扳机27的正上方,设有切换马达3的旋转方向的未图示的正反切换开关。

基板收纳部25形成为直径比手柄部24的直径大的近似筒状,在其内部收纳有控制部8。在基板收纳部25的下端部设有具有多个端子的端子部29。此外,基板收纳部25也是大径部的一例。

马达3是无刷马达,具有:输出轴3a,其沿前后方向延伸;转子3c,其固定于输出轴3a并具有多个永久磁铁3b;以及定子3e,其以包围转子3c的方式固定地配置于负荷收纳部23,并具备多个线圈3d。在输出轴3a的前侧部固定有冷却风扇31。

齿轮机构4配置于马达3的前方,齿轮机构4是由具备多个齿轮的行星齿轮机构构成的减速机构,将输出轴3a的旋转减速地传递至锤5。

锤5在前端具备一对碰撞部51。并且,锤5构成为由弹簧52向前方施力,并且也能够克服弹簧52的作用力而向后方移动。

砧座部6配置于锤5的前方,主要由前端工具保持部61和砧座62构成,并且能够旋转地支撑于锤壳26。前端工具保持部61从锤壳26向前方露出,截面呈多边形(例如四边形),并设有具有用于安装未图示的插头的平坦部的卡盘61b。

砧座62与前端工具保持部61一体地构成,收纳在前端工具保持部61的后方的锤壳26内。具有相对于前端工具保持部61的旋转中心配置为对称的一对被碰撞部62a。若锤5旋转,则一个碰撞部51与一个被碰撞部62a碰撞,与此同时,另一个碰撞部51与另一个被碰撞部62a碰撞,由此锤5的旋转力传递至砧座62,对砧座62赋予打击力。并且,在碰撞部51与被碰撞部62a碰撞后,锤5克服弹簧52的作用力一边旋转一边后退。而且,若碰撞部51越过被碰撞部62a,则弹簧52所积蓄的弹性能释放而锤5向前方移动,再次碰撞部51与被碰撞部62a碰撞。

控制部8为了检测并控制马达3的旋转,在通过肋34而保持于基板收纳部25的电路基板10安装有未图示的旋转位置检测电路、运算部以及控制信号输出电路等。控制部8与设于马达3的后方的安装有传感器的基板7经由带状电缆11连接,并且也与基板收纳部25的端子部29电连接。控制部8基于来自传感器的信号来控制马达3的旋转速度。并且,控制部8根据扳机27的操作量来对供给至马达3的电量进行调整,由此控制马达3的旋转速度。

端子部29在基板收纳部25的下表面设有多个端子,一部分端子经由电力线12而与马达3电连接,并且其它端子与控制部8电连接。

第二壳体22形成为直径比基板收纳部25的直径稍大的圆筒形状,一端部的上端部经由环状的弹性体40而与基板收纳部25的大径部分的外周部连接,并在另一端部的下端部保持电池组9。第二壳体22的前端部构成为不会比前端工具保持部61更向前方突出。并且,第二壳体22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形成为比基板收纳部25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稍大。

弹性体40由橡胶、硅树脂等适当的弹性材料构成,环形件的径向截面大致呈圆形。

如图5及图6的(c)所示,电池组9将由二次电池构成的多个电池单体收纳在树脂制的外壳92内,一端部装卸自如地形成于第二壳体22,并且在一端部设有由输出电力的多个端子构成的端子部91。

对于冲击扳手1而言,若在电池组9装配于第二壳体22的状态下作业者拉动扳机27,则开始从电池组9向马达3供给电力,并且马达3以与该拉动量对应的转速旋转。与此同时,冷却风扇31也旋转,从进气口23a获取外部空气。该外部空气冷却基板7、马达3之后从排气口23b向外部排出。通过马达3旋转,锤5打击砧座62,未图示的前端工具旋转,从而能够进行利用了冲击扳手1的作业。另一方面,作业者通过释放扳机27,来停止向马达3供给电力,从而马达3停止而作业结束。

接下来,对第二壳体22与第一壳体21的连接构造、电池组9的安装构造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第一壳体21及第二壳体22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分割成两部分的半分割形状。图3示出第一壳体21中的相当于基板收纳部25在左右方向上分割成两部分的半分割形状的右收纳部25r及左收纳部25l、相当于第二壳体22的半分割形状的第二右壳体22r及第二左壳体22l、弹性体40的分解立体图。并且,图4的(a)示出第二壳体22经由弹性体40而与第一壳体21连接的结构的纵剖视图。

在基板收纳部25的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c为中心的外周面25a的圆周向上,形成有能够嵌装弹性体40的弹性体安装槽41。弹性体安装槽41具有能够使弹性体40一边保持适度的弹力一边嵌装在内部的尺寸。弹性体安装槽41是安装部的一例。并且,在外周面25a的后半部分且比安装槽41靠下方,沿圆周向形成有凹陷部42。凹陷部42是第二限制部的一例。

