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划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47720发布日期:2020-02-07 22:47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划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划线装置。



背景技术:

机械加工领域,由于零部件中会有大量的铸造件,且各个型面之间存在空间尺寸和角度要求,加工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划线检查毛料余量是否满足加工要求,并确立加工基准,所以在加工前划线已成为机械加工的前提工作和基础。飞机的零件中,多有工型零件、u型零件等,常需要在这些待划线工件的内部划出一系列与待划线工件的曲面边线等弧度的曲线,以满足后续的加工要求。

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划线装置包括底座1-1、固定杆1-2、刻度尺1-3和划针1-4,固定杆1-2固定在底座1-1上,刻度尺1-3可沿固定杆1-2上下移动,刻度尺1-3还能绕固定杆1-2旋转,划针1-4垂直刻度尺1-3,且划针1-4能够沿刻度尺1-3左右滑动。划线时,将底座1-1固定在待划线工件上,通过旋转划针1-4来完成划线动作。这种划线装置需要将底座1-1固定在待划线工件上的曲面边线的圆心处,当曲面边线的半径较大时,即曲面边线的圆心不在待划线工件上时,需要额外的装置来支撑和固定底座1-1,使得该划线装置容易受到空间的限制,且操作复杂繁琐,降低了划线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划线装置,以解决现有的划线装置受空间限制、操作复杂繁琐、划线效率低的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划线装置,包括:

基座,其具有通槽,所述基座能够抵接于待划线工件的侧面上;

划针,其角度可调地与所述通槽可拆卸连接,用于对所述待划线工件划线;

通过沿所述待划线工件的侧面滑动所述基座,以使所述划针对所述待划线工件划线。

进一步地,所述划线装置还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角度可调地与所述通槽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撑件能够抵接于待划线工件的外侧壁上,通过沿所述待划线工件的外侧壁滑动所述支撑件,以使所述划针对所述待划线工件划线。

进一步地,所述划线装置还包括第一固定装置,其用于将所述支撑件固定在所述通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包括第一蝶形螺栓和第一螺母,所述基座上设置与所述通槽垂直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支撑件上开设第一条形孔,所述第一蝶形螺栓分别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一条形孔,并与所述第一螺母螺接。

进一步地,沿所述第一通孔的周向设置刻度。

进一步地,所述划线装置还包括第二固定装置,其用于将所述划针固定在所述通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固定装置包括第二蝶形螺栓和第二螺母,所述基座上设置与所述通槽垂直连通的第二通孔,所述划针上开设第二条形孔,所述第二蝶形螺栓分别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二条形孔,并与所述第二螺母螺接。

进一步地,沿所述第二通孔的周向均设置刻度。

进一步地,所述划针的一端设置第一针尖,所述第一针尖沿所述第二条形孔的长度方向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划针的另一端设置第二针尖,所述第二针尖沿垂直于所述第二条形孔的长度方向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将划针设置于基座的通槽内,基座能够抵接在待划线工件的侧面上,沿待划线工件的侧面滑动基座,进而带动划针运动,从而在待划线工件上完成划线动作。通过移动整个划线装置来完成划线动作,只需使得划线装置所划线条的圆心与待划线工件的曲面边线的圆心同心即可,不需要将基座固定在待划线工件上的曲面边线的圆心处,减少了划线装置对空间的限制;也不需要额外的装置来支撑和固定支撑件,操作简单便捷,提高了划线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划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划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划线装置的工作示意图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划线装置的工作示意图二。

图中:

1-1-底座;1-2-固定杆;1-3-刻度尺;1-4-划针;

1-基座;2-支撑件;3-待划线工件;4-划针;5-第一固定装置;6-第二固定装置;

11-通槽;12-第一通孔;13-第二通孔;21-第一条形孔;41-第二条形孔;42-第一针尖;43-第二针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如图2-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划线装置,该划线装置包括基座1、支撑件2和划针4。基座1具有通槽11,支撑件2和划针4均角度可调地与通槽11可拆卸连接。划针4用于对待划线工件3划线,支撑件2抵接于待划线工件3的外侧壁上,通过沿待划线工件3的外侧壁滑动支撑件2,带动基座1运动,进而带动划针4运动,从而在待划线工件3上完成划线动作。通过移动整个划线装置来完成划线动作,只需使得划线装置所划线条的圆心与待划线工件3的曲面边线的圆心同心即可,不需要将支撑件2固定在待划线工件3上的曲面边线的圆心处,减少了划线装置对空间的限制;也不需要额外的装置来支撑和固定支撑件2,操作简单便捷,提高了划线效率。

