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波纹管的助力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03412发布日期:2020-04-07 21:24阅读:1261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接波纹管的助力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波纹管的助力工具。



背景技术:

波纹管是用可折叠皱纹片沿折叠伸缩方向连接成的管状敏感元件。实际使用中不会只使用一根波纹管,而是需要将一根根波纹管连接使用。目前建筑上连接波纹管的方法是:将第一波纹管、第二波纹管放好,第一波纹管较小的端口对准第二波纹管较大的端口,将其中一根波纹管固定,再将另一根波纹管推进第一波纹管内。推动的过程费时、费力拉动也很容易拉偏,进而损坏波纹管。如何提高波纹管安装的便捷性,保证安装的可靠性,是本专利亟即可待的事情。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一种连接波纹管的助力工具。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一种连接波纹管的助力工具,包括第一固定装置、第二固定装置、连接装置;

第一固定装置与波纹管母管相连,第一固定装置固定设于波纹管母管外部的波谷处;

第二固定装置与波纹管公管相连,第二固定装置固定设于波纹管公管外部的波谷处;

连接装置的一端与第一固定装置固定连接;

连接装置的另一端与第二固定装置滑动连接;

一拉动装置,与第一固定装置固定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连接装置上远离波纹管母管的一端设有齿条;第二固定装置通过反齿与齿条相连,反齿能够在齿条上滑动;反齿设置在套环内,套环固定连接在第二固定装置端部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连接装置为一对,一对连接装置关于波纹管母管、波纹管公管的中心线对称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反齿通过焊接与第二固定装置的端部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第一固定装置为半圆形抱箍;拉动装置为拱形状拉手。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第一固定装置包括一对上下半圆形抱箍,一对上下半圆形抱箍为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第二固定装置为半圆形抱箍。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第二固定装置包括一对上下半圆形抱箍,一对上下半圆形抱箍为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拉动装置的端部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第二固定装置相连;第二固定装置通过焊接的方式与连接装置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连接波纹管的助力工具,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1、利用波纹管母管、波纹管公管本身的结构,将第一固定装置安装在波纹管母管的波谷处,将第二固定装置与安装在波纹管公管的波谷处,安装方便,可靠性高。

2、第一固定装置1与连接装置为一体结构,第二固定装置与拉动装置为一体结构,同时第二固定装置与连接装置滑动连接,通过拉动装置的拉动,使第二固定装置在连接装置上滑动,从而实现纹管公管向波纹管母管内伸进,完成安装,使用方便。

3、设置一对连接装置,即设置一对反齿,稳定性好,保证了拉动的可靠性。

4、第一固定装置为半圆形抱箍,第二固定装置为半圆形抱箍,分别与波纹管母管101、波纹管公管的形状相匹配,安装方便,安装稳定性好。

5、第一固定装置一对可拆卸上下半圆形抱箍,第二固定装置也为一对可拆卸上下半圆形抱箍,进一步提高了整体安装固定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6、本实用新型固定连接的部分多采用焊接的方式,而非其他连接方式,刚性强度大,稳定性好。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固定装置中一对上下半圆形抱箍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第一固定装置;2-第二固定装置;3-连接装置;4-齿条;5-反齿;6-拉动装置;101-波纹管母管;102-波纹管公管。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如图1-3所示,一种连接波纹管的助力工具,包括第一固定装置1、第二固定装置2、连接装置3;第一固定装置1与波纹管母管101相连,第一固定装置1固定设于波纹管母管101外部的波谷处;第二固定装置2与波纹管公管102相连,第二固定装置2固定设于波纹管公管102外部的波谷处;连接装置3的一端与第一固定装置1固定连接;连接装置3的另一端与第二固定装置2滑动连接;一拉动装置6,与第一固定装置1固定相连。