并且,如图5的(a)及图6的(a)所示,在基板收纳部25的端子部29附近的与第二壳体22对置的对置部固定第二弹性体46。第二弹性体46由橡胶、硅树脂等适当的弹性材料形成,并如图6的(b)所示地具有平板形状。当基板收纳部25因作用于第一壳体21的外力朝向第二壳体22移动时,通过第二弹性体46介于基板收纳部25与第二壳体22之间,来防止基板收纳部25与第二壳体22直接互相碰撞而第一壳体21或第二壳体22破损的情况。

另一方面,第二壳体22具有被插入基板收纳部25的外周面25a而从径向外侧与外周面25a对置的内周面22a,在内周面22a形成有能够嵌装弹性体40的弹性体插入槽43。弹性体插入槽43是卡合部的一例。并且,在内周面22a的后方部分且在比弹性体插入槽43靠下方,沿圆周向形成有突部44。突部44是第一限制部的一例。

并且,如图6的(c)所示,第二壳体22具有当在下端部保持电池组9时与电池组9的端子部91电连接的包括多个端子的端子部32。端子部32构成为与所保持的电池组9的端子部91中的正及负端子连接,并且接受来自电池组9的输出信号。

当组装冲击扳手1时,在半分割状的第一壳体21内收纳马达3、齿轮机构4、锤5、砧座部6,利用肋34(参照图5的(a))将控制部8固定在基板收纳部25内,在控制部8及马达3等的电气布线结束后,安装另一个半分割状的第一壳体21来结束第一壳体21的组装。之后,在基板收纳部25的外周面25a的弹性体安装槽41内嵌入弹性体40,以将嵌入在弹性体安装槽41内的弹性体40收纳在半分割状的第二壳体22r、22l的弹性体插入槽43内的方式将第二壳体22r、22l安装于基板收纳部25。另外,若将第二右壳体22r及第二左壳体22l的对应的突部44对接到基板收纳部25的凹陷部42,并用螺丝33等将第二右壳体22r及第二左壳体22l相互固定,则第二壳体22经由弹性体40安装并支撑于第一壳体21。

图4的(a)示出此时的基板收纳部25及第二壳体22的经由弹性体40的连接部的纵剖视图。在该状态下,如图4的(a)所示,第二壳体22的突部44进入基板收纳部25的凹陷部42内。然而,基板收纳部25的凹陷部42与第二壳体22的突部44经由微小的间隙α相互分离而不接触。但是,当使冲击扳手1落下等难以预料的外力作用于壳体2时,例如第二壳体22相对于第一壳体21相对移动而欲从第一壳体21脱落,但若第二壳体22相对于第一壳体21的移动量超过相当于间隙α的长度α,则如图4的(b)所示,第二壳体22的突部44与基板收纳部25的凹陷部42接触(卡合),从而防止(阻止)第二壳体22相对于第一壳体21脱落。即,利用凹陷部42及突部44,实现防止第二壳体从第一壳体21脱落的效果。因此,凹陷部42及突部44是限制部的一例。并且,由于基板收纳部25与第二壳体22在彼此之间经由间隙α地由弹性体40连接,从而能够与间隙相应地,第二壳体22相对于基板收纳部25在所有方向上相对移动,进而能够有效地抑制从第一壳体21传递至第二壳体的振动。

另外,当因难以预料的外力而第二壳体22相对于第一壳体21相对移动时,由于弹性体40的截面呈圆形,所以如图4的(b)所示,一边在由弹性体安装槽41及弹性体插入槽43限制的空间内转动一边被压缩,从而防止弹性体40的剪切。因此,能够延长弹性体40的寿命。

并且,若在第二壳体安装电池组9,则如图6的(c)所示,第二壳体22的端子部32与电池组9的端子部91电连接。另一方面,第二壳体22经由弹性体40而与第一壳体21的基板收纳部25连接,电池组9的端子部91经由第二壳体而间接地与基板收纳部25的端子部29电连接。因此,若拉动扳机27,则从电池组9向马达3供电,从而能够由锤5及砧座部6进行作业。在冲击扳手1工作的过程中,第一壳体21所产生的振动由弹性体40吸收,因此抑制向电池组9传递。这样,抑制振动向第二壳体22与电池组9之间的电连接部分传递,从而抑制起因于振动的电池组9的端子部91的磨损。并且,能够抑制端子部91与端子部32之间的接触不良(震颤)。

另外,由于第二壳体22经由弹性体40与直径比手柄部24的直径大的基板收纳部25的外周面25a连接而并非手柄部24,所以通过使由振动引起的应力分散,来减少传递至第二壳体22的振动。因此,能够防止构成安装于第二壳体22的电池组9的端子部91的端子的磨损,从而能够延长寿命。并且,由于在直径比手柄部24的直径大的基板收纳部25的外周面25a安装有弹性体40,所以安装有弹性体40的部分的直径不会较细,例如不会比手柄部24细,从而能够提高第二壳体22的强度,并且能够难以从安装有弹性体40的部分起开始破损。

