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控内旋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50340发布日期:2020-06-20 14:24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控内旋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五金门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控内旋锁。



背景技术:

门锁是顾名思义就是用来把门锁住,以防止他人打开这个门的设备。门锁的分类很多,在各个场合对门锁的要求不一样,普通家庭一般用防盗门锁,安全性高而且价格比较便宜。

申请号为cn201910050796.4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推拉型门锁,包括执手、前座、后座和锁体。前座和后座均包括双叉拨杆;锁体包括锁体外衬板、盒盖、盒底组件、斜舌组件、推拉组件锁定组件,斜舌组件包括:斜舌、滑动齿条、小齿轮、斜舌复位簧和固定座;推拉组件包括:旋转块和旋转块复位簧;盒底组件包括:锁体内衬板、柱钉、旋转块放置座和盒底;锁舌组件包括:滑动锁杆、复位簧和拨桃。上述门锁采用齿条齿轮啮合的传送方式,实现门锁的控制。

现有技术存在以下技术缺陷:上述门锁的安全性较低,盗窃者使用万能钥匙可以开启上述门锁进行盗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控内旋锁,具有提高门锁的安全性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控内旋锁,包括盒体,所述盒体内设置有滑动设置有锁舌,所述盒体的一侧开设有供所述锁舌穿过的开口,所述锁舌的长度方向与竖直方向垂直,所述盒体内安装有舵机,所述舵机的输出轴还连接有驱动所述锁舌沿锁舌的长度方向移动的驱动件,所述盒体内设置有通电开关,外接电源与所述舵机之间串联有所述通电开关,所述盒体内还设置有微控制器,所述微控制器与通电开关连接,所述微控制器连接有用户认证装置,所述舵机与微控制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通过用户认证装置进行认证,完成认证后,微控制器控制通电开关闭合,使得舵机通过驱动件带动锁舌沿远离盒体的方向运动,使得锁舌的一端移动至盒体外部,完成解锁工作。本实用新型使用舵机控制驱动件,从而控制锁舌伸出或收回,操作人员无需手动使用钥匙解锁,具有提高门锁的安全性的优点。

优选的,所述盒体内设置有两条滑轨,所述滑轨的长度方向与锁舌的长度方向平行,两条所述滑轨内均滑动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上连接有弹簧片,所述锁舌被夹持在两块弹簧片之间,所述盒体内开设有滑槽,所述锁舌的一侧滑动设置在所述滑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两块弹簧片夹紧锁舌,使得本锁可以配合不同厚度的锁舌使用。

优选的,所述驱动件包括凸轮及多根复位弹簧,所述凸轮穿设在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滑块与滑轨之间设置有多根所述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沿锁舌的长度方向延伸,多根所述复位弹簧用于使凸轮与锁舌保持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舵机的输出轴转动,带动凸轮转动,多根复位弹簧用于使凸轮与锁舌保持抵接,凸轮与锁舌抵接,在凸轮转动过程中,凸轮推动锁舌沿锁舌的长度方向移动。

优选的,所述锁舌的截面形状为t形,所述滑槽与锁舌形状匹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达到阻止锁舌在运动的过程中脱离盒体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通电开关包括第一npn型三极管q1、第一电阻r1、第一电容c1及继电器k,所述微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电阻r1,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b连接,所述微控制器输出电平信号至第一npn型三极管q1,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e接地,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c与外接电源连接,外接电源与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c之间串联有所述继电器k的线圈,所述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串联在外接电源与所述舵机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认证通过后,微控制器输出高电平至第一npn型三极管q1,使得第一npn型三极管q1导通,继电器k的线圈,常开触点闭合,使得舵机通电,同时微控制器输出控制信号至舵机,使得舵机的输出轴转动。

优选的,所述用户认证装置包括无线通信装置及移动终端,所述微控制器与无线通信装置连接,所述微控制器通过无线通信装置与移动终端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使用移动终端通过无线通信装置发送开锁指令至微控制器,使得微控制器控制舵机开锁。

优选的,所述用户认证装置包括射频卡及rfid接收装置,所述射频卡内设置有rfid电子标签,所述盒体内设置有rfid接收装置,所述微控制器与rfid接收装置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使用射频卡通过rfid接收装置发送开锁指令至微控制器,使得微控制器控制舵机开锁。

