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芯及锁具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14364发布日期:2020-06-09 19:11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锁芯及锁具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锁具系统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锁芯及锁具系统。



背景技术:

在锁具系统应用在工厂、医院等公共场所时,钥匙使用一定时间后,会出现较多的复制钥匙,从而增加了安全隐患。并且,在家用锁具系统中,当钥匙丢失后,需要专业人员更换锁芯。而使用编码锁芯则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但是,在现有的编码锁芯中,大多采用磁编码方式,类似于ab钥匙的功能,主钥匙插入之后,分钥匙则无法再次使用。也有分钥匙可以使用的编码锁芯,但这样的锁芯防盗性能较低。

因此,现有的编码锁芯具有不可多次编码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芯及锁具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编码锁芯具有不可多次编码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锁芯,包括外壳、外锁胆、内锁胆和弹子组件,外锁胆设置在外壳内,内锁胆枢转设置在外锁胆内,弹子组件活动设置在外锁胆与内锁胆之间,编码钥匙用于切换内锁胆相对于外锁胆的编码位置,编码位置为多个,多个编码位置对应不同的解锁钥匙,锁芯还包括:编码配合结构,编码配合结构与内锁胆活动连接并将内锁胆锁定,在编码钥匙的驱动下编码配合结构与内锁胆解锁。

进一步地,编码配合结构包括:连接件,内锁胆相对于连接件具有编码锁定状态或编码解锁状态;编码锁定组件,编码锁定组件设置在连接件与内锁胆之间,以将连接件与内锁胆锁定或解锁。

进一步地,内锁胆具有第一编码位,连接件具有与第一编码位配合的第二编码位,编码锁定组件容置在第一编码位和第二编码位之间;其中,第一编码位为一个,第二编码位为多个,且多个第二编码位绕连接件的周向间隔布置;或者第一编码位为多个,第二编码位为一个,且多个第一编码位绕内锁胆的周向间隔设置;或者第一编码位为多个,第二编码位为多个,且多个第一编码位绕内锁胆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二编码位绕连接件的周向间隔布置。

进一步地,连接件包括顺次连接的套管段和向远离内锁胆一侧伸出的转轴段,套管段套设在内锁胆的端部,且第一编码位为设置在内锁胆上的第一径向通孔,第二编码位为设置在套管段上的第二径向通孔。

进一步地,编码锁定组件包括:驱动弹子,驱动弹子活动设置在内锁胆上;编码锁定弹子,编码锁定弹子活动设置在内锁胆与连接件之间,且编码锁定弹子在驱动弹子的挤压下进入连接件内;编码复位件,编码复位件为编码锁定弹子提供朝向内锁胆一侧运动的复位力。

进一步地,编码锁定组件包括:至少一个驱动弹子,各第一编码位处对应活动设置有驱动弹子;至少一个编码锁定弹子,各第二编码位处对应设置有编码锁定弹子,且编码锁定弹子活动设置在内锁胆与连接件之间,且编码锁定弹子在驱动弹子的挤压下进入连接件内;至少一个编码复位件,各编码复位件可为对应的编码锁定弹子提供复位力。

进一步地,锁芯还包括成对设置的至少一个手感弹子和至少一个手感弹子复位件,编码配合结构与外壳之间设置有手感弹子和手感弹子复位件;和/或外锁胆与内锁胆之间设置有手感弹子和手感弹子复位件。

进一步地,内锁胆的内壁上设置有限位凸起,限位凸起用于与编码钥匙卡接限位。

进一步地,外锁胆具有钥匙插口,钥匙插口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第一卡槽,内锁胆具有多个沿其周向设置的第二卡槽,当内锁胆处于不同的编码位置时,不同的第二卡槽与第一卡槽对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锁具系统,包括上述的锁芯;解锁钥匙和编码钥匙,解锁钥匙和编码钥匙与锁芯配合。

进一步地,锁芯的内锁胆的内壁上设置有限位凸起,编码钥匙伸入锁芯内的一端具有与限位凸起配合的限位凹槽。

进一步地,编码钥匙伸入锁芯内的一端具有与锁芯的编码配合结构的驱动弹子配合的限位凹槽。

进一步地,解锁钥匙和编码钥匙上均设置有与锁芯的弹子组件配合的解锁槽。

进一步地,解锁钥匙是多个,各解锁钥匙上均设置有与锁芯的弹子组件配合的解锁槽,弹子组件是多排,解锁槽是多排,且同一个解锁钥匙上的至少一排解锁槽与其他排解锁槽不同,解锁钥匙还具有识别结构,不同解锁钥匙上,识别结构与多排解锁槽的位置关系不同。