并且,由于控制部8收纳在第一壳体21内,所以能够抑制将马达3与控制部8电连接的带状电缆11等布线的断开。

另外,由于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之间的连接部远离手柄部24,所以该连接部所产生的台阶等不会干涉作业者对手柄部24的把持。因而,能够改善冲击扳手1的操作性。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基板收纳部25设置凹陷部42,并在第二壳体22设有与凹陷部42经由微小的间隙对置的突部44,来成为防脱的结构,但也可以如图7的(a)所示,在基板收纳部25的外周面25a设置朝向第二壳体22突出的突部144,并在与突部144对置的第二壳体22的内周面22a侧设置凹陷部142。图7的(a)所示的结构也呈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并且,图4的(a)及图7的(a)中,安装弹性体40的弹性体安装槽41及弹性体插入槽43设于凹陷部42及突部44的上方、即设于比凹陷部42及突部44更接近手柄部24的位置,但也可以如图7的(b)所示,在弹性体安装槽41及弹性体插入槽43的上方、即在接近手柄部24的位置处,在基板收纳部25的外周面25a设置凹陷部242,并在第二壳体22的内周面22a设置突部244。在该情况下,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及效果。并且,也可以如图7的(c)所示,在弹性体安装槽41及弹性体插入槽43的上方、即接近负荷收纳部23的位置处,在基板收纳部25的外周面25a设置突部344,并在第二壳体22的内周面22a设置凹陷部342。在该情况下,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起到防止第二壳体22从第一壳体21脱落的作用及效果。即,若在基板收纳部25与第二壳体22之间设置缝隙来配置弹性体40,并且弹性体40与突部44等分离地配置,则能够获得本发明的效果。

接下来,基于图8至图17对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的一例的冲击扳手101进行说明,冲击扳手101是用于将固定件(螺栓及螺母、螺丝等)拧紧于被加工材料(钢铁、木材等)的电动工具。

以下的说明中,将图8所示的“上”定义为上方向,将“下”定义为下方向,将“前”定义为前方向,并将“后”定义为后方向。并且,将从后观察冲击扳手101的情况下的“右”定义为右方向,并将“左”定义为左方向。本说明书中,在言及尺寸、数值等的情况下,不仅指与该尺寸及数值等完全一致的尺寸及数值,还包括大致一致的尺寸及数值等(例如在制造误差的范围内的情况)。“相同”、“正交”、“平行”、“一致”、“共面”等也同样地包括“大致相同”、“大致正交”、“大致平行”、“大致一致”、“大致共面”等。

如图8所示,冲击扳手101主要具有壳体102、马达103、齿轮机构104、冲击机构105、砧座106、控制部107、摆动机构部108、第一弹性体109、第二弹性体110以及第三弹性体111。

壳体102由树脂制成,形成冲击扳手101的外部轮廓。如图8所示,壳体102具有第一壳体121、和能够装卸具有端子部p1的电池组p的第二壳体122。

如图8所示,第一壳体121形成壳体102的上侧部分。第一壳体121具有主体壳体123和锤壳124。第一壳体121是本发明中的“第一壳体”的一例。

如图9所示,主体壳体123(相当于负荷收纳部23)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分割成两部分的分割形状。主体壳体123具有形成左侧部分的第一部分123a和形成右侧部分的第二部分123b。第一部分123a和第二部分123b相互呈半分割形状。如图8所示,主体壳体123具有马达壳体125和手柄部126。第一部分123a是本发明中的“第一部分”的一例,第二部分123b是本发明中的“第二部分”的一例。

马达壳体125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近似圆筒形状,收纳马达103。并且,马达壳体125与锤壳124配合地依次收纳有马达103、齿轮机构104、冲击机构105以及砧座106的一部分。此外,马达103、齿轮机构104、冲击机构105以及砧座106构成利用供给至马达103的电力来经由齿轮机构104及冲击机构105使安装于砧座106的前端工具驱动来消耗电力的负荷部的一例。如图9所示,在马达壳体125的后部侧面形成有获取外部空气的多个进气口125b,并在马达壳体125的中央部侧面形成有排出所获取到的外部空气的多个排气口125c。马达壳体125是本发明中的“马达壳体部”的一例。

手柄部126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形成为具有作业者能够把持的直径的近似筒状。换言之,手柄部126从马达壳体125起沿与马达壳体125交叉的方向延伸。手柄部126的上端部与马达壳体125的下端部连接。如图8及图9所示,手柄部126具有第一肋126a、第二肋126b以及扳机126c。手柄部126是本发明中的“把持部”的一例。

如图8及图9所示,第一肋126a设于手柄部126的下部,形成为具有从手柄部126的内周面向内侧突出并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下表面的近似平板状。

如图9所示,第二肋126b设于手柄部126的下部,从手柄部126的内周面向内侧突出,并从第一肋126a的下表面起沿上下方向延伸。

扳机126c设于手柄部126的上部,并与收纳在手柄部126内的开关机构126d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操作扳机126c,构成为能够在向马达103供给电力的状态与切断电力的供给的状态之间切换。此外,在手柄部126与马达壳体125之间的连接部分且在扳机126c的正上方,设有切换马达103的旋转方向的未图示的正反切换开关。

如图10所示,在手柄部126的与第二壳体122对置的对置部,形成有将第一壳体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贯通孔126a。贯通孔126a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的第一区域126b、和与第一区域126b连通并与第一区域126b相比左右方向的宽度形成为较大的第二区域126c。并且,如图11所示,在手柄部126的右侧部分的下端部,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贯通手柄部126的螺纹孔126d。贯通孔126a是本发明中的“开口”的一例。