优选的,所述盒体内设置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与微控制器、舵机及通电开关电性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无需操作人员手动使用钥匙解锁,具有提高门锁的安全性的优点;

2、本实用新型在需要解锁时,才给舵机通电,具有减少本锁的使用成本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用于侧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展示通电开关的电路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用于展示无线通信装置的电路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展示rfid接收装置的电路示意图。

图中,1、盒体;11、滑轨;12、滑块;13、弹簧片;14、滑槽;2、锁舌;3、舵机;4、驱动件;41、凸轮;42、复位弹簧;5、微控制器;6、蓄电池;7、无线通信装置;8、rfid接收装置;91、副舌;92、副轨;93、齿条;94、齿轮;95、转轴;96、把手;97、副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1~6,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5,一种自控内旋锁,包括盒体1及锁舌2,锁舌2的长度方向与竖直方向垂直。盒体1内设置有两条滑轨11,滑轨11的长度方向与锁舌2的长度方向平行,两条滑轨11内均滑动设置有滑块12,滑块12上连接有弹簧片13,锁舌2被夹持在两块弹簧片13之间。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弹簧片13上设置有凸块,锁舌2的两侧均设置有与凸块匹配的凹槽。

参照图1、5,结合图2,盒体1内开设有滑槽14,锁舌2的一侧滑动设置在滑槽14内,锁舌2的截面形状为t形,滑槽14与锁舌2形状匹配,阻止锁舌2脱离滑槽14。盒体1的一侧开设有供锁舌2穿过的开口。盒体1内安装有舵机3,舵机3的输出轴还连接有驱动件4,驱动件4包括凸轮41及四根复位弹簧42,凸轮41穿设在舵机3的输出轴上,滑块12与滑轨11之间设置有两根复位弹簧42,复位弹簧42沿锁舌2的长度方向延伸,四根复位弹簧42用于使凸轮41与锁舌2保持抵接。

舵机3的输出轴转动,带动凸轮41转动,四根复位弹簧42用于使凸轮41与锁舌2保持抵接,凸轮41与锁舌2抵接,在凸轮41转动过程中,凸轮41推动锁舌2沿锁舌2的长度方向移动。

值得说明的是,参照图1、5,本实施例中,盒体1内还安装有副舌91,壳体内设置有副轨92,副舌91滑动设置在副轨92内,副舌91的长度方向及副轨92的长度方向均与锁舌2的长度方向平行。副轨92的一侧开设有啮合口,副舌91的一端连接有齿条93,齿条93位于啮合口的下方,盒体1上转动穿设有转轴95,转轴95的长度方向与副轨92的长度方向垂直,转轴95上固定穿设有与齿条93啮合的外齿轮94。转轴95位于盒体1外的两端均设置有把手96。副轨92内还设置有副弹簧97,副弹簧97的一端与齿条93固定连接,副弹簧97的另一端与副轨92固定连接,副弹簧97沿副轨92的长度方向延伸。

操作人员通过转动把手96,使得齿轮94带动齿条93移动,从而带动副舌91沿副轨92的长度方向移动,使得在锁舌2处于收回状态时,操作人员仍可通过副舌91实现锁门的工作。

实施例1

参照图1、3,盒体1内设置有通电开关及蓄电池6,蓄电池6与微控制器5、舵机3及通电开关电性连接。蓄电池6与舵机3之间串联有通电开关,盒体1内还设置有微控制器5,本实施例中,微控制器5为stm32单片机。微控制器5与通电开关连接,舵机3通过微控制器5的io口与微控制器5连接。通电开关包括第一npn型三极管q1、第一电阻r1、第一电容c1及继电器k,微控制器5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电阻r1,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b连接,微控制器5输出电平信号至第一npn型三极管q1,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e接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c与外接电源连接,蓄电池6与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c之间串联有继电器k的线圈,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串联在蓄电池6与舵机3之间。微控制器5还连接有用户认证装置,本实施例中,用户认证装置包括无线通信装置7及移动终端,微控制器5与无线通信装置7连接,微控制器5通过无线通信装置7与移动终端连接。结合图4,本实施例中,无线通信装置7为wifi通信装置,包括esp_12_e芯片,移动终端为手机。