进一步地,各解锁钥匙的多排解锁槽中均具有参照解锁槽,且不同解锁钥匙上的识别结构沿解锁钥匙的周向与参照解锁槽之间的角度不同。

进一步地,识别结构是卡接凸起,锁芯外的锁胆具有钥匙插口,钥匙插口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第一卡槽,锁芯的内锁胆具有多个沿其周向设置的第二卡槽,锁芯处于锁定状态时,编码钥匙用于切换内锁胆相对于外锁胆的编码位置,编码位置为多个,当内锁胆处于不同的编码位置时,不同的第二卡槽与第一卡槽对位,卡接凸起穿过第一卡槽卡入第二卡槽内。

进一步地,解锁钥匙包括:解锁段,解锁段具有解锁槽;手柄段,手柄段与解锁段连接,且识别结构设置在解锁段靠近手柄段的一侧。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申请中的锁芯包括外壳、外锁胆、内锁胆和弹子组件,外锁胆设置在外壳内,内锁胆枢转设置在外锁胆内,弹子组件活动设置在外锁胆与内锁胆之间,编码钥匙用于切换内锁胆相对于外锁胆的编码位置,编码位置为多个,多个编码位置对应不同的解锁钥匙,锁芯还包括:编码配合结构,编码配合结构与内锁胆活动连接并将内锁胆锁定,在编码钥匙的驱动下编码配合结构与内锁胆解锁。

使用上述结构的锁芯时,当锁芯处于锁定状态时,能够通过编码钥匙对锁芯进行编码,从而改变对应的解锁钥匙。在使用编码钥匙对锁芯进行编码时,在编码配合结构与内锁胆之间解除锁定后,通过转动编码钥匙,能够使内锁胆相对于外锁胆和编码配合结构转动,从而对编码位置进行切换。通过变换不同的编码位置,实现对应的解锁钥匙的更换。从而提高锁芯的使用性能,增强锁芯的安全性。

上述结构的锁芯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和组装。

上述结构的锁芯、解锁钥匙以及编码钥匙具有不同标识,有效提升对锁芯开锁或编码时的易用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锁芯的爆炸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锁具系统的编码钥匙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锁具系统的解锁钥匙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的锁芯处于闭锁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5示出了图4中的锁芯的b-b处的剖视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锁具系统处于解锁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7示出了图6中a-a的剖视图;

图8示出了图6中b-b的剖视图;

图9示出了图6中的锁具系统处于编码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10示出了图9中a-a的剖视图;

图11示出了图6中的锁具系统处于解锁状态时的另一个方向的剖视图;

图12示出了图9中的锁具系统处于编码状态时的另一个方向的剖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外壳;20、外锁胆;21、钥匙插口;211、第一卡槽;30、内锁胆;31、第一编码位;32、限位凸起;33、第二卡槽;40、弹子组件;41、解锁弹子;42、上弹子;43、上弹子弹簧;50、编码配合结构;51、连接件;511、第二编码位;512、套管段;513、转轴段;52、编码锁定组件;521、驱动弹子;522、编码锁定弹子;523、编码复位件;60、手感弹子;61、手感弹子复位件;70、解锁钥匙;71、解锁槽;72、卡接凸起;73、解锁段;74、手柄段;80、编码钥匙;81、限位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编码锁芯具有不可多次编码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锁芯及锁具系统。

如图1至图12所示,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申请中的锁芯包括外壳10、外锁胆20、内锁胆30和弹子组件40,外锁胆20设置在外壳10内,内锁胆30枢转设置在外锁胆20内,弹子组件40活动设置在外锁胆20与内锁胆30之间,锁芯处于锁定状态时,编码钥匙80用于切换内锁胆30相对于外锁胆20的编码位置,编码位置为多个,多个编码位置对应不同的解锁钥匙70,锁芯还包括:编码配合结构50,编码配合结构50与内锁胆30活动连接并将内锁胆30锁定,在编码钥匙80的驱动下编码配合结构50与内锁胆30解锁。

使用上述结构的锁芯时,当锁芯处于锁定状态时,能够通过编码钥匙80对锁芯进行编码,从而改变对应的解锁钥匙70。在使用编码钥匙80对锁芯进行编码时,在编码配合结构50与内锁胆30之间解除锁定后,通过转动编码钥匙80,能够使内锁胆30相对于外锁胆20和编码配合结构50转动,从而对编码位置进行切换。通过变换不同的编码位置,实现对应的解锁钥匙70的更换。从而提高锁芯的使用性能,增强锁芯的安全性。并且弹子组件40能够切换外锁胆20和内锁胆30之间的锁定或者解锁状态。在锁芯保持锁定状态时,内锁胆30和外锁胆20之间处于锁定状态。而在锁芯处于解锁状态时,内锁胆30和外锁胆20之间处于解锁状态。