基于上述实施例,将第一固定装置1安装在波纹管母管101的波谷处,将第二固定装置2与安装在波纹管公管102的波谷处。拉动装置6与第一固定装置1为一体结构,拉动拉动装置6,在拉动装置6的带动下,第一固定装置1沿着连接装置3滑动,连接装置3起到了导向的作用,此时,第一固定装置1带动波纹管公管102向波纹管母管101内伸进,最终完成波纹管公管102与波纹管母管101的连接。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施,需要说明的是,连接装置3上远离波纹管母管101的一端设有齿条4;第二固定装置2通过反齿5与齿条4相连,反齿5能够在齿条4上滑动;如图3所示,反齿5设置在套环内,套环固定连接在第二固定装置2端部的外侧。本实施例中,反齿5的齿牙方向与齿条相反设置,反齿5向下设置,通过反齿5与齿条4的啮合,实现第二固定装置2与连接装置3的滑动连接,实现了波纹管公管102向波纹管母管101内步进伸进。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施,需要说明的是,连接装置3为一对,一对连接装置3关于波纹管母管101、波纹管公管102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本实施例中,设置一对连接装置3,稳定性好,可靠性高。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施,需要说明的是,反齿5通过焊接与第二固定装置2的端部相连接。本实施例中,通过焊接的方式使反齿5与第二固定装置2的端部固定连接,刚性强度大,可靠性高。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施,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固定装置1为半圆形抱箍;拉动装置6为拱形状拉手。本实施例中,将拉动装置6设置为拱形状,且拉动装置6与第二固定装置2之间设有缝隙,便于使用者操作。第一固定装置1为半圆形抱箍,与波纹管母管101的形状相匹配,便于卡在波纹管母管101的波谷内,起到了固定波纹管母管101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施,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第一固定装置1包括一对上下半圆形抱箍,一对上下半圆形抱箍为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固定装置1设置成一对上下半圆形抱箍,能够保证第一固定装置1与波纹管母管101的稳定性、可靠性。第一固定装置1中的一对上下半圆形抱箍,可以通过一对销钉相连接,也可以其中一侧铰接,另外一侧通过销钉连接。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施,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固定装置2为半圆形抱箍。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装置2为半圆形抱箍,与波纹管公管102的形状相匹配,便于卡在波纹管公管102的波谷内,能够带动波纹管公管102移动。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施,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固定装置2包括一对上下半圆形抱箍,一对上下半圆形抱箍为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中,将第二固定装置2设置成一对上下半圆形抱箍,能够保证第二固定装置2与波纹管公管102的稳定性、可靠性。第二固定装置2中的一对上下半圆形抱箍,可以通过一对销钉相连接,也可以其中一侧铰接,另外一侧通过销钉连接。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施,需要说明的是,拉动装置6的端部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第二固定装置2相连;第二固定装置2通过焊接的方式与连接装置3相连接。本实施例中,采用焊接的方式,将拉动装置6与第二固定装置2固定连接,第二固定装置2采用焊接的方式与连接装置3固定连接,刚性强度大,连接可靠性高。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连接波纹管的助力工具,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1、利用波纹管母管101、波纹管公管102本身的结构,将第一固定装置1安装在波纹管母管101的波谷处,将第二固定装置2与安装在波纹管公管102的波谷处,安装方便,可靠性高。

2、第一固定装置1与连接装置3为一体结构,第二固定装置2与拉动装置6为一体结构,同时第二固定装置2与连接装置3滑动连接,通过拉动装置6的拉动,使第二固定装置2在连接装置3上滑动,从而实现纹管公管102向波纹管母管101内伸进,完成安装,使用方便。

3、设置一对连接装置3,即设置一对反齿5,稳定性好,保证了拉动的可靠性。

4、第一固定装置1为半圆形抱箍,第二固定装置2为半圆形抱箍,分别与波纹管母管101、波纹管公管102的形状相匹配,安装方便,安装稳定性好。

5、第一固定装置1一对可拆卸上下半圆形抱箍,第二固定装置2也为一对可拆卸上下半圆形抱箍,进一步提高了整体安装固定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6、本实用新型固定连接的部分多采用焊接的方式,而非其他连接方式,刚性强度大,稳定性好。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