图8所示的锤壳124由金属制成,收纳冲击机构105及砧座106的一部分。锤壳124形成为随着朝向前方而直径逐渐变小的近似漏斗形状。在锤壳124的前端部分形成有开口,并在该开口内嵌入有轴承金属件124a。

图8所示的马达103是无刷马达,具有旋转轴131、转子132、定子133、风扇134以及基板135。

旋转轴131沿前后方向延伸,并经由轴承能够旋转地支撑于马达壳体125。旋转轴131是本发明中的“输出轴”的一例。

转子132是具有未图示的多个永久磁铁的旋转件,并沿前后方向延伸。转子132以与旋转轴131一体旋转的方式固定于旋转轴131。

定子133是具有未图示的线圈的固定件。定子133以包围转子132的方式固定于马达壳体125。

风扇134设于位于比旋转轴131的转子132的前表面靠前方的部位。风扇134以与旋转轴131一体旋转的方式固定于旋转轴131。

基板135是设于马达103的后部的圆环状的基板。在基板135安装有将电池组p的电力供给至马达103并且用于控制马达103的旋转的逆变电路(未图示)以及用于检测转子132的旋转位置的磁传感器(未图示)等。

齿轮机构104具有设于马达103的旋转轴131的前端部的小齿轮141、与小齿轮141啮合的一对齿轮142以及与齿轮142啮合的外齿轮143。齿轮机构104是将小齿轮141作为太阳齿轮并将一对齿轮142作为行星齿轮的行星齿轮机构,并构成为能够将来自小齿轮141的旋转减速地传递至冲击机构105。

如图8所示,冲击机构105具有主轴151、球体152、弹簧153以及锤154。

在主轴151的外周面形成有大致v字状的两个槽151a。在槽151a内设有球体152,该球体152能够沿该槽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并且,在主轴151设有从其前表面向前方突出的突出部151a。

弹簧153是螺旋弹簧并装配在主轴151外。弹簧153的前端部抵接于锤154,向前方对锤154进行施力。弹簧153的后端部抵接于主轴151。

锤154能够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a为中心进行旋转地配置在锤壳124内,并具有主体部154a及一对爪部154b。轴线a与转子132的旋转轴心一致。

在主体部154a的内周面,沿轴线a方向延伸地形成有向主体部154a的径向外侧凹陷的两个槽154a。各槽154a形成于与主轴151的各槽151a对置的位置,并与各槽151a一起支撑球体152。由此,锤154能够相对于主轴151相对地沿前后方向及周向移动。

一对爪部154b从主体部154a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

如图8所示,砧座106具有砧座主体部161、一对叶片部162以及装配部163。

砧座主体部161沿前后方向延伸,其前端部分嵌插在轴承金属件124a内,并被支撑为能够旋转。在砧座主体部161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卡合槽161a,并且主轴151的突出部151a插入在该卡合槽161a内。

一对叶片部162与砧座主体部161构成为一体,并相对于轴线a在砧座106的直径方向上彼此配置于相反侧。

装配部163设于砧座主体部161的前端,从锤壳124的开口露出。在装配部163能够装配未图示的前端工具。

第二壳体122形成壳体102的下侧部分,并收纳有控制部107。第二壳体122构成为,其上端部经由摆动机构部108而与第一壳体121连接,并且在其下端部能够装卸地设有具有端子部p1的电池组p。换言之,第二壳体122的一端部与第一壳体121连接,并且另一端部与电池组p连接。如图9所示,第二壳体122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分割成两部分的分割形状。第二壳体122具有形成左侧部分的第一部分122a和形成右侧部分的第二部分122b。在第二壳体122的后部形成有将第二壳体122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贯通孔122a。贯通孔122a的形状形成为与手柄部126的贯通孔126a的第二区域126c的形状相同。由此,第一壳体121与第二壳体122经由第二区域126c及贯通孔122a而连通。并且,如图8所示,第二壳体122具有端子部122c。第二壳体122是本发明中的“第二壳体”的一例,且是大径部的一例。

端子部122c构成为包括多个端子,当在第二壳体122的下端部保持电池组p时,多个端子与电池组p的端子部p1电连接。端子部122c构成为与所保持的电池组p的端子部p1中的正及负端子连接,并且接受来自电池组p的输出信号。

控制部107收纳在第二壳体122内,并具有电路基板171。在电路基板171安装有用于检测并控制马达103的旋转的未图示的旋转位置检测电路、运算部以及控制信号输出电路等。电路基板171经由带状电缆107a而与马达103的基板135电连接,并且也与第二壳体122的端子部122c电连接。控制部107基于来自设于基板135的传感器的信号来控制马达103的旋转速度。并且,控制部107根据扳机126c的操作量来调整供给至马达103的电量,由此控制马达103的旋转速度。控制部107是本发明中的“控制部”的一例。带状电缆107a是本发明中的“连接线”的一例。