具体地,如图1所示,编码配合结构50包括连接件51和编码锁定组件52。内锁胆30相对于连接件51具有编码锁定状态或编码解锁状态;编码锁定组件52设置在连接件51与内锁胆30之间,以将连接件51与内锁胆30锁定或解锁。通过设置连接件51,能够在使用解锁钥匙70对锁芯进行解锁时,可以通过解锁钥匙70带动连接件51转动实现锁芯的解锁。而设置编码锁定组件52,则可以通过编码锁定组件52保持内锁胆30和连接件51的锁定状态,或者在需要进行编码时解除内锁胆30和编码锁定组件52的锁定状态,并进行编码。

在本申请中,外锁胆20和连接件51依次沿轴向套设在内锁胆30上,且外锁胆20与外壳10固定连接,连接件51可与外锁胆20相对旋转运动。

具体地,如图4和图6所示,连接件51包括顺次连接的套管段512和向远离内锁胆30一侧伸出的转轴段513,套管段512套设在内锁胆30的端部,且第一编码位31为设置在内锁胆30上的第一径向通孔,第二编码位511为设置在套管段512上的第二径向通孔。在本申请中转轴段513是锁钮,从而通过锁钮的转动实现对安装本申请中的锁芯的锁具进行解锁或者锁定。

并且,在本申请中,锁钮设置在连接件51远离外锁胆20的一侧。

具体地,如图7、图9和图10所示,编码锁定组件52包括驱动弹子521、编码锁定弹子522以及编码复位件523。驱动弹子521活动设置在内锁胆30上;编码锁定弹子522活动设置在内锁胆30与连接件51之间,且编码锁定弹子522在驱动弹子521的挤压下进入连接件51内;编码复位件523为编码锁定弹子522提供朝向内锁胆30一侧运动的复位力。在使用编码钥匙80进行编码时,编码钥匙80插入内锁胆30后,能够驱动驱动弹子521,并通过驱动弹子521驱动编码锁定弹子522,进而解除内锁胆30与连接件51的锁定。在编码钥匙80未插入内锁胆30时,可以通过编码锁定弹子522将内锁胆30与连接件51保持锁定状态。而在编码钥匙80完成编码并从内锁胆30拔出后,可以通过编码复位件523使编码锁定弹子522以及驱动弹子521复位,并使内锁胆30与连接件51保持锁定。并且在本申请中编码复位件523抵接在外壳10与编码锁定弹子522之间。

如图10所示,内锁胆30具有第一编码位31,连接件51具有与第一编码位31配合的第二编码位511,编码锁定组件52容置在第一编码位31和第二编码位511之间。其中,第一编码位31为一个,第二编码位511为多个,且多个第二编码位511绕连接件51的周向间隔布置。当第一编码位31为一个,第二编码位511位多个时,通过使第一编码位31与不同的第二编码位511对应实现编码位置的切换。当第一编码位31和第二编码位511均为多个时,通过使不同的第一编码位31分别与不同的第二编码位511进行对应,实现编码位置的切换。

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替代实施方式,例如:第一编码位31为多个,第二编码位511为一个,且多个第一编码位31绕内锁胆30的周向间隔设置。当第一编码位31位多个,第二编码位511为一个时,通过使第二编码位511与不同的第一编码位31对应实现编码位置的切换。

此外,还可以有其他的布置方式,例如:第一编码位31为多个,第二编码位511为多个,且多个第一编码位31绕内锁胆30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二编码位511绕连接件51的周向间隔布置。这样,第一编码位31与第二编码位511可以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具体地,编码锁定组件52包括:至少一个驱动弹子521,各第一编码位31处对应活动设置有驱动弹子521;至少一个编码锁定弹子522,各第二编码位511处对应设置有编码锁定弹子522,且编码锁定弹子522活动设置在内锁胆30与连接件51之间,且编码锁定弹子522在驱动弹子521的挤压下进入连接件51内;至少一个编码复位件523,各编码复位件523抵接在外壳10与对应的编码锁定弹子522之间,可为对应的编码锁定弹子522提供复位力。由上述可知,驱动弹子521的数量与第一编码位31的数量一一对应,编码锁定弹子522和编码复位件523的数量与第二编码位511的数量一一对应。