需要开锁时,操作人员使用移动终端通过无线通信装置7发送开锁指令至微控制器5,微控制器5输出高电平至第一npn型三极管q1,使得第一npn型三极管q1导通,继电器k的线圈,常开触点闭合,使得舵机3通电,同时微控制器5输出控制信号至舵机3,使得舵机3的输出轴转动,执行开锁操作;需要关锁时,操作人员使用移动终端通过无线通信装置7发送开锁指令至微控制器5,微控制器5输出高电平至第一npn型三极管q1,使得第一npn型三极管q1导通,继电器k的线圈,常开触点闭合,使得舵机3通电,同时微控制器5输出控制信号至舵机3,使得舵机3的输出轴转动执行关锁操作。微控制器5中设置有定时功能,开锁或关锁三分钟后,微控制器5输出低电平至第一npn型三极管q1,使得舵机3断电,锁舌2保持当前状态。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需要开锁时,操作人员使用移动终端通过无线通信装置7发送开锁指令至微控制器5,微控制器5输出高电平至第一npn型三极管q1,使得第一npn型三极管q1导通,继电器k的线圈,常开触点闭合,使得舵机3通电,同时微控制器5输出控制信号至舵机3,使得舵机3的输出轴转动,在凸轮41转动过程中,凸轮41推动锁舌2沿锁舌2的长度方向移动,使得锁舌2收回盒体1中。同时,操作人员转动把手96,使得齿轮94带动齿条93移动,从而带动副舌91沿副轨92的长度方向移动,使得副舌91收回盒体1中,从而完成解锁。需要关锁时,操作人员松开把手96,同时使用移动终端通过无线通信装置7发送开锁指令至微控制器5,微控制器5输出高电平至第一npn型三极管q1,使得第一npn型三极管q1导通,继电器k的线圈,常开触点闭合,使得舵机3通电,同时微控制器5输出控制信号至舵机3,使得舵机3的输出轴转动,在凸轮41转动过程中,凸轮41推动锁舌2沿锁舌2的长度方向移动,使得锁舌2的一端伸出盒体1外。

实施例2

参照图3、5,盒体1内设置有通电开关及蓄电池6,蓄电池6与微控制器5、舵机3及通电开关电性连接。蓄电池6与舵机3之间串联有通电开关,盒体1内还设置有微控制器5,本实施例中,微控制器5为stm32单片机。微控制器5与通电开关连接,舵机3通过微控制器5的io口与微控制器5连接。通电开关包括第一npn型三极管q1、第一电阻r1、第一电容c1及继电器k,微控制器5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电阻r1,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b连接,微控制器5输出电平信号至第一npn型三极管q1,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e接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c与外接电源连接,蓄电池6与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c之间串联有继电器k的线圈,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串联在蓄电池6与舵机3之间。微控制器5还连接有用户认证装置,结合图6,实施例中,用户认证装置包括射频卡及rfid接收装置8,射频卡内设置有rfid电子标签,盒体1内设置有rfid接收装置8,微控制器5与rfid接收装置8连接。本实施例中,rfid接收装置8包括mf522芯片。

需要开锁时,操作人员使用射频卡通过rfid接收装置8发送开锁指令至微控制器5,使得微控制器5控制舵机3开锁。微控制器5中设置有定时功能,开锁三分钟后,微控制器5控制舵机3转动,使得锁舌2伸出,回到上锁状态,再输出低电平至第一npn型三极管q1,使得舵机3断电,锁舌2保持上锁状态。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需要开锁时,操作人员使用射频卡通过rfid接收装置8发送开锁指令至微控制器5,微控制器5输出高电平至第一npn型三极管q1,使得第一npn型三极管q1导通,继电器k的线圈,常开触点闭合,使得舵机3通电,同时微控制器5输出控制信号至舵机3,使得舵机3的输出轴转动,在凸轮41转动过程中,凸轮41推动锁舌2沿锁舌2的长度方向移动,使得锁舌2收回盒体1中。同时,操作人员转动把手96,使得齿轮94带动齿条93移动,从而带动副舌91沿副轨92的长度方向移动,使得副舌91收回盒体1中,从而完成解锁。需要关锁时,操作人员松开把手96,使得副舌91伸出盒体1外,完成副舌91的上锁工作。微控制器5中设置有定时功能,开锁三分钟后,微控制器5控制舵机3转动,使得锁舌2伸出,回到上锁状态,再输出低电平至第一npn型三极管q1,使得舵机3断电,锁舌2保持上锁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逆时针”、“顺时针”“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