接下来,参照图8至图12,对摆动机构部108、第一弹性体109、第二弹性体110以及第三弹性体111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8所示,摆动机构部108(支撑机构部)具有轴部181(第一限制部、突起部)和支撑部182(第二限制部)。摆动机构部108是本发明中的“摆动支撑部”、“支撑机构部”的一例。

如图9所示,轴部181与主体壳体123的第一部分123a设为一体,并形成为在手柄部126的下端部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近似圆筒形状。在轴部181形成有沿其轴线方向延伸的螺纹孔181a。如图11所示,螺纹孔181a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与形成于手柄部126的右侧部分的螺纹孔126d相同的位置。轴部181是本发明中的“轴部”、“第一限制部”、“突起部”的一例。

支撑部182与第二壳体122设为一体,并且能够摆动(能够旋转)地支撑轴部181。支撑部182经由手柄部126的贯通孔126a朝向第一壳体121的内侧突出。如图8及图9所示,支撑部182的突出端面以预定曲率弯曲。如图11所示,在支撑部182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贯通孔182a(孔部、凹陷部)。支撑部182是本发明中的“支撑部”、“第二限制部”的一例。

在贯通孔182a内插通有轴部181。由此,支撑部182能够摆动(能够旋转)地支撑轴部181。贯通孔182a在支撑部182的左右侧面具有开口,其内径随着从该开口端朝向内侧而逐渐缩径。并且,贯通孔182a的轴心方向上的中心具有贯通孔的内径中的最小内径。即,如图11所示,贯通孔182a的内周形成为中央部分为最小径的弯曲形状。贯通孔182a是本发明中的“贯通孔”、“孔部”的一例。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轴部181设于第一壳体121,并且支撑部182设于第二壳体122,但也可以将轴部设于第二壳体122,并将支撑部设于第一壳体121。换言之,构成为允许第一壳体121及第二壳体122中任一方相对于第一壳体121及第二壳体122中另一方摆动。

第一弹性体109是橡胶制的弹性体,如图8所示地配置在支撑部182与第一壳体121的内周面之间。由此,在非作业时,冲击扳手101能够适当地保持恒定的姿势(例如图8所示的姿势)。如图9所示,第一弹性体109具有主体部191和一对突出部192。第一弹性体109是本发明中的“第一弹性体”的一例。

如图8所示,主体部191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上表面。主体部191的下部以具有与支撑部182的突出端面的曲率相同的曲率的方式大致朝向上方凹陷。此外,图8中示出通过第一弹性体109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并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截面。并且,如图9所示,在主体部191,左右对称地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槽191a。

一对突出部192左右对称地设于主体部191的前部,并从主体部191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

第二弹性体110是橡胶制的弹性体,如图8所示地形成为较薄的板状,并配置于手柄部126与第二壳体122对置的对置部。第二弹性体110的上表面与第一壳体121的下表面抵接,并且下表面与第二壳体122的上表面抵接,由此在非作业时,冲击扳手101能够适当地保持恒定的姿势(例如图8所示的姿势)。并且,能够提高第一壳体121与第二壳体122对置的对置部处的防尘性。

如图9所示,在第二弹性体110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第二弹性体的插通孔110a。插通孔110a形成为形状与手柄部126的贯通孔126a(参照图10)的形状相同。并且,插通孔110a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的第一区域110b、和与第一区域110b连通并与第一区域110b相比左右方向的宽度形成为较大的第二区域110c。第二区域110c形成为形状与手柄部126的贯通孔126a的第二区域126c(参照图10)的形状以及第二壳体122的贯通孔122a的形状相同。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省略了第二弹性体的情况下,在第一壳体121与第二壳体122的对置部且在前后方向上形成有预定间隙。第二弹性体110是本发明中的“第二弹性体”的一例。

第三弹性体111是橡胶制的弹性体,如图8所示地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在第三弹性体111中插通有带状电缆107a及其它连接线。由此,能够抑制带状电缆107a及其它连接线的断开。如图12所示,第三弹性体111具有第一筒部111a、第二筒部111b以及突出部111c。

第一筒部111a在上方形成有开口,并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

第二筒部111b在下方形成有开口,并形成为从第一筒部111a的下端向下方延伸的筒状。第二筒部111b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形成为比第一筒部111a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小,第二筒部111b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形成为比第一筒部111a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小。并且,第二筒部111b的截面形状形成为比第二壳体122的贯通孔122a、第二弹性体110的第二区域110c以及手柄部126的第二区域126c(参照图10)的形状稍大。第二筒部111b嵌入在贯通孔122a、第二区域110c以及第二区域126c内。

突出部111c从第二筒部111b的下端部向第二筒部111b的径向外侧突出。

接下来,参照图12至图14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冲击扳手101的壳体102的组装工序进行说明。

首先,准备第二壳体122的第一部分122a及第二部分122b。在使第三弹性体111的第二筒部111b与第一部分122a或第二部分122b的贯通孔122a卡合的状态下,使第一部分122a与第二部分122b接近。以由规定贯通孔122a的圆周面夹持第二筒部111b的方式使第一部分122a与第二部分122b抵接。在该状态下,使用未图示的多个螺丝将第一部分122a和第二部分122b固定为无法相互移动。