可选地,锁芯还包括成对设置的至少一个手感弹子60和至少一个手感弹子复位件61,编码配合结构50与外壳10之间设置有手感弹子60和手感弹子复位件61。在使用编码钥匙80对锁芯进行编码时,通过设置手感弹子60和手感弹子复位件61,在完成编码位置的切换后能够使锁芯产生轻微的震动或者其他提示,从而可以使得操作人员感知到编码位置的切换,进而使得操作人员能够得知编码位置变换的具体情况。

可选地,外锁胆20与内锁胆30之间设置有手感弹子60和手感弹子复位件61。同样地,在对锁芯的进行解锁时,能够使得操作人员感知到锁芯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的变化。

在本申请中,手感弹子60是钢珠。

具体地,内锁胆30的内壁上设置有限位凸起32,限位凸起32用于与编码钥匙80卡接限位。在使用编码钥匙80对锁芯进行编码时,通过这样设置,能够使编码钥匙80带动内锁胆30转动。

具体地,外锁胆20具有钥匙插口21,钥匙插口21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第一卡槽211,内锁胆30具有多个沿其周向设置的第二卡槽33,当内锁胆30处于不同的编码位置时,不同的第二卡槽33与第一卡槽211对位。这样,在改变与第一卡槽211对位的第二卡槽33后,即实现了编码位置的切换,进而编码之前的解锁钥匙70便不再可以对锁芯解锁。并且需要说明的是,改变与第一卡槽211对位的第二卡槽33并不影响编码钥匙80的插入,这是由于编码钥匙80并不需要与第一卡槽211以及第二卡槽33产生配合关系。

在本申请中,钥匙插口21与内锁胆30以及外锁胆20同轴,且钥匙插口21设置在外锁胆20远离连接件51的一侧。

本申请中的锁具系统,包括上述的锁芯、解锁钥匙70和编码钥匙80。解锁钥匙70和编码钥匙80与锁芯配合。通过使用解锁钥匙70可以对锁具进行解锁,而通过使用编码钥匙80可以改变锁具的解锁钥匙70。

具体地,锁芯的内锁胆30的内壁上设置有限位凸起32,编码钥匙80伸入锁芯内的一端具有与限位凸起32配合的限位凹槽81。在使用编码钥匙80对锁芯进行编码时,通过这样设置,能够使编码钥匙80带动内锁胆30转动。从而实现改变锁具的解锁钥匙70。

当然,也可以设置成编码钥匙80伸入锁芯内的一端具有与锁芯的编码配合结构50的驱动弹子521配合的限位凹槽81,驱动弹子521的端部卡入限位凹槽内,以使编码钥匙带动锁芯的内锁胆30转动。需要说明的是,当使用此种方式进行设置时,需要将驱动弹子521的长度加长,且长度增加的方向为靠近内锁胆30轴线的方向。并且当锁芯处于编码位置时,驱动弹子521和编码锁定弹子522的分界线仍然和内锁胆30与套管段512的分界线在同一平面,使内锁胆30仍然可以相对套管段512转动。并且此时驱动弹子521靠近内锁胆30的一端的端面与内锁胆30的内壁不是平齐的,驱动弹子521会向内锁胆30的轴线延伸,并与编码钥匙80的限位凹槽81配合,使编码钥匙80能够通过驱动弹子521带动内锁胆30转动。此实施例中,驱动弹子521具有限位凸起32的作用,无需再额外设计限位凸起32。

由于在锁具处于锁定状态时,锁芯的外锁胆20和内锁胆30处于锁定状态。在需要对锁具进行解锁或改变锁具的解锁钥匙70时,需要内锁胆30能够相对外锁胆20转动,所以解锁钥匙70和编码钥匙80上均设置有与锁芯的弹子组件40配合的解锁槽71。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编码钥匙除了具有解锁槽71外还具有解锁编码锁定组件52的其他槽结构。

具体地,解锁钥匙70是多个,各解锁钥匙70上均设置有与锁芯的弹子组件40配合的解锁槽71,弹子组件40是多排,解锁槽71是多排,且同一个解锁钥匙70上的至少一排解锁槽71与其他排解锁槽71不同,解锁钥匙70还具有识别结构,不同解锁钥匙70上,识别结构与多排解锁槽71的位置关系不同。通过这样设置,可以使不同的编码位置对应不同的解锁钥匙70。需要说明的是,解锁槽71的形状或大小与其对应的弹子组件40是匹配的,若某排解锁槽71是区别于与其他解锁槽71的,则其对应的弹子组件40也是区别于其他弹子组件40的。因此,在使用编码钥匙80进行编码时,通过改变多排弹子组件40间的位置实现对应的解锁钥匙70的改变。而通过设置识别结构,能够帮助操作人员快速找出多个解锁钥匙70中与当前编码位置对应的解锁钥匙70。