具体地,基座1和支撑件2均由透明材料制成,优选地,基座1和支撑件2均由有机玻璃制成。对应地,划针4由碳钢制成,优选地,划针4由45钢制成。基座1采用透明的材质,便于观察和调整支撑件2和划针4与基座1的倾斜角度,以适应性地划出与待划线工件3上不同曲率的曲面边线等弧度的划线。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划线装置还包括第一固定装置5,第一固定装置5用于将支撑件2固定在通槽11内。进一步地,第一固定装置5包括第一蝶形螺栓和第一螺母,基座1上设置与通槽11垂直连通的第一通孔12,支撑件2上开设第一条形孔21,第一蝶形螺栓分别穿过第一通孔12和第一条形孔21,并与第一螺母螺接。

进一步地,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划线装置还包括第二固定装置6,第二固定装置6用于将划针4固定在通槽11内。第二固定装置6包括第二蝶形螺栓和第二螺母,基座1上设置与通槽11垂直连通的第二通孔13,划针4上开设第二条形孔41,第二蝶形螺栓分别穿过第二通孔13和第二条形孔41,并与第二螺母螺接。

具体而言,第一固定装置5和第二固定装置6均采用蝶形螺栓,便于手拧操作。蝶形螺栓头部的蝶形设计,增大了横向受力面,使手拧更有效率。同时,上述的连接方式,使得支撑件2和划针4均与基座1的连接便于拆卸,当需要调整支撑件2或划针4与基座1的倾斜角度时,只需手动拧松蝶形螺栓调整即可,便于操作。当然,也可将支撑件2拆掉,将基座1抵接于待划线工件3的侧面上,通过滑动基座1来带动划针4划线,以适应不同形状的待划线工件3。

本实施方式中,基座1上设置多个与通槽11垂直连通的通孔,该通孔既可作为第一通孔12使用,也可作为第二通孔13使用,具体使用情况按照实际需要设定即可。

进一步地,在每个通孔上均沿其周向设置刻度,即沿第一通孔12和第二通孔13的周向均设置刻度,便于观察观察和调整支撑件2和划针4与基座1的倾斜角度。

进一步地,沿第二条形孔41的长度方向设置刻度。手动拧松第二蝶形螺栓,通过推动划针4,使第二蝶形螺栓沿第二条形孔41滑动,观察第二条形孔41上的刻度来确定针尖距离基座1的距离,从而调整划针4的高度。

本实施方式中,划针4的一端设置第一针尖42,第一针尖42朝向第二条形孔41的长度方向设置。对应地,划针4的另一端设置第二针尖43,第二针尖43朝向垂直于第二条形孔41的长度方向设置。划针4的两端均设置针尖,是为了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

如图3所示,待划线工件3的横截面为工型,侧面为曲面,需要在待划线工件3的内部划出与待划线工件3的曲面边线等弧度的曲线。将支撑件2抵接在待划线工件3的侧面上,调整基座1与支撑件2的角度至合适的角度后,再调整划针4的高度和相对基座1的角度,选用第一针尖42进行划线,可通过选用不同的通孔调整划针4与支撑件2的距离,支撑件2沿待划线工件3的侧面滑动,带动划针4划出与待划线工件3的曲面边线等弧度的曲线。需要注意的是,基座1与划针4的角度可以调整,并不局限于垂直设置。当所划线贴近待划线工件3的侧面时,若基座1与划针4垂直设置,则由于划针4本身的尺寸的限制,待划线工件3的侧面会干涉划针4划线的动作。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划线装置中,基座1与划针4的角度可以调整,可以将划针4相对基座1倾斜设置(此处不包括垂直设置),只要待划线工件3的侧面不干涉第一针尖42的运动即可,增大了划线的范围。

如图4所示,待划线工件3为弯边结构,弯边结构的边缘为曲线,需要划出弯边边缘的轮廓线。将支撑件2拆掉,基座1抵接在待划线工件3的侧面上,选用第二针尖43,调整划针4和基座1的高度和角度,通过选用基座1上不同的通孔可以调整划针4与基座1的距离,基座1沿待划线工件3的侧面滑动,带动划针4划出与待划线工件3弯边边缘的轮廓线等弧度的曲线,便于后续的加工。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划线装置可通过沿沿待划线工件3的侧面滑动基座1或支撑件2,以适应不同形状的待划线工件3,使得该划线装置的使用场景更多样,不必根据不同形状的待划线工件3来频繁更换不同的划线装置,节省了操作步骤,提高了划线的效率。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方式,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方式,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