接下来,如图13所示地配置第二弹性体110。具体而言,使支撑部182和第三弹性体111的第一筒部111a插通在插通孔110a内。此时,使第二壳体122的上表面与第二弹性体110的下表面抵接。

接下来,如图13所示,使第一弹性体109大致从前方抵接并配置于支撑部182。在该状态下,第一弹性体109的主体部191的下部以具有与支撑部182的突出端面的曲率相同的曲率的方式大致朝向上方凹陷,从而能够相对于第二壳体122以稳定的状态配置第一弹性体109。由此,组装作业变得容易。

接下来,准备主体壳体123的第一部分123a和第二部分123b,并使第一部分123a与第二部分123b接近。在该状态下,使设于第一部分123a的轴部181插通在支撑部182的贯通孔182a内。以使设于手柄部126的第二肋126b与形成于第一弹性体109的主体部191的槽191a卡合的方式,使第一部分123a与第二部分123b抵接。在该状态下,使用未图示的多个螺丝将第一部分123a和第二部分123b固定为无法相互移动(参照图14)。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通过使轴部181与第二部分123b抵接,来决定第二部分123b相对于第一部分123a的位置,并构成为使未图示的螺丝与螺纹孔181a及螺纹孔126d螺纹结合。也就是说,将一直以来一般设于冲击扳手的凸台作为轴部181来使用,从而能够抑制部件件数增加。

接下来,参照图15及图16对使用第二实施方式的冲击扳手101的拧紧作业进行说明。

若主轴151通过马达103而旋转,则球体152、锤154以及砧座106与主轴151一起旋转,开始螺栓等的拧紧作业。

若随着进行拧紧作业而砧座106的负荷变重,则锤154克服弹簧153的作用力一边旋转一边后退。此时,球体152在槽151a内向后方移动。而且,若爪部154b越过叶片部162,则锤154与砧座106的啮合被解除,锤154从砧座106脱离。之后,弹簧153所积蓄的弹性能释放而锤154经由球体152相对于主轴151一边相对旋转一边向前方移动。由此,锤154的一个爪部154b与砧座106的一个叶片部162碰撞,与此同时,另一个爪部154b与另一个叶片部162碰撞,从而锤154与砧座106啮合。由此,对叶片部162进行打击。

在爪部154b与叶片部162碰撞后,锤154克服弹簧153的作用力一边旋转一边后退。而且,若爪部154b越过叶片部162,则锤154与砧座106的啮合被解除,锤154从砧座106脱离。之后,弹簧153所积蓄的弹性能释放而锤154向前方移动,再次爪部154b与叶片部162碰撞,将锤154及弹簧153的旋转力传递至砧座106。利用这样的来自锤154的旋转打击,砧座106与装配于装配部163的前端工具一起旋转,并且冲击扳手101利用前端工具来进行螺丝钉、螺栓等固定件的拧紧作业。

接下来,一边与图19所示的现有的冲击扳手900比较,一边对使用第二实施方式的冲击扳手101的作业时的效果进行详细说明。

图19所示的比较例的冲击扳手900具有壳体920。壳体920收纳构成负荷部的马达93、齿轮机构94、冲击机构95以及砧座96。并且,构成壳体920的下侧部分的手柄部926在其下部收纳控制部97,并在其下端部设有与电池组q的端子部q1电连接的端子部920a。

此处,与本实施方式的冲击扳手101不同,比较例的冲击扳手900不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分割的壳体,并且不具有与摆动机构部108相当的结构。因此,在伴随负荷部的驱动而壳体920产生了振动的情况下,振动直接传递至电池组q,由此有冲击扳手900主体侧的端子部920a与电池组q侧的端子部q1磨损而损伤的可能性。

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中的冲击扳手101具有允许第一壳体121相对于第二壳体122摆动的摆动机构部108,从而能够抑制振动传递至第二壳体122。换言之,由于具有允许第二壳体122相对于第一壳体121摆动的摆动机构部108,所以能够抑制振动传递至第二壳体122。

具体而言,如图15所示,即使在通过收纳在第一壳体121内的负荷部的驱动而第一壳体121产生了前后方向的振动的情况下,通过使第一壳体121相对于第二壳体122以轴部181的轴线为中心沿前后方向摆动,也能够抑制振动向第二壳体122传递。更具体而言,在如图15的(a)所示地作用有使第一壳体121向图15的逆时针方向转动那样的力的情况下,第二壳体122相对于第一壳体121以轴部181的轴线为中心向图15的顺时针方向(图15的(a)的箭头方向)摆动。并且,在如图15的(b)所示地作用有使第一壳体121向顺时针方向转动那样的力的情况下,第二壳体122相对于第一壳体121以轴部181的轴线为中心向图15的逆时针方向(图15的(b)的箭头方向)摆动。由此,能够隔断向第二壳体122侧传递的振动,从而能够抑制冲击扳手101主体侧的端子部122c与电池组p侧的端子部p1的磨损。此外,与图8不同,图15中示出第一弹性体109的右侧面。