具体地,各解锁钥匙70的多排解锁槽71中均具有参照解锁槽,且不同解锁钥匙70上的识别结构沿解锁钥匙70的周向与参照解锁槽之间的角度不同。

具体地,识别结构是卡接凸起72,锁芯的外锁胆20具有钥匙插口21,钥匙插口21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第一卡槽211,锁芯的内锁胆30具有多个沿其周向设置的第二卡槽33,锁芯处于锁定状态时,编码钥匙80用于切换内锁胆30相对于外锁胆20的编码位置,编码位置为多个,当内锁胆30处于不同的编码位置时,不同的第二卡槽33与第一卡槽211对位,卡接凸起72穿过第一卡槽211卡入第二卡槽33内。通过这样设置,在使用解锁钥匙70进行解锁时,就需要使解锁钥匙70的卡接凸起72对应第一卡槽211插入。而不同的编码位置,多排弹子组件40中与其他弹子组件40不同的一排弹子组件40相对第一卡槽211的位置不同,所以就需要解锁钥匙70在解锁时,不仅需要使卡接凸起72与第一锁槽对应,而且还需要解锁槽71与弹子组件40对应。所以这样就实现了不同编码位置对应的解锁钥匙70不同。所以需要不同解锁钥匙70上的识别结构沿解锁钥匙70的周向与参照解锁槽71之间的角度不同。

可选地,解锁钥匙70包括解锁段73和手柄段74。解锁段73具有解锁槽71;手柄段74与解锁段73连接,且识别结构设置在解锁段73靠近手柄段74的一侧。在使用时,解锁段73插入锁具内部,手柄段74用于操作人员的持握。

在本申请中,如图1所示,弹子组件40包括解锁弹子41、上弹子42以及上弹子弹簧43。

锁具系统的闭锁原理为:弹子组件40的解锁弹子41和上弹子42的分界面与内锁胆30和外锁胆20的分界面不在同一直线上,上弹子42卡设在内锁胆30和外锁胆20之间,内锁胆30和外锁胆20不能相对转动,锁芯处于闭锁状态。

锁具系统的开锁原理为:插入正确的解锁钥匙70,解锁钥匙70上的卡接凸起72穿过外锁胆20的第一卡槽211,可以保证解锁钥匙70以正确的解锁角度插入,当完全插入时,卡接凸起72卡设在第二卡槽33内,弹子组件40的解锁弹子41和上弹子42的分界面与内锁胆30和外锁胆20的分界面在同一直线上,当转动解锁钥匙70时,解锁钥匙70的卡接凸起72带动内锁胆30的第二卡槽33转动,进而带动内锁胆30转动。同时,由于解锁钥匙70并未解锁编码配合结构50,编码配合结构50的编码锁定组件52的驱动弹子521和编码锁定弹子522的分界面与内锁胆30和连接件51的分界面不在同一直线上,内锁胆30和连接件51不能相对转动,内锁胆30的转动进而带动连接件51转动,从而带动锁钮结构转动开锁,锁芯处于开锁状态。

锁具系统的编码原理为:插入编码钥匙80,由于编码钥匙80上没有卡接凸起72,编码钥匙80可以以任意角度插入锁芯,当编码钥匙80以正确的角度插入后,弹子组件40的解锁弹子41和上弹子42的分界面与内锁胆30和外锁胆20的分界面在同一直线上,同时,编码锁定组件52的驱动弹子521和编码锁定弹子522的分界面与内锁胆30和连接件51的分界面也在同一直线上,外锁胆20、连接件51都可相对内锁胆30转动,内锁胆30的限位凸起32与编码钥匙80上的限位凹槽81配合,当转动编码钥匙80时,编码钥匙80可以带动内锁胆30转动。当转动既定的角度后拔出编码钥匙80,编码配合结构50与外壳10之间的手感弹子60,在转动过程中由于钢球的堵塞作用,可以防止编码配合结构50的连接件51跟随内锁胆30转动而异常开锁;转动既定角度后,弹子组件40的解锁弹子41相对之前发生角度变化,从而实现编码。在上述中提到的既定角度为相邻两排弹子组件40或者相邻两排第二编码位511相对内锁胆30轴心的夹角。

上述结构的锁芯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和组装。

上述结构的锁芯、解锁钥匙70以及编码钥匙80具有不同标识,有效提升对锁芯开锁或编码时的易用性。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1、结构简单可靠,防盗性能高,无需专业人员操作并可多次编码;

2、在解锁或者编码过程中,设置有手感弹子60,方便操作人员识别;

3、解锁钥匙70和编码钥匙80可重复使用。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