并且,如图16所示,即使在通过收纳在第一壳体121内的负荷部的驱动而第一壳体121产生了左右方向的振动的情况下,通过使第一壳体121相对于第二壳体122以轴部181的轴线方向上的中央部为支点沿左右方向摆动,也能够抑制振动向第二壳体122传递。如图11所示,支撑部182的贯通孔182a随着朝向中央部分而逐渐弯曲,以使得中央部分的内径比左右方向两侧的内径小。即,贯通孔182a的内周成为中央部分的内径最小的弯曲形状。因此,第二壳体122能够顺畅地沿左右方向摆动。更具体而言,从成为基准的图16的(a)所示的状态起,在如图16的(b)所示地作用有使第一壳体121向图16的逆时针方向转动那样的力的情况下,第二壳体122相对于第一壳体121以轴部181的轴线方向上的中央部为支点沿贯通孔182a的内周面的弯曲形状向图16的顺时针方向(图16的(b)的箭头方向)摆动。并且,从成为基准的图16的(a)所示的状态起,在如图16的(c)所示地作用有使第一壳体121向图16的顺时针方向转动那样的力的情况下,第二壳体122相对于第一壳体121以轴部181的轴线方向上的中央部为支点沿贯通孔182a的内周面的弯曲形状向图16的逆时针方向(图16的(c)的箭头方向)摆动。由此,第二壳体122能够顺畅地沿左右方向摆动,从而能够抑制冲击扳手101主体侧的端子部122c与电池组p侧的端子部p1的磨损。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壳体121相对于第二壳体122以轴部181为支点进行摆动,并且第一壳体121在轴部181的径向上不远离第二壳体122,所以与支撑轴部181的支撑部182相同,能够抑制插通在第一壳体的贯通孔126a内的连接线断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伴随第一壳体121相对于第二壳体122摆动,在第一壳体121与第二壳体122对置的对置部产生间隙。这样一来,即使在雨水等从马达壳体125的进气口125a侵入的情况下,也能够从该间隙排出雨水等,能够保持冲击扳手101主体的耐久性。

接下来,参照图17及图18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冲击扳手200进行说明。冲击扳手200基本上具有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冲击扳手101相同的结构,适当地省略与冲击扳手101的结构相同的结构的说明,主要说明不同的结构。

如图17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冲击扳手200中,设有第一弹性体219来代替第一弹性体109。此外,关于其它结构,第三实施方式的冲击扳手200起到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冲击扳手101相同的效果。

第一弹性体219具有左侧部分291和右侧部分292。第一弹性体219是本发明中的“第一弹性体”的一例。

如图17所示,左侧部分291和右侧部分292左右对称地形成。左侧部分291具有主体部291a和突出部291b。右侧部分292具有主体部292a和突出部292b。

在主体部291a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槽291a。在主体部292a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槽292a。并且,主体部291a及主体部292a具有与上下方向垂直的上表面。

突出部291b从主体部291a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突出部292b从主体部292a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

接下来,参照图17及图18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冲击扳手200的壳体102的组装工序进行说明。

首先,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组装第二壳体122。具体而言,以由规定第二壳体122的贯通孔122a的圆周面夹持第三弹性体111的第二筒部111b的方式使第一部分122a与第二部分122b抵接。在该状态下,使用未图示的多个螺丝将第一部分122a和第二部分122b固定为无法相互移动。

接下来,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配置第二弹性体110。具体而言,使支撑部182和第三弹性体111的第一筒部111a插通在插通孔110a内。此时,使第二壳体122的上表面与第二弹性体110的下表面抵接。

接下来,如图18所示,将第一弹性体219的右侧部分292配置于主体壳体123的第二部分123b。并且,将第一弹性体219的左侧部分291配置于主体壳体123的第一部分123a,对此在图中未示出。

具体而言,配置为一边使第二部分123b的第一肋126a的下表面与右侧部分292的上表面滑动,一边使右侧部分292的槽292a与设于第二部分123b的第二肋126b卡合。并且,一边使第一部分123a的第一肋126a的下表面与左侧部分291的上表面滑动,一边使左侧部分291的槽291a与设于第一部分123a的第二肋126b卡合,对此在图中未示出。

接下来,使第一部分123a与第二部分123b接近。使设于第一部分123a的轴部181插通在支撑部182的贯通孔182a内,并使用未图示的多个螺丝将第一部分123a和第二部分123b固定为无法相互移动。

在组装完成了壳体102的状态下,第一弹性体219形成为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冲击扳手101的第一弹性体109相同的形状,并起到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相同的效果。也就是说,通过将第一弹性体219配置在支撑部182与第一壳体21的内周面之间,在非作业时,冲击扳手101、200能够适当地保持恒定的姿势(例如图8所示的姿势)。并且,将第一弹性体109、219配置于摆动机构部108的外周、即避开轴部181与贯通孔182a之间的位置。换言之,第一弹性体109、219并非位于轴部181的外周与贯通孔182a的内周之间,而是设于远离轴部181和贯通孔182a的位置。因此,第二壳体122相对于第一壳体121的位置难以受到弹性体的劣化等的影响,从而能够抑制第二壳体122自由地移动,难以产生壳体彼此的位置偏移,进而能够成为横跨第一壳体121和第二壳体122配置的连接线难以断开的结构。并且,即使在第一弹性体109、219劣化了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第二壳体122因摆动机构部108而从第一壳体121脱离的情况,并且能够限制第二壳体122的摆动。

本说明书中,以冲击扳手1、101、200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冲击扳手以外的由马达驱动的电气设备,例如,螺丝刀、冲击螺丝刀等拧紧设备、圆锯、线锯等切断设备、磨床、喷砂机、多功能工具等研磨设备、电锤钻等开孔设备、收音机、电视机、灯笼、照明灯等周边设备、无线钉枪等以电池组为电源并通过来自电池组的电力供给而被驱动的适当的电气设备。尤其是,当应用于容易产生振动的电气设备时是有效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弹性体110呈板形状,并且上下方向的厚度也相同,但也可以呈在平坦部设有突起的形状,并且厚度也可以比本实施方式的厚度厚。并且,也可以根据电气设备的振动的大小来任意地变更第二弹性体110的形状。

图20~图22示出抑制振动向电池组的传递的其它实施方式。图20中具备摆动机构部80。摆动机构部80具有轴部801和支撑部802。轴部801与主体壳体123的第一部分123a设为一体,并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近似长方体的形状。在轴部801形成有沿其轴线方向延伸的螺纹孔801a。螺纹孔801a位于与形成于主体壳体123的第二部分123b的未图示的螺纹孔相同的位置。

支撑部802与第二壳体122设为一体,能够摆动(能够旋转)地支撑轴部801。支撑部802以朝向第一壳体121的内侧的方式从第二壳体122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在支撑部802形成有供轴部801贯通的贯通孔802a。

在贯通孔802a的内周侧且在轴部801的外周侧、即贯通孔802a的内周面与轴部801的外周面之间设有弹性体803。

并且,在第一壳体121的下表面与第二壳体122的上表面之间设有弹性体804。此外,弹性体804可以是包围支撑部802的周围的一体部件,也可以分别设于支撑部802的前后。组装工序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根据该结构,能够获得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图21中具备摆动机构部85。摆动机构部85具有接头部851和弹性体852。接头部851是连结第一壳体121与第二壳体122的部件,并设为横跨第一壳体121和第二壳体122。接头部851在径向上左右分割,若组合其分割片则呈圆筒形状,在两端部分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851a,并且在组合分割片的状态下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并供连接线通过的贯通孔851b。此外,接头部851也可以是一体部件而并非在径向上分割的构造。

弹性体852沿接头部851的外周在上下方向上设于凸缘部851a之间。即,弹性体852在左右方向上分割,若组合其分割片则呈圆柱形状,在组合分割片的状态下设有用于配置接头部851的贯通孔852a。利用弹性体852的弹性变形将接头部851插入到贯通孔852a内。此外,弹性体852也可以是一体部件而并非在径向上分割的构造。

弹性体852遍及整周设有槽852b,该槽852b与从第一壳体121及第二壳体122分别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201a、202a卡合。

组装工序如下。在组合弹性体852的一个分割片和接头部851的一个分割片后的状态下,在接头部851的贯通孔851b内配置连接线。之后,将弹性体852的另一个分割片和接头部851的另一个分割片组装于一个分割片。而且,使弹性体852和接头部851的单元(弹性体852的槽582b)卡合于第一壳体121的第一部分的突出部201a,并利用螺丝将第一壳体121的第二部分固定于第一部分。而且,使第二壳体122的第一部分的202a与弹性体852的槽582b卡合,并利用螺丝将第二壳体122的第二部分固定于第一部分。此外,也可以先组装第二壳体122,之后组装第一壳体121。在该结构中,也能够获得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图22中具备摆动机构部87。摆动机构部87具有支撑部871、弹性体872以及弹性体873。支撑部871与第二壳体122设为一体,并以朝向第一壳体121的内侧的方式从第二壳体122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支撑部871的上端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871a、和供连接线通过的贯通孔871b。弹性体872、873在左右方向上分割。

在第一壳体121的下端部形成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220。在上下方向上,在第一壳体121的突出部220与支撑部871的突出部871a之间、以及第一壳体121的突出部220与第二壳体122的上表面之间,以包围支撑部871的外周的方式设有弹性体872。另外,在第一壳体121的突出部220的下方且在弹性体872的径向外侧设有弹性体873。

组装工序如下。将弹性体872的分割片组装于第二壳体122的支撑部871,并且将弹性体873的分割片组装于第二壳体122的槽部(形成于突出部220的下方且外周侧)。而且,在上下方向上,使第一壳体121的第一部分的突出部220位于两个弹性体872之间,在第一壳体121及第二壳体122的第一部件配置基板、连接线等,之后用螺丝将第一壳体121的第二部分固定于第一部分,并用螺丝将第二壳体122的第二部分固定于第一部分。在该结构中,也能够获得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符号的说明

1、101、200—冲击扳手,2、102—壳体,3、103—马达,8、107—控制部,9、p—电池组,21、121—第一壳体,22、122—第二壳体,23—负荷收纳部,24—手柄部,25—基板收纳部,40—弹性体,42—凹陷部,44—突部,108—摆动机构部,109—第一弹性体,110—第二弹性体,111—第三弹性体。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